1. 怎么把照片处理成电影胶片的效果
1,下载一个光影魔术手APP,然后打开光影魔术手这款软件,进入光影魔术手的操作界面如图所示:
2. 胶片是怎么变成照片的
一、设备和材料
黑白胶片的冲洗可以在明室中完成,因此只需要这样一些设备和材料:
1、冲胶片用的显影罐。主要有塑料和不锈钢的两种,从规格上分,有的只能冲洗一种胶片,有的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的胶片。我使用的是AP牌子的塑料显影罐,它可以同时冲1或2卷135/126胶片,或1卷127/120/220胶片,而且卷片*作非常方便,市价160元;
2、塑料量杯,最好有两个,一个用来配显影药水,一个用来配定影药水,4-5元一个;
3、测量药液温度用的温度计,只要是对温度比较敏感的就可以了,我用的是暗房专用的温度计,刻度盘上是有夜光的,佛山暂时我找不到有卖的,我用的这个是借用土狼大哥的;
4、定时钟,可以用一般的液晶闹钟代替;
5、明室装片用的暗袋,有暗房的当然可以省去,市价中号的35元一个;
6、显影药水和定影药水,我用的是乐凯HB-17显影浓缩液(35元一瓶,可以用20-30卷),定影药水是用定影药粉配制的,具体配制分量要看说明书,可以重复使用。
二、冲洗前期工作
1、卷片及装罐
这个工序全部在暗袋中进行,把显影罐全部部件、准备要冲洗的胶片、剪刀先放入暗袋,然后就可以开始卷片及装罐了,卷片动作一定要缓慢均匀,一卷135的胶片刚好用完一个片轴,卷好以后用剪刀剪断胶片。在这个步骤之前,最好用废旧的胶片在明室下练习几次,熟练一下,这样就不至于正式*作时失败了。
胶片通过片轴轨道定位,并使回绕的胶片互相隔离,以保证冲洗药液能在胶片空隙之间自由而均匀地流动:
2、药液的配制
显影药液的配制:我使用乐凯SHD100的黑白胶片,所以选择了乐凯的HB-17浓缩显影液。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稀释比例,一般装药水的瓶子上都有说明。我选用了1:12/24±1/5分30秒的方案。因为用AP罐冲两卷胶片需要650ml的药水,可以计算出来是50ml的浓缩液+600ml的清水,我用的是自来水,当然,要求高的话可以用蒸馏水。
定影药液的配制:我用的是定影药粉。10量匙+650ml清水。大家可以根据具体说明书配制。在这里提醒大家一下,如果是定影药粉配制的,加水的时候要均匀,边加水边搅拌溶解,否则会容易造成药粉结成块。
三、冲片步骤
药水配制完成以后,就可以开始冲片了,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先测量一下显影液的温度,保证温度跟标称温度一致。
当时我测了一下室温是23℃,基本符合冲洗要求,如果在夏天或很冷的冬天,在空调房就没有什么问题,如果不是就要通过冰块或热水来调节药水温度了。显影温度高于胶片厂家所提供的标准显影温度,就会出现显影过度的现象,底片的密度反差增大,颗粒变粗,灰雾增加;显影温度低了,会造成显影不足,底片变得平淡灰软,除非你需要达到特殊的效果,否则不建议违反显影温度的要求。
温度合适以后,就可以往显影罐中注入药水了。显影罐顶部有一个注水孔,注入过程要均匀。从注入药水开始就可以开始计时了。一般650ml的药水全部注入需要30-60秒的时间,倒完后的开始一分钟不断地搅动药水。AP罐顶部有一个可旋转的搅动棒,它可以带动片轴在罐内上下地移动,如果你用的罐子没有这种装置,就得整个拿起罐子来摇动了。
然后的时间内每隔1分钟就搅动5-10秒,直至显影结束。这样的*作要求是为了使药水能充分地接触胶片,彻底地完成显影化学反应。
由于显影结束倒出药水大概也需要30-60秒的时间,所以在结束的前半分钟就要开始倒出药水。
显影温度固然重要,但显影时间也举足轻重。因为显影时间过长,底片的密度和反差提高,显影时间太短,底片又会显影不足。虽然说现代黑白胶片都有一定的宽容度,但在冲洗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还是会影响底片的影调和层次的。
显影后立即将清水注入显影罐,不断搅动1分钟,再将清水倒去。
接着可将准备好的定影液倒入显影罐,连续不断搅动1分钟后,每隔1分钟搅动一次。在20℃的条件下大约定影10分钟。温度高些,定影时间短些,温度低些,定影时间长些,要求不是很严格。我以23℃的情况下,定影时间是9分钟。
四、洗片步骤
定影完成后,就可以水洗了。目的是彻底去除胶片上残留的药液,以便长期保存胶片。打开显影罐的盖子,放在水龙头下,在水龙头上接一根胶管,另一头插在片轴的中心,打开水龙头以适中的流水冲洗20-30分钟。
在水洗结束时的最后清水中,加入一到两滴洗洁精作为润湿剂,在彻底搅动半分钟就可以完成水洗工序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胶片上可能形成的水渍。
五、胶片的干燥
将底片悬挂在通风无尘的室内,在胶片的下端夹上一个有一定重量的夹子,防止胶片在干燥过程中发生卷曲。胶片的两面都要用柔软的湿海绵轻轻擦去多余的水分,保证胶片得到快速而均匀的干燥。
3. 用胶卷拍好的电影是怎样复制的
拷贝一词就是从复制电影而来的,早期的电影都是用电影拷贝机复制的,我们说的胶片指的是感光胶片,早期电影拷贝机的原理就像我们看到的DV拍的枪片原理一样,注意,只是原理一样,具体要复杂的多,要不然我们看到的拷贝会一个比一个不清楚。现在拷贝是用胶转磁设备来做,将光胶片的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再将数字信号转换成光信号照射到感光胶片上完成复制,这样速度和质量都大大提高。
你要想把胶片转成DVD教你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找一个电视卡,把胶片输入的电视卡(当然得有胶片输入电视的设备,你要只有老式8毫米摄影机我可帮不了你了)。然后像录电视一样录下来,压缩成DVD格式刻盘OK。要想要高清只有用胶转磁专用设备了。
4. 请问胶片电影是怎样转为数字电影的
大不了直接扫描底片呗
数字电影是以形式(即“O”和“1”方式)制作、传输和放映的。它有三种制作方式:
一是计算机生成;
二是用高清晰摄像机拍摄;
三是将胶片拍摄的影片扫描转为数字格式。
数字电影不仅避免出现胶片老化、退色, 确保影片永远光亮如新,确保画面没有任何抖动和闪烁
使观众再也看不到任何画面的划痕磨损现象。此外,数字电影节目的发行不再需要洗映大量的胶片,既
节约发行成本又有利于环境保护。以数字方式传输节目,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也
就是说,一旦数字电影信号发出,无论多少家数字影院,也不管它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都可以使不同
地区的观众同时欣赏到同一个高质量的数字节目。
同时数字放映设备还可以为影院提供增值服务,如实时播放重大体育比赛、文艺演出、远程教育等
等。改变了影院胶片放映的单一模式,使之向实时、多功能、多渠 道、多方位的经营模式转变。数字电
影技术的巨大潜能,使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5. 以前的胶片电影是怎么改成现在的数码蓝光高清的呢
其实就是一种转数字化技术,是工业化的流水作业,可以用咱们常见的设备和软件进行类比,只是专业程度、精度及效率要高得多得多。
就像咱们平时用的扫描仪一样,把影片原版胶片的每一帧都扫描成数字文件,然后再像咱们用PS一样,对每一帧的划痕、污迹、破损进行修复,再上色(黑白变彩色)、调色,最后像们用会声会影一样把处理好的每一帧图像和音轨、字幕等放到时间线上输出成蓝光格式。整个过程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需要影片制作公司的各专业人员的团队协作,比如导演、艺术家等等。
我们平时见到的各种“数码修复版”就是这么来的。
6. 电影胶片是如何如何运行的
电影是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工作的,也就是快速播放动作连续的图像人眼就会自动形成一种运动的感觉。
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关键就是要实现快速播放多幅画面。现代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核心就是抓片爪和遮光片的发明,虽然胶片收放盘上的胶卷是连续旋转的,但是胶片在经过光路时实际上却是断续运动的,抓片爪插入胶片边缘的齿孔中迅速拉动胶片运动,当胶片正好对准光路窗口时,胶片停止运动,静止在那里被光照射,这时荧幕上就投射出一帧静止的画面,这个画面达到播放时间以后抓片爪又拉动胶片运动,把下一帧画面的胶片拉到光路窗口,停下静止播放,如此反复一帧一帧地放下去。
放映机的输片部分,由输片齿轮、滑轮、片门、画幅错格调节器、间歇运动机构、遮光器及供、收片装置等部件组成。输片齿轮是以它周围的轮齿伸入影片齿孔来输送或制动影片的机件。滑轮是用来改变影片移动方向,限定影片左右位置,稳定影片移动速度和减缓影片震动的机件。片门的作用是使每格画幅停留在一个严格确定的位置上,并以一定的面积接受光线照射。在放映过程中如果影片画幅不正对片门孔,可通过调节画幅诺格调节器旋钮来对正。影片在片门中作一停一动间歇运动。在16毫米放映机中,目前多用抓片爪来使影片做间歇运动。它的工作情况,对放映效果和影片寿命有决定性的影响。遮光器中主叶的作用,是在影片更换画幅时,挡住射向片门的光线,遮光一次。使人们看不到影片更换时的走动痕迹;副叶的作用是当画幅停留在片门中时再遮光一次,可把每格画幅分两次映出,提高闪烁频率,减少人眼观察银幕时由于明暗变化频率太低所产生的闪动感。供片装置用来支撑供片夹将影片均匀地供给输片部分,并给供片夹以适当的阻力矩,不使其因惯性而自由转动。收片装置收卷已放映过的影片,常采用摩擦传动方式传递
动力。
遮光片的作用是当抓片爪拉动胶片运动时自动档主光路使屏幕上暂时是黑的,以免运动的胶片被投影到屏幕上影响播放效果让观众头晕……,一旦抓片爪拉动胶片定位,画面静止,遮光板就正好转动到不遮光的缺口位置,这样就可以投射这个静止的画面了。现代电影机的播放速度是每秒24帧画面,但是这个频率对于很多人还是太低了,会感觉到闪烁,所以为了提高闪烁频率从而消除闪烁感,现代的电影机虽然播放画面是每秒24个,但是遮光板每幅画面会遮挡两次,这样闪烁次数就提高到了每秒48次,一般人就感觉不出闪烁了。其实现在的电视也是采用类似的原理:虽然PAL-DK制电视是每秒25幅图像,但是每幅图像分成隔行的奇偶场来扫描,所以电视图像的闪烁频率是每秒50次,一般人眼就感觉不到闪烁了。
电影稳定每秒24帧的播放速度是靠稳速电机来实现的,常用的低成本稳速电机是个交流同步电机,和交流电的频率进行同步,因为交流电的供电频率非常稳定,所以交流同步电机的转速也非常稳定,经过减速齿轮,可以保证精确在每秒24帧。
将成卷的影片由供片盘送到片窗照射以映出画面,并经还音部分使光学声带信号转换为声频电流。然后把放映过的影片再收卷起来。它由供、收片盒(或片臂)及供片、间歇、收片等输片齿轮,间歇运动机构、各种滑轮、片门和画幅调节装置等组成。窄胶片移动式放映机多用间歇抓片机构代替间歇输片齿轮。电影放映机的核心部分是间歇运动机构,它将连续转动变为间歇转动,并和遮光板相配合,使影片在光线通过时稳定地停留在片窗处,清晰成像在银幕上;光线被遮住时快速拉下,以免露出影片移动时的痕迹。标准电影移动速度是24格/秒,为了减少闪烁效应,遮光板每格遮光两次,将闪烁频率提高到每秒48次。使用最广泛的间歇运动机构是马尔蒂十字车。
连续转动的凸轮 1上有一个导钉2,它每与十字车3径向开槽啮合一次,十字车就旋转 1/4周,因此传动轴每转一圈(由a~e),间歇输片齿轮 4就转动90度,而将影片拉动一格。凸轮在e →a→b的过程中,十字车是静止的。某些窄影片放映机采用光学间歇补偿而不用机械间歇机构,有利于保护胶片,但画面亮度有损。收片机构随片卷直径加大而速度减慢,以减小张力。
7. 播放电影胶卷的转轮叫什么
电影是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工作的,也就是快速播放动作连续的图像人眼就会自动形成一种运动的感觉。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关键就是要实现快速播放多幅画面。现代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核心就是抓片爪和遮光片的发明,虽然胶片收放盘上的胶卷是连续旋转的,但是胶片在经过光路时实际上却是断续运动的,抓片爪插入胶片边缘的齿孔中迅速拉动胶片运动,当胶片正好对准光路窗口时,胶片停止运动,静止在那里被光照射,这时荧幕上就投射出一帧静止的画面,这个画面达到播放时间以后抓片爪又拉动胶片运动,把下一帧画面的胶片拉到光路窗口,停下静止播放,如此反复一帧一帧地放下去。放映机的输片部分,由输片齿轮、滑轮、片门、画幅错格调节器、间歇运动机构、遮光器及供、收片装置等部件组成。输片齿轮是以它周围的轮齿伸入影片齿孔来输送或制动影片的机件。滑轮是用来改变影片移动方向,限定影片左右位置,稳定影片移动速度和减缓影片震动的机件。片门的作用是使每格画幅停留在一个严格确定的位置上,并以一定的面积接受光线照射。在放映过程中如果影片画幅不正对片门孔,可通过调节画幅诺格调节器旋钮来对正。影片在片门中作一停一动间歇运动。在16毫米放映机中,目前多用抓片爪来使影片做间歇运动。它的工作情况,对放映效果和影片寿命有决定性的影响。遮光器中主叶的作用,是在影片更换画幅时,挡住射向片门的光线,遮光一次。使人们看不到影片更换时的走动痕迹;副叶的作用是当画幅停留在片门中时再遮光一次,可把每格画幅分两次映出,提高闪烁频率,减少人眼观察银幕时由于明暗变化频率太低所产生的闪动感。供片装置用来支撑供片夹将影片均匀地供给输片部分,并给供片夹以适当的阻力矩,不使其因惯性而自由转动。收片装置收卷已放映过的影片,常采用摩擦传动方式传递动力。遮光片的作用是当抓片爪拉动胶片运动时自动档主光路使屏幕上暂时是黑的,以免运动的胶片被投影到屏幕上影响播放效果让观众头晕……,一旦抓片爪拉动胶片定位,画面静止,遮光板就正好转动到不遮光的缺口位置,这样就可以投射这个静止的画面了。现代电影机的播放速度是每秒24帧画面,但是这个频率对于很多人还是太低了,会感觉到闪烁,所以为了提高闪烁频率从而消除闪烁感,现代的电影机虽然播放画面是每秒24个,但是遮光板每幅画面会遮挡两次,这样闪烁次数就提高到了每秒48次,一般人就感觉不出闪烁了。其实现在的电视也是采用类似的原理:虽然PAL-DK制电视是每秒25幅图像,但是每幅图像分成隔行的奇偶场来扫描,所以电视图像的闪烁频率是每秒50次,一般人眼就感觉不到闪烁了。电影稳定每秒24帧的播放速度是靠稳速电机来实现的,常用的低成本稳速电机是个交流同步电机,和交流电的频率进行同步,因为交流电的供电频率非常稳定,所以交流同步电机的转速也非常稳定,经过减速齿轮,可以保证精确在每秒24帧。将成卷的影片由供片盘送到片窗照射以映出画面,并经还音部分使光学声带信号转换为声频电流。然后把放映过的影片再收卷起来。它由供、收片盒(或片臂)及供片、间歇、收片等输片齿轮,间歇运动机构、各种滑轮、片门和画幅调节装置等组成。窄胶片移动式放映机多用间歇抓片机构代替间歇输片齿轮。电影放映机的核心部分是间歇运动机构,它将连续转动变为间歇转动,并和遮光板相配合,使影片在光线通过时稳定地停留在片窗处,清晰成像在银幕上;光线被遮住时快速拉下,以免露出影片移动时的痕迹。标准电影移动速度是24格/秒,为了减少闪烁效应,遮光板每格遮光两次,将闪烁频率提高到每秒48次。使用最广泛的间歇运动机构是马尔蒂十字车。 连续转动的凸轮 1上有一个导钉2,它每与十字车3径向开槽啮合一次,十字车就旋转 1/4周,因此传动轴每转一圈(由a~e),间歇输片齿轮 4就转动90度,而将影片拉动一格。凸轮在e →a→b的过程中,十字车是静止的。某些窄影片放映机采用光学间歇补偿而不用机械间歇机构,有利于保护胶片,但画面亮度有损。收片机构随片卷直径加大而速度减慢,以减小张力。
8. 高分求 电影胶片转胶流程
使用高清电视设备制作电影,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了,无论国内、国外均有大量的先例。他们拍摄这些作品时基本采用与电影一致的24P格式进行。而采用 25P格式拍摄的电视电影,一般是在电视连续剧中套拍出来的,或专为电视节目中的电影频道制作的。这些作品要首先保证电视播出方面的收益,然后才是制作胶片或投放到数字院线的发行、运作收益。因此,在制作技术上,从一开始就放弃了拍摄电影使用的24P格式。
25P格式在电视环境中的制作、播出都没有问题,但是要将25P格式的磁带转为胶片,再拿到胶片电影院放映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将叙述磁转胶的工艺过程和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采用的一些方法。
一 磁转胶的过程
1. 分本
我们在这里介绍的是用已经完成电视剧或电视电影剪辑的作品进行转换的过程,略去了作品的制作过程。由于影院放映用的胶片受到外形尺寸的限制,长度有限,一般一盒胶片不会超过20分钟,而一盘高清磁带的记录长度可以超过120分钟,即一部电影可以存放于一盘磁带中。为了保证磁转胶的顺利,一般需要将高清磁带上的节目按照胶片的需求,并根据节目的具体内容分成不超过20分钟的多盘磁带。套用电影中的术语叫做“分本”。当然,随着磁转胶工艺的进步,这一步骤可以简化成只需列出准确的“分本”时间码表就可以制作了。
2. 制作引片
根据胶片制作工艺的需要,要在每一盘磁带的节目内容的前面,增加一个用于在胶片合成工艺中声画对位的引片。俗称“立达片”。如不需“分本”,此步骤可省略。
3. 制作杜比环绕声
目前,无论是放映胶片的影院,还是电子影院均要求制作杜比环绕声。因此要在磁转胶之前进行杜比编码。杜比公司会在每一部作品交付授权费后,制作一个授权书,持有授权书可以不受地域、国别限制,在任何国家制作杜比编码。你只需要带着你的分轨声音到杜比公司授权的工作室,就可以制作杜比环绕声。由于磁转胶公司的制作工艺不同,对音频信号部分要求提供的载体形式也不尽相同。基本上以8轨数字录音带或数据硬盘方式为主。
4. 视频信号处理
电视摄像机和显示器的光电、电光转换曲线不同于胶片,记录在磁带上的视频信号转换到胶片上会有一定的偏差。要想完美、准确地在胶片上还原光信号,在磁转胶之前必须对信号进行处理。一般将这个过程称为“调色”。
5. 底片曝光
将处理过的视频信号通过专用的曝光设备对胶片进行曝光。
6. 底片冲洗
将曝光过的底片进行冲洗。
7. 制作正片
冲洗出来的底片是负片,无法准确的判断图像质量的好坏,因此要用底片制作一套可以放映的正片,简称“翻正”。
8. 修正、配光
首先根据正片的情况,判断底片的曝光和冲洗质量。如不合格需要进行重新曝光和冲洗(重复第5至第7步)。待底片审看合格后审看正片,根据正片的具体情况调整正片曝光的配光比例,然后重新冲印正片,以得到满意的正片为止。配光时,可以用一组配光数据从头到尾的使用,也可以根据镜头的需要,逐个镜头的分别调整配光比例,以达到更完美的色彩表现。
9. 制作声音光底
在制作图像底片和正片的同时,利用声音数据制作声音光学底片。将记录在8轨数字录音带或数据硬盘上的音频信号转换成光学信号,印制在一条胶片上。
10. 合成样片
将配完光的图像正片和声音底片合成为完整的样片。
以上就是理想化的磁带转胶片的流程。之所以称作理想化的流程,是因为各个环节经常会出现一些由不同因素引起的变化,造成各个环节要不断地调整。
二 磁砖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 24P与25P
大家都知道,电影是按照每秒24格画面进行拍摄和放映的。而已经拍成25P格式的电视剧要转成胶片就遇到了不可避免的帧频转换问题——如何从25P转换成24P的问题。
一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种是使用格式转换器,用电子手段,将磁带上的帧频从25P直接转换成24P,然后再用24P的磁带转成胶片。原理是:在格式转器中使用大规模存储器,将视频信号按正常的播放速度(即25帧/每秒)顺序存储在格式转换器中,然后按照需要的帧频(即24帧/每秒)读出信号。为了达到降低帧频又不延长播放时间的目的,在每一秒的时间内都要放弃一帧画面。即:每秒写入25格画面,读出24格画面,而存储器不进行累积存储,随时进行刷新,以达到24P(每秒放映 24格画面)的要求。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接转换,不影响其它任何技术指标,最主要的是音频部分不需要作任何调整,也不会有任何损失。缺点是:由于是用电子设备进行的转换,被放弃的画面一般是由格式转换器进行随机选择的,被抽掉画面的地方会造成画幅的跳动。一些人物动作幅度较大,或镜头运动幅度较大的画面,会因为动作中间画面的丢失,形成动作的跳跃和不连贯,因而受到比较明显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武打的作品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现在,也出现了一些能够进行运动预测,并能智能选择被丢弃画面的格式转换器。这些格式转换器可以主动判断图像的内容,对运动画面和静止画面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预测到较大的画面运动时就减少或停止画面的丢弃,遇到静止图像就增加丢弃画面的次数,对积累的时间进行补偿。这种做法对运动画面造成的跳动有所减缓;但对于连续运动,或长镜头运动类的节目,其作用还是有限的。
第二种是在胶片放映时采用降速的方式。在底片曝光之前,不对磁带上的帧频进行任何调整;在胶片处理阶段也不做任何速度上的调整,按照胶片处理的正常程序进行。只是在胶片放映时采用每秒24格的速度,进行正常放映。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丢弃任何一幅画面,最大化的保留了图像信息。产生的问题是:放映时,影片长度增加了4%,致使运动节奏有所减缓。同时,由于放映速度的降低,致使声音部分的音调也随之降低。
解决的办法:第一步,在进行杜比编码之前,根据计算,对声音进行降速处理,把声音的长度降到与24格放映的胶片时间长度绝对一致。这是经与杜比公司技术人员确认的,如不进行事先降速,在胶片放映时降低速度则会无法正常进行杜比解码。原因是杜比编码内部包含同步信息,记录时的速度与重放时的速度不同将无法同步,第二步,利用杜比的专用设备进行升调处理,把因为降速造成的降调调整回来(只升音调,不变速度和长度)。后面再按照正常的制作程序进行。
还有一种处理方式,先根据影片中声音的内容进行判断,如果原声中没有过于丰富的低频成分,也可以不对声音进行升调处理。4%的速度变化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说,在没有对比的条件下,是分辨不出来的。根据有关专家的分析,一般情况下,只会对交响乐中的木管乐器的一些谐波成分造成损失。如果作品中只有电子乐,则基本不会产生影响。在我们这一次磁转胶的操作中,由于没有找到杜比的专用设备,因此没有进行升调处理。从结果看,还是可以接受的。
2. 调色
由于胶片与CCD的光电感应曲线不同,用电视摄像机拍摄的节目,再转到胶片时,色彩还原上会有一些差异。(部分原因还是人为的追求,希望摄像机的图像更相似于胶片的色彩效果。)为了让磁转胶做出来的胶片更准确的表现出胶片应有的效果,一般会在磁转胶之前,对磁带上的视频信号进行调色,以达到接近胶片效果的目的。但是在调色过程中,受到目前工艺水平的限制,只能看到视频信号反映在电视监视器上的图像,色彩调整后在胶片上最终是什么样的结果,还是得不到实时的、准确的反映。
我们在调色之前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了解,包括询问了香港、日本、澳大利亚、泰国等地磁转胶的操作流程,得出的结论基本上都是靠工程师的经验来调整。如果结果不满意,只能重新调色后,重新曝光。底片曝光后,要翻成正片,用这个正片来判断底片的色彩是否准确。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需要引起注意。底片曝光所需要的时间还比较长,我们这次使用的是ARRI Laser,曝光速度已经有较大的提高,但仍然需要3秒钟才能曝光一格画面。一部90分钟的电影大概有129600格画面,全部曝光完毕需要100多个小时。加上冲洗、翻印的时间,整个制作周期是很长的,要想完满地完成整个磁转胶的过程,必须留有充足的时间,以便于重复调整和修改。
3. 配光
配光是电影生产工艺中常用的手段,配光后重印的正片与光学声音片合成,做成完整的、包含声音和图像底片,称为“样片”。在胶片放映的流程中,会用最终审定的样片翻印一个或几个制作拷贝用的底片,再用这些底片制作拷贝送到影院放映。
制作公司一般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反复多次进行配光。我们这在配光环节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如何处理在磁带阶段调色的依据问题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对该片作了各种版本的调色试验。其中包括电视播出版本的、电子院线放映版本的、胶片院线放映版本的,还将这些版本各作了30秒钟电影版本的调色试验。为了保证重印后的色彩效果,我们专门赴泰国进行了冲印试验,共冲洗了3种调色方案的片段各30秒。这3种方案是:完全未调色方案、按电视播出效果调色方案和按电子院线播出效果调色方案。最终的效果有点出乎我们的预料,最终选定的方案是按照电视播出效果的调色方案,它的效果是最好的。当然,这只是我们这一部片子的情况,我们认为它远远不能说明对调色效果评价的影响。
4. 字幕
胶片电影的字幕一般是在制作用于拷贝的底片上进行的。它是用光学的方法进行叠印曝光的,因此,对叠印的工艺水平要求很高,稍有疏漏就会造成字幕的抖动。这次的磁转胶给了我们一个光学字幕和电子字幕进行比较的机会。片头字幕是利用高清设备事先制作的,对白字幕是在磁转胶之后,在胶片上制作的。经比较,无论是字幕的清晰程度,还是稳定性都是高清制作得更优秀一些。当然,仅凭这一次的效果还不能说明全部问题,还需要多做实验,多作比较,但高清设备制作字幕的灵活性与方便性,肯定会比胶片字幕好得多。
5. 声音
这只是我们在做这次磁转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思考。影片我们是采用25P格式高清摄像机拍摄的,磁转胶是在泰国一家后期制作公司进行的,杜比环绕声编码是在国内进行的,前文所述的声音降速处理等过程也多是在国内进行的。这期间出现的问题是:在我们最终带着高清录像带和声音数据硬盘赴泰国时,高清的录像带上还是正常播放速度的25P帧频90分钟长的节目,而数据硬盘上的声音已经是降了速度的、时长延长了4%,已经长达93.6分钟的声音节目。这时,声音和画面是无法对准的。只有在做出图像底片和声音底片后,才能将两者在一起同步对位。如果声音或画面上出现任何问题,在这之前是没有办法检查和发现的。一旦进入了胶片阶段,出了问题要想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
高清节目的效果已经与电影胶片非常接近了。有数据表明,电影底片的分辨率基本可以达到4K的水平,经过复杂的后期工艺,到达电影院放映的拷贝的分辨率会衰减到2K左右;基本与高清处于一个水平。高清电视由于拍摄和后期制作均采用数字处理,其衰减非常微弱,如果再考虑到电视制作的方便性,就难怪那么多好莱坞的大片采用高清设备进行制作了。
从欣赏的角度看,我们此次制作的磁转胶,经实际放映观看,难以准确区分摄像机与胶片拍摄的差异。甚至一些特殊的场景中,摄像机的运用比胶片摄影更加自如一些。有一点是需要大家清醒地认识到的——目前的各种摄像机曝光宽容度肯定不如电影胶片。一般电影胶片的宽容度大约可以达到9-10个分区,而CCD期间只能达到5个分区。因此需要摄像师比使用胶片时更加准确的控制曝光量,尽量控制光比。
再说一个只有磁转胶才会发生的现象。大家知道,摄像机在光线较弱的部分会出现杂波。如果打开增益,杂波就会更大。但是,经过磁转胶后,这些杂波会明显减弱,甚至大部分难以发觉。这种现象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有待今后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