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观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894甲午大海战》该片第一叙述了国家的落后就会招致他国的侵略,要国家屹立于世界之上就得强大。从北洋舰队买了重甲舰后去日本访问那段就看得出来,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威慑敌人。那么要怎样写关于观甲午大海战 观后感 文章 呢?我精选整理了相关 范文 ,接下来欢迎查阅:观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观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总会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为正义而斗争,为革命而牺牲,电影《甲午大海战》就是讲述了这样的一群英雄为了捍卫民族尊严,抵抗侵略者,誓死保卫国家,最终壮烈牺牲的一段可歌可泣的 历史 故事 。
影片开始,一群少年被送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习海上作战策略,之后在李鸿章的请求下船政学堂中的一批优秀学员又留洋国外接受海战训练。几年后,留在中国的名叫邓世昌的学生到英国把他们接了回来,又从英国带回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组成了中国第一只海军——北洋水师,与此同时,日本也在英国订购了巡洋舰,但威力远不及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组建七年后,由于军费短缺,炮口老化,船身生锈。再加上慈禧太后不断的从海军军费中抽取银两建造颐和园。这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海军慢慢地变得虚弱,不堪一击。和慈禧太后领导下的昏庸腐败的清朝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明治天皇带领手下的大臣们节衣缩食,订购了当时最先进的速射炮,向着清朝政府虎视眈眈。
1894年,甲午海战正式打响。由于经费短缺,弹药不足,北洋水师白白错失了多次攻击敌人的大好时机,这只最强大的海军最终沉没在日本军舰速射炮的炮口之下。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堂堂大国人才济济,却被弹丸小国日本打的一败涂地,我认为,北洋水师的战败不是邓世昌等海军英雄的责任,而在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轻视了敌人,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个看起来弱小的对手把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海军打的落花流水,还 让清政府割地赔偿。
联想现实,今天,几乎就是在同一个地方,日本又要和我们因为钓鱼岛归属问题挑起战火。只是这一次,对于他们提出的任何不平等要求,我们都可以抬起头,勇敢地说“不”。因为,现在的中国政府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我们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海军,一艘强大的航空母舰,四艘威力强大的核潜艇和号称“航母杀手”的弹道导弹,还 有我国自主研制的各种先进战机和武器。我们不会主动挑起事端,但是,我们也不惧怕战争。如果日本仍然看不起我们,我们就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一个道理:“永远不要用老眼光看人”。
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脚踏实地,为了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前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甲午大海战观后感2
甲午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鲜明的感叹号,它诠释了清朝政府的一切。观看了《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让我感触颇深。
一个年老体弱的女人掌握着这个国家,控制着一个帝国,垂帘听政。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却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施以昌国大计却还 被告诫“失寸土者,不得进祖坟。”
李鸿章上报朝廷,至光绪帝上报慈禧太后购铁甲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中国必定会有一段屈辱的历史。金銮殿里,李鸿章请求购舰,得到皇帝的允诺。听政的太后却加以阻挠,说了不少闲话,尽管最后也同意了。李鸿章派邓世昌为代表去接英国皇家海军学校 留学 的舰艇英才一同回归祖国。
中国购买了两艘铁甲舰的同时,日本也购买了两艘铁甲舰。此后17年,无论李鸿章如何上凑,中国也未购进一艘铁甲舰,日本天皇都能一天只吃一顿饭省钱买了很多艘的舰船,中国无钱购舰,却耗费巨资为太后做寿,且请工匠做了一艘豪华天价的大石船。如此荒.唐无度,实在是令人愤慨。
直到甲午大战爆发,也没让昏了头的太后醒悟过来。日本的快甲舰在战斗中占了很大的优势。中国的八门大炮只有三枚具有杀伤力的炮弹。中国的舰艇还 是老式的舰,船速不快,发炮速度慢,命中率又特别差。日本的“吉野号”很快就打沉了中国的很多舰,中国的舰很快就弹尽粮绝。剩下的老式炮弹与大炮又不相吻合,只能靠人用锉刀来锉。严重延误战机,直至被敌炮火无情夺去全部生命。
邓世昌驾驶的“致远舰”被多艘敌舰包围,舰上军旗刚要落下,邓管带迅速就将军旗拉上去。没有炮弹,他便开舰冲去撞击敌舰。最后敌舰击沉了致远号。邓世昌落入水中,他发誓与舰共存亡。他选择与爱犬共同沉入大海。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幕啊。甲午之战让我见到了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风萧萧兮海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影片的结尾,光绪帝坐在雪地里,嘴里还 呢喃:“失寸土者,不得进祖坟。”……屏幕上又回响起小女孩稚嫩的声音:“小哥哥,咱们以后会有咱们的大铁船吗?”我在泪眼朦胧中看完影片。
甲午大海战诠释了这个道理;一个无能的昏庸无度的封建社会,不用发展的眼光去开创这片土地,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达官贵人整天醉生梦死,导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国家落后。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牢记国耻,努力向前,让历史不再重演。
观甲午大海战观后感3
战斗中,“致远号” 炮弹打光,受了重伤,慢慢倾斜。这时,舰长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不幸的是,“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中,邓世昌和20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这悲壮的一幕让我感动不已,感动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感动于他们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这一幕惊天地,泣鬼神!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昔日的泱泱大国受到了沉重打击,赔款割地、丧权辱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不重视国防尤其是不重视海军力量建设的结果,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家与一个现代化国家综合实力较量的结果,也是一个腐朽政权必然堕落灭亡的结果。这时,沉没的不止是“致远”舰,不止是北洋水师,而是整个清政府,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昏庸腐朽的满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是中华民族无法抹灭的耻辱。
时光飞逝,1949年,一个历经无数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强大的让世界为之瞩目的新中国成立了。伴随着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高高飘扬,中国人民再次挺直脊梁,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和顽强,展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和富强。
“少年强则国强”,抚今追昔,警钟长鸣,作为一个新世纪曙光下的学生,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不应忘记历史,不忘国耻,让我们牢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说的:“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祖国强大了才能够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观甲午大海战观后感4
今天,我看了《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看完后,我不禁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慈禧太后的懦弱而气愤。
这部电影主要说李鸿章上书,建议光绪皇帝建立海军学堂来培养海军,光绪皇帝同意了。少年时期的邓世昌和刘步蟾等人就在这里认识了。长大后,邓世昌与他的儿时的同学们一起加入了北洋舰队,并当上了致远号铁甲舰管带。此时,日本正在密谋并吞钓鱼岛。可是,日本众大臣认为中国已经有一个比美国舰队还要恐怖的庞大的舰队,如果开战,可能会惨败。日本天皇令全日本大小官员从每月的俸禄中拿出十分之一来组成一支和中国一样的舰队。日本首先买了一艘新式快速舰——吉野号。这时,李鸿章发现导弹数量严重不足,有的舰艇上只能用打木头船的导弹来打铁甲舰,而从外国买一批导弹最快也要几天后到达,刘步蟾不禁高呼:“完了!”最终,日本主动挑起事端,北洋舰队被迫应战。
这场战争最后以日军胜利而告终。一位洋人曾说过:“中国一直在沉睡,有一天,他醒了,我们以为他要干一番大事业,结果他伸了个懒腰,喝口茶,吸了一口烟又睡着了。”
战后日军统领东乡平八郎的助手问东乡平八郎为什么在清国境内的军舰没有过来救援?东乡平八郎说:“这正是中国的特点,如果有朝一日他们能团结起来,那现在站在这里的就不是我们了。”
看完电影后,我不禁感到一阵阵失落和气愤。清政府的腐败才使这次海战的失败,慈禧太后意从北洋水师的军饷中拿出几百万来修整颐和园,导致北洋舰队导弹用尽。我对日本这种侵略他国的恶劣行径深感愤怒。现在,日本还在对钓鱼岛蠢蠢欲动,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啊!
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祖国更加强大,不再让其他国家侵略我们。
观甲午大海战观后感5
今天看了新片《一九八四甲午大海战》,一部一百一十八分钟的电影却带我会到了一百多年以前。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一百多年前的战争,一边多年前外国人对中国的奚落。“国家落后走到哪里都会被人欺负”这句话即使在一百年以后也是真理。
从这部影片中我看到的是没落的王朝中那群为国家战死苍茫海上的战士,他们的不畏牺牲,与舰同沉,鲜血染红中华的领海,爱国的热情已是百年而不灭。影片开头,那批远游国外留学的学生乘着中国自己买的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归国时,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强国的希望,一个民族崛起的曙光。但穿着旗服留着长发的海军,也注定了失败的悲剧。
或许处在朝代末期,亦或是处在时代的转折点,但中国和日本面临的是一样的时代,同样是走入近代史的机遇,同样是封建晚期,两个国家却是截然相反的结局。面对这两种结局,真的是一种心痛,中华民族一直都是处在时代的前沿,五千年来最终败在近代里,却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时期,或许是享受荣誉的时间太长了,让中国也尝尝什么叫屈辱,可这屈辱的影响也确实太长啊!然而日本总有那种勇气和决心,学习别人,努力追上,甚至超越老师。日本虽是个岛国,却用很强的国民素质和毅力,当年的明治维新,明治天皇可以将自己的日常开销费用用在海军的建设中,甚至为了节俭每天只吃一顿饭。而中国呢,慈禧竟然为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居然用海军军费去修缮颐和园,荒.唐的可笑。海军交战炮弹居然装不进炮膛,也就只有中国能这样。将士们奋力杀敌之时,腐败的官员居然在享乐,奢靡的笑声听着就令人作呕。
然而影片中最让我敬佩的就是邓世昌和刘步蟾及他们的同学,战火中誓死杀敌,“与舰同沉”的信念,让中国人在这次甲午海战中输的也很有骨气。邓世昌手拉冲锋旗,用残破的军舰向松岛号时,我的心被震撼了,即使没有弹药,即便只剩下残破的躯体也要奋力一搏,这就是英雄。硝烟吹散了他的长发,一位英雄的形象就这样被定格在广阔的大海之上。沉船时,与自己的爱犬也随之而去。刘步蟾他们宁可自尽也绝不在船上挂上白旗,真的是“人生自古谁无似”。当我看到满清龙旗降下来的时候我的心也会跟着痛,虽然已经不是满清时代,可那却是当时的中国。
历史就是过去,中华五千的辉煌也好,近代的屈辱也好它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黄土掩埋,如今的定远号已是黄海海底的废墟,曾经被割走的中国领土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已收回。或许你会说:一百多年前有甲午海战,一百多年后有南海的纠纷。至今日本都在和我们争夺钓鱼岛,甚至连小小的菲律宾都在和我们争夺黄岩岛,你对政府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会提出质疑,认为是政府的软弱。我们虽然已经不是百年前的清政府,我们是有先进的海陆空部队,有些方面已走到世界的前端。但我们更要认清我们国家的位置,单从国家性质而言,我们社会主义的身份就已经让我们在国际上面临许多的敌人了,而做为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只有五个,最强的一个也就只有中国这一个,成立了只有六十几年,__耽误了十年,真正地发展又只有改革开放这三十几年,我们的国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利比亚战争我们国家能在三天的时间里让所有华人撤回祖国,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我们的国家不会让企业破产,让人们受冻挨饿。然而当你抱怨政府软弱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又能为国家做什么呢,如果真的发生战争,你是不是有勇气去“与舰同沉”呢?
收起我们对社会对政府的不满,社会的不公,政府的腐败,无论哪个国家,哪个社会都会有的,我们已经不再是生活在满清那个旧时代的平民了,我们现在是身份地位平等的公民,如果你感觉社会对你不公,你就应该用双手去改变你认为对你不公的命运。用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
❷ 二战时期英国军人开着一艘小木船去炸日本军舰电影叫什么
不是炸日军军舰,是去炸德国船
《海狼》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当时是二战后,一艘德国商船驶入中立的果阿(葡萄牙殖民地),英国人怀疑这艘船是德国的情报船
但葡萄牙是中立国,果阿是中立港,不能吃像太难看
于是组织了一批一战老兵,现在的俱乐部成员,开着艘渔船到果阿把那艘船炸沉了
❸ 八哥电影甲五海战读后感
观看电影《甲午大海战》有感
荧幕渐变,电影《甲午大海战》就开始了,心中那种愤怒和国耻油然而生,我们伟大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又拥有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却这样被打垮,真的感触颇深。
昨晚很晚才睡着,做了很多关于海战的“噩”梦,我似乎也与日本人在海开战……结局是喜还是悲呢?不得而知……那些海战的镜头及海舰英雄们的壮志情怀及历史痕迹依然萦绕在我脑海里,使我压抑激愤难平。……
影片从1877年带我走进晚清的年代: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而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以“明治维新”的思想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
而古老的紫禁城里,年轻的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强国,但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统治者,整个中国充满腐败……
其实以当时的北洋海军实力是不弱的(老师告诉我们的),可是,在发展海军的良好时机,我们的清政府却为了一座富丽的园林——颐和园,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把发展中国海军的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令人不能气愤清政府的无知。反看日本集合全国之力才组建一支联合舰队。但日本却相当团结,没军费了,明治天皇带头捐款,命令全国官员捐出10%的工资购买最新式战舰;没粮食了,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顿饭,全国都节省开支。日本人的意志和团结不得不让人佩服。而我们北洋水师七年没添置新舰,弹药不足,以次充好,军费被贪污,李鸿章无奈的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其实光绪帝也是一个奋发有为的好皇帝,他有心奋发节流,以前每天吃三个鸡蛋,知道物力维艰后每天只吃一个,身边的太监总管告诉他:一个鸡蛋十两银子。他问李鸿章:“市面上鸡蛋怎么卖的?”李鸿章说:“一两银子大概可买800个左右。”可见官员腐败至此,国富心不齐,晚清摇摇欲坠。光绪有心强国,怎奈大权旁落思想保守的西太后慈禧,慈禧还训斥光绪说:“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陵寝。”可惜那时的中国太落后了:思想太落后,政治太落后,教育太落后,可惜了后来一下子丢掉了1080里领土,令人心伤!
1894年,日本政府为了摆脱因国内本身的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困境,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进行所谓“清国征讨策略”,侵略我中华国土。日本舰队驶入我清政府海城,不宣面战,北洋官兵也奋勇抵抗,两边的战舰和指挥官实力其实差不多,但北洋的弹药实在太差,经常打中而不炸。否则至少可以击沉两艘日舰--松岛指挥舰和赤城号。海战历时两个小时,日军三艘战舰重创退出战斗,关键时刻邓世昌“致远”号舰队突然冲出层层弹雨,裹挟着浓烟烈火,直向日本海军的主力“吉野”号冲来!在弹尽重伤之时,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决死相拼,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他的吼声:“我等从军卫国,即使死,也要撞沉吉野”!但是在敌舰队上百门快速炮的集中轰击下,“致远”号终于爆炸沉没!悲忿交加的邓世昌拒绝了战友的救援,誓与“致远”号同沉,但他的爱犬却死死叼住他的肩头不放,邓世昌仰头长啸,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惊天地泣鬼神,壮烈至极!其实邓世昌本来可以活下来的,当时致远舰弹药打完了只剩鱼雷,世昌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挂起冲锋旗开足马力向日指挥舰松岛号撞去,把日军指挥官吓出一身冷汗,匆忙指挥附近所有日舰来拦阻炮击。在众多日舰的夹击下,致远舰沉没了,邓世昌及其他官兵落入水中,但是他可以选择生还的,由于他们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到一种理念“舰在人在,舰亡人亡”,所以他选择了牺牲,永沉大海,同致远号一起,伴随他的还有他那只忠心的德国犬—太阳。一支曾威震东方的强大舰队灰飞烟灭……
看到这里,我感动又愤慨的流下了热泪:那震撼的一幕,让我怀念他,怀念北洋舰队,怀念“致远号”,……之后北洋的节节败退,附近的军队见死不救,乃至北洋军舰全军覆没,国土沦陷……
甲午之败,也不仅仅是慈禧西太后和那些无知的官僚所导致。不然,时也势也。“天性,人也。人心,机也。”政治腐败,政府愚昧妥协,民族落后于现代文明,人心尽失,爱国之士难以抱负强国,岂有不败之理呀!?
邓世昌说:“让血液来警醒世人吧。”“致远,是到达远方的意思,希望我们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走向深蓝。”还记得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历史上每一次大海战,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想到如今的时局,我们是否又要重导甲午中日战争的覆辙。警醒吧,中国!警醒吧,可爱的人民!警醒吧,无知的贪婪的官僚主义们!2012年的9月,日本制定“购买钓鱼岛”使其国有化,如此恶劣强盗行径难道又要重新上演历史的轨迹吗?不,钓鱼岛是我们中国的固有国土,我们现在的中国政府不会任你一个强盗宰割的!
相比来看,日本的文化风俗都来源于中国,而日本人的聪明就在于永远创新进取,这是我们都要学习的;但日本的可恶在于历来都是强取豪夺的,贪婪的,不知错不悔改也自不量力!如今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振兴中华,强我国力,才能保家卫国!
令人欣慰欣慰的是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航母入列,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只靠如此的力量是不够的,相比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我们的实力强大!重要的是我们的心要强大,要坚定!
永远的致远号,永远的英雄,永远的强国梦不会因为日本的贪婪而倒下的。以后还会有镇远,定远,平远,济远……这些有着厚重历史的舰名应当传承沿袭下来……而我们要做的是不断的让自己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