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朗读者》汉娜为什么最后选择了自杀
因为汉娜却丧失了面对米夏的勇气。
米夏最终选择了和汉娜一样,用生命去捍卫这个卑微的秘密。两人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汉娜的入狱而终结,在随后的人生中,米夏慢慢体会到了汉娜的想法。
他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去各种录着自己朗读声音的录音带,汉娜也开始了识字,并给米夏寄去了一封又一封的信件,但米夏却始终没有回信。
十八年过去了,在狱中表现良好的汉娜获得了假释,终于能够和米夏见面了,可是面对这一机会,汉娜却丧失了勇气,她以上吊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朗读者》的谜中,无疑汉娜的认罪之谜最令人费解。
一个女人在战争期间放弃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营女看守;继而又在审判期间放弃自己辩护的权益、宁愿认罪被判无期徒刑,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要掩盖自己是文盲,不认识字而已。
施林克用这个多少有些奇崛的故事文本,告诉我们虽然罪行是无可争辩的,但是对于犯罪者是无法简单判定的。
对于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朗读者》做出了这样一种值得警醒的反思。
而在这部小说的后两部分,接触到最多的词汇,是“麻木”二字,在汉娜一案中:审判者是麻木的;旁听者是麻木的;甚至证人——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麻木的。
反而倒只有汉娜这个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现出丰富的性格:时而倔犟、时而骄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问法官(只有职业表情的人)“换了您会怎么做呢?”这无疑是对自认是无罪的人、自认是正义者的拷问。
Ⅱ 朗读者里面汉娜最后为什么会选择了自杀
电影《朗读者》获得了第81届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但是很多观看了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在最后唏嘘不已,不仅是为了了汉娜与米夏的爱情感到悲伤,更重要的事情,还有为汉娜的自杀感到伤感。可以说汉娜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悲剧的角色,虽然在影片前期与米夏享受了一段甜蜜的爱情时光,但是在法庭审判时因不愿透露自己不识字的秘密而承受了更长时间的监禁,在狱中学会识字后出狱却选择了自杀。明明她已经学会了识字,明明她可以过更好的生活,但是她却选择了走向自我毁灭,这样的结局让很多观众不解。汉娜究竟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想要分析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将汉娜的人生划为几个部分。
3、第三个阶段是汉娜出狱后选择自杀的阶段。
在这一切段里,汉娜最终出狱米夏前来迎接她,但是却收回了想要与他握手的手,这让汉娜明白,他们两个人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了。虽然米夏已经为汉娜安排好了出狱后的一切生活,但是并没有把自己也同样安排进去。汉娜重新点燃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这使得她丧失了对生的渴望,最后选择了自杀。
汉娜自杀这个选择让人们很难理解,但是如果能想到她曾经经历过的感情变化,那么最后的崩溃也是在情理之中了。你们认为汉娜最后选择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