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析德国电影《浪潮》悲剧发生的原因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极其弱势的,而集体的力量却大大超过个人力量相加之和,所以当一个人长期遵从于集体的规则并处于集体带来的各种"保护"(即各种利益)之中,个人便会认为集体的利益便是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下集体做出的决定便会超越道德与法律,即使是明显的错误,个人也会认为集体会化解这个问题,而当这个集体出现一个强势的领导者,在消灭了其他不同意见者之后,形成个人崇拜,然后形成独裁主义。
这个过程形容起来就是:成立集体组织,建立集体目标与规则,灌输价值目标,将不赞同组织规则者隔离并剔除出组织,形成个人(目标)崇拜。 这点在各种传销组织,邪教组织上都有应用。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法西斯主义被消灭60年之后,特别是在德国这个法西斯主义盛行的地方,经过60年几代人的教育反省,为什么还会出现新法西斯主义?为什么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轻易的进入那种狂热状态?
㈡ 如何评价电影《浪潮》
《浪潮》上映后引起了影评人以及众多学者的强烈反响。该片是一个实验,更是一曲极权主义的葬歌。影片以一个极贝戏剧张力的悲剧结尾告终,并且对于这场闹剧注入了导演深沉的思考以及深刻的批判。该片给观众提供了一副生动的集权主义画卷,同时也对现实世界中的"乌合之众"进行了形象的描摹。
㈢ 关于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的一些疑惑
狂热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它一旦散播开就像瘟疫一样不容易消除,群众运动一旦反动起来,它的走向和控制是难把握的,在《浪潮》的最后,电影中的教师并没有像真实故事里的教师一样控制住局势,“悲愤在希望即将得到补偿的时候最为蚀骨”,而这愤怒最后导致了惨剧的发生。德国人有意给出的这个结局,似乎是在提醒人们,狂热这种东西一旦养成猛兽,是可以反噬的。在《浪潮》里让我十分吃惊的一点,是教师复制了很多纳粹控制党徒的手段,竟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正常的一部分,比如教室里重新排列桌椅的方式,比如学生们要穿校服,要喊口号,好学生和差学生被安排在一起坐,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反复被宣讲的集体主义,集体荣誉感。对了,还有踢正步,踢正步的奥妙在于“让人心无二用,踢正步可以扼杀思想。踢正步可以泯灭个性。”
这些东西再熟悉不过。也让我触目惊心,看看他们都对我们干了什么?这也让我想我们的一些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这些生活在民主的国家里的孩子因为一时的蛊惑而成为了狂热分子的话,那么我们的年轻人,只能是比这些孩子更无望的年轻人,而我们的教育又是什么教育呢?我们这个国家又是在培养什么样的年轻人?我们造就了什么样的狂热分子,这片土地上有多少失意的年轻人?他们没有自由,也看不到希望,按照霍弗理论,他们都是群众运动的潜在皈依者,只要动用宣传的力量,给他们指定出一个“魔鬼”,他们就可以扑过去,用最残忍和粗暴的方式去撕咬。霍弗说,“当我们在群众运动中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我们就得到一种新的自由——一种无愧无疚的去恨,去恫吓,去撒谎、去凌虐、去背叛的自由。”而那些赤贫中的年轻人,他们甚至连这样的狂热也不曾持有,要么成为罪犯,要么去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