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致爱丽丝》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21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他没有烧鹅,没有樱桃馅饼,也没有圣诞节的喜悦。在维也纳著名的斯提芬大教堂里门口的楼梯上,带着一脸严肃表情的贝多芬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就叫――爱丽丝。原来,一直照顾这个小姑娘的邻居雷德尔·巴塞特老爹以身处弥留,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老人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他就升不到天堂。
“他的愿望是什么”贝多芬问。
“他想去波利尼西亚的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去阿尔卑斯山去……”爱丽斯一边擦眼泪一边说,“但是,神父们不肯去帮助他,说他们也帮不上忙,就把我赶出来了”。
贝多芬没有多说什么,用自己的大衣掩着小爱丽丝来到了雷德尔老爹的身旁。
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的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带着淡淡的当地特产咖啡的味道,还有阿尔卑斯山清澄的碧落和茫茫雪峰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的弹奏着,感觉好象自己的灵魂在飞翔……
“我看到了。
我看到了森林,听到了鸟儿的歌唱。那是大海,还有远处的帆,美妙的阳光……爱丽斯,你找的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这位老人已是老泪纵横,挣扎着拥抱了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感谢您让我在生命的最后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美丽的大自然。”
“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斯。
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送给你,我想永久的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完以后的路。”说完贝多芬起身吻了爱丽斯之后,又走到了圣诞夜凛冽的寒风中。
贝多芬一生可以说是落魄穷困,但是,他能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把幸福带给他身边的人。
他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他的曲子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虽然有时愤懑悲伤,又有时彷徨痛苦。但是,贝多芬绝对不是那种生活在逼仄小洞里的人,他的胸怀如银河般宽广。他从未对生活有任何不满,也未对自己不公平的命运长嘘短叹。也许这就是我们所称的“伟大”吧。
②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简介
《爱丽丝梦游仙境》是由蒂姆·波顿执导,米娅·华希科沃斯卡、约翰尼·德普等主演的奇幻影片,于2010年3月26日在中国上映。
一、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简介
影片讲述了发生在爱丽丝上次梦游仙境的十三年之后的故事,19岁的爱丽丝去一个庄园参加聚会,爱丽丝选择逃跑,她跟着白兔钻进一个洞,再一次来到“仙境”的故事。2011年,影片了获得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奖,以及第64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的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化妆和发型等多个大奖。
影片深得观众欢心,认为影片想像力丰富,充满童趣。片中样可爱的动物让影片多一分独特的看点:影片开始时的寻找爱丽丝的猎犬,怀表兔子,“疯子三剑客”中的小老鼠与疯兔子,“红桃皇后”皇宫可怜的青蛙侍者,猴子掌灯,被“红桃皇后”拿来蹭脚的小猪,在影片中出现有动物场景,都会在观众中引起的小骚动。
二、音乐《致爱丽丝》介绍
《致爱丽丝》原名是《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1810年创作的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发现,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人们把《献给爱丽丝》称为“微不足道的音乐”。这种微不足道凝聚了贝多芬体现个人风格的创作理念,体现他独具一格的创作思维。乐曲还有其它独具匠心之处,无一不显示贝多芬创作一贯的严谨精神。所以尽管《献给爱丽丝》演奏时间只有3分多钟,但也能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浓缩体,同样渗透了他的精神表达。
《献给爱丽丝》仅仅是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但是其中运用的和声手法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