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决战要塞的影片评价
英雄最少年,《决战要塞》区别于《集结号》
战争片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那种隐藏的英雄情怀,但是《决战要塞》中并没有一位独当一面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少年号角兵。小男孩阿基莫夫,只会吹号角平时都未拿过枪的一个少年,在敌人来袭之时,却担当起“信鸽”的职责。穿越满是尸体的废墟,躲过敌人的密集围剿线,甚至离开奄奄一息的好友阿尼亚,因为他说“我不能和你在一起,我有命令在身,我必须把命令带到”。
在战争中,“信鸽”一条线是代表着战士们浴血奋战的信仰和勇气,而“亲情”也是很重要的一条线,代表着战争下被血洗的人民的伤与痛,血与泪。而正是这种战争的残酷与感情的悲痛对比,让小少年阿基莫夫升华为一种情怀,一个英雄。
反差最大——城市变废墟,人群变堆尸
由于《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这部电影发生的地点是在苏联边境的一座城市,所以,不同于以往的战争片一开始就进入战场,该片在一开始时,着重强调城市中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温馨而简单。公园里正在举行联欢舞会、军乐队演奏者欢快的舞曲,聚餐、唱歌、照相等等,平静祥和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飞机轰炸打破。 手无寸铁的人群在炮火的攻击下盲目乱窜,城门前的尸体堆积成山;完整无缺的建筑,被坦克、飞机炸成一片废墟;清澈的河流,被无数尸体的鲜血染红。生与死,只在一瞬之间。
最真实——真“枪”实“炮”
别小看《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中的飞机和坦克,据片方透露,导演“兴师动众”请出博物馆的“老兵”——曾在战争中服役的坦克和苏军的36 毫米反坦克炮,以及 Bf109 战斗机和Ju87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来还原空袭、爆炸、枪战的真实场景,电影总成本高达4 亿欧元。这种刺激和紧张虽然没有现代高科技来得爽快,可是类似“历史教科书”的电影,将带领观众“穿越”回70 年前,反而更有一种怀旧和历史的厚重感。
最真实的不仅仅是电影中的真“枪”实“炮”,更是电影的故事。电影容易让观众产生要塞“易攻”的错觉,实际上,布列斯特一战历经一年之久。电影也是改编自战役中战士们的亲身经历。故事中让人印象最深刻地莫过于,在已经失守的布列斯特要塞的地道里坚持战斗一年多的最后一名苏军战士,被德国人发现时,他被德国人从地穴中押出来刺眼的阳光让他几乎失明。面对德国将军的审问,他的回答是: “将军,您知道一俄里有多远了吧?”足见战争之激烈,将士之坚定。
『贰』 俄罗斯战争电影,讲述二战时期一个城堡被德军空袭,然后全力反击突围...
该电影讲述了194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军队对苏联发起突袭。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处的布列斯特要塞,成为了一场激烈战斗的焦点。这个要塞不仅是连接华沙和莫斯科的交通要道,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德军的猛烈攻击下,尽管武器短缺、建制混乱,且牺牲巨大,但8000名英勇的苏维埃红军坚守阵地,以血肉之躯在狭小的空间内牵制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兵力,坚持战斗达三十天之久。
影片《布列斯特要塞》再现了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的全过程,视角和内容都相当丰富。故事通过儿童主人公阿基莫夫的视角来串联整部电影,同时以三位红军指挥员的视角分别讲述了要塞内三个不同据点的战况。战斗不仅仅是凭险据守和与敌对射,还包括要塞外的野战肉搏,以及悲壮的突围。这些场景共同展现了战事的真实、激烈和血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导演亚历山大·科特巧妙地选取了几个小人物作为主角,使战争的细节故事更加丰富,战争与人性的主题更加突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红军小学员的视角,观众得以窥见苏德战争史上交战时间之长,红军战士之勇敢顽强,以及战斗场面之惨烈悲壮的真实场景。
在这部战争中,隐藏的英雄情怀是战争片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布列斯特要塞》中并没有一位独当一面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少年号角兵。在战争中,信鸽代表着战士们浴血奋战的信仰和勇气,而亲情也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代表着战争下被血洗的人民的伤与痛,血与泪。
『叁』 求这部电影名字,是苏德战争的,记得苏联好像都用上了板凳
《决战要塞》,俄罗斯拍的,以布列斯特要塞争夺战为背景
苏德战争爆发,靠近波兰边境的白俄罗斯小城布列斯特要塞最先遭受德军炮火突袭,但守卫部队于弹丸之地牵制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兵力。战争进行到第30天,最初打响战斗的布列斯特守备部队仍在坚守,并一直向后方总部发出“这里是要塞,正在战斗”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