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泰国电影人头鼓
人头鼓:也叫鬼鼓。
其实是个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
西元1821年,泰国有位叫做Badin的鼓王迷上钻研造鼓的技术,想要做出最精致一个鼓。但是就在造鼓的过程中,他的女儿突然生了一场怪病而死了。
60年后,一位叫做Duang的师父传承了Badin的鼓和鼓艺。他们相信这个鼓里有灵魂会保护打鼓的人,但是一旦决定学习这鼓,就永生不能违背这个乐器。任何离开这个乐器的人,在3天之内会死掉。
一个叫做Ping的年轻人拜Duang为师,开始不分昼夜的练习。有一天晚上Ping在偷偷练鼓的时候,遇到一个叫做Tip的女孩。Tip被Ping专心练鼓的精神感动,开始教他更专精的鼓艺。他们朝夕相处,陷入热恋。而在同个小镇里,也有其他人想要得到这个鼓,于是Duang决定用比赛的方式来决定这鼓要交给谁。
Ping赢了这场比赛,遭到其他人的忌妒而想用蛮力来抢夺这鼓。抢到鼓的人无一例外都死得很惨,他们说这是鼓里面封锁着怨灵的原因。这个鼓里的灵守护着拥有这个鼓的戏团,但是同时也会给其他戏团带来灾难。
另外一个戏班的班主抢到了这个鼓,并且为了封印鼓里面的灵魂请了一位大师。这个时候鼓里的怨灵现身了,原来就是Tip.然后是对整件事情的解释,Tip还活着的时候为了让狂爱波曼鼓的父亲做出最满意的鼓,她献上了她全身的皮,并且也想和深爱的父亲永远呆在一起。这个鼓的声音之所以如此完美是因为鼓面是妙龄少女的皮——也就是Tip的皮,从而这个波曼鼓有了灵性,因为是Tip所守护的。
故事的最后很感人,因为鼓面严重受损——那个可恶的戏班主为了消灭Tip用刀往鼓面上戳了好多刀的说……结果Tip就消失了,是在Ping的怀里消失的,她说一个人那么多年,但是很高兴能和Ping相遇,Ping的出现改变了她的生活……
如果可以,她想为自己活一次,不再当父亲的鼓,而是能够当Ping的妻子。
最后Ping做了鼓王,白发苍苍时有一次别的戏班千里迢迢赶来请他指教,在看女的跳舞的时候眼前出现了Tip当年跳舞的场景(当年他刚进戏班的时候有一场类似于介绍般的演出,其中Tip在里面跳舞,但是只有他看得见),就在这样的场景里面和对Tip深深的思念里Ping闭上了眼睛……
PS:因为是很久以前看的,大概剧情没错,但是细节的东西我回忆不起来了,如果楼主想看的话,这里是下载地址。
http://58.251.57.206/down?cid=&t=4&fmt=
⑵ 铁皮鼓这部电影表达的是什么
知识分子的逃脱与落网——《铁皮鼓》试读解
新德国电影的主将之一施隆多夫在影片《铁皮鼓》中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纷繁的象征体系,诸多人物及事物均有不同的意指,因而看完影片后最大的疑问就是:铁皮鼓象征了什么?奥斯卡这个侏儒以及他的揪心的喊叫又指涉了什么?
个人认为,作为和奥斯卡几乎同龄的施隆多夫正是借奥斯卡这一形象表述了第三帝国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他们的逃脱与落网;而铁皮鼓与叫喊声则分别指涉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话语方式。个人以为,知识分子话语既有别于官方的威权话语,也有别于以生存利益为原则的民间民间话语,它应该是一种始终保持清醒不为利诱不为权倾的独立的存在。
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就暗示了知识分子的产生方式。奥斯卡的外祖父在士兵的追赶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于是有了奥斯卡的母亲。换言之,知识分子是在威权话语的逼迫下,民间话语以生存及享乐的原则下产生的。民间话语中的男性角色需要在女性四层裙子的庇护下得以偷生,并最终下落不明。就奥斯卡本人来说,他的出生也很值得怀疑,到底谁是他的生父?阿尔法德还是布朗斯基?这样的设计质疑了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道德基础和其合法性。这也直接导致了奥斯卡对出生的恐惧。然而,铁皮鼓作为信仰、良知、道德、正义的代名词引诱了奥斯卡的出生,“恰恰是锡鼓阻止了我重回母胎的强烈愿望(奥斯卡语)”,如同任何乱世下知识分子的产生总是有一连串冠冕堂皇的理由。
由于目睹了成人世界的无耻堕落,奥斯卡以一记逼真的假摔而拒绝成长。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奥斯卡将自己与民间话语中享乐原则区别开来,代之以自己特有的话语方式:嘶喊。任何人只要敢抢他的铁皮鼓/道义,他就报之以嘶喊的话语方式,以此来警醒麻木中的人们。在反抗了堕落了的民间话语之后,奥斯卡自然开始反抗起威权话语。学校和医院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奥斯卡毫不留情面地震碎了老师的眼镜(同化符号)和医生的标本瓶(禁锢符号)。
施隆多夫也不忘展示蕴藏于人性中不为察觉的恶,那是他和几个孩子们嬉戏的场面,玩伴们残忍地将青蛙置于沸水中,向其中撒尿,并强迫奥斯卡喝“汤”;一边的成人熟视无睹地剥着兽皮。看来知识分子受迫害不仅是中国才有的事。
奥斯卡对民间话语的认知也体现在母亲安妮与布朗斯基偷情的那场戏中,那是在安妮和布朗斯基迫不及待行乐之时,镜头向上摇至一副装饰画,画的内容正是众美女在林中享乐。在目睹这一切后,奥斯卡冲上钟楼打起他心爱的铁皮鼓,发出他动人的嘶喊。
纳粹举行欢庆仪式的段落非常精彩,奥斯卡用他的鼓声打乱了整个仪式的进行节奏,使之最后成为了一场无聊的狂欢。我猜想施隆多夫想要表达的是只要运用正义的力量,知识分子话语完全有力量打破甚至解构官方的威权话语。
奥斯卡在民间和官方的双重话语压迫下奔逃着,他也向上帝提出过发问。他将鼓和棒槌交给教堂中的天使塑像,一遍遍地发问:“打鼓呀,你为什么不打鼓啊?”神甫却无情地终止了他的妄想。
高潮出现在攻打波兰邮局那场戏,奥斯卡试图和表舅站在一起,然而在隆隆的炮火声终于压倒了他的鼓声,他的铁皮鼓也被高高的悬置起来,尝试着想要拿到它的人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犹太人的玩具店被毁于一旦后,奥斯卡的脱逃以失败告终。
侏儒贝布拉是决定奥斯卡其后成长轨迹的一个人,与奥斯卡的鼓声和嘶喊不同,贝布拉的技艺具有充分的表演性,这使得奥斯卡意识到话语原来也可以用来作秀。他终于成为纳粹营前的一个小丑,臣服在威权话语的脚下。这令人想起哲学家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同流合污成为他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同时,面对玛利亚和戈莉拉的诱惑,奥斯卡终于也在男欢女爱的享乐中沦落了。在纳粹营房屋顶,众侏儒享乐的场面宣告了知识分子良知的泯灭。在威权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双重引诱下,奥斯卡最终落网了。
影片最后,奥斯卡间接地杀死了无能的父亲,下葬的那一刻,奥斯卡决定重新开始长高,“儿子”投来的石块将其击昏,他跌落在父亲的尸体上。施隆多夫对知识分子的未来还是给出了不少的希望。
施隆多夫通过影片表达了对第三帝国下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自省的也是自讽的。知识分子的侏儒化不仅仅是二战中德国的问题,匈牙利导演萨博的名片《摩菲斯特》讲述的也是异曲同工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同样值得大多数沉默的中国人思考。
⑶ 关于架子鼓的电影
影片名称:《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Whiplash)是达米恩·查泽雷编剧并执导的一部音乐剧情片,由迈尔斯·特勒、J·K·西蒙斯主演,2014年10月10日在美国上映。
《爆裂鼓手》讲述一个热爱音乐的年青人努力地想要成为顶尖的爵士乐鼓手的故事
剧情简介---以传奇乐手查理·帕克为目标的音乐学院新生安德烈,在加入竞争激烈的校爵士乐队之后,面对魔鬼导师弗莱彻近乎地狱般的训练,凭借对"伟大"的坚定追求和对音乐的无上热爱,刻苦坚持追求音乐乃至不疯魔不成活
⑷ 以前有国内部电影叫什么鼓
战鼓
战·鼓的剧情简介 · · · · · ·
黑社会老大阿关(梁家辉 饰)事业不错,家庭却一塌糊涂:儿子Sid(房祖名 饰)是个摇滚叛逆青年,一心想继承老爸的事业;女儿Sina(何超仪 饰)是宠物医生,和同事Michael谈恋爱,和老爸的生活格格不入。
Sid因为抢另外一个帮会老大老马(曾江 饰)的女人Carmen(郑希怡 饰),不得不逃到台湾偏僻的山区避难,和他一起的还有阿关的得力助手阿照(张耀扬 饰)
在台湾,Sid加入了禅鼓山人,改名阿道,认识了鼓队中的女孩红豆(李心洁 饰),在鼓队朴素的生活中获得了心灵的平静;阿照也在社区学校上课,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在香港,因为Sid的出逃,阿关生意受到了影响,但也因此和女儿Sina和解,接受了她的生活和感情。
同时,禅鼓山人世界巡演开始,第一站就是香港。当Sid和父亲阿关渐渐互相了解,开始冰释前嫌,阿关却在监狱中被暗杀。
Sid简单的生活被打破,社团的生意、和老马的恩怨接踵而至,他如何面对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