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泉映月》的背后故事是什么呢
1949年4月,无锡解放了。阿炳的命运也将面临着一次历史性的变化。阿炳有一位好友叫黎松寿。1948年黎松寿先生在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院进修,向民乐大师储师竹先生学习二胡。有一天黎松寿去回课,因为天冷,他就在外面活动手指,无意中拉了一段旋律。
这凄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储师竹先生。储先生把这一件事告诉了杨荫浏先生,杨先生听了这些片断的旋律,当即决定去寻找这首曲子的原创者阿炳。
当他见到阿炳,和阿炳说明了他来录音的原因,并表示有意请阿炳去北京的音乐学院担任二胡教授。种种的条件给了阿炳再次拿起琴的冲动和动力。他和杨荫浏说: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拉琴了,手都生了。你给我三天的时间,我重新恢复恢复。
就这样,阿炳从乐器店买了一把二胡,并借了一面琵琶。再次走上街头,演奏起那些他记忆中的曲子。这时的阿炳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久违的二胡,给了他无数的回忆,熟悉的旋律一次次让他心潮澎湃。
同时,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又使他异常的兴奋。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中,阿炳经过三天的准备,走到了那台钢丝录音机旁,开始了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音乐记录。
阿炳一口气录了三首二胡曲。当他听到录音的回放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他听了许多遍回放后,对于二胡的演奏,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手太生了,没有拉好!让我再准备半年,从新来录!”于是他和杨荫浏先生商量好半年后,重新补录。
另外在问及这些二胡曲名时,阿炳给其中的两首定名为《寒春风曲》和《听松》。而另外一首,他称之为《依心曲》。就是说这首曲子的演奏随心所欲,有感而发,依心而就。
但是杨荫浏先生认为没有曲名的乐曲不好流传。他和阿炳说:广东音乐中有一首《三潭印月》,你的这首在无锡创作的曲子就叫《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表示赞许。当晚阿炳还录制了《大浪淘沙》等三首琵琶曲。
(1)陈工阿炳之墓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1918年,阿炳离开了生活了25年“雷尊殿”,开始了他流浪艺人的生涯。虽然说在生活方面阿炳落入了人生的低谷,终日为衣食而劳碌,但从他的精神上却得到了一次自由的放飞,他可以无拘无束地展示他所喜爱的音乐。
在那个时期,阿炳虽然双目失明,但他在乐器演奏方面的造诣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阿炳主要是演奏二胡和琵琶两种乐器。当时的二胡是用丝弦演奏的,不像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二胡用的是钢弦。
因此在演奏时加大了难度。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阿炳所演奏的二胡曲,无论在技术表演和音乐表现力上都是超前的。
阿炳一生经历近代中国三个时代的巨大变革,新中国的成立让他的音乐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他的作品因前所未有的宏大社会背景以及他对这一背景的深刻印记和个人的强烈感受,具有鲜明的个性、民族性及时代性。
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却蕴含着可贵的现代音乐萌芽,其旋律时而喃喃细语,像对亲人倾诉知心语般娓娓道来;时而直插无垠,像对敌人秋风扫落叶般势如破竹,直抵人心,令所有一听到《二泉》的音乐家及音乐爱好者,甚至是普通民众很快就会产生共鸣,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