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师父》到底好不好看呢
太压抑了,干嘛不打烂封建枷锁歌颂人性,干嘛不突出个人的价值。大家看好莱坞看多了,以为这便是好的,或者是对的。徐浩峰在《无道之器:武侠电影与传统文化》一文里说,“武侠片应该敏感中国人的‘样’,保留些传统中国人生活方式。怕‘样’消失,应该是武侠片的恐惧。这种恐惧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历史中一种庞大人群共有的心理。”中国人的‘样’,就是《师父》里的规矩,陈识可以逃遁而走,可以一人干翻整个天津武行,但一定会遵守保密的约定,不仅是邹馆长所说的“因为他有女人”,还因为那辈子人尤其是武行中人都是有“样”的人,破了之后会再立,任你本事大如孙悟空,也必须要有个紧箍咒、如来掌。《一代宗师》里,宫二为了给父亲报仇,需要入道,毁弃婚约,表示可以自立门户,才有了向师兄挑战的资格。——按照现在人的观念,费那个劲干嘛,不就是报仇吗,还要如此多的迂回,如此压抑人性委屈自己,太不应该了。宫二就应该像玉娇龙一样,想爱就爱,想打就打——文化的没落,就在于这种粗野的精简。说到这,必须要着重说一点,徐浩峰也许在电影里有“怀念与追缅”的情绪,对那个时代的人与物怀有向往之心,但没有做出任何鲜明的道德判断,灌输“人心不古”的观念,他只是尽可能地展现,不管观众熟不熟悉,直接“拎”入,比《一代宗师》还要狠——这也造成徐浩峰武侠世界与大众审美间的根本鸿沟,那些区别于香港武侠片的动作风格,倒还在其次了。举个例子,徐浩峰在《武打片的瓶颈》一文中,谈到日本刀剑片“注重打斗前的氛围渲染”的特色,他的理解是:“这类影片不是注重打斗前的氛围,而是在观念上对动作有一种珍惜,做一个动作,便是与神与祖师同在。”——明白他这种理解,就能进入他的电影。
故事的开场,但凡内中损耗虚弱的,就只能靠巴结军界,靠卖卖祖上的铠甲,靠耍点儿阴谋、人情、拉帮结派继续撑着面子。外边儿一提是“武行”的,实际上,里面已经垮的不像样儿。
这不是规矩的事儿,徐浩峰讲“规矩”讲的最好的片子是《镖门》,里面戴老爷子有句话说的好,叫“有了规矩就有了体面”。镖局走镖,各种关系往来,靠的就是规矩。所以大家切不要把规矩理解成一套拘束人的框框,规矩是用来自重的,只有自重了,别人才能敬重你这个行当。比如刘安顺拒不给贝勒爷行跪拜礼,说镖门的规矩“雇主和镖师之间行的是主客之礼”,后来骄横的贝勒服了,说“做人就得有个做人的样儿”。《一代宗师》里,叶问说“跌打正骨,内功点穴,一概不会。无瓦遮头,舞龙舞狮,一概不教。”这就是自重。又比如搞国学的规矩本是《礼记·儒行》篇,不过都没把这当回事,嘴上背背,行为上该怎么赚钱怎么来,没了节操,社会上爱听什么你就讲什么,甭管西装革履,里子却透着下贱,第一等学问让你做成了末流,所以怨不得现在人家看不起你。
而天津的武门,规矩坏没坏?显然没坏,该比武比武,开馆要打八家,街面不见铁器,即使最后必须把徒弟打败赶出天津再允许师父开馆,以及津门武行大师郑山傲愿意磕头拜陈识为师真正学一段功夫准备最后打败他徒弟,这都证明大家还信这一套规矩,愿意在规矩下面想点儿招儿,没一个人玩阴的,没人说正比武我给你放个冷枪,巷战里面突突一梭子子弹把你给灭了,就说明这个规矩还在。
所以徐浩峰也不是讲冷兵器不行了,不然不会设计一个躲过子弹的镜头。
所以到最后,被打败的倒了一摊,有留辫子的,有梳寸头头,但我看来,津门的面儿还没丢。
所以陈识一开始就知道耿良辰是个“棋子”,但最终徒弟死了,他还是为其复仇,打乱北上扬名的计划,其实还是搁不下师徒之情。
然而,武门的耿良辰最终还是死在军界林希文的手上,为什么,因为军人知道你武门里子垮了,一个个都摆着架子实际上靠军界混饭吃,所以敢动这个手,也是表示武门从今就归军界罩着了。可既然规矩在,为什么天津武门还是该垮垮呢。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事儿跟民国没大关系,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一个领域要发展,要存活,永远不是靠几个大佬撑着场子,靠互相说说笑笑来经营江湖,永远要靠新鲜血液,要靠外乡人,要靠有几个不怕死的敢硬上的。
记得前几天晚上史地所的徐师傅说了个段子,两宋江西多人才,清季两湖出高人,又如湖北黄冈多豪杰,均不是虚幻时势,而是移民流动促成,两宋南渡,江西汇聚,湖北黄冈也是江西移民迁徙之中转站。所以,一地兴盛,多因人口流动,倘若安土重迁,则乏进取之心。学界也是如此,一旦心存守势,占山头,那就是安土重迁,那就进不了步。这就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言“凡树立党羽,霸占底盘者的必不认真治学;而认真治学之人,必为埋头闭户,不务声华之人。”(《个人与社会》)
所以我说,徐浩峰的电影,从来不是拍动作片,而是把真正的江湖拍出来。这套东西,放古今什么时代都是如此,放任何行当都一样。
就今日史学界来说,难碰见几个愿意真心教学生目录学、文献学、史源学、思想史方法的,放眼看去,十个老师九个都是“鸳鸯绣出从教看,不把金针度于人”,照着自己的论文念一遍,等而下之的搞几个段子,几个掌故让学生哈哈一乐,当学生的不懂,也就以为这是学问了。但凡有一日跳出来一个不遵守“规矩”的,且看他们抱着团炮火一致的写文章骂,前段日子,某大老师跟学生公开宣布解除师徒关系,大抵也不过是这层窗户纸。这种段子,多了去了,越是自己懈怠就越要压着后生,最终不过是整个学界万马齐喑,祸国殃民。您看,白俄的女人腿白,然而,台湾、日本和海外汉学也早比国内做的精致。
所以结尾也很妙,陈识的武馆最终没看张,还被追杀的逃回广东去,毕竟,天津的火炉里“容不下这根柴”,你一上来耍真的,教真的,我们天津原本的字号还怎么混?乱局之下,大家都勾结官府混混日子,你来把水搅浑,断了我们的饭碗,那你就活不成。
所以,徐皓峰的电影拍的好,好就好在,他拍的根本就不是功夫片。
他拍的是真正的江湖。
⑶ 连踢8家武馆哪部电影
叶问 (2008)
导演: 叶伟信
编剧: 黄子桓 / 陈大利
主演: 甄子丹 / 任达华 / 熊黛林 / 池内博之 / 林家栋 / 樊少皇 / 释彦能 / 黄又南 / 杜宇航
类型: 剧情 / 动作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 中国大陆
语言: 粤语 / 汉语普通话 / 日语
上映日期: 2008-12-12(中国大陆) / 2008-12-19(中国香港)
片长: 106分钟
⑷ 对于《师父》这部电影,你怎么看
正是基于对规则的尊重和认可,陈识先是找到了津门武学泰斗郑山傲。郑山傲代表了津门武林的老人及其规则。可以说,郑山傲就是规则的人身化。陈识与郑山傲的协商,也俨然是立法与守法之间的中间地带。陈识破坏秘传,搞武学启蒙的肆心,郑山傲完全知道。只要郑山傲的一句话,便可以决定陈识继续或出局。然而郑山傲却对陈识示以最大的理解和支持,给予了这个规则体系下最大的善意。不得不说,作为规则化身的郑山傲给了陈识最大的制度性支持。一旦规则言成肉身地人身化,规则便孕育着自我否定的可能。郑山傲心中已蕴含着改变规则的种子意识,规则的人化使得规则有可能突破自身价值中立的功能属性。主体的介入为规则赋予精神和意义。然而一旦郑山傲被恶徒林希文打败并退出武林,这样的支持便人亡政息,人化的规则再次冻结为密不透风的冰冷世界,武林对陈识的敌视便开始恶意反弹。郑山傲作为规则的守护者已不复存在,规则成为了宵小之徒任意摆布的工具。于是问题来了:这样的规则是否值得遵守?
规则本应当维护底线,但是,当规则不再维护底线,当这一规则体系(包括规则的制定者参与者守护者)自己便突破底线,规则便失去了遵守的必要。耿良辰的被杀使得陈识认识到了规则的有限性。规则作为共同体的“共同的善”,保护的往往却是共同体的恶。其实这样的恶永远存在,不管郑山傲是否话事——否则陈识便不必避地于贫民窟以免遭报复暗算——而报复暗算最终的发生,证明了这一规则体系的脆弱和暧昧。规则作为共同体的礼法基础和道德替代品时,它理应得到守护。但一旦规则与自然正义之间的张力平衡被打破,规则不再是道德的替代品而是正义的终结者,正义就只能通过反抗规则来建立新的平衡。暗算杀人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而失掉爱徒的悲痛更是让陈识是可忍孰不可忍,复仇作为的最古老正义便开始与规则/礼法的斗争。无论是传刀杀死林希文,还是在街上亮铁器,复仇的正义使得陈识开始逸出规则的礼法,血债血还的自然正义不必需要外在的合法性来维护。虽然如此,陈识逃出了津门,却依然回到了规则之中——大仇已报,正义已申,自己的立法大业不再可能,但自己依然要与武林周旋。自我立法只是非常状态的非常之举,但是在暂时常态之下,自己在武林中的位置只能通过对规则的尊重来维系。邹馆长倒是太了解陈识了,她知道陈识的底色依然是守律的君子,所以她才以通信来追踪陈识。而陈识经过了津门的劫难,他的守律便不只是无可奈何的舍己从人,而更像是苏格拉底临终前的献祭——毕竟津门武林曾是陈识证成自己的舞台。
⑸ 电影《师父》结局是什么 《师父》结局剧情大揭秘
电影《师父》结局是:耿良辰死了,死在军阀手下。陈识听信了邹榕的巧言辞令,那个不应与她年龄相衬的老辣的武林操盘手。他在他自己的武馆开业仪式上杀死了林希文,对于江湖前辈的挑衅,他杀人不杀命,算是报了仇。赵国卉和陈识前后踏上了离开天津的列车。
(5)徒弟踢了八家馆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陈识(廖凡饰演)
南派宗师。陈识因佛山战乱家破人亡,辗转南洋十三年后来到中华武术的中心——天津,他深知自己是一个门派的全部未来。来到天津,一心开武馆。但是天津武林规矩森严,对于外来人想要在天津开武馆立足,挑战非同小可,稍有不慎,心愿无法达成且性命也很难保全。
2、赵国卉(宋佳饰演)
师娘,一个妩媚坚决的天津女人。师娘赵国卉本是俄国餐馆的女侍应,即使对陈识早已芳心暗许,却依然在婚前与他“约法三章”。师父与师娘在西餐厅一见钟情并结下连理,在师父开武馆立足、完成咏春北上使命的一路上,师娘始终无言陪伴、守候左右,谱写了一段乱世下的挚诚之恋。
3、邹榕(蒋雯丽饰演)
武林操盘手邹馆长,飒爽英姿的女子,一位决定武行乾坤的“女中英豪”。“天津18馆”结盟成立武士会,邹榕继承亡夫留下的馆长之职,“武馆不教真功夫”是不成文的规矩。
⑹ 师父电影详细剧情解析在哪看
电影《师父》详细剧情解析:
电影一开场咏春继承人陈识想要来到天津开武馆,事成后可以衣锦还乡,所以一开始他便结交了天津武行的头牌郑山傲,郑山傲在一番理论后,认为中国武术界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将会被洋人所超越。
所以他想要陈识来向世人传授真武艺,并且陈识得知想要在天津开武馆,必须要踢满8家武馆,但是即使成功也会得罪很多人,今后也不好混,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徒弟,教给他武艺,让徒弟踢馆。
这个时候,陈识认识了西餐厅服务员赵国卉,并且娶其为妻,有一日,赵国卉撞见了耿良辰,耿良辰尾随她到家中,谎称想要与陈识比拳,最终最被陈识轻松战败,但是陈识发现了耿良辰的天赋,陈识便收下了他为徒弟。
此时郑山傲告诉陈识如果有人踢馆超过8家,武行便会推选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出来打败踢馆者,把他赶出天津,而这个人,就是郑山傲。而郑山傲不想再隐退前输掉,最终陈识将自身的武艺教给郑山傲。
一年后,耿良辰一连踢了7家武馆,而此时被天津武林操盘手邹馆长所注意,为了保护天津五行的利益,便找到了陈识,但是陈识谎称自己仅仅是一介平民,并非想开什么武馆,邹榕离去后不久,耿良辰成功踢馆第八家,而另一方面,郑山傲被联合军界副官林希文算计,最终被打败,自己逃到了巴西。
林希文再次派人将耿良辰打到重伤,最终死在了荒地里。邹榕此时要给陈识开武馆,实际上是鸿门宴,所以去之前,陈识告诉赵国卉带着财产在火车站等他,如果没回来,自己先走,但是赵国卉还是来到了武馆门口等候着陈识。
陈识则杀死了林希文后,被天津众位武林高手围堵,陈识以教授年轻人学拳为借口,趁机逃走,陈识则在逃走的过程中,一路击杀众多武林高手,最终来到了火车站,而此时赵国卉还在路上,陈识并没看到赵国卉的人,自己先坐火车离去,而赵国卉看着离开的火车万念俱灰。
(6)徒弟踢了八家馆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徐浩峰导演执导《师傅》讲述了一个和所有江湖都不一样的另类江湖,在剧中,青年耿良辰从一名推车扛包的苦力,迅速成为武林高手,所向披靡,却又能守住书摊,安于街头巷尾,动静皆宜中,已然是被“武”的精神所感化和改变的优秀青年。
要知道,当初未入师门的他,只是一介傻呆呆脚夫,觊觎妇人美貌,一路追随而来,险些丧命都不自治。也算他心术不正、热衷武学、暗恋师娘极致,完全符合了师父对他再造与毁灭的心理预期,才促成这一次的生死之交。
影片当中,所有人的打斗画面和很多武打电影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省去了花样复杂的反复无常的打斗,而是直截了当,己招之内都可以分胜负,这一点不仅更符合现代武学的打斗,更有一种另类独特的风格。
英雄也不再是英雄,陈识总说江湖险恶,但自己才是名副其实的不择手段,利用徒弟,危险的时候耍诈。而徒弟耿良辰在踢馆的时候心狠手辣,强悍无敌,但生活中却阳光羞涩,温文尔雅,对待路边的卖书女异常痴情,临死前都担心自己流血的样子吓到对方。每一个人物都是复杂和真实的,不像以前的江湖人物一般,大侠就是大侠,从不做“苟且”之事。
⑺ 电影:师父
《师父》的导演是徐皓峰,他还导过《倭寇的踪迹》;《一代宗师》是他的剧本;电影《道士下山》是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陈凯歌确实烂的无底线了,《霸王别姬》真的是他导的么?)徐皓锋有本书叫《逝去的武林》,更能凸显他对传统武术的痴迷和专研。
《师父》讲的故事,是广东咏春武师陈先生,想要在中国的武术之都天津开武馆,弘扬本门名声。不过封闭的天津武林不会容许外乡人扬名,所以他只能培养个徒弟出来,只要这个徒弟能够成功打赢天津八家武馆,他的门派就可以在天津开武馆。
但是,身为外乡人的陈师父不能踢馆,因为会驳了天津武行的面子。
而且,徒弟得是天津人——也是为了面子。
最后,徒弟踢馆成功后,天津武行会联名请出本地最大高手打败徒弟,该徒弟必须远离天津,不得回来——也是为了面子的规矩。
这些规矩,都是天津武行泰斗郑老先生告诉陈师父的,如果他的徒弟连踢八馆后,天津武行最后请出来挽回面子的,就是郑老先生。因此,郑老先生说了,你要想开武馆,可以,就按上面的方法办:"你教你徒弟的,我也得会!"
所以,咏春传人陈识陈师父必须得做几件事情:
一、招个资质不错的天津本地徒弟,花个几年时间培训成才;
二、娶个本地媳妇,找个低收入的工作养家,这样,留在天津带徒弟就有合理的借口。
媳妇好解决,陈师父(廖凡演的)看上了著名的起士林西餐厅的女招待(小宋佳演的,后面简称师娘吧,片子里就没叫过师娘的名字。话说这是廖凡第二次跟宋佳合作,上次是《好奇害死猫》)因为这个师娘的出身不好,嫁给师父算是好选择,俩人约好在一起结婚三年,三年后再自由选择,陈师傅付出担保金八百大洋。
徒弟,郑老先生最初给挑了一个,可后来有个脚行混混耿良辰(叫什么不好叫良辰)让陈师父觉得是武学奇才,就选了良辰了。其实良辰最初是垂涎师娘的美色才找上门来的。陈师父觉得这样也好,这小流氓最后被赶出天津他也不会良心不安。
就这么着,良辰的功夫也学了一年,居然比陈师父预料得还要好,那就踢馆吧。连踢七家都赢了。这第八家武馆的馆长邹女士(蒋雯丽饰),是天津武行的第二号人物,可却是天津武行玩政治玩的最好的一位。邹馆长杀气腾腾地去找陈师父的麻烦,陈师父一年前的布局很好地掩护了他的目的,邹馆长失望而归。耿良辰踢馆第八家也成功了。
可就在郑老先生赶跑耿良辰的比武开始前夕,发生的新变化使事态没法按老剧本来唱了。郑先生的徒弟是本地军阀的副官,姓林;军阀们垂涎武馆的高收入,想要插手武行,那就得先挣面子后抢里子。林副官使了个诡计打伤了师父,按武行的规矩,获得了武行最高地位的话语权。为了让天津武行买面子,又指使手下高手围殴耿良辰,又刺了良辰两刀,这其实也是坏了江湖规矩了——本来,打跑了踢馆者就行了。
虽然良辰是死了,可陈师父还是可以在天津开武馆。照理说,陈师父原本就打算抛弃那个混混徒弟的,他只需要继续按剧本开武馆就好了。可陈师父落下了心病——武人的"义"字哪里去了?因此,在武馆开张当日,在邹馆长的配合下,陈师父一刀了解了林副官。最后,与天津武林痛痛快快地逐一过招,成功逃出了天津卫。
这故事挺复杂,写影评不剧透几乎没法开讲。
为什么说这片子好呢,首先是剧本真好,这回的故事讲圆了;再就是细节好,徐皓峰的进步非常让人惊喜,全片无尿点,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导演了。
这故事充满了黑色寓言意味:原本的武林是为了振兴国术、行侠仗义,可现实中的武馆只是个捞钱的工具,郑老先生也说了:"武馆不教真东西,迟早让洋人把你赢了去。"
可是以邹馆长为首的武行们觉得,即便出不了人才,有钱赚那就过一天是一天。
陈识陈师父,本意是要弘扬咏春,可要想开武馆,就不得不向世俗的江湖规矩低头。空有一身好武艺的他,却不能跟武林同道痛快切磋一场。因此,在杀死林副官的那个晚上,坐在他最终的武馆里他叹息:"我一心想着开武馆,却是处心积虑地算计我的徒弟,我这不是师父,我是个算计的生意人"(大意,原句不记得了)
整部片子里,还真是充满了算计:
郑老先生要陈识教他刀法,最后一次对决郑已经占了上风,还是一刀刺向陈师父要害,目的就是逼陈师父使出真功夫来,判断陈师父的传授是否有所保留。
林副官先算计师父后算计良辰,每次出手都是阴谋加强权,毫不在意江湖规矩。
邹馆长是这个片子里算计心术的大赢家:
先是帮林副官拿掉了郑老先生的地位;为了维护武行的利益又设套借陈师父的`刀杀了林副官。
开馆当日,邹先是要林副官换掉官服出席,不动声色地解除了林副官的护卫;
再播放林副官欺瞒郑老先生的电影片段坐实他欺师灭祖的恶性争取了武行的道义支持;
继而安排打手假意困住陈识,却暗地里递了刀子让陈识刺杀成功;
再以雷霆手段收服林副官的护卫替武行洗白
最后杀人灭口想做掉陈识给军方一个交代。
这连环计步步精准,巾帼不让须眉。
比较讽刺的就是,武行的人最终让算计占了立身之本,武艺就真不行。结果给陈师父杀出一条血路,闯关的最后一刀还削掉邹馆长半个耳环——耍诡计你行,讲功夫你不行。片子看到这里,前面一个多小时的郁闷总算得以抒发。
片子好看的地方还很多,武打设计既漂亮又有讲究,咏春的十三点半棍法,隐隐然有河北大枪的风范,闯关对决的刀战也比《倭寇的踪迹》进步很多,既有武术的攻防判断真功夫,又有动作的舒展美丽。
片中美女不少,小宋佳演绎的俏师娘及其性感,俄裔舞娘贡献了美丽的大长腿芭蕾舞,耿良辰做生意还勾搭上一个冲茶汤的新疆美女(话说徐皓峰喜欢用异族美女上瘾,《倭寇的踪迹》里面还硬插了个胡姬舞女进来)
廖凡一边用竹竿痛打小混混,一边坐长凳跟宋佳聊天的那场戏,是全片最美的片段。
看后我跟太太交流,都觉得徐皓峰做编剧,王家卫做导演那片子就美极了。而徐皓峰自己的这部《师父》拍出了不同的风格。如果说《一代宗师》是探讨武学的阳春白雪,《师父》就是接地气的下里巴人,各有各的美好。
片子中的各种民国服饰也是美翻,哪怕军阀的军服也不是库存老道具,细节实在用心。
⑻ 电影《师父》怎么理解
老百姓最爱听最爱看的就是街头巷尾的奇闻异事,武侠的世界天然就具有这种传奇特质。离奇身世、绝世武功,以及英雄侠客为道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壮烈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武侠的世界里期待看见的内容。
1. 传奇性
《师父》里的陈识算不上一个高尚的英雄,因为他毕竟利用了徒弟。但是当徒弟遭人暗算后,他又生出了悔意。于是他一人单挑整个天津武术界,想为徒弟报仇,也为自己赎罪。可以说《师父》中,陈识与以一敌百,几步一人的巷战是甚是好看和激动人心。我们期待的武功高手终于打了一个酣畅淋漓,并且还有着一个重情重义的理由。
所谓“名师出高徒”,陈识从第一次见到耿良辰就认为他是一个练武功的大才。而果真,耿良辰不负师望,在成功出师后,连踢八家武馆,横扫天津武术界。最后他虽然身死街头,却成为街头巷议的传奇人物。尤其是他身插双刀,宁可死也要往回跑五十步的骨气,让妄图称霸天津武林的林督军也深感敬佩。
还有邹榕这个角色,一介女流竟然执掌了整个天津武林,多少七尺男儿皆听命于她,看似万万不能的事情,她做到了,这本身也是个传奇。
2. 侠骨柔情
除了铮铮铁骨的超凡武功,观众还往往期待侠骨柔情的出现。尤其是在看似无坚不摧的强硬外壳下闪现的一丝柔情似乎更容易感动看客,我觉得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陈识有赵国卉,而耿良辰有茶汤女。
赵国卉,一个17岁就和外国人生下孩子的坏名声女人无人敢娶。可是陈识一见到她就看上了她骨子里的不屈傲气。当然,赵国卉很美,但若徒具一个外壳我想陈识是不会喜欢她的。所以貌似一场交易的婚姻,我觉得从一开始就带着彼此欣赏的意味。赵国卉喜欢陈识身上的自信和霸气。尤其在二人共经患难后,赵国卉在火车站前手撕旗袍狂奔的场面让人不由得不爱这个女子。她是红颜,却有着有些男人都没有的风骨。
耿良辰,从最初贪恋师娘赵国卉美色到对茶汤女的深情款款。我觉得耿良辰身上有种一览无余的倔强和直率。他和茶汤女是《师父》里最可爱的一对,他俩不像电影里的其他人总是一副心思难测的高深样子,他俩的爱情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天真烂漫。耿良辰临死前对茶汤女的默默关注和一句“算了,就不吓唬她了”的话,一定感动了不少观众。
3. 江湖规矩
为什么电影最后是一场悲剧?显见的原因是天津武术界的奇怪规矩所致:想要在天津开馆就必须踢赢现有八家武馆的规定。本来踢赢八家武馆的规定也不奇怪,但怪就怪在,如果你踢赢了八家武馆就相当于战胜了天津一半的武馆,天津的武术界会觉得颜面尽失,最后也无法容得下胜者,相当于踢赢了也白搭。于是为了虚假的面子,就有了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不自己出手,找一个本地人当徒弟替自己踢馆。为什么非得是本地人?因为天津人容得了天津人,可以不伤他性命,只是他必须永远离开天津。所以陈识只要想开馆为自己门派扬名立万,就必须找一个本地徒弟替自己踢馆,然后他找到了耿良辰,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其实,师父是否授意徒弟踢馆和师父本人踢馆成功有什么区别呢?结果不都是师父的武功盖过了他们所有人。自欺欺人的做法到底哪里看上去会面上有光了?而且明摆着就是不想再让新人开馆的意思。不过电影就是这样的设定,江湖的规矩并非每个人都懂。在这个逻辑下,电影里的江湖逻辑成立就好。
⑼ 他的命天放我不放是哪部电影台词
师父电影里面的,邹馆长的台词。最后陈识为了给徒弟报仇和展现中华武艺踢了八家武馆 有人给他说情他伤人不伤命 邹馆长这么回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