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创作影视剧本都要用到哪些专用写作术语
什么是镜头(shot)?
镜头就是摄影机所看到的东西。
场面是由镜头组成的。是单个镜头,还是一组镜头,无
论多少,还是什么样的镜头,这都无关紧要。镜头有各种各
样的。你可以写一个描绘性的场面,如“太阳从山后升起”。
而导演可以用一个、三个、五个或者十个各种不同的镜头,
从视觉上来获得“太阳从山后升起”的感觉。
场面是用主镜头(master shot)或若干局部镜头
(specifie shot)写成的。主镜头覆盖一个总的地区,如
一个房间、一条街道、一个休息厅等。局部镜头专拍房间的
某一部分,如房门、或某一条街道上的某一商店的门前或
某一座建筑物。《银带》和《唐人街》的剧本都是用主镜头
形式来表现的。在《网络》里,局部镜头和主镜头都用上了。
如果你要用主镜头写一个对话场面,你只需要写上“内景·
饭馆·夜景”,并且直接让人物讲话就行了,用不着写摄影
机或镜头。
你可以按需要写成总的或局部的。一个场面可以是一个
镜头——一辆汽车沿街道急驰,也可以是两个人在街角争吵
的一组镜头。
镜头就是摄影机所看到的东西。
我们再来看剧本的形式。
(1)外景·亚利桑那沙漠·日景
(2)灼热的骄阳照在大地上,一望无际的荒漠。远
处,一辆吉普车穿过原野,卷起一团尘雾。
(3)运动摄影
吉普车在艾灌丛和仙人掌中急驰。
(4)内景·吉普车内——主要表现乔·查科
(5)乔莽撞地开着车。吉尔坐在他身边。她是个
媚人的二十岁姑娘。
(6)吉尔
(7)(喊着)
(8)有多远呀?
乔
大概两个小时吧,你怎么样?
(9)吉尔疲倦地微笑着。
吉尔
我能坚持到。
(10)忽然,马达突突作响,他们担心地相互望着。
(11)切至:
简单,正规!
这是一个正确的、当代的、专业的电影剧本形式。这种
形式只有很少几条规则,下面我们把要点举出来。
第一行(1),是一般的或具体的故事发生地点。我们是
在室外,外景,是在亚利桑那沙漠的某地,时间是日景。
第二行(2),空两行后。全部空一格,介绍人物,地点
和动作。对人物和地点的介绍,只应用很少几行。
第三行(3),空两行,“运动摄影”这个一般的术语是
指摄影机焦点的变化。(这不是对摄影的指示,只是建议。)
第四行(4),空两行。从吉普车外转到车内。我们的焦
点对准乔·查科这个人物。
第五行(5),新出现的人物要用黑体字。
第六行(6),说话者的名字用黑体字,并且居中。
第七行(7),场景说明要另起一行,写在说话者下面的
括号内。切忌滥用。只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用。
第八行(8),对话要居中。两边均空格,不与上下的叙
述部分混在一起。不同人物的对话都另起一行。
第九行(9),场景说明还包括这个场面中人物做些什么,
是做出反应,还是沉默或其它。
第十行(10),音响效果和音乐效果要用黑体字。效果声
不要写得太多。电影制作的最后一步就是把影片交给音乐和音
响效果的剪辑师。画面已经“固定了”。这就是说画面不能再
改动了。剪辑师要从剧本中寻找音乐和音响效果的提示。通过
黑体字的音乐或音响效果参考,你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电影包括两个系统:画面——是我们看到的,声音是我
们听到的。画面部分是在处理声音之前完成的,然后把两者同
步合成。这是一个又长又复杂的加工过程。
第十一行(11),如果你要标明一个场面的结束可以写
“切至:”或“化至:”(“化”是把两个画面相叠,一个浅
出的同时另一个淡入)、或“淡出”。(一般是渐隐到黑。应
当指出,象“谈入”、“淡出”或“化”之类光学效果应由拍
片的导演或剪辑师做出决定,它不该是剧作家的决定。)
这些就是电影剧本的基本形式的一切,很简单。对于大多
数想写电影剧本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形式。你要花点时间
去“学会’它。别怕犯错误。掌握它要有个过程。你写得越多
就越得心应手。有时我让学生写(或打字)上十页纸的剧本,
仅仅是为了让他找到这种形式的“感觉”。
我曾有个学生,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记者。他想写
个电影剧本,但拒绝学会这种形式。他按新闻故事那样来写剧
本,甚至用新闻稿纸。当我提醒他注意时,他说等写完初稿后
再改过来。他解释说,这是他写东西的方式,用别的格式写起
来不顺手。其实他并不想改过来。结果,他始终没能完成这个
电影剧本。
如果你要写电影剧本,那就按正规写。从一开始就要按电
影剧本的形式写。这是对你的忠告。
摄影机CAMERA一词在现代电影剧本中是很少用的。如果你
写120页长的剧本,那么,提及接影机的地方只能有很少几处。
可能十处。人们会说:“但是,如果你不用摄影机一词,而镜
头是摄影机所看到的东西,那你怎么写镜头说明呢?”
规则就是:找出你的镜头中的主体。
摄影机或在你前额正中的那只眼睛看到了什么?在每个镜
头的画面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果比尔走出公寓,向汽车走去,那么这个镜头的主体是
什么呢?
是比尔,还是公寓或汽车呢?
比尔是镜头的主体。
如果比尔进入汽车,沿街出去。那什么是镜头的主体呢?
是比尔,还是汽车或街道呢。
汽车是镜头的主体。除非你想让这一场面发生在汽车里面:
内景·汽车·日景,运动或不运动的摄影。
一旦决定了镜头的主体,你就可以叙述镜头内发生的视觉
动作。
我列举出在电影剧本中代替摄影机一词的一些术语。如果
你拿不定主意是否要用摄影机一词的话,那就别用。找出别
的词来代替。这些在镜头说明中的一般用语能使你的剧本写得
更简单、有成效和富于视觉性。
电影术语(screenplay terms)
(用以代替摄影机一词)
规则:找出镜头的主体。
术语 含义
1、【角度对准】 ┃ 一个人、地点或事物:角度对准比尔,
Angle On ┃ 拍他走出公寓大楼。
(镜头的主体) ┃
┃
2、【主要表现】 ┃ 也是对人、地点、或事物:主要表现
Favoring ┃ 比尔离开他的公寓。
(镜头的主体) ┃
┃
3、【另一个角度】┃ 镜头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表现比尔
Another Angle ┃ 走出公寓。
┃
4、【更宽的角度】┃ 场面中焦点的变化:从角度对准比尔
Wider Angle ┃ 变到更宽的角度,这样就包括比尔和
┃ 他周围的环境。
┃
5、【新角度】 ┃ 另一种镜头变化,常用来“冲破纸面
New Angle ┃ 限制”而获得“电影化的面貌:从一
┃ 个新角度表现比尔和简在舞会上跳舞。
┃
6、【视 点】 ┃ 一个人的视点,他看到的东西是怎样
POV ┃ 的:从比尔的角度拍他和简跳舞。从
┃ 简的视点看比尔在微笑。他过得很愉
┃ 快。这也可以看作是摄影机的视点。
┃
7、【反拍角度】 ┃ 视角的变化,通常与视点的镜头相反:
Reverse Angle ┃ 比如从比尔的视点看到简,然后是反
┃ 拍角度,简看到比尔,也就是她所看
┃ 到的对象。
┃
8、【过肩镜头】 ┃ 通常用于视点和反拍角度镜头。一般
Over the Shoulder┃ 把一个人物的肩头摆在画面的前景,
Angle ┃ 他所看到的东西处在画面的后景上。
┃ 画面是摄影机所看到的界限,有时称
┃ 作“画框边”(frame line)。
┃
9、【运动镜头】 ┃ 重点在镜头的运动:运动镜头吉普车
Moving Shot ┃ 急驶过沙漠:比尔陪着简走到门口;
┃ 泰德走过去接电话等等。我们只要标
┃ 出运动镜头就行了。别再去分什么移
┃ 动车上的镜头,摇摄、俯仰、推拉、
┃ 变焦还是升降镜头了。
┃
10、【双人镜头】 ┃ 镜头的主体是两人:如比尔和简在门
Two Shot ┃ 口说话的双人镜头。还有三人镜头。
┃ 简的同居者,一个六尺二的大个子男
┃ 人打开了前门。
┃
11、【近 景】 ┃ 就是近:要少用,只为强调而用。一
Close Shot ┃ 个比尔盯着简同居者的近景。在《唐
┃ 人街》里当杰克·吉蒂斯的鼻子挨了
┃ 一刀时,罗伯特·东尼用了一个近景。
┃ 这是他在剧本中很少几次用到这个术
┃ 语中的一次。
┃
12、【插入镜头】 ┃ 某物的近景:把不论是一份电报、报
(某些东西的)┃ 纸报道、标题、钟面、表盘或电话拨
Insert ┃ 盘等镜头插入场面之中。
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你写剧本时更有把握并有更多的选
择机会。这样就不需要用具体的摄影机提示也知道怎么写了。
有问题可以问我,我会尽量帮你的,
B. 什么是虚焦
在摄影技术上虚焦是摄影画面没有焦点。咔嚓一声后,整个画面没有一处是清晰的,就是平时生活中常说的拍虚了,就是虚焦,技术上等同于一张废品。
不过日常用手机拍照都知道手机拍照有人像模式,只要调整好距离,聚焦对准拍摄对象,被拍摄的对象前面或者后面的景物就会虚化,被虚化的部分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朦朦胧胧的。这个模式有手机的人都用过,而且有些人用的还不错,拍出来的照片很文艺。这其实就是对虚焦技术的正向应用。
(2)电影中虚焦镜头可以表达什么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拍摄大场景人像要对人物或人物头部对焦,如果在拍摄大场景人物的时候虚焦,可能是焦点没有对准人物或人物的头部,导致焦点落在陪体元素上,出现拍摄主体模糊。
2、拍摄光线不足导致虚焦:在拍摄的时候由于场景的光线不好,导致拍摄人像时无法对焦。因此要提高光照条件。
3、拍摄主体人物与背景的反差太小:如果背景与拍摄主体的服装色彩和明度反差太小,也会导致相机对焦于人物的难度。
C. 如何理解电影镜头所表达的意义
电影镜头是导演特定的在某个角落或者在上方进行拍摄,因为在不同的角度拍同样的是事情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在需要表达一种情绪的时候就需要近距离拍摄,但你却用了另一种拍摄方法就会曲解他们的情绪。
D. 电影中镜头的运用及作用
1、弧形运动镜头
弧形运动镜头(Arc Shot),顾名思义,摄影机以按照某个圆周以弧形运动所拍摄的镜头,可以为一个场面提供多变化的视觉层次,在电影电视中属于被滥用的镜头之一,对技巧和手法的要求不高,但精通难度大。《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对弧形运动镜头情有独钟。
2、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Close Up),最早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用来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物品的某一细节。它的出现和应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也是镜头美学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观众最喜欢也最容易记住的镜头手法。
3、中景镜头
中景镜头(Medium Shoot),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称为中景画面,中景镜头所包容的景物比全景少,比特写多,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在影视作品中中景镜头的比重较大,因为镜头的叙事性较强。
4、远景镜头
远景镜头(Long Shoot),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但却可以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
5、深焦镜头
深焦镜头(Deep Focus),利用焦距将前景,中景,近景等全部景深融入到镜头到中,在电影构图中,往往寻求最大景深,把所有细节都在镜头里毕露无遗。影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深焦镜头摄影大师当属格雷格·托兰德,他和大导演奥逊·威尔斯是深焦镜头的鼻祖。
6、仰拍镜头
仰拍镜头(Low Angle Shot),摄影机从垂直位置上低于多数被摄对象位置拍摄的镜头,往往可以使得画面中主体人物显得更加高大,当然,仰拍镜头的应用不止于此,关键在于这种低角度的拍摄和电影画面的具体情节相结合,比如拍摄小孩等等。
E. 山河故人的镜头语言
《山河故人》的镜头语言分析:
电影分为三个阶段来叙述,从1999年到2014年,最后停留在2025年。
首先,电影名字《山河故人》,每个人都只会陪你走一段路,但终究山河改,故人散,简简单单的故事,从人物情感中表现出浓烈的情感。
第一段中,当沈涛选择了张晋生的时候,梁建军选择离开了家乡,扔弃的家门钥匙,终究不在回到这个成长的地方。
但是故事的转折却在后面,梁建军因为身患绝症回到家乡,沈涛大方的借钱,山河依旧,故人还在。
第二段主要是以沈涛自身的故事来展现今天的社会,2014年,沈涛的父亲在去参加老战友大寿的路上离开了人世,这个转折表现出故事从友情变为了亲情。
张晋生不在是当年那个沈涛的朋友,而是前夫,在父亲离世之后,与儿子相处的时间,表现出血浓于水的情感是不会被时间和距离所淡化。
沈涛带着儿子走过父亲去世的路,将家门的钥匙留给儿子,山河已改,故人依旧。
直到最后即使Dollar早已忘记中文如何讲,但是依旧知道自己在汾阳有个一母亲,那里是自己的另一个家。
最后的未来,导演想表达的是爱情,电影中的爱情,打破了中国观念中的爱情,无论是时间、环境还是观念,展现出一个跨伦理的爱情。
从小缺少母爱、父亲只为坚守自己城堡,不愿涉及其他人,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Dollar,内心终究向往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选择一个比自己大的人,可以让他有一个依靠,这样的互帮互助,虽然超越了伦理,但是却展现出另一种更加真挚的情感。最后呼唤母亲的名字,唤醒了逐渐远去的故人。
一切的浮躁过后,雪地独舞,山河已变,故人离散,只剩孤独一人,看尽一生酸甜苦辣。从年少轻狂到事业有成,最终孤独终老,可漫天白雪,掩盖不了时间流逝的痕迹,终究生活还在继续。
电影《山河故人》是由贾樟柯编剧执导,赵涛、张译、梁景东、董子健等主演,张艾嘉特别演出的家庭剧情电影。
影片于2015年10月30日在中国上映,2015年该片入围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等奖项,并获得第6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公众大奖,2016年5月8日,获得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5)电影中虚焦镜头可以表达什么扩展阅读:
《山河故人》故事概述:
故事发生在汾阳的一个小镇上,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青年却陷入了一段三角恋,汾阳姑娘沈涛在张晋生、梁建军的追求下,最终选择了一心追逐金钱的张晋生,而梁建军最终愤然离开了汾阳。
到了2014年,沈涛与张晋生离婚了,而张晋生带着儿子Dollar去了上海再婚,而梁建军因为身患绝症,带着妻子儿子回到了家乡,在担心高额治疗费的时候,无奈找到沈涛借钱治病。
就在这一年,沈涛的父亲去世,Dollar回到了汾阳参加葬礼,沈涛深知儿子的变化,同时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虽然不舍,只是把家门的钥匙给了儿子,最终还是让儿子回到了张晋生身边。
故事到了未来的2025年,在澳洲长大的Dollar在中文学校学习时与自己的中文老师发生了一段忘年恋,Dollar虽然一直挂着母亲给他的钥匙,但是他始终无法想起母亲的名字,只记得她有一个字叫涛,波涛的涛。
电影风格:
电影中最大的特点在于对人物的刻画通过特别的电影语言来展现,整个影片分为三个部分,90年代时,画幅为1.33:1,2014年时,画幅表现为1.85:1,最后在2025年时,画幅变为了2.35:1。
每个人的性格的变化的改变随之也会带动着环境等周遭事物的改变,电影中会出现四处充斥着虚焦的空境,这样的镜头正在制造某种情感与心灵上的不适。
F. 电影《信条》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1.剧院全景镜头,半圆形顺时针运镜,这与钟表顺时针方向相同,代表正时间。
2.虚焦镜头,警察的红蓝灯交替闪烁。代表真警察的想要杀掉所有观众,而混入其中的假警察主角,却想救全部观众,形成了身份的反差。
3.主角迅速拆枪是身份伏笔。同后面第一次,第二次正反时间自己对打时,均有逆时间主角迅速去拆正时间主角枪的镜头。
4.装算法的袋子是蓝色的。
5.整个剧院,蓝色地毯,红色座椅。红色座椅上的广大群众被迷晕,反派和主角在蓝色逆时间上枪战。代表信条组织和反派的博弈,最后炸弹爆炸,群众被保护,但群众对信条完全不知情。
6.尼尔逆时间子弹时,给了蓝色地板特写。
7.尼尔背包的挂饰,是身份伏笔。
G. 电影中的镜头有哪几种分别是怎样解释的
1、推镜头(推):
两种情况:
A、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
B、采取变焦距镜头,从短焦距调至长焦距。
两种方法的区别:
①、变焦距镜头往往带有强调的成分。
②、变焦距镜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摄影机前行的主要特征则是客观性。
推镜头的作用:
①、把观众带入故事环境;(摄影机前行)
②、把被摄主体(人或者物)从众多的被摄对象中突出出来;
③、突出人物身体某一部分的表演的表现力,如脸、手、眼睛等。
④、强调、夸张某一被摄物体的局部。(变焦距镜头)
⑤、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变焦距镜头)
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变焦距镜头)《法国中尉的女人、海边相遇》。
2、拉镜头(拉):
两种情况:
A、 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
B、 采取变焦距镜头,从长焦距调至短焦距。
两种方法的区别:
①、变焦距镜头往往带有强调的成分。
②、 变焦距镜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摄影机后退的主要特征则是客观性。
拉镜头的作用:
①、表现被摄主体与它所处环境的关系;
②、结束一个段落或者为全片结尾。
3、摇镜头(摇):
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机位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转等运动。
摇镜头的作用主要是:
①、介绍环境。
②、从一个被摄主体转向另一个被摄主体。
③、表现人物的运动。
④、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
⑤、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
4、移动镜头(移):
摄影机沿水平方向作各方面的移动。(“升”、“降”是垂直方向)。
两种情况:
A、人不动,摄影机动;
B、人和摄影机都动。(接近“跟”,但是,速度不一样)。
5、跟镜头(跟):
摄影机跟随被摄主体一起运动。
“跟”与“移”的区别:
①、摄影机的运动速度与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一致;
②、被摄主体在画面构图中的位置基本不变;
③、画面构图的景别不变。
6、静止镜头
要树立大的运动观念。在这种观念下,“静止镜头”也是一种电影运动的一种。
如《鸟人》的静止镜头。
如《悲情城市》的静止景深镜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一部影片的实际拍摄中,推、拉、摇、移、跟和静止,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不应该把它们严格分开。
H. 很想知道这类电影镜头拍摄的虚焦是怎样拍摄
大光圈、长镜头、主角尽可能接近摄影机远离背景。
做到这1~3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