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武训传>>讲的是什么为什么被禁止
************************************************************************
《武训传》就是告诉被榨干的穷人:穷人们不要抱怨,都去低三下四地要饭吧,要饭可以扬名立万!
毛泽东说:“武训自己一个人想得不对,是极小的事,没有什么影响。后人替他宣传就不同了,这是借武训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而且要拍成电影,写成著作或论文,向中国人民大肆宣传,这就引起了根本问题了。”
2012年3月23日中国的富翁,花费7000万元,为女儿举办婚礼,规模更加奢靡盛大。诸多当红明星现身表演,堪比春节晚会。
面对这种现实,《武训传》谆谆教诲我们:不要仇富,不要怨声载道,你看武训先生被榨得一干二净,到处要饭,兴办教育,最终名垂千古;你们不要民怨沸腾,不要起来抗争,你们喝着地沟油,吃着转基因,背着高利贷款,照样可以兴办教育大有作为的,要饭就是一条不错通往小康的光明大道,奴颜媚骨低三下四向富人乞讨吧,要30饭年你们将名垂青史。
*****************************************************************
武训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武训不思变革,而去维护封建统治,此其罪一也。
面对社会残酷的等级压迫,武训不是积极地去反对等级压迫,而是承认甚至拥护等级压迫,在他看来,等级压迫没什么不好,只要我们拼命往上爬,就可以不受压迫,而成为压迫者,此其罪二也。
其实武训生错了时代,他有点像张勋,张勋复辟的行为如果在几百年前,一定是个青史留名的忠臣,但是处于封建社会消亡的大背景下,他这么做就是历史的反动。
总体而言,毛主席批判这部电影是用心良苦的。
一、他希望改变中国人骨子里的奴性,希望人们能够做一个清醒的战士而不是像武训这样糊涂的好人。作为一个革命者,当他想要唤醒群众反抗压迫的时候,遇到的最头痛的问题就是人民群众变得麻木,他们不是想要消灭压迫,而是想要通过某种方式成为压迫者。武训就是这样的人,他认同压迫,他要让学生改变命运去参加科举成为压迫者以解放自己,但这样却无法解放社会。
二、中国当时刚推翻了一个等级社会,那么接下来应该建立另一个等级社会还是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就成了一个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毛主席的战友们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49年就是革命的结束,而毛泽东认为49年只是革命的开始,所以毛泽东想以此教育他的战友们,不要总想着裂土封侯,要为人民立新功。
毛泽东去世以后,压迫和剥削越来越明显,终于武训传也解禁了
『贰』 为什么说对《武训传》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
让我们来推理一下:
1.武训自己贫苦,他分析贫苦的原因是不识字
2.为了让贫苦人识字,不受欺辱,要办义学,让他贫苦人的孩子读书
3.武训采用各种自虐手段筹集资金,辛苦一辈子积蓄办了学校,招收穷人孩子读书
4.问题来了:穷人孩子在义学接受教育以后……
1)读书成功,考取功名,做官了,跳出龙门了,谁能保证武训学校培养的举人进士能站在武训的立场拯救自己的阶层?他们已经脱离了原来的阶层,跻身统治阶级,利益决定了,他们会背叛自己的阶级!
2)没有考取功名的孩子,他们脱离了文盲阶层,识文断字了,利益驱使,他们必定依靠自己的优势,谋求自身利益,从文盲阶层获取利益。
3)从武训义学走出的学子,或许会记得武训的良苦用心,具备一定的社会良知,但是,制度与利益决定了,他们最终走向自己原来阶层的对立面!
批判武训的根本就在于:武训的义学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武训自己寻求的社会公平正义,恰恰为帮助统治阶层培养帮凶,这是武训本人没有意识到的,也是同情武训的大众没有看到的。
批判武训传的目的就是让大众明白——没有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看不到制度局限性,一腔情愿的热情,或许出发点是好的,结局必定走向反面。
——革命的合理性!
『叁』 武训为什么该被挫骨扬灰
武训不应该被挫骨扬灰,也没有被挫骨扬灰。
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三日,武训在朗朗的的读书声中含笑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终年59岁。师生哭声震天,市民闻讯泪下,自动送殡者达万人,遵遗嘱葬于柳林崇贤义塾旁。10年后,清廷将其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训的业绩受到世人的钦敬,许多名家题词,全国出现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多处,并曾一度将原堂邑县改称武训县。
武 训(1838~1896) 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县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
武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肆』 《武训传》在当时为什么被批判批判者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批判缘由: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电影《武训传》上映于1951年初。它描写和歌颂了清末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
《武训传》上映后,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意见的争论。赞扬者认为,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电影”,武训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批评者认为,电影《武训传》是一种“缺乏思想性有严重错误的作品”、“武训不足为训”。这本是文艺界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
(4)为什么批判武训传电影扩展阅读
剧情介绍:
《武训传》是由孙瑜执导,赵丹、黄宗英、周伯勋、张翼主演的一部剧情片。该影片于1950年公映。
影片讲述了武训“行乞兴学”的感人故事。1950年由昆仑影业公司出品。该片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影片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
『伍』 武训传为什么被解禁
因为《武训传》是一部宣传正能量的影片,所以解禁了。
一、简介
《武训传》是由孙瑜执导,赵丹、黄宗英、周伯勋、张翼主演的一部剧情片。该影片于1950年公映。
影片讲述了武训“行乞兴学”的感人故事。1950年由昆仑影业公司出品。该片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影片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
二、剧情
电影一开头,就是一个当官的在闭着眼喊道:义学就是让穷孩子们念书,孩子们没钱还不赶紧帮着家里干活儿,要是让他们多识了字,懂得事情多了他们会造反的。
这个影片拍摄跨越了新旧中国,上映后被禁了几十年,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禁片,直到80年代才被解禁开来,并且得到了大力的宣传。
清朝光绪年间,主百思特网人公武七跟娘靠讨饭度日,这天武七看到一个学堂,回到家就问母亲:娘,读书有啥用?娘叹了一口气说道:读书可以明事理,不会被别人欺负。但是只有富人家的孩子才能读书,我们穷人家是不能读书的。
于是他开始向往读书,读书需要钱,那就去要钱,他开始学着卖艺表演,终于攒了一些钱去了私塾交给先生,但是他却被粗暴地赶出了门:叫花子也配念书,书是你能念的吗?
于此同时,武七的娘积劳成疾去世了,邻居大娘看不下去,把武七领回了家。
17岁那年,他来到了薛家店,心想着我不识字,但是可以老实本分地打工赚钱啊。于是他拼命地干活,这种傻干的劲头被张举人看中了,最傻最累的活都是武七在干,于此同时他也和地位卑微的小桃有了莫名的情愫。
后来他得知小桃本事来寄养,但是由于父母不识字,张举人用卖身契代替了寄养契约,致使她再也逃不出这个黑暗家族的魔爪。
『陆』 毛主席为什么批判《武训传》
毛主席批评《武训传》的原因: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象武训这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者的伟大斗争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是一种丑恶的行为,不值得我们歌颂。
毛主席严厉地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承认或者容忍对它的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
他说“一些号称学好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并由引得出“资产阶级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的严重结论。
毛主席还说:“《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武训传》的歌颂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种的地步。”
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应该向前发展了,我们的党中央和广大人民群众早就在呼唤社会主义的艺术春天了。
因此,我们对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文化产品,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什么属于真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什么属于反动的封建主义文化?什么属于腐朽的资产阶级文化?我们应该提倡和支持什么文化?反对和制止什么文化?
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把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只有把这些最根本的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及时的、彻底的铲除那些属于反动的、毒害和麻木人们的心灵的东西。
我们真正属于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事业才可能会真正的繁荣起来,才能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顺利的进行。
『柒』 为什么批判电影《武训传》
不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教育怎样搞不需要革命的手段,武训的做法也是一种慈善捐献,现在也需要。
『捌』 当代文学史内容简答如何评价50年代初有关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
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言,武训是一个可圈可点人物;但就中国老百姓利益而言,武训对其不济于事;关键是电影武训传宣扬得是奴才教育。于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和谐。批武在次,批奴才是主。
『玖』 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新中国文艺界有什么不良影响
《武训传》的批判,对新中国文艺界的电影产量有很大的影响,使文艺工作者在拍电影的问题上畏手畏脚,对电影制作团队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武训传》批判运动初期,赵丹每天在外面开完大会小会受够了气,回到家就嚷嚷:“我想不通!把我打死也想不通!”但全国铺天盖地的讨伐向他压来,他开始否定自己的演技。长达五年,赵丹没有资格上戏,下放基层改造,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
1955年,他终于有机会在电影《为了和平》中出演进步教授,自己给自己定下框框:艺术必须为政治服务,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要有阶级的内容,结果拍出了一生最不满意的电影。
电影界万马齐喑。1950年全国出品电影二十八部;1951至1954年,全国只拍摄了十六部电影,大量电影还在构思讨论中就下马,连成为禁片的机会都没有。
夏衍这样回顾:“剧作者不敢写,厂长不敢下决心了,文化界形成了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风气。当时就有人向我开玩笑,说拍片找麻烦,不拍保平安。”
(9)为什么批判武训传电影扩展阅读
1979年秋末文艺界迎来了复苏,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80岁的上海代表孙瑜,与济南的“列席代表”李士钊重逢,两个老人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孙瑜晚年十分期望看到《武训传》复映,哪怕是小规模地放一放也好,直到1990年去世他的愿望也没实现。
赵丹在临终卧床时,还念叨着“武训是我一生演得最好的角色,可惜啦”。遗憾的是,六十年来,尽管《武训传》被反复讨论,很少有人关注赵丹在片中的演技。这部电影政治意义之重大,让人无暇顾及它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