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个字形容河南人
中国人
曾经,“河南人”已经内化于中国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个具有某种戏谑,却充满侮辱性的称呼和比喻。出身河南的学者、作家梁鸿说:“河南人”性格也不是只属于河南的,它是中国性格的抽象化,是一个脸谱化的存在,是以“生存”为基本起点的中国民间性格遭遇现代文明时必然产生的冲突。
㈡ 历届华表奖获奖名单
第一届(1994年度)
最佳故事片:《被告山杠爷》
优秀故事片:《弹道无痕》《步入辉煌》《留村查看》《一家两制》《天网》《绝境逢生》《警魂》
最佳导演:张建亚(《绝境逢生》)
最佳编剧:毕必成、范元(《被告山杠爷》)
第二届(1995年度)
最佳故事片:《孔繁森》
优秀故事片:《赢家》《七七事变》《士兵的荣誉》《信访办主任》《九香》《红樱桃》
最佳导演:陈国星、王坪(《孔繁森》)
最佳编剧:郑沂、沈贻炜(《信访办主任》)、思芜(苏小卫)(《赢家》)
第三届(1996年度)
优秀故事片:《大转折》《红河谷》《喜莲》《夫唱妻和》《离开雷锋的日子》《男婚女嫁》《彝海结盟》《军嫂》《青年刘伯承》《一棵树》
最佳导演:韦廉(《大转折》)、冯小宁(《红河谷》)
最佳编剧:王兴东(《离开雷锋的日子》)、郭中束、郝国忱(《喜莲》)
第四届(1997年度)
优秀故事片:《鸦片战争》《大进军——席卷大西南》《安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惹事生非《黑眼睛》《长征》《红西服》《灯塔世家》、《非常爱情》
最佳导演:胡炳榴(《安居》)、杨光远(《大进军——席卷大西南》)
最佳编剧:刘一兵(《朗朗星空》)、赵冬苓(《激情辩护》)
第五届(1998年度)
优秀故事片:《春天的狂想》《男妇女主任》《世纪之梦》《快乐老家》《一个都不能少》《故园秋色》《不见不散》《龙飞凤舞》《良心》《上海纪事》
最佳导演:孙沙(《快乐老家》)、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滕文骥(《春天的狂想》)
最佳编剧:张笑天(《世纪之梦》)、 张继、何庆魁、赵德平(《男妇女主任》)
第六届(1999年度)
优秀故事片:《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国歌》《紧急迫降》《我的1919》《黄河绝恋》《我的父亲母亲》《女帅男兵》《冲天飞豹》《赛龙夺锦》
优秀导演奖:陈国军(《冲天飞豹》)、吴子牛(《国歌》)、张建亚(《紧急迫降》)
优秀编剧奖:黄丹(《我的1919》) 唐娄彝(《西洋镜》)冯小宁(《黄河绝恋》)孙晓青、缪鲁(《女帅男兵》)
第七届(2000年度)
优秀故事片:《生死抉择》《相伴永远》《真心》《月圆今宵》《英雄郑成功》《毛泽东与斯诺》《彩练当空舞》《詹天佑》《走出硝烟的女神》《走过严冬》
优秀导演:于本正(《生死抉择》)、陈力(《月圆今宵》)、霍建起(《蓝色爱情》)
优秀编剧:贺子壮、宋继高(《生死抉择》)胡建新、顾保孜(《相伴永远》)
第八届(2001年度)
优秀故事片:《毛泽东在1925》《冲出亚马逊》《背水一战》《声震长空》《天上草原》《法官妈妈》《荔枝红了》《面对生命》《高原如梦》《嘎达梅林》
优秀导演奖:宋业明(《冲出亚马逊》) 塞夫、麦丽丝(《天上草原》)
第九届(2002年度)
优秀故事片一等奖:《惊涛骇浪》
优秀故事片二等奖:《邓小平》《美丽的大脚》《首席执行官》
优秀故事片三等奖:《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走了》《库尔班大叔上北京》《周恩来万隆之行》《和你在一起》《暖春》
优秀导演奖:翟俊杰(《惊涛骇浪》)、杨亚洲(《美丽的大脚》)
第十届(2003年度)
优秀故事片奖:《台湾往事》《天地英雄》《惊心动魄》《三十八度》《疑案忠魂》《心跳墨脱》《暖》《婼玛的十七岁》《毛泽东去安源》
优秀导演奖:郑洞天(《台湾往事》)、霍建起(《暖》)
第十一届(2004年度)
优秀故事片奖:《一轮明月》《任长霞》《我的法兰西岁月》《邓小平·1928》《郑培民》《花腰新娘》《风起云涌》《可可西里》《沉默的远山》《张思德》
优秀导演奖:尹力(《张思德》)、陆川(《可可西里》)
第十二届(2005-2006年度)
优秀故事片奖:《太行山上》《东京审判》《我的长征》《云水谣》《千里走单骑》《别拿自己不当干部》《小巷总理》《山乡书记》《生死托付》《香巴拉信使》
优秀导演奖:尹力(《云水谣》)、高群书(《东京审判》)
优秀编剧奖:刘恒(《云水谣》) 陆柱国(《我的长征》、《太行山上》)
第十三届(2007-2008年度)
优秀故事片奖:《突发事件》《铁人》《沂蒙六姐妹》《高考1977》《集结号》《梅兰芳》《大河》《我的左手》《八月一日》《袁隆平》
优秀导演奖:冯小刚(《集结号》)、陈凯歌(《梅兰芳》)
优秀编剧奖:思芜(苏小卫)(《沂蒙六姐妹》)、张冰(《大河》)
第十四届电影华表奖完全获奖名单 (2009-2010年度)
优秀故事片奖 :《唐山大地震》《建国大业》《飞天》《杨善洲》《秋之白华》《山楂树之恋》《钢的琴》《建党伟业》《郭明义》《赵氏孤儿》
优秀导演奖 :王珈、沈东(《飞天》) 韩三平、黄建新(《建国大业》)
优秀编剧奖: 《老寨》《建党伟业》
第十五届电影华表奖获奖名单(2011-2012年度)
优秀故事影片奖:《中国合伙人》、《一九四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失恋33天》、《辛亥革命》、《忠诚与背叛》、《钱学森》、《金陵十三钗》、《搜索》、《万箭穿心》、《警察日记》
优秀导演奖:冯小刚 《一九四二》/陈力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优秀剧作奖:原创剧作周智勇,张冀《中国合伙人》改编剧作刘震云《一九四二》
第十六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获奖名单(2016年度)
优秀故事片:《捉妖记》《破风》《狼图腾》《失孤》《解救吾先生》《亲爱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智取威虎山》《百团大战》《战狼》
优秀编剧奖:邢原平、贾茹《土地志》
优秀导演:徐克
第十七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获奖名单(2018年度)
优秀故事片:《红海行动》《战狼2》《十八洞村》《建军大业》《湄公河行动》《大鱼海棠》《大唐玄奘》《老阿姨》《龙之战》《明月几时有》
优秀编剧:苗月《十八洞村》
优秀导演:林超贤《红海行动》
(2)村官李天成电影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中国电影华表奖(Huabiao Film Awards),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主办的电影奖项。正式设立于1994年,是中国电影界的政府奖。与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并称中国电影三大奖。网络-华表奖
㈢ 电影村官李天成
这是个戏吧?有电影么?
㈣ 贾文龙妻子出生那年
贾文龙,河南林县人,现任河南豫剧院副院长、河南豫剧院三团团长,河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中文名
贾文龙
出生地
河南林县
出生日期
1964年
职 业
豫剧生角
毕业院校
濮阳文化艺术学校
代表作品
《村官李天成》《焦裕禄》豫剧电影《尘封的军功章》
主要成就
2002年第二十届戏曲梅花奖
㈤ 村官李天成的简介
豫剧《村官李天成》创作于2002年,这部戏以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形象,较好地演绎了主人公李天成在困境中表现出的高尚思想,在真切的情感独白中展现出人格的光辉。全剧结构紧凑,表演生动,唱词脍炙人口,感人至深。有戏剧专家认为,这部剧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做到了传统形式、时代特征、创新精神的高度统一,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一个艺术典范。
该剧上演后,受到了有关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和充分肯定,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被列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教材在全国巡演,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荣获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金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2005年,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村官李天成》,导演 路振隆,参与电影拍摄的演员,都来自豫剧舞台剧《村官李天成》的原班人马。
㈥ 什么叫华表奖
华表奖是中国电影最高荣誉的“政府奖”。
华表奖全称政府优秀影片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并称为中国电影三大奖,典礼现场群星璀璨也是必然。
中国电影华表奖是中国电影界的最高奖,其奖杯采用的是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造型,每年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对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种影片进行评选。其前身是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每年评选一次。始评于1957年。
中断了22年后,从1979年继续进行评奖活动,一年一届。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整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1986年与1987年,1989年与1990年合并举办,1994年开始启用现名。2005年后经文化部正式改革后.单数年举办华表奖 飞天奖 金鸡奖。双数年举办百花奖和金鹰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是中国电影政府奖,体现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扶持。
中国电影华表奖共设立17个奖项:
优秀故事片奖、优秀戏曲片奖、优秀纪录片奖、优秀科教片奖、优秀美术片奖、优秀对外合拍片奖、优秀电视电影奖、优秀电影技术奖、优秀数字电影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优秀电影歌曲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男女演员奖、电影新人奖、优秀出品人奖和市场开拓奖。
㈦ 梨园春为什么办得这么红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四个"新"的要求,《梨园春》栏目如何体现这四个"新"的要求,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把这一精品栏目办得更有新意、更有创意、更有深意,防止其老化、陈化、退化,不断的优化、美化,不断出现亮点、闪光点,永葆《梨园春》艺术之青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刚才大家都谈了很好的意见,我都赞成。现在就我听到的、想到的,以一个普通观众和戏迷的身份讲几点我个人的一孔之见。我将想法概括为"八抓八推”。
看着这个抓字,心里就不舒服。什么狠抓、实干等这些字眼已经是官员们讲话必不可少的词了,换个词就不好吗?什么防止老化、退化,该老的自然要老,该退的自然要退,防是防不住的。以上一段话,看似有道理,实则什么都不是,不但什么都不是,还可以看出一些官员的不好的思想。这思想有二,一个是官员的官话十足,长篇大论,但讲不到实处;另一个是保守,从一个“防”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个保守和守旧。在官员看来一个事物或者现象只要不出什么乱子或者不出现比其他地方落后很多的痕迹,那他就不会去改变或者改进这种事物或者现象,而不愿意主动去不断改变、改进或这创新来适应事物的发展来成为主动者。什么都防,不是去主动改变,这种思想好可怕。
“有道是"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有好的剧本和高水平的剧作家,这是根本,我热切地希望更多的剧作家多写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剧本、戏曲小品、短小精悍的小戏、小连续剧以及以戏曲串唱为主的相声等等。一出好的剧本可以带动一个集团、一个剧种、一批演员,这在戏曲史上屡见不鲜。一出《朝阳沟》带出了魏云、王善朴、高洁、杨华瑞等等一大批演员。要有新的剧本,新的样式。不要小看小戏,去年就搞过小戏调研,品味很高。《梨园春》能否做些类似小连续剧样的戏曲节目,就象过去的章回体小说(评书)一样,10-8分钟一折戏,到关键时刻嘎然而止,下期接着看使大家兴趣十足、兴头不减,搞些地方戏曲相声以及少林武术表演(包括太极拳)、杂技、杂耍、器乐独奏、绝活等中华传统艺术。”
好的剧本和著作倒是很多,只怕是很多人不愿意去找。我看观众并不是真的喜欢戏曲小品,观众最喜欢的应该是唱腔,那种一句也不唱,满嘴土的掉渣的对话的小品还是免了吧。什么短小精悍的小戏,要想短小容易,精悍可就难了,梨园春我看还没有一出短小精悍的小戏。说这话也得符合实际。要说像章回体那种样式的小连续剧,更是胡扯了。现在和以前不同了,现在的形式很多,你的不好,我就去看别的,梨园春不好,我可以去听歌曲看电影等,为什么非要守着梨园春。连续剧也应该符合人们的心理,梨园春一周一次,演连续剧很不合适,如果梨园春一天一次还可考虑连续剧。梨园春的周期长,注定了连续剧不会是个很好的选择。以连续剧来掉观众的胃口只能失掉一些观众,而且很不容易吸引新观众。
“可以借鉴中央电视台京剧"音配像"的形式,搞地方戏曲"师声徒演"--用老艺术家的声音,由他的后几代传人来表演,但一定是原唱。可以去挖掘省市电台、表演团体、散落民间、沉睡在市井的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名家、名段、录音、唱片,让大家能够欣赏到老一代艺术家的原声唱,把名家名段原汁原味地奉献给广大戏曲爱好者。”
河南戏做音配像的工作是好事,但我感觉不会太成功。因为河南戏的一些录音质量很差,除了几部被排成电影的戏曲之外,还有哪些录音质量过关?老艺术家的好唱腔可以说被一些工作人员给毁了,至少那些给老艺术家录音的工作人员不负责任。
“咱们黄河音像出版社可以和新华书店联手,共同制作名家"音配像",可在全国各级新华书店、书社、各大商场搞专卖,以"河南省第一榜戏曲名家名段"专利的身份隆重出场。”
一提起黄河音像出版社就来气,很多黄河音像出版社出来的东西质量差的很,像个小县城的出版社似的。音和像都很差的出版社恐怕在中国也就这一家了。
“建议省广电局、省文化厅、省文联,包括省剧协、省影协等紧密结合,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长盛不衰的有代表性的传统精品剧目[常香玉大师的"红、白、花"(《拷红》、《白蛇传》、《花木兰》)、马金凤老师的《穆桂英挂帅》、《对花枪》、《花打朝》等,以及有创新性质的、新编演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现代戏”
常老师的“红、白、花”和马老师的“穆、对、花”我看都已经泛滥成灾了,还是少点比较好一点,再多了,我可真的也许不再喜欢豫剧了。为什么不提陈老师的《宇宙峰》、《义烈女》、《春秋配》等,为什么不提桑老师的《白莲花》、《蝴蝶杯》、《桃花庵》,为什么不提崔蓝田老师的四大悲剧,为什么不提王素君等等,太多了?同样是豫剧名家,这些豫剧名家的代表作,观众知道的又有多少?这些豫剧名家的代表作和观众也见见面就不好吗?不过下面的这些话到是比较认同:
“(如《村官李天成》、《香魂女》、《抢来的警官》、《红果红了》、《倒霉大叔的婚事》、王红丽的《铡刀下的红梅》、李树建的《陈婴救孤》等),把这些上承之作,通过《梨园春》这个栏目,通过当代名家的演出来推介给省内外、海内外观众,当然中间要加上擂台赛;所推出的整剧不一定要精、要多,多了难免就要粗糙,每年推出三、五台大戏即可,灯光、舞美、造型要融合,整剧不见得没人看,看所选剧目怎么样,肯定要是知名唱段,这有助于把一些经典剧目、保留剧目完整地展示给世人,但观众参与打擂的形式不能变。《梨园春》要发展和进步,推出全剧和精品,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合适的就不要瘸子里面挑将军;”
“要积极引导参加擂台赛选手们唱新段,要建立激励、倾斜等机制,新唱段得分低不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在把一些脍炙人口的老段子唱成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经典唱段、保留唱段响彻大河上下、大江南北的同时,也可以组织不同年代、不同地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家庭的新段擂台赛,这样有个团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把一些新段子炒热、唱响。”
要说新唱段,这里就有一些问题。市场上满天都是常和马的那几出戏,而其他名家的唱段鲜为人见,观众怎么唱新唱段呀。这与政府的宣传倾向有很大的问题。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在几天几乎不可能。在我家,奶奶喜欢的,我一般不喜欢,我喜欢的,奶奶觉得没意思,甚至看不太懂,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下面说的还可以:
“建议主持人、评论家、点评者在某一剧目、片段演出之前,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向观众介绍一下故事梗概、艺术特点乃至不同流派的各自特点(如唐派唐喜成,后起之秀李树建等)要向观众传播、普及一些戏曲知识,帮助观众理解节目内容,借以提高大家的欣赏水平,增加观众的观赏兴趣,培养新的戏曲欣赏群,使更多的新人脱颖而出。”
“7、抓交流,推互动
所谓交流,既包括走出去到省外、境外的交流。如《梨园春》新疆行、兰州行、台湾行和北京戏曲周等把充满河南浓郁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以文化交流的方式推介到省外、海外、国外,也包括《梨园春》剧组、制片人、总导演、主持人和广大观众的交流,现在剧组与观众的交流还显得有点单一,主要是观众来信、电话交流,要拓展渠道,比如用互联网在网上进行交流等,来推动河南地方戏曲与兄弟剧种之间的交流,形成剧组与观众及时沟通,良性互补的局面。”
说起交流就更令人生气了。互联网形同虚设,梨园春完全不理睬网上的这群人,实在可恨可恼之极。希望不要只是光说话好听、不办实事就行了
“8、抓策划、推品味”这句话太对了。梨园春不要只照顾一些农民伯伯的品位,也要照顾一下其他观众的品位嘛。
纵观王副书记的全文,看似说的很有道理,甚至面面俱到。但要认真究起来漏洞都是很多的,起码没有专业水准。说说官话,作为一个个人的建议还可以,但不能作为梨园春行使的规范。其实,王副书记没有必要提这么多意见,来了说个体面话也就是了,至于具体的情况还是让懂得问题细节的人以及专家来做吧。王副书记这么一长篇大论,反倒使得梨园春的导演以及工作人员不太好做工作了。中国的官员就范这个毛病,不懂瞎指挥个啥。这样一来,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倒使得专业人员畏首畏尾、顾虑太多,好的工作可能办糟。其实,政府什么都别管,只要给一个好的、合理的、宽松的环境,只要政府给与支持和拥护,戏曲或者梨园春该好起来就会好起来的。
㈧ 村官李天成的演出状况
4月26日,大型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演出800场座谈会在河南省政协礼堂举行,座谈会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等联合主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王刚,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曹刚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张思卿分别致信祝贺。
河南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叶冬松,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省政协副主席靳绥东等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界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全书主持座谈会。座谈会上,主办单位向河南省豫剧三团赠授了“当代《朝阳沟》,豫剧新辉煌”纪念牌,祝贺豫剧《村官李天成》演出800场。
大型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最初由河南省豫剧三团和濮阳市豫剧团联合排演。自2001年组织创作、搬上舞台,至今已经11个年头。11年来,这部现代戏演遍了河南城乡,挺进到大江南北,五进北京,两进上海,截至2011年底,已成功演出800场。加上兄弟省市豫剧团、其他剧种剧团和基层剧团的移植搬演,早已超过千场,受到了普遍好评和广泛赞誉。
《村官李天成》以众多农村先进人物为原型,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塑造了一个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农村基层干部的感人形象。这部戏在演出中,经过反复修改打磨,艺术上不断提高,精益求精。它的很多唱段在群众中成为流行唱段和口头语,它的艺术形象和情节成为老百姓评价干部的镜子和尺度。特别是“吃亏歌”等核心唱段已经成为广大公务员和许多领导干部工作的座右铭。
2002年9月,在党的十六大前夕,《村官李天成》应邀到北京演出,中央领导同志观看此剧后,连连称赞这部戏“编得好,演得好,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许多唱词很有深意和新意,不愧为当代的《朝阳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也指出:“这部戏是近年来少有的精品之一。”并强调“一定要搞成21世纪的《朝阳沟》”。
11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全省戏剧界专家、同行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豫剧三团以改革精神创作排演《村官李天成》,边演出边修改,从编剧、唱腔设计、音乐舞美到演员的表演唱功,都达到了全新的水平。
11年来,《村官李天成》已经成为河南省豫剧三团的品牌剧目,创造了豫剧现代戏演出史上的新高潮、新辉煌,成为正面表现改革开放年代中原农村生活的当之无愧的豫剧经典名剧。《村》剧连续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剧目入选奖、文华优秀剧目奖等多个奖项,成为豫剧现代戏的代表性剧目之一,也是新时期以来豫剧现代戏被外省市剧团移植搬演最多的剧目。
2005年11月,《村》剧还拍摄成了戏曲电影,截至2010年底,在全国共发行电影拷贝300多个,受众有50多万人次,电影拷贝发行量创河南电影制片厂建厂以来之最。
专家们认为,《村官李天成》堪称新世纪以来创作最早、影响最大也最为成熟的村官戏,是一部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紧密融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一个典范。河南省豫剧三团上世纪50年代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豫剧《朝阳沟》半个多世纪以来风靡海内外,《村官李天成》也正在成为新世纪的“《朝阳沟》”。
㈨ 讲述河南戏曲的电影有多少 顺便说下电影名 谢谢、
《花木兰》 豫剧, 河南豫剧院演出 , 常香玉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拍摄。
《下乡与赶脚》 曲剧两个小戏 郑州市曲剧团演出 海燕电影制片厂1958年拍摄
《穆桂英挂帅》 豫剧 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马金凤主演 江南电影制片厂1958年拍摄
《穆桂英挂帅》 豫剧 河北省邯郸专区东风剧团演出 胡小凤主演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9年拍摄
《陈三两》 曲剧 开封市曲剧团演出 张新芳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拍摄
《寇准背靴》 豫剧 淮北梆子(属豫剧沙河调)88岁老艺人顾锡轩主演 安徽电影制片厂1961年拍摄
《朝阳沟》 豫剧 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出 魏云、王善朴、高洁、杨华瑞、马琳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拍摄
《传枪记》 京剧 河南省京剧团演出 根据豫剧《传家宝》改编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买牛、扒瓜园》 由曲剧《买牛》和越调《扒瓜园》两个小戏组成河南省曲剧团、河南省周口专区越调剧团演出,北京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山村新曲》 越调 由《夫妻俩》和《卖萝筐》两个小戏组成 河南省许昌专区越调剧团演出 毛爱莲主演珠江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人欢马叫》 豫剧 许昌地区豫剧二团演出 常香玉、任宏恩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游乡》 曲剧 河南省曲剧团演出 珠江电影制片厂1966年拍摄
《七品芝麻官 》 豫剧 河南省豫剧院二团、鹤壁市豫剧团联合演出 牛得草、吴碧波主演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9年拍摄
《卷席筒》 曲剧 郑州市曲剧团演出 海连池、董秀娟、吴自力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79年拍摄
《包青天》 豫剧 商丘地区豫剧团、安阳市豫剧一团、开封市豫剧团联合演出 张宝英、吴清平主演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马影业公司1980年联合拍摄
《李天保娶亲》 越调 根据越调《李天保吊孝》改编 周口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马兰、陈静、何全志主演北京电影制片厂1980年拍摄
《诸葛亮吊孝》 越调 周口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申凤梅主演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0年拍摄
《白奶奶醉酒》 越调 许昌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毛爱莲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摄
《包公误》 豫剧 河南省新郑县豫剧团、开封地区豫剧团联合演出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摄
《智收姜维》 越调 舞台剧名《收姜维》 周口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申凤梅主演 珠江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摄
《背靴访帅》 曲剧 舞台剧名《寇准背靴》 洛阳地区曲剧团演出 马琪、周玉珍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风雪配》 曲剧 河南省曲剧团演出 王秀玲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洛阳桥》 豫剧 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曾广兰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桃园喜》 豫剧 舞台剧名《小白鞋说媒》 商丘地区豫剧团演出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程咬金照镜子》 豫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1983年拍摄
《樊梨花》 豫剧 开封市豫剧团、开封市实验剧院联合演出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3年拍摄
《风雨情缘》 豫剧 舞台剧名《大祭桩》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王清芬、修正宇主演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84年拍摄
《三全其美》 豫剧 舞台剧名《金鸡引凤》 洛阳地区豫剧二团演出 李金枝主演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4年拍摄
《花枪缘》 豫剧 舞台剧名《对花枪》 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马金凤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卷席筒续集》 曲剧 郑州市曲剧团演出 海连池、董秀娟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巧配鸳鸯》 豫剧 郑州市豫剧团演出 王希玲主演 湖北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倔公公犟媳妇》 豫剧 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出 长春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文帝杀舅》 豫剧 湖北省老河口市豫剧团演出 天山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棒打薄情郎》 豫剧 河北省邯郸地区东风剧团演出 北京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1986年联合拍摄
《芙蓉女》 豫剧 舞台剧名《宇宙锋》 河北邯郸东风剧团演出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6年拍摄
《七奶奶》豫剧 舞台剧名《花打朝》 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马金凤主演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马影业公司联合拍摄
《抬花轿》 豫剧 舞台剧又名《香囊记》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王清芬主演 浙江电影制片厂1986年拍摄
《武当仙袍》 豫剧 湖北省十堰市豫剧团演出 峨眉电影制片厂、河南电影制片厂1986年联合拍摄
《丫环传奇》 豫剧 河北邯郸东风剧团演出 上海电影制片厂1986年拍摄
《倒霉大叔的婚事》 豫剧 许昌市豫剧团演出 任宏恩、艾立、汤玉英主演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河南电影制片厂1987年联合拍摄
《鸳鸯戏水》 豫剧 郑州市豫剧一团、二团演出 王希玲、小香玉主演 深圳影业公司1988年拍摄
《阎家滩》 曲剧 南阳市曲剧团演出 河南省电影公司、南阳市文化局1998年联合摄制
《乡村警官》 豫剧 李树建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2002年拍摄
《幸运十点钟》 豫剧 河南电影制片厂2003年拍摄
《我爱我爹》 豫剧 舞台剧名《老子儿子和弦子》 任宏恩 、王希玲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
《我爱我孙》 豫剧、东北二人转 任宏恩、高秀敏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
《村官李天成》豫剧,贾文龙、汪荃珍主演,河南豫剧三团演出
《五世请缨》豫剧,王惠主演、河南省豫剧一团演出
《程婴救孤》豫剧 根据《赵氏孤儿》改编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李树建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2010年拍摄
《三哭殿》豫剧,贾廷聚主演
《桃花庵》 豫剧 河北邯郸东风剧团演出 苗文花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2010年联合拍摄
《清风亭》 豫剧 舞台剧又名《清风亭上》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李树建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2011年拍摄
希望你满意
㈩ 农村创业励志电影
农村题材电影很少,这种题材的基本是主旋律电影,如果没有政府公款买票组织观看,电影院100%要亏本。电视剧倒是有很多可观赏性,可以一看。
电影:
《玫瑰谷》2010新片未映 -- 女大学生农村创业故事
《永远是春天》2007
《美丽的村庄》2007
《村官李天成》2007
《荔枝红了》 2002
创业电视剧:
东北的《刘老根》《乡村爱情》
《庄稼院里的年轻人》 真人创业故事改编
《圣水湖畔》
《女人的村庄》 农村留守女人在家乡创业故事
《石榴花开》
《大地》
《走进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