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家帮帮忙哈,谁比较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姜维,我们老师要求写一篇他的评析文章
我的评价是:生不逢时,主昏于上(刘禅简直就是个弱智,小时候摔坏了),诸葛亮都没办法,姜维能独撑大局,还能主动出击攻击魏国,足见大才。
一些名人对姜维的历史评价
诸葛亮:
孔明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钟会
钟会与姜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钟会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州名士,(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胜也。”(参见《三国志*姜维传》)
却正:
姜维身为上将,位高权重,可是住宅简陋。除了薪俸,家无余财;除了正室,别无妻妾。从不声色犬马,衣服仅仅够穿,车马仅仅够用————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以身作则、使世风清廉,而是真正从内心觉得这样已经满足。象他这样好学不倦、清廉朴素的人,自是一代表率。
孙盛:
姜维是魏国人,却投奔蜀国,不忠;抛弃父母祖先,苟且偷生,不孝;攻击自己的祖国,不义;战败不自尽,无节;对内,驱策百姓上战场,以求表现,对外,无法抵抗外侮,招致敌人攻击,无智无勇。姜维“忠孝节义智勇”皆不备,实际上是魏的逃犯,蜀的庸臣。
陈寿:
姜维粗通文武,立志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可是穷兵黩武,没有远见。缺乏判断能力,终于被杀。
何焯:
姜维执政时,蜀的根基已经不稳,政治司法,今非昔比,人民无法很快从战争中恢复了。
干宝:
姜维是蜀相,国家灭亡,却不去死,反而死于钟会之乱,不值。
王鸣盛:
姜维想复兴蜀汉,功败垂成而死,忠义之心,日月可鉴。陈寿在晋当官,对此事不敢直言。
明代大学者李贽称伯约为“又一孔明”。
转一文:姜维,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不公正的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真的是这样吗?不管别的,让我们先来看看姜维在历史上的历次北伐吧。根据《三国志》记载,姜维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第一次,西元238年,姜维和蒋琬合作率偏师出陇右,结果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oobP,
第二次,西元244年,姜维和费纬出兵兴势,派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勉强保住关中
第三次,西元248年,姜维率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收服了凉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西元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邓艾事先得到情报,廖化无功而返. Y
第五次,西元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西元254年,姜维率兵围南安,因粮草接济不上,主动退兵。
第七次,西元255年,姜维出陇西狄道,魏将李简率众投降。维乘胜攻取河关,临洮两县,杀死魏将徐质。
第八次,西元256年,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后来魏军大举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西元257年,姜维与邓艾战於段谷,由於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
第十次,西元258年,姜维利用诸葛诞在淮南反叛,率数万人出骆谷,与邓艾相持不下。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第十一次,西元261年,姜维领兵进秦川,又遭邓艾相距,力战不胜,遂撤兵。
纵观姜维历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土狭民寡仅一州之地的蜀汉竟迫使拥有九州之地的强大的曹魏被迫采取战略防守长达三十年,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至於北伐中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魏将邓艾手裏,我一向认为邓艾是魏国最优秀的将领。而且姜维攻,邓艾守,从兵力和补给上也是魏国占优,姜维败在他的手裏可谓败得其所。说姜维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不断衰退的蜀汉政权,一点也不过分。
曾有人说姜维北伐造成了蜀汉“兵困民疲”,这的确是不克避免的,但同样道理魏国也有损耗啊,而且作为战败方的魏国损耗远比蜀汉来得大,因此我们不妨认为正是姜维的积极北伐才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啊。
[苦撑危局] 有一种观点,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於过早被灭亡。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是不错,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厦门厦新队主教练迟尚斌的一句话“守是守不住的”。东晋桓温就凭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如果说这是错的话,那麼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而已。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极快,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有所作为。董允过世,朝中便无人再能制得住他。姜维曾想出去黄皓,但为刘禅所阻。而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然后加以谋害。姜维深知其中厉害,所以不敢放弃兵权。而保住兵权的唯一方法就是领兵出战,不打仗还要你带兵干吗?
道理很简单。设使姜维采取坚壁固守的策略的话,那麼不久他就会被削去兵权,而由黄皓的亲信阎宇来替代,请持“坚守论”的朋友们想一下,阎宇带兵的话蜀汉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吗?三年就不错了!
到了蜀汉后期,优秀的将领也不多了,称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面对强大的魏军,姜维一人要担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稍懂军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维当时作战的艰难了吧,可是尽管是在这种条件下,姜维仍然能在战术上不断取得胜利,我们还有什麼理由去指责他呢?
蜀汉最后的奋战]
西元263年,钟会,邓艾领大军徵蜀。这是二十九年来魏国头一次主动进攻,时间是在姜维屯田避祸的两年后。你看,你不攻,对方就来攻了!
姜维采取廖化的建议合兵一处,死守剑阁天险。钟会十万大军在姜维五万蜀军的坚守下,寸步难进。就在钟会几乎想要撤军的时候,素有胆略的邓艾偷渡阴平得手,直趋成都,在击败诸葛瞻的部队后,顺利进至成都城下,怯懦的刘禅当即投降,使得姜维在剑阁死守的努力化为泡影。《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指责姜维应该在邓艾奇袭绵城,江油的时候迅速回兵成都,保卫成都,不该坐视蜀汉灭亡。我觉得这个指责太过牵强。
熟悉军事的人都知道大军回撤只要稍有不慎,被敌军从后面抄袭的话,损失是很惨重的。隋以百万大军攻伐高丽,因补给不上而撤退,途中遭到高丽军队的袭击,当时高丽举国之兵不过十万,而隋军在撤退的过程中整整损失了三十万!姜维如果要撤军,他后面的十万钟会大军岂会坐视不理,钟会也是一代奇才,可以说姜维真想回守成都的话,他的五万蜀军将一卒不存!
而我觉得应该受到指责的不是姜维,倒是那个死后赢得忠烈之名的诸葛瞻。诸葛瞻虽然对蜀汉忠心耿耿,但他没有继承孔明的谨慎的优点,而且不识兵法。
当时邓艾攻绵竹不过数万人,而诸葛瞻手中也有个两三万人。当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据险死守,坚壁清野,根本不该迎战邓艾。邓艾是久经沙场的名将,诸葛瞻是个从没正式参战过的新手,正面应战岂有不败之理!人家姜维算的上是久经战阵吧,还不是选择死守,看样学样也应该会了。只要诸葛瞻据险死守,不出数月邓艾
补给肯定出现问题。举个例子东晋的一代豪杰大司马桓温,领四万兵北伐,孤军深入,两次击退前来拦截的前秦军队,直逼长安,前秦雄主符健就是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桓温因军粮不继,只得徘徊灞水前,最后前秦徵调三万精兵,双方在白鹿原展开激战,桓温败退. .....现在问题也是一样,邓艾孤军深入西蜀重地,巴不得寻求蜀军正面对决。因为是在敌人的国土作战,士兵的凝固力特别强,因为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了,孙子云:深入则专,就是指这个道理。只要避开这种锐气,等魏军补给不继,再在其回撤时给予致命一击
或者等钟会大军撤退,姜维回撤合兵一处,邓艾不死也难啊!
所以,在蜀汉最后一战中应负战败全责的不识姜维,而是诸葛瞻,他实在对不起他死去的父亲啊!
首先,请注意姜唯同志在段谷死的是些什么兵,那是蜀汉自丞相时代以来历代流传下来的精兵,这一战基本死绝了。蜀汉的军力大损,再也不是以前那支威震陇西的部队了。
其次,魏军进攻汉中时,姜唯虽然在避祸,但是,整个蜀汉的防御体系依然是他掌握控制,并不是如某人所想,是被架空了。姜唯实权仍在。而正是姜唯,他一改以前魏延与王平的防守方法,妄图来个打开口子,诱敌深入,然后聚而歼之的战略,结果这个构想被完全打破,魏军凭借国力的优势,在每一个方位都达到了优势兵力,是姜唯不但无法歼敌,而且还差点自己回不来。整个汉中防御体系被彻底击垮。
第三,当时的蜀汉,已经不对汉中守军报任何希望了。成都留守的精锐部队,已经在董厥的带领下,前往剑阁防守。等邓艾偷袭成功时,诸葛瞻的部队已经是老弱病残了。
最后,邓艾深入重地,自然会就地补给,而且,他即使打不进成都,还可以在背后打姜唯,那将是一场三国时代的法兰西会战。没有了补给,被包围后的剑阁蜀军,可没有敦克尔克给他们撤退啊!
姜唯确实是蜀汉某期出众的军事家,但是面对着优势兵力的魏军,他还是败了。
② 是一部现代片电影电视剧不知道 剧情是女主偷渡到了男主那里 男主是唱歌的然后为了躲避警察追带回了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一边实践一边发展理论。它有几大特点:一是政府能够统筹的资源多,倾向于”家政府“,因此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市场制度仍然不够成熟,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发展不太平衡;三是意识形态高度统一;四是公民社会发展不够成熟,民众自治意识仍较为薄弱。在21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能靠统筹安排的优势较快的实现经济增长,基本目标是让人民生活能普遍富裕。但是,政治制度发展与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社会矛盾不能妥善解决,尚未在经济,政治,公民素养等方面齐头并进地发展现代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界定有三个基本要素:公有制;计划经济;民主。(但实际上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③ 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女主是偷渡过来的,男主好像是警察吧,然后女主被人抓走,在其身上刺青
《义盖云天》(情义千秋)主演是王祖贤、周润发和吕方
最后被凌*虐后背后刺青的图案是蛇不是龙
中文名:《义盖云天》 英文名:A Hearty Response 更多外文片名: Yi gai yun tian Heavy Response 年 代 1986 类 别 喜剧/爱情 语 言 普通话/粤语 片长:85分钟 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色彩: 彩色 上映日期:中国香港 Hong Kong 1986年10月30日
导演 Director: 罗文 Norman Law 编剧 Writer: 黎文卓 Man-Cheuk Lai 演员 Actor: 周润发 Yun-Fat Chow ....何定邦 Ho Ting-Bon (as Chow Yun Fat) 王祖贤 Joey Wong ....港生 Kwong Sun 吕方 Fong Liu ....舅父仔 Cheong Yan 郑则仕 Kent Cheng ....肥Ken Beat Cop 黄韵诗 Wan-Si Wong ....三姨 Wan 秦沛 Paul Chun ....许Sir Lui Tak 沈威 Wai Shum ....蛇头 Snake Man 摄影 Cinematography: 宋光华 Guanghua Song
④ 《辛巴达七海传奇》的情节是什么
影片取材于阿拉伯《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达航海记”,讲述辛巴达在七次航海经历之后挑战海上破坏女神的全新冒险。 辛巴达(布拉德·皮特 配音)和叙拉古国的王子普罗士(约瑟夫·法因斯 配音)从小就是好朋友,而且都对海上探险充满神往。长大后各奔前程的两人,一个实现夙愿当上了自由自在的海盗,另一个则成为人民拥戴的王子,从此再也没有联络。 做起了海盗的??次,辛巴达听说宝物“和平之书”拥有巨大的法力,他决定去盗来据为己有。没想到,等他到了藏有宝物的“雪城”,却发现“和平之书”的主人,竟然是自己儿时的好朋友普罗士。纵是朋友之物,在贪婪的欲望之下,辛巴达依然想盗走“和平之书”。于是,普罗士和辛巴达之间展开一场恶斗,最后,普罗士终于讲明了“和平之书”的重要,也说服了辛巴达放弃盗宝。万万想不到的是,正当普罗士和辛巴达尽释前嫌时,“和平之书”却被邪恶女神爱瑞丝(蜜雪儿·菲佛 配音)偷走,女妖试图借此毁灭世界。“和平之书”被盗之后,整个“雪城”陷入了一片混乱恐慌之中,矛头纷纷都指向辛巴达。但普罗士相信辛巴达的清白,万般无奈之下,他主动提出以自己生命做抵押,让辛巴达追回宝物“和平之书”。辛巴达只好答应普罗士,前往远海找寻邪恶女神爱瑞丝,夺回“和平之书”,但他心里却盘算着一离岸就立刻登上海盗船,到阳光普照的斐济岛逍遥自在,不理会朋友的生死。但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朋友普罗士的未婚妻玛琳娜(凯瑟琳·泽塔·琼斯 配音),为监视辛巴达也偷偷登上了船。辛巴达在玛琳娜和他的手下“大块”(丹尼斯·海斯伯特 配音)等的影响下,慢慢恢复了正义海盗的勇敢魄力和无畏气概。他率领海盗船员拉起风帆,向邪恶女神的领地进发。一路上他们遭遇了许多恐怖怪物和灾难,包括一条巨蛇,一只巨蝎和一座40英尺高的冰雪岛,以及一只可怕的大章鱼。击败它们之后,辛巴达还要接受爱瑞丝“离间金苹果”的考验,它有一种把朋友变成敌人的魔力。在最后关头,辛巴达能否经受考验,为夺回“和平之书”救出朋友的性命?他和玛琳娜又在患难中发生了怎样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