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欧美电影主题研究性的叫什么

欧美电影主题研究性的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1-07-09 04:17:41

『壹』 跪求!一部欧美电影的影片分析

非常老的电影:M就是凶手

这部电影是影史上第一部讲述连环变态杀手的电影,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声片。
这在当时一定非常里程碑,不过,时间流逝,“第一”会慢慢变成符号,一道考题,一则引用短语,从极具意义到意义的尸体,在最后5分钟到来之前,你仿佛在看一个被后来者抚摸、仿效和取用了多次的纪念品,直到最后5分钟,令我们惊叹的5分钟,宣告它永远屹立于伟大作品之林,并且永不褪色。

M的结尾5分钟分析:

凶手M表现为精神异常,连续作案,杀了八九个女孩子。警方展开地毯式搜捕还是一无所获,在此期间,黑帮老大的娱乐场所屡次受到排查,生意不振,黑帮老大要出击,利用丐帮人肉搜索,先于警察擒获M。最后5分钟开始了,黑社会组织模拟法庭,法官、审判长、听审听众一应俱全,还为M配了辩护律师,开始双方驳辩:

M说:他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只要一看到小女孩,他的内心就由恶魔驱使,引导他犯下不可饶恕的罪恶,在那时,他忘记了一切。有两个他在斗争,一个说“你要做”,一个说“你不能”,内心时时备受煎熬;而要裁决他的黑社会都是心智正常的普通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却也做着杀人放火的勾当危害社会,到底是谁应该受到制裁呢?

还以为是摆设的辩护律师却异常认真、坚持,他极力为 M 辩护:“因为我的被告在不可抗拒的冲动下犯了罪,所以不该被判处死刑……没有人会因为忍不住的事情而受惩罚……没有人能够把一个不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杀死,这个国家不行,你们当然也不行……应该把他送进医院,而不是监狱或者绞刑架”。

审判长(黑帮老大)说:出院后又开始杀人呢?应该判他死刑……
此刻,围坐着的听众沸腾起来,攻向M,想即刻处死他。
此刻,警察赶到,“救”了M,影片在此高潮落幕,一位母亲呆看镜头“ 这样救不回我们的孩子,我们应该很小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我不太清楚自己看的是哪个版本,据说修复版是加长了法庭戏,是有一场真正法官进行的审判?)

突然之间,一个难题甩到观众面前。《M》的意义出现了。

拼音文字容易凑出点名堂来,譬如钻石的检验就会说用4C标准(Carat、Clarity、Colour、Cut),管理服务要追求5S(safety、standardization……),片名叫V叫M叫Z都可以看作有寓意。

凶手的名字与M无关,之所以说“M就是凶手”,是某人急中生智怕凶手给跟溜了,乘其不备涂在凶手衣服背后的记号,在那个场景中,M就是 murder,但到了(模拟)法庭上,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而受法律保护,他将接受治疗而不是处决,大众无法面对法律对他们道德观念的不合作,此时的M就是 moral,法律只在为我所用、为我出头时才受我尊敬,否则就让道德来处死他吧,这才体现公平和公正,镜头扫去,黑社会和受害者家属和一般民众,已经模糊不清。

此时再来看导演颇为奇怪的创作意图“我们应该很小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这行字也正是电影放到这时出现的)就会觉得是对社会失控无可挽救(没有小心照看、放任社会走向危险极端)、个体意志与集体利益相处尴尬(个体发疯威胁到群体生命,群体疯狂折磨个体生命)、法律无能道德恐怖(法律只能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公正,道德能用来杀人)的无奈讽刺了。

以下是专业犯罪心理和精神医学分析(可是当加入):

什么叫做“罪犯-认识”的医学机制?简而言之,首先,这种机制关注罪犯主体(他是谁?他具有何种性格、持有何种观念?他的精神是否正常、心理是否变态?)多于关注犯罪行为(他做了什么?应该受到何种惩罚?),其次,这种机制相信,无论是审判案件还是制止罪行,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认识罪犯”,尤其是在病理学的意义上认识罪犯的精神结构。最后,治疗取代了惩罚,成为司法权力的运转逻辑。比如,死刑不是出于杀人偿命的正义原则,而是出于一种对社会的治疗,像割除肿瘤一样消灭危害社会的罪犯。

福柯告诉我们,精神病学插手法律领域始自19世纪初,与之相关的是1800至1835年间发生的一系列格局大致相似的案件:

1,莫泽葛(Metzger)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件:一位独居的退休官员日益迷恋上房东太太的孩子。一天,“没有任何动机,也没有任何诸如愤怒、傲慢或复仇之类的激情冲动,”他攻击了这个孩子,用铁锤砸了孩子两下--尽管最终未出人命。

2,塞勒斯塔特(Selestat)案件:在阿尔萨斯,在1817年的严冬,当饥荒袭来时,一个农妇趁丈夫离家工作之际,杀死了他们的小女儿,割下孩子的腿熬汤。

3,1827年在巴黎,女仆亨里特•科尔尼耶(Henriette Cornier)来到其雇主的邻居家中,坚持要邻居女儿在她那儿呆一会儿。邻居起初有些迟疑,最后也同意了。但是,当邻居回来接女儿时,科尔尼耶刚刚杀了她,把头割下来扔到了窗外。

4,在维也纳,凯瑟琳•齐格勒(Catherine Ziegler)杀了自己的私生子。审判时她解释说,自己的行动是出于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以精神错乱为由,她被宣告无罪开释。但她宣称,最好还是将她关在牢里,因为她出了狱还会这样做的。十个月后,她又生了一个孩子,并即刻将之杀死。在审判时,她宣称自己怀孕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杀死自己的孩子。她被判死刑并当即执行。

5,在苏格兰,一个叫约翰•豪伊森(John Howison)的人潜入一所住宅,杀死了一个他几乎不认识的老妇,但他没有偷窃任何东西,也没有躲藏。被捕后,尽管证据俱在,他却矢口否认这一事实。辩护律师辩称,这是一个疯子的犯罪,因为犯罪没有实质动机。豪伊森被处死了,行刑时,他对一个官员说,他真想杀死这位官员。这番话后来被认为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疯病。

6,在新英格兰,在一片空地上,亚伯拉罕•普雷斯科特(Abraham Prescott)杀死了与他相处一直很好的养母。回到家中,当养父询问时,他泪流满面。普雷斯科特自动供认了自己的罪行。后来他解释说,当时一阵突如其来的剧烈牙痛征服了自己,然后就什么也不记得了。调查后来确认,他曾在晚上攻击过他的养父母,这个行为被认为是梦游发作的结果。普雷斯科特被判处死刑,陪审团同时也建议予以减刑。尽管如此,他还是被处死了。

尤其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精神病学家霍夫鲍尔〔Hoffbauer〕、埃斯基罗尔〔Esquirol〕和乔吉特〔Georget〕、威廉•埃利斯〔William Ellis〕和安德鲁•孔贝〔Andrew Combe〕等不厌其烦地提到这些案件以及其他同类案件。通过对这些案件的反复言说,精神病医学为法律领域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恶魔形象——精神病罪犯。“犯罪精神病学第一次宣告自身是对这一恶魔的病理学研究。”

福柯并不是认为,如果没有精神病学的构建就不存在“恶魔”;他所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精神病学以何种方式改变了法律的关注重心(从对犯罪行为的关注,转变为对罪犯主体的关注);司法意义上的惩罚如何转变为病理意义上的治疗;通过以上两种转化,“权力”如何获得一种崭新的形式,成为精神病学化的权力?

让我们回到电影本身。给我印象颇深的另一个场景是“平行会议”。为了捉拿凶手,警方开会讨论;而黑帮成员们也聚集在一起讨论同样的问题。尽管出于不同的目的,但无论是警方还是黑帮,都希望将凶手绳之以法。导演运用蒙太奇和相似的布景,突出了两场会议的平行性质,似乎是要告诉我们,在如此残酷、如此变态的罪犯面前,通常意义上的正(警察)邪(黑帮)对立完全被消解了。黑帮再违法,也遵守着起码的人性原则,而M却是反人性的,他是绝对的邪恶。

福柯告诉我们,现代社会的善恶对立是司法权力的运转根据;现代司法从根本上说是对他者的治理。因此,权力需要制造一个他者。不仅警察需要黑帮,而且警察和黑帮所组成的社会需要一个绝对反社会的M。而在精神病学化的意义上,M作为绝对的邪恶,又恰恰被去除了善恶的道德性质:他不是坏人,而是病人。作为一个精神病罪犯,M是社会自身的疾病。因此,权力的责任在于认识、诊断、治疗。我们已经说过,现代司法的惩罚制度(尤其是死刑)的运转逻辑并非出于恶有恶报的正义原则,而是出于一种医学原则:罪犯的生死和道德无关,这是一种针对社会的治疗。

到目前为止,医学化的司法更多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的进步。然而它也带出了现代性的独特问题:首先是法律的去正义化危机,其次是构建绝对他者的危险。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心的我们是不会体会到这种危机和危险的,除非哪一天我们也被不幸地诊断为疯癫、不正常,沦为“社会的疾病”。谁也不知道这会不会发生,不过,也许一直以来,我们暗地里早已是作为潜在的精神病人而得到治理?这听上去很荒谬,不过,至少福柯认为,这才是不折不扣的真相。

『贰』 什么是电影研究

电影研究产生大量类型研究,检验它们的主题、形式特征、地位等。

对于电影制作者而言,类型框架提供了一个生产决策的样板,类型的相对稳定推动了片厂生产的标准化。"类型熟悉度"能够减轻拍片的风险性,考察世纪之交十年(1991—2000)间发行的好莱坞电影我们会发现:熟悉度越高的类型电影(如剧情片和喜剧片),明星力量与批评家的评论效应对于票房的影响就越小;相反,熟悉度越低的类型电影(如科幻片和外语片),越强的明星力量与越正面的评论对于票房的影响就越积极。

同时,基于文化产品的快速废弃,为了确保重复消费,类型需要革新。因此在一个"消费者需要熟悉度来理解他们所看但是又需要享受新奇"的电影工业中,类型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令人诧异的是,这些年来缺乏好莱坞电影类型趋势的分析。

电影研究产生了大量类型研究,检验它们的主题、形式特征、地位等的演变,但是没有提供一种对电影类型的频率与流行度的短期及长期趋势的统计学概览。电影工业内部对于类型趋势的经济学研究也是极少的,尽管许多国家电影局对类型与票房收入都做了数据收集。

关于当代好莱坞电影制作的两项研究,曾经分析了1967—2006年四十年间美国票房前二十名的不同类型的出现频率。研究发现:最常出现的五种类型是动作、冒险、喜剧、惊悚和剧情片。但是在研究时段以外,剧情片从1967—1971年间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型衰落为2002—2004年间出现频率最低的类型;西部片、战争片、音乐片、浪漫喜剧的出现频率也在下降;与此同时,科幻片与动画片广为流行。

本研究在票房趋势上将着重参考的一项研究,是尼克·雷德芬引入统计学分析的《美国电影票房的类型趋势(1991—2010)》,对二十年间每年美国票房收入前五十名所做的样本分析,这是目前类型研究中非常匮乏的一种实证研究。聚焦在不同类型出现的频率及排名、不同类型的票房收入与发行模式以及好莱坞大片厂的发行规律等。旨在考察新世纪美国最卖座影片的类型趋势,类型如何塑造了美国电影市场,尤其是不同类型问鼎票房榜的频率;通过考察票房排名的趋势,来确定特定类型上升或下降的模式。

5. 喜剧片在票房前五十名中的数量有小幅回落,在票房前二十五名中的比例也持续保持在50%以下,但是在票房前十名中的比例急剧下降,从14%降至7%。因此,进入票房前十名的喜剧片比例也减半,在2005—2010年六年间这一下降趋势更为显著:2006年之前,喜剧片只有一年未能进入票房前十名;但是2006年之后,五年有四年没有一部喜剧片进入票房前十名。因此,我们可以说此类电影数量还像以前一样多,但是在票房榜上下降。

6.恐怖片没有特定趋势,大部分归因于它们在票房前五十名上出现的频率低。票房前二十五名中的恐怖片数量下降了一半,由1991—2000年间的14部降至2001—2010年间的7部。电影数量保持稳定,但是这一类型自2005年起就没有一部电影进入票房前二十五名。很少有恐怖片进入票房前十名,1000部样本中只有4部。

7.浪漫爱情片在美国票房榜上的数量也很少,二十年间只有11部进入票房前十名,包括《泰坦尼克号》。11部电影中,7部是2001年前上映的,4部是2001年后上映的;2000—2010年间十年有六年没有浪漫爱情片进入票房前十名。

8."其他"由四种不同类型组成,因此对于言说这些电影在票房榜上的趋势意义不大。但是《拯救大兵瑞恩》在1998年高居美国票房榜首;《珍珠港》在2001年票房排名第七;《芝加哥》在2002年票房排名第十。除此之外,没有影片进入票房前十名;这一类进入票房前二十五名的频率也很低。9.狭窄类型主导了美国票房。

进入每年票房榜的数量是明显的,进入1000部电影的票房前二十名的数量也如此。每年票房最高的电影中有8部奇幻/科幻类型,而许多其他电影也有很强的奇幻或科幻元素:如《怪物史瑞克2》《阿拉丁》《圣诞怪杰》被归类在家庭电影,但是明显也可被视为奇幻电影,许多动作/冒险电影如《蜘蛛侠》《黑暗骑士》等也有很强的科幻主题。

『叁』 高一研究性课题关于欧美电影

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人鬼情未了

『肆』 一份围绕电影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这种很麻烦的。首先要求你对电影的了解,确定你想从电影的哪个角度切入,具体内容可以讲个几千字,等先确定你的研究方向再说

『伍』 何谓后现代主义(一些外国电影反映的主题)给具体论述.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Postmodernism
Writing from the 1960s forward characterized by experimentation and continuing to apply some of the fundamentals of Modernism, which included Existentialism and alienation. Postmodernists have gone a step further in the rejection of tradition begun with the Modernists by also rejecting traditional forms, prefering the anti-novel to the novel and the anti-hero over the hero. [编辑本段]后现代主义产生与发展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编辑本段]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得以充分展现正是借助了自然科学的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资产阶级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从而使国内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中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两次大战中,被现代科技武器灭绝的生命达到7000多万。不仅如此,科技和战争之间还陷入了一种恶性发展之中,把科技和理性、西方社会和西方人推向了更加片面化、极端化和畸形化的困境。
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科技本是为人造福的,理性本是人高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然而,社会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对立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变成了部分人掠夺他人的御用工具;人道和人权也服从于工具理性,人从理性的主体和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的位置沦落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这使得人们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科技理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严密和无情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了,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成为“单面人”(马尔库塞语),由工人和学生举行的游行示威时有发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西方人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又不得不感叹“人也死了”!
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随着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受利益驱动大量开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资源几近枯竭;另一方面,大工业又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气体,排放到自然界,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界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语)。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本身。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思研究现代主义电影之后的电影美学思潮和倾向的批评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滥,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美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概括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的特点是:流行性、短暂性、可消费性、低成本、批量生产、青春性、诙谐、性感、炫奇弄巧、魅惑力和商业化。尽管电影中的“后现代”概念与“现代”概念的界线十分难以确定,因为电影艺术自身就是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但是,与现代主义电影迥然不同的另类电影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提供了研究的对象。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电影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标志。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认为,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让—玛丽·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贴、随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现拍摄现场、加入电视采访、直接面对观众宣讲等颠覆传统电影语言的手段。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费里尼的《八部半》、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也可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来势汹涌,后现代电影理论批评方兴未艾。西班牙的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法国“新新浪潮”代表吕克·贝松、新巴洛克派雅克·贝内克斯和“新流行派”扬·库南,美国的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和科恩兄弟,英国的丹尼·波勒等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采用反常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极力推崇的手段。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列举了现代和后现代的若干对立表现,可以作为认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参照:现代与后现代;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达达主义;形式——联结封闭反形式,分裂开放;理念游戏;秩序无序;再现滑稽模仿;艺术品——完成作品行为艺术/即兴表演;审美距离互动参与;整体解构;中心去中心;文本互文本;语义学修辞学;深层表层;诠释反诠释;叙事——恢弘历史反叙事/具细历史;大师法则个人语型;症候欲望;类型变化;超验反讽;确定性不确定性?碎片化;零乱化;经典性非经典性-种类混杂;狂欢;生殖的——两性/同性关系;超越性;内在性;历史性与非历史性。

『陆』 推荐一下欧美的比较奇特的探索人性的电影 (不要太好莱坞风格了)

中国还有句话,叫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我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欲望的——要吃要喝要拉要睡要温暖要舒服要疼爱要幸福。欲望无所谓善恶,是一种生存规律,是一种自然属性。但是达到欲望的手段和方式是有善恶之分的,只要你不损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不伤害他人的情感和欲望,不要太过于自私和贪婪,就基本做到了善。甚者你维护和帮助了别人的欲望,那你就是个高尚的人了。反之,你就是恶。如果你是这部电影中的一个人物,你会怎样抉择自己的善恶呢?我想我会和他们一样邪恶的。

每接触一部好电影,我往往要看上几遍。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感到非常恶心,极其排斥,不想再多看它一眼,这也证明了这是最好的电影之一。


『柒』 对外国的电影有研究的来

№1:《勇敢的心》(Braveheart)

在威廉·华莱士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格兰的英雄马索·华莱士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了。幼小的他在父亲的好友的指导下学习文化和武术。光阴似箭,英王爱德华为巩固在苏格兰的统治,颁布法令允许英国贵族在苏格兰享有结婚少女的初夜权,以便让贵族效忠皇室。王子妃伊莎贝拉是个决断的才女,她知道这道法令会让英国贵族有意于苏格兰,但更会激起苏格兰人民的反抗。年轻的华莱士学成回到故乡,向美丽的少女梅伦求婚,愿意做一个安分守已的人。然而梅伦却被英军无理抢去,并遭杀害,华莱士终于爆发了。在广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后”的呼喊声中,他们揭竿而起,杀英兵宣布起义。
№2:《四根羽毛》(The Four Feathers)
《四根羽毛》讲述的是1898年英国与苏丹开战之即,一名即将新婚的英国贵族军官哈利在开赴北非前一晚决定退役。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给他代表耻辱和藐视的四根羽毛(这四根羽毛分别象征“自由、祖国、荣誉和激情”)。为了挽回名誉,哈利乔装成一个阿拉伯人,秘密前去挽救那些将他视为胆小鬼的人的生命。此段视频展现的就是他朋友所在英军部队在沙漠里误中埋伏,其小型方阵被敌人从四个方向同时围歼的过程。
№3:《亚瑟王》(Who Was King Arthur)
与他的武士同伴一样,亚瑟相信一旦罗马从英国撤军,将会给英国带来无穷的灾难和混乱。虽然信仰基督教的亚瑟想回到罗马为自己虔诚的信仰尽微薄之力,但是他意识到他的首要任务是使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武士们获得自由并告老还乡。
然而,在亚瑟解放圆桌武士之前,他们必须完成罗马交与他们的最后一项任务,深入敌军区域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亚瑟与圆桌武士遭遇到他们的宿敌:魔法师梅林和他的游击队,武士们戏称他们为“鲸面族”,因为他们总是在脸上和身上涂上蓝色颜料。亚瑟和他的圆桌武士深信这些“鲸面族”是英国的灵魂,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深受罗马的摧残。如今,罗马一旦撤离,没有了亚瑟和圆桌武士的帮助的鲸面族面临大举入侵的撒克逊人将毫无抵抗之力。
在梅林和美丽、勇敢的桂尼维亚(姬拉-耐特莉饰)的循循善诱之下,亚瑟王渐渐找回了自己的力量,逐渐背离罗马,并开始编织“成为这片土地的王者”的梦想,历史被永远的改写了。
惊心动魄的情节,令人屏息的武打场面和伟大的历史背景成就了这一部空前绝后的《亚瑟王》。
№4:《圣女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429年,英法战争如火如荼际,少女琼安对外宣称自己已获得上帝的指示。法国当时的储君查理,在岳母的鼓吹下,接见琼安,并同时将大批军队交由琼安指挥,一时之间,少女所带的军队战无不克,储君也如愿加冕成为真正的国王。但在他登基后,不再支持琼安,在缺乏援兵的情况下,法军节节败退,琼安被指为妖女,最后被处以女巫死刑活活被烧死,五百年后,梵帝岗教廷为少女平反,册封为圣女贞德,平复五百年来的冤屈。
№5:《魔戒》三部曲
《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魔戒2:双塔奇兵》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Two Towers
《魔戒3:王者无敌》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6:《特洛伊》(Troy)

又是美女惹的祸?特洛伊(小亚细亚西部的古城)王子赫克托耳和二王子帕里斯在到访斯巴达的时候,遇见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被海伦美色吸引,帕里斯半掳半抢地将海伦带回特洛伊。这还了得,面目无光的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向他的哥哥阿伽门农(即邻国迈锡尼的国王)求助。随后,阿伽门农成功邀请到当世的勇士阿基里斯,领千只船舰,十万大军千里迢迢渡海攻打特洛伊。由于斯巴达是希腊的领土,因此这场持十年之久的战役主要是希腊和特洛伊之间的战争,最后,希腊凭一只巨型木马智得特洛伊城。
№7:《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亚历山大大帝生于纪元前356年为马其顿王(菲利普)之子,是历史上第一位征服欧亚大陆的著名帝王。亚历山大自幼聪颖过人,曾受教于大师(亚利斯多德),稍长即被授予首府总督之职,并以平定山贼有功而任命为马其顿大军统帅,随父横扫希腊城邦之乱。
西元前336年菲利普遇刺,亚历山大继任王位并继承乃夫遗志,率领希腊联军进攻波斯,关尼卡卡一役大败波斯并直入小亚细亚攻占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崩溃,波斯王大流士被杀,又进军埃及又越过印度河进入恒河流域,因军士思乡被迫退回。亚历山大融合东西文化,鼓励民族间通婚,并倡导民族间地位平等,将希腊思想律法散布各地,开创希腊化时代文化,死时却年仅33岁。
№8:《天与地》(Heaven and Earth)

日本出版界巨子角川春树亲自导演的古装战争巨制,在加拿大拍摄的外景重现了日本战国时代两军对垒的气势和格局。剧情描述上杉谦信在武将辅佐下灭兄成为越后国领袖,并以无敌的骑兵团威震四方,有"越后之虎''称号",而在群山环绕中的甲斐国国君武田信玄同凯空窥越后国丰饶土地,施计贿赂谦信的文臣武将,谦信囚禁了叛将的妻女却不忍心取二人性命,因其笃信佛教而不忍杀戮,但命运却逼使他跟武田信玄展开长达十二年的争霸战。本片在剧情阐述方面比较复杂,对不黯日本战国历史的观从形成一个负担,但在制作上不惜工本,服装布景摄影都美仑美奂,作战场面亦精彩可观。

『捌』 研究性学习之外国电影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感人的,我觉得,这个是以有奖竞猜为主线,穿过主角的坎坷的一生,当他们被“拿”去当乞丐时使我感慨现在社会的黑暗。。。很真诚的一部电影。《Man on Fire 》(愤怒复仇)有关于绑架的,也反映了社会现实,有点残忍,看得令人心碎。有很多电影等着我们去发掘,我只能感慨社会太现实。。。

『玖』 欧美获奖电影分析

就拿奥斯卡为例吧,因为在国际上最权威,影响也最大嘛~影片首先要是文艺片,因为文艺片获奖的概率最大(当然泰坦尼克号和指环王3是个例外)至于题材呢,这个没什么定论,好比剧情片《英国病人》,惊悚片《沉默的羔羊》,爱情片《美丽心灵》,犯罪片《无间行者》,战争片《勇敢的心》,励志片《阿甘正传》,传记片《甘地传》,其包含了各种题材的电影,所以说题材是不限的(优秀就好)。至于获奖影片的意义关键在于影片是否有值得人深思的内涵,或者说是反映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主旨,就拿8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老无所依》来说,一个电影里包含的主题和含义深深地隐藏在了人物对话之间,深入研究后,让人感觉受益匪浅,还有78届最佳影片《撞车》,整部电影所包含的信息和主题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美国社会的网络全书,还有第67届《阿甘正传》阿甘的精神感动了一批人,虽然仅仅是一个人的电影,却反映了一代美国梦,所以欧美的获奖电影,和中国不同,他毫无商业色彩也少有明星成分,一部电影可以反映人性,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也可以反映人生态度,但是只要你很精辟,就能在欧美电影的获奖名单里占有一席之地~好了...这就是我的态度,挺肤浅的,望楼主采纳!

『拾』 一部外国喜剧电影,一个老头研究一个土族部落的性文化片名是什么啊

我们一家都是野蛮人

剧情梗概:著名的“课本多教授”(李察德瑞福斯饰演)是学术界大名鼎鼎的人类学者,带着孩子在原始部落作研究的他,私下是个常常为了教导三个顽皮小孩而伤脑不已的单身父亲。
过去两年来,他作研究、维持小孩与家计的开销,都是来自研究基金会的赞助,这项经费的目的的其实是赞助课本多教授到新几内亚寻找当地最后一个未开发部落,正当研究经费耗尽,回到美国国内后,基金会与人类学系共同为他主办了盛大的演讲会,等着看他对外公布一项”世纪大发现”,可惜的是,课本多教授什么也没找到,而且十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却早已被他花光了!
人类学系为了欢迎他的演讲,特别派了一位特别助理芙若尼卡来协助他,不知所措的课本多教授完全不知道应该从何讲起,不知情的芙若尼卡则想尽办法要让他上台,在害怕要缴回十万元经费的心情下,课本多教授只好随便应付了事,可是当被问到部落名称时,情急的课本多顺口就”掰”出Selmikedmu的名字,原来这是他三个小孩子的集合,众人对他的研究结果大为讶异,人类学系的主任甚至希望他能将拍摄的录影画面整理好,再作一次更盛大的发表。
这个要求让课本多教授更加为难了,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录影带,有的只是另一个部落的生活情况,于是他只好要求三个小孩一齐配合他演戏,他们把后院打点成原始森林,把自己装扮成原始民族,再把以前的片段剪在一起。
展示当天演讲厅里满场的观众全都聚精会神的聆听,课本多教授顿时之间大受欢迎,在芙若尼卡的推波澜下,各大媒体都争相采访他,雪球越滚越大,课本多要挽回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更糟的是,研究单位要求他公开这个部落”婚姻生活”的影像纪录,著名的电视台愿意高价购买,早已丧妻的课本多这下子麻烦真的很大了

阅读全文

与欧美电影主题研究性的叫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网在线观看免费 浏览:771
如何评价电影中的音响 浏览:436
揉胸情节电影有哪些 浏览:266
好看的高中师生恋电影日本 浏览:674
李元术电影怎么看 浏览:204
影院最近上映电影那些好看 浏览:870
爱奇艺tv版电影如何调成169 浏览:365
迅雷电影如何隐藏 浏览:612
看电影下载多少kb不卡 浏览:695
华北电影票多少钱一张 浏览:55
私人电影院投资多少钱赚钱吗 浏览:170
制作电影特效软件有哪些 浏览:61
哪些电影的台词有我是个好人 浏览:660
广告病毒视频是什么电影 浏览:124
最好看的美国卧底电影 浏览:223
免费好看电影排行 浏览:190
愈堕落愈英雄粤语电影那个网免费视频 浏览:367
虎牙直播怎么在一起看直播电影 浏览:848
什么看vip电影 浏览:700
好看国语电影的名字 浏览: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