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近几年有这么多电影节
电影节存在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就比如说如果没有电影节的话,就会让那些演员们在演戏的时候根本就不注重演技了,完全是为了完成作品而完成,所以说是非常没有灵魂的,如果有了电影节的话,那么就会让这些演员们演好戏了,近几年有这么多电影节的原因就是会吸引很多的人气,也会有更多的利益了。
⑵ 为什么已经公映的电影还能参加柏林电影节
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奖为金熊奖; 《图雅的婚事》在线播放 获07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 电影介绍4月8日,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海淀剧院举行盛大开幕仪式,《图雅的婚事》作为本届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抢先亮相。 本届大学生电影节在继承历届大学生电影节“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特点之外,不断扩大规模,拓展新的视角和领域。例如,本届电影节报名影片有65部,入围的有35部,都创了历史新高。在短片部分,今年组委会与美国电影协会合作,增加了“尊重知识产权,远离盗版”为主题的公益短片征集。而大学生自拍短片今年收录作品总数达到了近千部,不仅刷新历史纪录,更创下全国同类赛事之最。其中还特设了舞蹈影像竞赛项目,以促进本土舞蹈影像的发展。 为了突出电影艺术性和探索性,本届大学生电影节新增了亚洲电影展映单元,精选了来自亚洲多个国家的优秀电影,其中很多都是首次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 今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为此,大学生电影节将继续开展华语电影全国高校巡展,并且会将巡展的范围扩展到香港的高校。“数字电影全国高校巡展”活动也将从今年起亮相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免费提供50部电影的数字放映,让百余所高校的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好的电影作品。 作为电影节的开幕影片,2006年获得柏林金熊奖的影片《图雅的婚事》在开幕当日放映,主演余男更作为演员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剧组主创导演王全安、制片人王乐、演员余男、巴特尔悉数亮相,并在放映之后与观众交流感受。 余男和王全安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月蚀》就在当年的大学生电影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因此让两人的合作更加默契坚定。因此余男称大学生电影节对她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一件盛事。她也希望即将在全国公映的《图雅的婚事》能首先获得大学生朋友的喜爱 图雅的婚事获金熊奖最佳影片 振奋的夜晚,见证了金熊归属。在传闻里,一直都说《图雅的婚事》有奖项,但以为最大可能性在银熊评审团大奖或银熊最佳女主角。在等待的过程中,当一个个奖项被揭晓,最佳女主角和评审团大奖逐渐落空时,我们这些坐在大银幕前观看颁奖礼的中国记者越来越紧张。 《图雅的婚事》被宣布获得金熊的时刻,我们都欢呼起来。其实早就有一些蛛丝马迹在告诉我们《图雅》获奖的征兆。余男在红地毯上出现的时候,我给同事发回去的短信是,“余男出现,掀起红毯第一个小高潮,牛逼的中国女人。” 导演王全安携余男站上台,用中文致辞。他说:“要来的时候找不着裤子了,现在我知道了,原来找不着裤子就是要得金熊。”全场人都在笑。他的紧张终于化成切实的奖项,金熊握在他的手上。他和余男共同成就了中国农历新年的欣喜,也成就了柏林的中国之夜。 本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其他奖项,如银熊最佳导演由《波弗特》的导演约瑟夫-斯达获得,这是一部水平过于平均的影片;如银熊最佳女演员是《耶拉》的女主演尼娜-霍斯,实际上表演还好,但不至于最佳,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安慰性质的奖项,为安慰德国电影。 因本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由4名演员、1名导演/编剧、1名剪辑师、1名制片构成,女性和男性的人数分别为4和3,因此倾向于选择感性的影片。虽然柏林电影节选片倾向于政治表述和关注女性,但评奖完全在于评委的口味。 在日渐崛起的第六代导演中,继贾樟柯威尼斯捧得真金后,王全安柏林擒熊成功,欧洲三大电影节的重大奖项就看金棕榈了.
⑶ 为什么有的电影先拿奖再上映而有的电影先上映再拿奖
主要有两个原因:
1、评奖方式不一样
有些奖是拿到电影节上参赛评奖的。如我国电影《白日焰火》于2014年参加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为了保持在参赛中的“新鲜感”,一些参赛作品会等到参赛时才首次上映。有些奖是根据观众反映评选的,如国内的百花奖。不上映就不会有观众反映,所以必须先上映,后评奖。
今年10月28日举行的颁奖典礼将表彰13项不同的电影技术成果,而《双子杀手》仅仅凭借一次超前试映就已经锁定了一座娱乐科技领域的卢米埃尔小金人。
《双子杀手》定于10月11日在北美上映,并于10月17日正式登陆大陆院线,届时它将可以以每秒24、60和120帧的格式观看,也可以以2K和4K以及2D和3D的格式进行播放,这些选项为没有条件以最高配置播放影片的电影院提供了放映的机会。
⑷ 为什么获得各大电影节奖的华语电影都不是大众熟知的,而是一些未上映或非热映的电影
各大电影节的参赛电影,一般要求是在电影节首映的,之前没上映过,十分正常。
陈凯歌《霸王别姬》
到目前为止,陈凯歌的这部《霸王别姬》都是华人导演作品获得金棕榈奖的作品,这部影片从程蝶衣这样一个戏子入手,由他而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兴衰,和在时代中人物的变化和悲欢离合,到目前为止这部电影都被认为是华语电影的巅峰。
侯孝贤《悲情城市》
同样是史诗电影,侯孝贤导演在1989年的时候,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这部电影从一个家族的兴衰,来展现时代变迁,所展现的二二八时间,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们把视角都放在了一个家族中,让人为之震动
⑸ 为什么国内一直没有拿得出手的电影节和电影奖项
一般来说,优秀的电影节都会有一个有分量的电影奖项作为支撑,围绕这个奖项的评选标准,汇聚一批特定风格、类型的影片。论知名度和影响力,华语电影有五大重要奖项,分别是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华表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其中前三个是中国大陆,后两个来自香港、台湾,这些奖项放在一起,哪个奖项公信力强已经不言而喻了吧……虽然中国大陆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是说到奖项质量,真是江河日下。
电影本是一种娱乐,国外的颁奖礼上总是那么充满欢乐和惊喜,不管是主持人还是颁奖嘉宾现场说话都那么真诚大方,还可以开得体的玩笑。换作咱们这边,每个人说话都像假人,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桥段。主持人四平八稳,不能制造任何惊喜,颁奖嘉宾一上来就尬聊,不开玩笑还可以忍,只要一开玩笑,就只能弄得满场尴尬,观众就等其中一位说出那句话,请看大屏幕。
⑹ 电影周和电影节有什么区别
一个意思
电影周规模小,不评奖,或者说评奖也是意思意思;
电影节大一些
话题比较深,一句两句说不清
例如 台湾金马奖 是不是操控
例如 香港奖项停办
例如大陆双黄蛋
祝你好运
⑺ 2020年的国际电影节什么影院放哪些电影
2020年国际电影节这个影院放在一些电影里,还在网上查找,应该是放映很多电影的了。
⑻ 电影节到底是怎样的具体的举办模式是什么
电影节往往由一个城市来承办,如我国的金鸡百花电影节每年都在不同的城市进行;或者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以及德国柏林电影节都是在固定的城市举办。
每一届电影节前都会有若干电影报名参加竞赛单元或者非竞赛单元的展映,被选中的影片会在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内在举办城市的若干家影院内上映,此段时间影片的放映场次多而且集中,观众则有幸在看到电影的同时见到很多演艺界明星,二每届电影节的重头戏当然就是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颁奖典礼,中国观众比较熟知的奖项有奥斯卡金像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香港金像进、台湾金马奖等等。
⑼ 为什么中国电影节越来越多,而好电影却越来越少
伴随中国电影票房的井喷,各类电影节也逐渐多如牛毛。但与如今中国电影的每况愈下类似,连被誉为“我国奥斯卡”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也越发江河日下。
中国电影节不仅鱼龙混杂且有日薄西山之态
以金鸡奖为例,从第一届起就有盛产“双黄蛋”的传统,有一届“最佳故事片”居然还产生过“三黄蛋”,这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评选机制实在举世罕见。
这点,中国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承其衣钵。让人不免遐想:难道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道路的一部分?
图片说明:“烈日灼心”三位男主同时加冕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帝桂冠
而并称中国四大电影节之一的长春国际电影节更是愧对以电影之名。
口号居然是:电影搭台,经贸唱戏。追求“电影文化大普及,经贸活动大丰收”,既然如此,为何不改名“长春国际贸易节”,在经贸往来的同时顺带欣赏一下两年来的优秀电影!
那么,在如此匪夷所思、模棱两可的背景下,一个电影节究竟该如何运作才能脱颖而出,继而进入良性循环,最后真正呈现一个电影节的风貌和品格。已走过11年的独立电影节――first青年影展也许能给出最好答案。
清晰的定位与日益完善的评价体系使first青年影展独树一帜
first青年影展起先只是一个中国传媒大学校内的短片竞赛,发展至今,已能够吸引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半壁江山前来摇旗呐喊,这与它自成立之初的清晰定位紧密相连。
十年前,影展的创始人宋文发现,为什么“最佳影片”不能是参赛影片中的最好影片,于是他与同伴想把评价体系拉回至电影本身,立志将创办的电影节发展成为新电影人的挖掘机。
这一不懈追寻也体现在first青年影展的参评规则里,参赛作品必须是电影人的前三部电影,而在中国,着力关注电影人处女作的电影节,仅此一家。
而在遴选评委阶段,first青年影展也为人称道。
评委需要深具艺术家的眼光和胸怀,在亲子观影前提下,经过无缺席集体讨论后才可拟定所有获奖名单
图片说明:2014年first青年电影展评审团主席谢飞(导演)
但与诸多精良文艺片一样,同样像一部细水长流电影的first青年影展一路走来也步履维艰。
在时间长河淌进第八年后,该影展才与那年由它推出的现象级电影《心迷宫》一起,一战成名。
但是,在后续讨论中,有评委对first青年影展的首席执行官李子为说:《心迷宫》这个片子可惜了,世界首映应该给威尼斯,那样可以走得更远。
这话令李子为百感交集。
此后,“为雪前耻”,first青年影展开始定期安排团队去鹿特丹电影节、金马电影节学习对方的创投体系、志愿者体系与视觉体系。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它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系统架构。
2015年成立的“并驰实验室”,联合电影公司在保障创作者艺术表达的基础上,为青年导演提供中低成本制作的全线资源支持,推动实验作品顺利进入主流院线。
而去年,担任影展大使的陈坤,在与参展纪录片导演马莉的聊天中,萌生了与first合作成立“山下纪录片实验室”的想法。
陈坤每年出资50万,助力青年导演拍摄纪录片。讲述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少年”由此获得30万拍摄资金;记录一位已过耳顺之年却还要照顾年过半百智障儿子的“罗长姐”也收获了15万制作经费。该片在随后举办的“西湖纪录片节”上又斩获大奖。导演把一半奖金放回“山下纪录片实验室”,由此形成了一个流水不腐的纪录片基金。
而first影展数量庞大的志愿者团队也日益成为一张华丽名片。
在今年的影展发布会上,几百人的座位上都放着写有各自名字的瓶装矿泉水。
众多志愿者在有限条件下,甘愿承受高负荷运转,凭借自己的热情洋溢与青春逼人让first青年影展活力四射。
时至今日,first青年影展已硕果累累。
刚刚拿下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和最佳艺术贡献奖的《暴雪将至》就是在该影展的创投会中,牵线世纪百年影业有限公司,由此进入实际运作环节;
导演马凯花费7万元拍摄的恐怖片《中邪》已被腾讯高价收购;
张大磊的《八月》在夺得金马最佳影片后,又得以在内地院线公映。
今年的影展训练营更是邀请到世界电影大师贝拉塔尔担任讲师??
要适者生存,但不能随波逐流
声名鹊起后,许多企业也慕名而来。有说可以在西宁找块地,建一座first青年电影大厦,当然需要按照房地产思维经营项目;也有企业愿意出钱赞助,但需要冠名以“杯first青年电影展”;2014年,网络大电影风起云涌时,有人甚至劝说first影展改弦更张。
对所有这类“双赢”和“共享”,first青年影展皆一口回绝。
在李子为和她的团队看来,成为青年导演进入电影市场的最佳途径,让电影人在这里离电影最近,是一切资本流入的根基。
然而,谈及未来,first青年影展的主创也不讳言:长路漫漫,荆棘遍布。
而这同样也是中国电影节所面临的通病。虽然品目繁多,但至今却没有真正的电影节文化。
许多中国电影人在去过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后无不唏嘘感叹:他们惊异于,在这个以大麻和红灯区合法化著称的城市里,人们却在晨光熹微中,冒着凛冽的寒风排队买票,在电影节此后持续十天的放映中,从早到晚,十个放映厅场场爆满。
而在国内,想让更多普通观众走进电影节影院,仍旧任重而道远。毕竟,唯独文化的孕育不能拔苗助长。
而与此同时,这十年间,中国的银幕数已突破四万块,位居世界第一,而电影票房也从60亿发展至457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票仓。
在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里,如何使电影节不落入沉疴,不变得目光短浅、唯利是图,能够坚守内心最真实的呼唤,在浩瀚的片海中不遗余力地打捞那一抹最明媚的吉光片羽,为电影正名,还电影人尊严,才是一个专业电影节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文/浮光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