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哪些推荐的黑白电影
剧情片--《流浪汉》
该影片的男主角是查理·卓别林,他扮演一名街头音乐家,他从一座吉卜赛营地救出了一个名叫爱德纳的女孩。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查理爱上了爱德纳。不久之后,一位画家爱上了爱德纳,并为她画了一幅画,通过一次偶然的画展找到了爱德纳失散已久的母亲,这位母亲和画家一起来到查理的营房带走了爱德娜。然而,正当他们要驱车离开的时候,爱德娜突然请求他们回去带上查理,查理也跟着他们一起离开,从那以后,他们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剧情虽然有些夸张,但还是很感人,建议大家看一看。
Ⅱ 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观众的日益挑剔,无论是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中,还是在形式主义、表现主义风格的影片中,色彩变成了无可取代的电影艺术语言,既传递情感,又表现思想,既烘托气氛,又体现风格。色彩成就了中外电影人的梦想,提升了观众的审美层次。色彩是影象时代和历史进程中的催化剂,有了它,电影世界及世界的电影才有了看不尽的主题。
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电影色彩简史回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当今。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色彩的情感作用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时。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比如:红色——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他的影片《红高梁》中红红的高梁酒。《菊豆》中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
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赌场、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在中国的民俗中。尤其是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红色是主色调,象征着喜悦、吉祥、庆典。
黄色——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以黄色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使他的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他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中,又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
蓝色——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兰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最能感受到蓝色调的是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色与白色——
黑色与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但由于个人或国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我国则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
Ⅲ 黑白电影与现代电影有什么区别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黑白电影的画质不是很高,而现代电影很清晰 黑白电影的色彩单调,而现代的色彩很丰富
Ⅳ 说说彩色电影中的黑白镜头有什么作用
彩色电影中的黑白镜头是一种怀念,烘托伤感气氛的作用,当有人去世了就会运用到黑白镜头,去衬那个悲伤的气氛。
Ⅳ 好看的黑白电影有哪些
很多影史经典都是黑白的。
因为实在太多,我推荐几部我看过、今天看来依然精彩的作品。
1、《正午》,西部片经典。
小镇警长退休+结婚,双喜临门,可他的死对头此刻出狱了,并搭乘正午抵达的火车来找他寻仇。
他的妻子劝他逃走。他不愿意,并发动镇民们抵抗恶人,可刚才还在祝贺他的镇民们,立刻落井下石,紧锁门窗,弃他于不顾。最终,孤独的警长于正午十二点,在空旷的小镇等待与仇敌的决斗。
一个动人的孤胆英雄故事,充满了对人性、政治的讽刺。片中时间的跨度,与现实中时间的跨度刚好吻合。必看!
Ⅵ 电影中的黑白与彩色有什么不一样的效果
就记忆碎片来说,黑白用于回忆时的场景。
这样就和电影中的“现在时”相区别了。
一般来说,导演如果用黑白,那么他是在表达过去的事情。但这个过去并不是那么光彩。比如辛德勒的名单,南京南京等。
有时候,黑白也象征着颓废,一种黯淡无光的日子。
Ⅶ 如何看待黑白色调对电影的意义
色彩在电影中的影响作用
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时代,
意味着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因为银幕影
像发生质的变化,
彩色影像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
电影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
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色彩呢?色彩是人与物的自然特征。
色彩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概念,
是原
始的无色彩光线及其相对物无色彩黑暗的产儿。
色彩是
--
视觉艺术,
根据再现美学原则,
视觉艺术的本性应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强调视觉真实性;而根据表现美学原则,视觉艺
术的图像则更重视表现心灵及激发心灵的功能,注重视觉表现
性。
歌德曾说过:“色彩
是太阳神头顶的光环,大自然脸上的红晕,人类心灵的震栗。
"
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伊
顿在《色彩艺术》中指出:
“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
而且在心理上应该有体会和理解
⋯⋯
它能把崇拜者的梦想转化到一个精神境界中去。
”
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所有人的
情感,
即使在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的情况下,周围的色彩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甚至影
响我们的工作状况。如红色给人热情、奔放,
象征着喜庆、幸福;黄色代表着光明、希
望、高贵;蓝色象征着和平、安静、理智等等。
色彩在电影中的出现,
不仅在电影中还原了自然界的丰富色彩,
而且增强了电影画
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人们在欣赏电影时感受到色彩带给他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如要表
现一种喜庆、欢快、
愉悦的情绪情感时,我们常常运用暖色调
(
红、黄
)
;而要表现一种
恐惧、失望、悲伤的情绪情感时,则多用一些冷色调
(
黑、蓝、绿
)
。从心理方面看,色
彩是电影中下意识元素。它有强烈的情绪性,所诉诸的不是意识和知性,而是表现性和
气氛。
不同颜色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对电影的色彩运用来说,
起主要作用的还是
色彩的感受性。
既然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
那么色彩就可以去影响观众的
感受,这正是电影运用色彩的依据,也是电影发掘色彩的艺术可能性的前提。
色彩是电影的一种视觉语言形态。
作为语言来讲述故事的电影无非有两种语言形式
——
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
色彩在电影中无疑是作为视觉语言元素被编码的。
一方面,
它同其它
语言元素一样,具有象征、比喻、重复和省略等语言修辞功能。另一方面,这些修辞功能是
通过视觉语言的特殊表意系统来完成的。
如:
现代电影的色彩往往是通过对人物场景空间的
色彩布局和构成、
视觉气氛的渲染、
画面构图的经营、
色彩运动的变化,
使观众从强烈的视
觉影像中感受某种超出影片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
因此现代电影导演更注重影片视觉造型语
言传递信息的作用与功能。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观众的日益挑剔,无论是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中,还是在形式
主义、
表现主义风格的影片中,
色彩变成了无可取代的电影艺术语言,
既传递情感,
又表现
思想,既烘托气氛,又体现风格。色彩成就了中外电影人的梦想,提升了观众的审美层次。
色彩是影象时代和历史进程中的催化剂,
有了它,
电影世界及世界的电影才有了看不尽的主
题。
在当代电影中,
色彩最初级的运用就是叙述事物,交代环境,增强视觉形象
。这种色彩
的运用是从绘画、
摄影等平面艺术中借鉴过来的。
这里的色彩是视觉表达的一个因素,
它和
影片中的形象等诸元素一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影片的框架,
影片中的一切情节和故事都是在
这个框架中发生、发展的。
这也就是说,色彩是构建影片的基本要素之一。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
"
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
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
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你是否满意,望采纳
Ⅷ 黑白电影是怎样演变成彩色的
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送全电子式电视。瑞士菲普发明第一台黑白电视投影机。1940年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1949年12月17日开通使用第一条敷设在英国伦敦与苏登.可尔菲尔特之间的电视电缆。
1951年,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期发明单枪式彩色显像管。1954年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1954年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1972年日本研制出彩色电视投影机。
(8)黑白调的电影有什么效果扩展阅读
黑白电视发明
1925年,英国人约翰·洛吉·贝尔德,根据德国工程师尼普科夫设计的“尼普科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成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是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
当时画面分辨率仅30行线,扫描器每秒只能5次扫过扫描区,画面本身仅2英寸高,一英寸宽。在伦敦一家大商店向公众作了表演。1926年,电视的发明者之一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
1927——1929年,贝尔德通过电话电缆首次进行机电式电视试播;首次短波电视试验;英国广播公司开始长期连续播发电视节目。1930年实现电视图像和声音同时发播。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电视银幕。
Ⅸ 电影中的影调与色调有什么区别
影调是物体结构、色彩、光线效果的客观再现,也是摄影师创作意图、表现手段运用的结果,光线构成、拍摄角度、取景范围的选择,都积极影响影调的构成。重点在于,是摄影师的创作意图为主导。
色调是指色彩外观的基本倾向在明度、纯度、色相这三个要素中,某种因素起主导作有用,可以称之为某种色调。
影调更偏情节 色调更偏视觉
如果需要再详细的资料,你再上网查查,简言之就是这样了,这问题实在太笼统了。
Ⅹ ps怎么调成黑白电影
操作步骤如下:
1.使用Photoshop打开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