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影视艺术构图
构图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主体-构图的中心,陪体---主体的陪衬物,它甚至可以不出现在画面上,环境--构成主体和陪体的活动的那个空间,可以分为前景和后景。通过画面图形各部分间关系的建立,有利于视觉注意中心的确定和转移,引导观众更深入也更准确地达到对画面的表情达意和读解。
② 电影构图的意义
电影构图的重要意义就是通过画面的构思和剪裁, 使电影的画面更具审美感,而且能通过很好的构图突出画面的主角,使画面呈现出一个深远的意义。
③ 电影构图的介绍
电影构图是结合被拍摄对象(动态和静态的)和摄影造型要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有重点地分布、组织在一系列活动的电影画面中,形成统一的画面形式。一般来说,电影画面构图分为主体、陪体和环境三部分。
④ 摄影的构图含义与目的是什么
摄影本无定法,所谓“摄影构图”是人们根据成功摄影作品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实践经验进而上升而成的“理论”,构图之于摄影正如剧本之于电影,如果一幅照片构图不佳,即使有良好的摄影技法和故事内容,也无法获得观看者的共鸣。看看这个网站吧,讲得很详细:
http://www.cnphotos.net/hang/syjs/sheyingoutu.htm
⑤ 影视构图的“开放式构图”是什么意思
http://ke..com/view/298271.htm
你去看看!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⑥ 电影构图的作用
影视作品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影视画面是通过摄像艺术来完成的。
影视作品的要想达到优美的效果,源于美术创作中的构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摄像艺术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整部影视作品的水平。
为此,影视作品的画面构图的艺术性是多样的
在一些类似“看电影的门道”的分析文章里,有类似“某种构图表达人物的困境”“赴约时的红色衣服表达情欲”、甚至“某个固定镜头而非运动镜头在这里用的多么绝妙,表达了…”等的表述,此类暗示普通观众能感知吗?
观众能感知,不一定能识别。
不同的观众,感知大概有强弱区别。
说一个简单的,《夜行者》:
构图来说,右侧女性占据的画面空间更大,左侧男性占据一角。
说明女性在两者关系中目前占据了主导地位。
男性甚至看起来有点渺小,动作也比较拘谨。
但是在这一个场景叙事中,一组镜头就几乎交代了剧情未来的发展。
男子随着自我阐述逐渐向女性逼近,占据更多的空间。
可女性仍然占据了主导位置。
最后,两者的关系互换,男性占据了画面一半,女性的主导地位消失了。
观众只需要感受就好了,好的电影制作者,费尽心思注重细节,就是为了让人感同身受的。
优秀电影的造型手段可以做到影响观众的感知,为影片的叙事服务。
但注意这种影响是潜意识的,观众不用分析(电影是动态的,观众也来不及分析),自会接受画面传递的信息和情绪。
《谍影重重3》的截图:巨大的前景,给你的直觉感受就是:前面这个人给你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威胁。
《末代皇帝》的截图:这是一个移动镜头,镜头先是静止,待押送犯人的车停,镜头开始升起,升起的过程中的构图,左边前景始终卡着一面巨大的墙,人仿佛都蜷缩在画右。
即便单看画面,就给人一种压抑的直觉感受。
《勇闯夺命岛》的截图:栏杆的影子打到人身上,让人马上想到禁锢,如果你不信试想如果不是这种光影设计,画面是不是就没有这种力道,就缺少了这种直觉感受。
这种潜意识来源于生活经验,这种光影效果一般都会出现在牢房。
这种潜意思存在人的记忆里,百叶窗的影子打到脸上,也会给人相似的感受,如《烈日灼心》就用到了这种造型手段来展现人物的内心状态。
《血溅13号警署》的截图:俯拍给人有远去,渺小的感受,试想如果仰拍或平拍,是不是渲染情绪的力度就差了很多。
《角斗士》开头战争戏前的一张截图。
画面的冷色调渲染了战争前的肃杀气氛,如果换成暖色调,就不会给你这种感受了吧。
而且这种冷色调,其实也有他更深层次的叙事含义:这场残酷的战争,即便取胜也难称得上是真正的胜利。
《辛德勒的名单》,如果画面都是黑白,你的视点会不会一直被小女孩牵动。
《钢琴家》的截图:同样是二战题材电影,看色彩片怎么处理色彩。
开始虽然波兰已经遭受战争侵袭,但主人公并没有意识到战争最后的残酷,第一张图出现在影片开头,画面整体以暖调为主,色彩的饱和度也比较高,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这部电影的色彩,逐渐由暖到冷,由色彩饱和到消色。
在影片最后,看第二张图,冰冷的色彩基调,极致的空间场景设计把人在战争中孤独绝望的情绪推到极致。
总之,好的画面设计的初衷就是观众观影过程会被潜在的感知,这东西属于有了观众看不出来,都没有很可怕的事,观众知道点也能更好的欣赏电影。
好的电影还是会讲究这些的,就想画幅画,远看大关系好,近看笔触和色彩关系处理的是否精妙,这些都有才算的上一幅好作品。
影视作品中的画面构图方式,能够为影视的创作增添一种新的灵感。
这就需要影视工作者如何恰当的运用好构图的思想。
让被表现对象的位置、形状、大小、高低、明暗、色彩、质感、线条等都成为画面表现因素,发挥出最大限度的艺术表现力,塑造出一幅完美的、富有魅力的、感人的影视画面。
⑦ 电影构图的详解与分析
所谓电影构图,主要是指电影画面中物体的布局与构成方式。虽然电影是一种“活动影像”,它的画面时刻都处于运动中,但在时间的流程中,如何通过每一帧画面中各部分的布局和安排,来达到视觉上的愉悦感并传达出创作意图,则是每个导演都要斟酌的艺术问题。 面对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很多电影导演迸发出了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世人奉献了很多构图精妙的电影作品。在蒙太奇理论诞生之前,电影只不过是一种“活动照相”或“银幕戏剧”,自然也无法奢求这个时期的导演在构图方面有什么追求。只有从苏联电影学派开始,导演才开始探索电影所独有的美学特性,构图自然也是其中一部分。
⑧ 电影画面有哪些常见的构图方法
电影画面构图其实有很多种方式,摄影师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画面的成分位置。我们所说的是通常情况下的构图方式。遵循了平衡原则,由导演指引目光到对比最强区域。构图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人们习惯从左到右观看,所以右比左重,上比下重。如果影像重心低,画面会平稳很多。单独个体会比群体显得重要,画面倾斜要比画面水平更具有张力。
我认为观影者应该适当了解一些构图的原理,这有利于进一步理解电影,虽然说导演设置镜头时所造成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举个例子,即使你不知道这个构图是居中构图,你也会很清楚这个人重要。但是有些镜头就不好感觉出来,例如《踏雪寻梅》中杀人那一段镜头是倾斜的,不细看不会发觉,除了一些敏感的人会觉得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就是导演通过影像传达出来的。
⑨ 什么叫做构图
[解释]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
【构图】造型艺术术语。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它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构图composition
在摄影作画方面,多用于与画面组成相同的意思。
一、构图的来历[编辑本段]构图的名称,来源于西方的美术,其中有一门课程在西方绘画中,叫做构图学。
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国画画论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也就是说,摄影构图是从美术的构图转化而来,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称它为取景。
不论是国画中的布局,还是摄影中的取景,都只涉及到构图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包括构图的全部含义。因此,统一用构图这个称呼是较科学准确的。
从实际而言,一副成功的摄影艺术作品,首先是构图的成功。成功的构图能使作品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赏心悦目。反之,就会影响作品的效果,没有章法,缺乏层次,整副作品不知所云。
二、构图的原则[编辑本段]构图的基本原则讲究的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
1、关于均衡与对称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均衡与对称本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稳定。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凡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才能产生美感,违背这个原则的,看起来就不舒服。均衡与对称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平均虽是稳定的,但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对称的稳定感特别强,对称能使画面有庄严,肃穆,和谐的感觉。比如,我国古代的建筑就是对称的典范,但对称与均衡比较而言,均衡的变化比对称要大得多。因此,对称虽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机会比较少,运用多了就有千篇一律的感觉。
在构图中最讲究的是“品”字形和三七律。品字形构图和三七律构图的方式常被人们称为黄金构图法,也有叫做为永衡的三角构图法,这些都是指均衡而言。 什么是“品”字形构图?就是在画面上同时出现三个物体的时候,不能把它们等距离放在一条线上,而应使其呈现三角形状,像个品字。只要留意,这种三角在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山就是由无数的三角形构成,上下交错,井然有序,犹如一个巨大的品字状或三角形,具有强烈的排列韵味。
什么是“三七律”构图?就是画面的比例分配三七开。若是竖画面,上面占三分,下面占七分,或上面占七分,下面占三分;若是横构图画面,右面占三分,左面占七分,或是右面占七分,左面占三分。在中国画界中这种三七开构图的布局被称为是最佳的构图布局比例关系。所谓最佳,并不是单一,或唯一,在特殊情况下,根据题材的需要,也是可以打破的,二八律或四六律也可以使用。本来艺术就讲究的是有法而无定法。总之,就是为了整个画面而考虑,去应用。 对于摄影师而言。如能把均衡与对比运用自如了,也就算掌握了摄影构图的基本要领了。
2、关于对比
对比的巧妙,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 对比构图,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主题,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但是把它们同类相并,可以得出:
一是形状的对比。如:大和小,高和矮,老和少,胖和瘦,粗和细。
二是色彩的对比。如:深与浅,冷与暖,明与暗,黑与白。
三是灰与灰的对比。如:深与浅,明与暗等。
在一副作品中,可以运用单一的对比,也可同时运用各种对比,对比的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注意不能死搬硬套,牵强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
3、关于视点
视点构图,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中心点上。视点是透视学上的名称,也叫灭点。 要把视点说清楚,还得从视平线,地平线,水平线这三条线上说起。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一条线。我们站在任何一个地方向远方望去,在天地相结或水天相连的地方有一条明显的线,这条线正好与眼睛平行,这就是视平线。这条线随眼睛的高低而变化,人站的高,这条线随着升高,看的也就越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个道理。反之,人站的低,视平线也就低看到的地方也就近了,小了。 按照透视学的原理,在视平线以上的物体,如:高山,建筑等,近高远低,近大远小;在视平线以下的物体,如:大地、海洋、道路等,近低远高,近宽远窄,向上伸延左右两侧的物体。这样,以人的眼睛所视方向为轴心,上下左右向着一个方向伸延,最后聚集在一起,集中到一点,消失在视平线上,这就是视点的由来。 照相机的镜头就是根据人的眼睛和透视学的原理设计的。光圈好比人眼的瞳孔。瞳孔随着光线的明暗收缩或放大,所以用照相机拍出的东西和人眼看到的东西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讲,用照相机拍出的东西比人眼看到的更为准确。有时用人眼看时,感觉不到相差的距离,似乎是在一个平面上,但拍成片子后远一点的物体就显的小了许多,这是因为透视所起的作用。 当我们知道了透视的原理,就可以充分发挥透视的作用了。如果想把物体拍大,只要将拍摄物体靠近相机;如果想把两面拍的大一些,使画面显的辽阔,就要把拍摄位置选择在高处,用俯角拍摄,就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如果想把物体拍出立体感,可以把拍摄角度选择在物体的侧面。 视点的作用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应是画面的主题所在,但它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根据主体的需要,可以放在画面的上下左右任何一点上,不论放在何处,周围物体的延伸线都要向这个点集中。 如果一个画面中出现了两个视点,画面就分散了,作为观众就不知摄影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在何处了。画面上只能有一个视点,这是摄影与绘画在构图上的最根本的区别。绘画讲的是散点透视,而摄影只能有一点,不然摄影的构图和画面就会乱。 在摄影作品中出现两个视点,大致有下列情况;一是把高大的物件放在画面中央,由于透视的关系,延伸线向着相反的方向延伸,造成了画面的分割;二是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多种活动,形成了多个中心;三是在选择前景时没有留意物体延伸线的方向,不是相呼应,而是背道而驰,这在视觉上也会形成画面的分割感。
三、构图的特殊性[编辑本段]摄影构图的特殊性,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分为两步;一是选择角度拍摄,二是照片的剪裁。 摄影构图的这种特殊原因是由于相机的局限造成的,照相机的种类虽然多种多样,就构图方式而言,只有两种,一是长方形,二是正方形。 对于取景而言长方形的构图优越性大一点,较好处理,而正方形的构图拍出的照中不分横竖,想拍横构图或竖构图的画面不剪裁是办不到的。就是长方形构图的相机,由于在拍摄时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也难免会在构图时把不必要的物体摄入镜头,影响画面的美观。要去掉这些东西,同样得通过照片的剪裁才能办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道了摄影构图的特殊性,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在按快门之前先把构图确定好,是拍竖画面还是横画面,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拍摄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表现的主题上。如果照片拍出后个人认为有那么一点在构图上的不满意,便可以通过剪裁使画面更为满意,但在拍之前还是要做到多练,多拍,这样便会在心中有了一定的基础,无论做什么事,都能熟能生巧。懂了构图的原理,并不等于能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熟练了构图后又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需要下苦功练习最后才能得心应手。不管用什么办法练习,只要持之以恒,练得久了,就会在脑子里留下各种各样的构图。当你置身现场拍摄时,相应的构图就会自动跳出来供你选择,这就是多练的结果。除了自己多做练习之外,还要多看别人的作品,特别是优秀的作品。不论是绘画作品还是摄影作品,多看别人的构图,琢磨别人的构图构想,还可以多看电影,电视,MTV等,都是一种直接的借鉴。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构图的基本原理就是规矩,也就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这三条。但由于摄影者的艺术修养不同,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变化不一的。客观法则是不能违背的,但懂得法则的人却不会被法则所束缚。书法家林散之就说过: 守墨方知白可贵,能繁始悟简之真。 应从有法求无法,更向今人证古人。 这里讲的应从有法求无法,就是不能墨守成规,要有创新意识,不要受条条框框的束缚,打破约束,张扬摄影创作的艺术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同风格,不同张力的表现自我,表现艺术风格,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⑩ 电影构图的概念与简述
主体指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它处于中心的地位。陪体是指与主体构成一定的关系,作为主体的陪衬而出现的人或物。环境是围绕着主体与陪体的环境,包括前景与后景两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的组合关系构成特定的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