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的电影为什么拍的越来越商业化和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关系
分级都没有,类型片混乱,每年固定几个大片扫一片票房,投资大肯定就商业化啊,不然哪儿来钱。导演光研究怎么植入广告了能不商业吗,所谓的新生代导演没几个靠谱,拿电影当mv拍,不贴钱不错了。商业才有大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肯定需要一些快餐性的东西,现在文化消费需求是大,但是层次都不高,你能拿小众文艺片参加电影下乡活动吗,整体市场需要一些快,刺激,大众的东西。电影的商业和房地产,股市其实本质上没有不同,但我相信这都只是过程,就是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那个成熟的结果了。(纯属个人观点,一个字一个字在pad上敲下来的,也很片面,就参考一下吧)
⑵ 如何看待中国商业电影
中国电影不缺人才 不缺好作品 很多好的作品很写实的作品在大众的文化水平 接受程度 和政治形态下 都被抹杀了 被压抑了。 中国人在创造力上面也被压抑着 如果能良好发展的话 中国的电影还是有很值得看的。
你说的商业电影是有很大的融资需求的,高成本高制作高调宣传 这是商业电影给人的感觉 现在的好莱坞不也是这样吗? 中国有足够的钱去做好的商业电影 但是高制作 还有就是审查...... 大众接受程度 都制约着
⑶ 中国电影业如何发展起来的
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电影导演是与时代同步的。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电影导演,特别是第四代电影导演,对于电影市场化的不适应,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一时不知所措,一些看起来挺不错的作品却受到了市场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东西却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市场说,电影虽然是艺术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时消费即时赚钱,你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但在市场上即时找到买主才能站得住脚,市场不承认文化功能,只注重商业价值。例如,广大农村是中国电影最具发展力的市场,据文化部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全国县乡镇的电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当,几年看不到一场电影。虽然政府努力想改变这个局面也出了不少资金拍摄给农民看的电影,但是这局面还是没有根本改变。 一位朋友劝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农村片观众少,同样费力却不讨好。当时我不得其解,我认为不论什么题材的电影,只要拍得好看就会有观众。转而一想,朋友说的也不无道理,这大概是中国进入新时期以来,中产阶层的迅猛崛起所带来的强劲的中产阶级文化氛围所致吧,这个阶层所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化了的世界,他们讲娱乐,讲休闲,什么“好看”看什么,什么“好吃”吃什么,消遣成了他们看电影的主要目的。为此,一些影视快餐挺适合他们的口味,他们与“思想” 的节目无缘,大凡涉及到的所谓“思想”也是金钱的概念。也难怪,投资人是讲回报的,制片人是讲利润的,他们认为投资农村片是无利可图的。特别是前一个时期,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一个基本的心态就是想发财想暴富,都想尽快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这不是说我们民族的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还是社会的进步呢。我是说,我们当电影导演的,必须直面这个社会现实。我想,随着市场经济的秩序化,使得这样一些投资人对农业农村农民会有新的、深刻的认识,会逐渐地对农村题材的作品感兴趣,他们面对自己经营的艰难,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因为他们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尽管强大的中产阶层可以给平民百姓带来利益,但实现中国的全面小康生活的关键,还是在农业农村农民,他们的事情解决不了,中国社会的全面繁荣就无从谈起。 由于市场经济,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动,纷纷去拍赚钱片,这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可我们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硬去效仿美国并不见得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顺自己的思路,更多的关注现实题材,因为现实是观众最为关注的,可以这样说,谁最关心平民百姓谁就拥有了观众,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证明了的。当然,现实题材的创作不能浮躁,不论市场怎样喧嚣,我们不能为蝇头微利所惑,不能丢掉我们对电影的热爱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种崇高的责任感。现在一提责任感,许多影视人都呲之以鼻,好像这是过了时的话题。如今时兴的说法是按着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话没错。我所说的责任感是创作者内心深处的东西,真正的责任感是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础,特别是导演,一个导演连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很难想象他能拍出有人生况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戏的时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种责任感,一个盲人过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浅薄,而我们摄制组要的就是这种崇高,把这种崇高作为拍好戏的目标,我相信会有好结果。我觉得,创新和审美品格,都是在剧中人物身上体现的,千万不要从概念出发。谁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无定法,可为什么偏偏在创作电影作品的时候,一涉及现实题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这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想象力的问题,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发现令你眼睛一亮的东西。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艺术家的责任,就是揭示真理,说真话。 电影是20世纪受大众喜爱的一门艺术,中国电影至今也快百年了,历史己经证明,电影自身的发展在一个世纪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有人认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国电影,说从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叙事电影将可能形成六种电影形态,即影院电影、电视电影、网络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电影剧。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一个不用胶片的数字电影时代,21世纪的中国电影在制作上将完成一个由拍电影到书写电影的转换过程,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可以设计出与演员一样的数字演员,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完善,数字演员的表情和姿态将会和真人一模一样,日本已经有人写文章,说应当考虑被拍摄对象从摄影机前面消失的问题了。到那个时候,电影美术师和摄影师的概念,电影剧作和电影导演的概念就难以确定了,那样的电影很难说是拍出来的,因为它不是拍电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状态的电影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我们电影导演应该有这方面的准备。 就我个人来讲是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电影时代的到来,那种电影很难定义为电影,那是另一种东西,肯定不是电影。电影就应当是人拍出来的,而不是科技出来的,任何科技都应当是电影的辅助手段而不应当成为目的,数字人毕竟是科学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体验是数字化了的,模拟得再逼真它也是虚拟的世界,就像电脑游戏机。如果作为电影的一个品种出现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电影则是不可以的。叙事电影是人的情感体验,情感这东西科技怎么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样。为此,不论电影变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艺术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电影是不会消失的,会长久地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 未来是预测,重要的还是现在。
⑷ 中国拍的电影为什么很少能够走上国际舞台
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每个地域都会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有自己的特点,这些都是不能被取代的。就像西方人的长相和我们东方人的长相也会不相同,这不都是各自的特色吗?而拍出来的电影也是一样的。
这就是各个地方的文化差异。而且我们是个比较含蓄内敛的国家,并没有像国外那样开放。这也导致了我们拍出的东西别人是很难以接受的,因为感觉和自己想违背啊。这也会使我们的市场没有那么广阔。 但是我相信,随着现在时代科技的发展,相信有一天我们的中国影视也肯定能走向国际!
⑸ 中国电影商业化的现状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何影响
我个人认为是利大.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运作逐渐渗透,电影业做为一种重要产业,应当具有盈利性.而广告是促进盈利的一种手段,它促进了电影在市场下的发展.电影的前期广告一般在车站里,而植入广告则直接出现在电影中,弄的观众烦躁不已.最大的坏处莫过于一些所谓的名导演靠着声誉拉高额片筹拍垃圾片,还搞一堆广告欺骗消费者,直道我们坐进影院才大呼上当.汹涌的广告挤压了那些没多少经费的好电影,实在可惜.
⑹ 如何评价中国电影目前的商业大片
商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最近在江门上映,听说其票房收入已经过亿元,但我看后真是有些失望。从名星阵容和制作手法来看,这部片子被誉为张艺谋的颠峰之作,并不为过,但故事情节直接克隆《雷雨》,也有一些莎翁悲剧的影子,让人感到,名导的创新能力开始被急功近利的市场效应弱化。
同样问题出在另一部大片《夜宴》上,同样是名导执导,票房收入同样过亿,但剧情同样是克隆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这两片之间的武打、舞美风格也很相近,甚至连女一号章子怡和巩俐的“狠”劲都相似。这种“巧合”不禁让人感叹,中国的商业大片好象已经走上了一条相互复制的道路。
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在国际主流空间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英雄》开创了一种由跨国制作和跨国电影市场支撑的超级制作形态。随后,《天地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商业大片纷至沓来,中国大片的发展表现出高投入高产出的形态,但也出现了题材武侠化、票房口碑两极化等问题,特别是题材的脱离生活上,《无极》、《英雄》都收获了不少“口水”。
内容创新是比形式创新更重要的东西。商业大片的高票房很大程度上来自导演的“品牌效应”,但品牌的创新能力如果持续弱化,它的赢利能力又能持续多久呢?另外,从目前整个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来看,具备市场效应的中等规模影片的集体缺失,使中国大片的运作模式更像是一座根基不稳的空中楼阁,只靠几个名导撑着。试想,当偶像倒了时,中国电影难道就不做了?
好莱坞大片都是高投入大制作,但有赚有赔,而且很多大片的内容创作一流,并不相互克隆;经常担纲大片的女名星萨朗·斯通的脸上也总是以微笑示人,不像中国女星们这般冷若冰霜。相信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和百姓鉴赏辨别能力的提高,中国大片只赚不赔的趋势也必将被打破。
⑺ 国产电影商业片云集,为何说是张艺谋开启了商业片时代
因为我觉得可能是张艺谋导演最近的作品都是比较迎合大众口味的,基本上票房都不错,得到一致好评,所以很多人就觉得他们这种风气确实越来越严重,所以很多人都跟着张艺谋导演拍这种商业片,比较能赚钱。
很多的人可能还不是太了解商业片,那我就稍微的给大家普及一下商业片,商业片是指以票房收益(盈利)为最高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的影片。所以商业片很显然赚钱很多,在现在这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都是以利益为重的,所以看到张艺谋导演拍的商业片票房受益都还不错,当然就会很多人跟风啦。
好了,最后还是稍微的总结一下,张艺谋被称开启了商业片时代,就是因为他拍了很多的商业片,并且还比较成功。
⑻ 20年代中国电影是如何从艺术探索走向商业竞争的商业电影的类型特征和制作策略是什么
应该是20世纪吧,20世纪的中国电影是由于国民的普遍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不够高才使得电影制作人不得不从艺术探索逐步走向了商业竞争,其实那时候国内还是有一些不错的电影人的,比如谢晋。而到了现在,电影制作人甚至忽略了电影最基本的艺术性,对于这类电影,本人是不屑于发表任何评论的。当然,从世界电影的发展史上可以知道这样的现象只是暂时的,但作为不幸生逢其时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