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建国后第一部彩色的电影是什么

建国后第一部彩色的电影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6-16 02:42:30

⑴ 小的时候70年代末或是80年代初看过的一部国产彩色电影是讲解放前一个新疆小男孩和一匹马故事

名为《雪青马》

⑵ 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叫什么名字

★ 20世纪40年代: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
★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

回眸中国动画八十年

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一、艰难的创始期

谈到中国动画,不能不提及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他们可谓中国动画片的鼻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于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紧接着在1930年又摄制出《纸人捣乱记》。此后,万氏兄弟便不辞劳苦、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国动画的创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万氏兄弟拍摄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钱》、《航空救国》、《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国货的《国货年》、《漏洞》,以及一些儿童寓言片《鼠与蛙》、《飞来祸》、《龟兔赛跑》等20余部黑白动画短片。直至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动画创作。而以钱家骏为中心的当时的一批动画人也绘制了以抗日为内容的动画短片《农家乐》,随后又绘制两部短片。中国动画片在创作初期就时刻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联。同时最早一批的动画人也显示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二、民族风格的探寻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开始了它更为广阔的发展。早在1947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艰难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为新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中国的动画片在此后的发展中便自觉开始了民族风格的道路的探寻,这是时代和世界环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特伟任厂长,此时中国动画人已发展到两百多人。有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国初期是中国动画片蹒跚学步的时期,中国动画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和艺术,主要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在动画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动画的风格上不免受到这些国家动画的影响,如《小猫钓鱼》(1952)、《小梅的梦》(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苏联动画的影子。特别是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获奖,令人沮丧的是与会者以为这部影片是苏联的影片。这个误会使中国动画人深刻意识到:“对他国动画亦步亦趋的模仿是不会利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 只能导致中国动画的消减。“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 其实中国早期的动画电影也有这个倾向,万氏兄弟的《纸人捣乱记》便是模仿美国的动画制作,追求的是逗乐搞笑,仅是一部简单的噱头闹剧而已。事实上这也是动画娱乐本性体现,影片给人们以娱乐消遣,才会有观众,才会有市场。同时它在人物的造型设计上仍具有民族特点。

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当中,民族特色十足,将军的脸谱化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民乐,在将军彷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响起,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这部仅30分钟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致力于新的动画艺术手法的探索和动画技艺的提高。在发展中国动画的一大片种木偶动画时,著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钱远达,曾在20世纪50年代远赴捷克学习,师从德恩卡。靳夕的第一部代表作《孔雀公主》,故事情节动人。后来,靳夕拍摄的《谁唱的最好》在技术上非常完美,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受到了局限。当时的文艺政策较为教条,由于过分强调了“政治挂帅”、“革命传统”、“主题至上”,限制了木偶片的进一步发展。钱家骏在1957年导演的《拔萝卜》和1958年导演的《古博士的新发现》就注意开掘动画片的童趣、童心。在1958年中国动画人研制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中国动画增添一个新品种且富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接着又拍摄了剪纸片《渔童》(1959)、《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也使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到了20世纪80年代,剪纸片技术日益成熟,在此基础上,美影厂又研制成功剪纸“拉毛”新工艺,拍出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该片荣获第十三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和文化部1984年度优秀美术片奖。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获得好评,在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获儿童片一等奖和国内文化部1985年度优秀美术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这一片种在国际国内都得到认可,且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此外,在1960年又摄制了折纸片《聪明的鸭子》,情趣盎然,活泼生动。同一时期又发明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可谓是最具中国风格的动画片,它将中国的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使中国特有的笔墨情趣完美地再现于银幕,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整个世界影坛。《小蝌蚪找妈妈》(1960)、《牧笛》(1964)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富于韵律的画面、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动画艺术也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此时的动画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高潮。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段。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中国动画片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深入到世界民众当中去。中国动画片因为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动画片在海内外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

可是由于“文革”的影响,中国的动画事业受到了阻碍,发展缓慢。“文革”结束后,百花开放,我国的动画事业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中国的动画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动画创作当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风格”的道路,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新的开拓,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扩大对外交流,中国的动画业也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火童》结合了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等也延续这一创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将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孙悟空形象;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此外,《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也都富于民族风情。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

在动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下,同时也由于缺乏市场化操作,动画的回收相对较慢,中国动画以往是纯国家投资,私人不愿投资,从而导致动画者的流失和中国动画业的发展缓慢。中国动画要改变以往的操作方式。为重振国产动画,美影厂历时四年摄制了动画片《宝莲灯》,这是中国迄今投资最大的一部影院动画长片,故事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在画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设计,音乐制作极为考究,同时现代高科技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时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马可波罗回香都》、《哎哟,妈妈》等一批优良的动画片诞生,给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画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⑶ 中国解放后拍摄的第一个电影是什么

定军山是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但不是解放后第一部 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 离解放早着呢....... 别误人子弟

⑷ 建国后国产第一步电影是什么

谁是第一部,却是难。只记得《渔童》《神笔马良》《小鲤鱼跳龙门》等,故事片有《画中人》《马兰花》

⑸ 电影的百年历史

1905 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09 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上海成立亚细亚影片公司,并派梁少坡到香港拍摄了短片《偷烧鸭》。
1912 郑正秋、张石川拍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黎民伟拍摄香港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
(孙中山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结束)
1922 张石川、郑正秋在上海成立明星影片公司。
1923 明星公司的《孤儿救祖记》引起轰动。
黎民伟在香港成立民新公司。
1925 邵醉翁等兄弟四人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为香港邵氏公司之前身。
黎民伟将民新公司迁至上海。
1926 明星、大中华、百华等六家公司组成扼制天一公司的六合影片营业公司。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1928 明星公司出品的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轰动一时,并连续拍了近二十部续集。
1929 六合公司宣告解体。
1930 联华影片公司成立,创业作品为《故都春梦》和《野草闲花》。
国民政府颁发电影检查法。
1931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公映。
(九.一八事变)
1932 一.二八事变,日机轰炸上海,多家电影公司毁于战火。
1933 上海天一公司于薛觉先在上海拍摄首部粤语电影《白金龙》,引起轰动。
1934 蔡楚生推出《渔光曲》,卖座鼎盛,并于次年成为中国首部国际获奖影片。
吴永刚编导《神女》。
国民政府属下的中央宣传委员会成立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
1935 《风云儿女》在上海首映,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阮玲玉留下“人言可畏”的遗书,服毒自尽。
1937 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上映,女主角周璇一鸣惊人。
上海沦陷,上海制片事业陷入停顿。
(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 中制完成《八百壮士》等三部抗战故事片,同年武汉沦陷,中制迁往重庆。
1941 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上映,轰动一时。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
1945 日本投降。
1947 《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映,卖座鼎盛,产生很大政治影响。
1948 《小城之春》上映。
1949 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
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
香港第一部黄飞鸿电影,关德兴主演的《鞭风灭烛》上映,后来成为中国最长的系列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南洋影业改为邵氏父子公司。
1951 批判《武训传》的运动开始。
1952 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在北京成立,后改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
1953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完成。
1958 邵氏公司成立,邵逸夫出任总裁,同时在清水湾兴建邵氏影城。
19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同年出品大批优秀电影。
1960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完成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1961 《大众电影》杂志举办第一届电影百花奖。
1963 邵氏出品,李翰祥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地区上映,引起轰动。
李行、李嘉导演《蚵女》,掀起台湾地区“健康写实主义”风潮。
1964 李翰祥离开邵氏,在中国台湾创办国联,创业作品为《七仙女》。
1966 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开创新派武侠电影潮流。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 胡金铨导演《龙门客栈》。
张彻的《独臂刀》上映,影响到日后香港电影向男明星为主导的路线发展。
《清宫秘史》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全国性的批判。
1970 新中国恢复生产影片,本年出品两部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
邹文怀离开邵氏自组嘉禾公司。
1971 李小龙返港拍摄《唐山大兄》,掀起功夫片热潮,同时挽救了嘉禾,使之成为实力仅次于邵氏的大公司。
1972 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打破香港票房记录。
李翰祥重返邵氏,拍摄许冠文主演的《大军阀》,十分卖座。
1973 李小龙猝死。
1975 胡金铨导演的《侠女》获得第28届嘎纳电影节技术大奖。
----------------------------------------------------------

中国电影大事记
(1896—2005)
1896年 电影传入中国。
1905年 第一部中国电影诞生。《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诞生。
1908年 意大利侨民劳罗在上海拍摄了《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上海租界各处风景》、《强行剪辫》等短纪录片。
1909年 中国出现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建立。
1911年 5月,上海城自治公所颁布《取缔影戏场条例》,共7条。
反映辛亥革命的短纪录片《武汉战争》在上海谋得利戏园上映。
1913年 中国人自组的电影公司新民公司在上海成立。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问世。
黎民伟在香港拍摄了短故事片《庄子试妻》。
1916年 幻仙影戏公司在上海徐家汇成立。
1917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涉足电影业。
1919年 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偷烧鸭》等一批喜剧短片(时称为滑稽短片)。
中国影片制造公司在南通成立。
1920年 商务印书馆影片部摄制了由梅兰芳主演并导演的京剧短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这是梅兰芳涉足电影的开始。
1921年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问世。
1922年 《海誓》、《掷果缘》《红粉骷髅》上映。
1928年 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集)上映。
1929年 首映有声影片《飞行将军》(仅有声响,并无对白)。
本年度出现的主要影片有《火烧红莲寺》四至九集、《王氏四侠续集》、《乾隆游江南》一至四集、《儿女英雄》二至三集、《红侠》、《风流剑客》、《飞行大盗》、《白玫瑰》、《关东大侠》等。
1930年《野草闲花》上映。该片采用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插曲《寻兄词》配音,这是中国电影的第一首插曲。
1931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问世。
1933年《狂流》、《春蚕》、《三个摩登女性》、《都会的早晨》、《小玩意》和《城市之夜》上映。
1934年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神女》上映。该片是中国无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姊妹花》、《渔光曲》上映。
1935年 《大路》、《新女性》上映。后者为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
《都市风光》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制作完成。
1936年《化身姑娘》、《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上映。
1937年 《壮志凌云》、《联华交响曲》、《夜半歌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上映。
1938年 抗日题材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壮士》上映。
1939年 《木兰从军》,连映85天。摄制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孤城喋血》、《中华儿女》、《保家乡》、《好丈夫》等抗战电影。
1940年 摄制了《东亚之光》、《胜利进行曲》、《塞上风云》等8部抗日题材故事片及大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
1941年 《西施》、《家》(上、下集)上映。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片长80分钟)问世。
1943年 《秋海棠》、《红楼梦》两部文学名著影片在上海上映。
1944年 拍摄了《气壮山河》、《血溅樱花》等抗战题材影片。
1947年 《八千里路云和月》举行了首映。《天堂春梦》、《假凤虚凰》、《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上映。
1948年 抗日题材影片《松花江上》公映。《乘龙快婿》、《夜店》、《艳阳天》、《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生死恨》上映。
1949年 《丽人行》上映。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导演王滨)问世。
1950年 《我这一辈子》(根据老舍小说改编)摄制完成,成为春节期间最上座的影片,并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
1951年 上影厂拍摄的《南征北战》摄制完成。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优秀的战争片。

作者: 银幕魅影 2005-12-20 10:45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中国电影百年简史
1953年 越剧片《梁山泊与祝英台》完成。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
1954年 惊险故事片《渡江侦察记》完成,上映后受到热烈欢迎。
1955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并于27日在巴黎明星电影院正式上映。
1957年 《柳堡的故事》、《女蓝五号》、《羊城暗哨》等影片深受观众欢迎。.
1958年《黄宝妹》公映,被评价为“纪录性艺术片”的代表作。
第一部中外合拍故事片《风筝》(中法合拍)问世。1958年出品的故事片高达105部。
1959年中国电影代表团携片参加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老兵新传》获电影节技术成就奖,《小鲤鱼跳龙门》获动画片银质奖。
1960年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歌舞片《刘三姐》完成。
1962年 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结果揭晓,《红色娘子军》获最佳故事片奖。
1963年 本年度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有《冰山上的来客》、《小兵张嘎》、《早春二月》、《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1964年 《英雄儿女》、《雷锋》、《小铃铛》、《霓虹灯下的哨兵》、《阿诗玛》等一批优秀影片问世。
1965年 《地道战》、《烈火中永生》、《舞台姐妹》等文革前最后一批经典影片问世。
1970年 摄制完成第一部“样板戏电影”——彩色京剧艺术片《智取威虎山》。
1971年 完成“样板戏电影”《红灯记》(京剧)、《沙家浜》(京剧)和《红色娘子军》(舞剧)的拍摄。
1974年 全国上映《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等影片。
1975年《春苗》在全国公映。
1976年《欢腾的小凉河》在全国公映。
《创业》、《海霞》、《园丁之歌》等受到“四人帮”批判的电影在全国恢复上映。
1978年 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南斯拉夫第3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获一等奖。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在英国第22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奖。
1979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归心似箭》、《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等。
1980年 《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等一批反思性影片摄制完成。
1981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西安事变》、《喜盈门》、《邻居》、《沙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乡情》等。
1982年 《城南旧事》、《人到中年》、《牧马人》、《骆驼祥子》等一批重要影片摄制完成。
1983年 《泉水叮咚》在意大利第13届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被评为一等奖。
本年度较有影响的影片包括《咱们的牛百岁》、《血,总是热的》、《夕照街》、《我们的田野》等。
1984年 《猎场扎撒》、《野山》、《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等重要影片问世。
1987年 《老井》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红高粱》、《老井》、《人?鬼?情》、《孩子王》、《太阳雨》、《我只流三次泪》、《最后的疯狂》等一批重要影片摄制完成。
1988年 《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芙蓉镇》在捷克斯洛伐克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电影节大奖。
1989年 《金猴降妖》、木偶片《神医》分别获美国第六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奖、动画短片一等奖。《开国大典》问世。该片对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0年 2月,《本命年》获得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赵丽蓉因《过年》一片获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焦裕禄》、《我的九月》、《北京,你早》、《老店》、《龙年警官》、《血色清晨》等。
1991年 《哦,香雪》获得41届柏林电影节儿童片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这一奖项。《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银狮奖。
本年度重要影片包括《大决战之一—平津战役》《大决战之二—淮海战役》、《过年》、《火焰山来的鼓手》《留守女士》等。
1992年 《秋菊打官司》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站直啰,别趴下》、《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阙里人家》、《大撒把》、《新龙门客栈》、《蒋筑英》、《三毛从军记》等。
1993年 《香魂女》和台湾《喜宴》同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重庆谈判》、《霸王别姬》、《无人喝彩》、《炮打双灯》等。
1994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被告山杠爷》、《背靠背、脸对脸》、《二谟》等。
1995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孔繁森》、《九香》、《七七事变》、《大辫子的诱惑》、《赢家》等。
1996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鸦片战争》、《大转折》(上下)、《红河谷》等。
1997年 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问世。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大进军》系列:《南线大追歼》、《席卷大西南》、《安居》、《长征》等。
1998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不见不散》、《离开雷锋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等。
1999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黄河绝恋》、《紧急迫降》、《大战宁沪杭》、《洗澡》等。
2000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生死抉择》等。
2001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寻枪》、《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的兄弟姐妹》等。
2002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邓小平》、《美丽的大脚》、《冲出亚马逊》、《和你在一起》、《卡拉是条狗》等。
2003年 中国第一部数字电影《冬至》摄制完成。《英雄》创下了2.5亿元的票房纪录。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英雄》、《惊涛骇浪》、《暖》等。
2004年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十面埋伏》、《手机》等。

⑹ 早期中国彩色电影

中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次年即被输入。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片京剧《定军山》,内有《请缨》《舞刀》等片断,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无声片,长约半小时。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1913年在上海拍摄,无声片,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是20世纪30年代由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梅兰芳,著名摄影师黄绍芬为摄影指导,李生伟任摄影师。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故事片是《桥》,编剧于敏,导演王滨,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7年拍的《祝福》(鲁迅著,夏衍改编,桑弧导演),北京电视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传》,编剧李准,导演沈浮,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术师的奇遇》,编剧:王栋、陈恭敏、桑弧、,导演桑弧,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4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编剧:徐进、桑弧,导演桑弧,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遮幅式宽银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云官、王炼编剧,谢晋导演。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译制片是《团的儿子》,原译名《小英雄》,杨范、陈涓翻译翻译,周彦译制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1950年译制。
中国与外国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朗斯公司合摄的《风筝》,导演王家乙、罗歇·比果。
1948年,为了消除这种语言上的障碍,经东北电影制片厂(后长春电影制片厂)与苏联影片输出公司驻东北代表处协商,由该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东影厂试验译制成汉语。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郁闷 关于你后面问的qingse电影的问题 万恶的网络不让我发上来,你留个QQ吧 我传给你好了

⑺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派出文化干部前往东北接管伪“满洲映画协会”(日本侵略中国后在东北建立的电影制片厂),1946年10月,在“满映”的原址上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东影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桥》由王滨导演,编剧于敏,主演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影片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工人为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桥梁艰苦奋斗的故事:东北某铁路工厂接到命令,要在15天内造出修桥所需要的桥座和全部铆钉。厂长紧密依靠工人的力量,克服了修建炼钢炉等困难,按期完成了任务,赶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桥》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它是由我党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因此可以说是新中国出品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影片的意义不仅在于它问世的时间,同时还在于它在内容上的开创性。东影的电影艺术家大多来自延安和解放区,因此,其所择选的题材也明显受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的影响。影片第一次以工人为主人公,塑造了以梁日升和老侯头两个人物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形象。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第一次。它对于以后新中国电影银幕上塑造的工农兵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⑻ 中国建国以后拍摄的所有电影的汇总列表

早期中国电影
(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 ,张石川与郑正秋 、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编辑本段左翼电影运动
(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 ,与此同时 ,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编辑本段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 ,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 ,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 ,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 ,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长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编辑本段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影片;另一部分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这样,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电影公司,拍摄了约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
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 。1947年以该厂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西北电影工学队前往东北。1946年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1946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17辑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以及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动画片《瓮中捉鳖》、翻译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平、上海解放后,在北平、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国民党制片机构,分别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成立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担负领导全国电影工作的任务。
编辑本段新中国电影事业
(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样,故事片的生产完全由长春、北京、上海3家国营厂承担。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筹建了保定电影胶片厂,南京、哈尔滨、上海都建立了电影机械厂,以及八一电影机械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厂等电影工业企业。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但是,由于在电影创作指导思想方面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对《武训传》等影片的批判,挫伤了部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了创作拘谨、产量下降。1953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关领导提出改进领导方法,鼓励艺术家发挥各自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电影局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故事片生产由1951年年产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年产40多部,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对一些影片和艺术家也进行了错误的批判。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不久,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倾运动中,电影界又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加之三年自然灾害,胶片、器材等严重短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使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与此同时,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 。到1965年为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行1213部长短影片。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已具备相当规模 ,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但在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 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其主要特点 :①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环》 、《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③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

⑼ 有什么老电影中有关于“交公粮”的镜头,黑白彩色的均可,讲述建国后的

交公粮为什么打引号?你知道这样意思就变了

⑽ 求反映解放后人民生活的红色电影名称

天上草原
法官妈妈
士兵的荣誉
首席执行官
高原如梦
沉默的远山
生死牛玉儒
月圆今宵
蓝色爱情
葵花劫
芬芳誓言
张思德
郑培民
马背上的法庭
天狗
我的左手
一家两制
山魂霹雳
离开雷锋的日子
风起云涌
冯志远

阅读全文

与建国后第一部彩色的电影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蓝光电影能下多少 浏览:355
炙热印度电影免费优酷 浏览:532
最好看的韩国片电影 浏览:630
卖命电影好不好看 浏览:417
极米h1怎么看本地电影 浏览:280
绿巨人浩克电影免费观看完整 浏览:326
华为路由器如何连接app下载电影 浏览:90
好看的中国动作喜剧电影 浏览:949
电影精灵如何加速 浏览:747
佣兵的战争2电影免费 浏览:247
电影里面背景音乐有哪些歌 浏览:776
上海电影节开幕式门票多少钱 浏览:873
泰国电影三更讲的是什么 浏览:798
道恩强森哪个电影好看刺激 浏览:132
海默肖恩演了多少电影 浏览:619
世界中心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366
什么是重工业类型电影 浏览:112
僵尸王对决黄帝叫什么电影 浏览:850
怎么制作电影院播放 浏览:870
买保险送的电影票怎么兑换 浏览: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