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电影《特洛伊》的影评。
有的时候,神话与历史的界限不是很分明。在特洛伊城遗址被施里曼发现之前,特洛伊和木马记在西方世界就已人尽皆知,但没有人认为这些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历史。直到1873年6月15日,被岁月尘埃掩埋了几千年的特洛伊城终于在施里曼的执着追寻里与世人见面。一直以来,我对神秘的古代文明有着强烈的兴趣,很小的时候就看伊阿宋智取金羊毛,提修斯魔宫屠牛的故事,让我对希腊神话和英雄故事有着非比寻常的热情。凡是有关古希腊的书籍或者是电影,我都爱看。沃尔夫冈·彼德森的《Troy》自然不容错过。
特洛伊的故事,已被多次搬上屏幕,如果说以前的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讲述的话,这次的电影则更象是在重现那个人神共处、英雄辈出的年代。去年的夏天,看了美国拍的电视电影《Helen of Troy》,那是为帕里斯王子的纯洁爱情而拍,并且把伊利亚特里英俊、勇猛又不失良善的大英雄阿喀琉斯拍成了一个以杀人为乐的嗜血狂人。《Troy》还了英雄本来面目,可以让阿喀琉斯看着脚后跟上的箭倒下时无悔此生。
我无意拿电影故事与荷马的原著相比较,可毕竟还是不喜欢改编得太离谱的电影。沃尔夫冈·彼德森还是让阿喀琉斯做了主角,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传奇英雄丰富的内心。阿喀琉斯就是为了特洛伊战争而生,因为他是海神之女忒提斯与人类英雄佩琉斯的儿子。正是在他父母的婚礼上发生了"金苹果之争",导致了特洛伊战争的爆发。影片中,他对于战争和生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不求财富,不求美女,为的只是荣誉。这种荣誉,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抱负。阿喀琉斯的参战,更多是无奈和使命感。他是刀枪不入的勇士、心气高傲的将领,也是情感丰富的血性男儿。否则,就不会在普里阿摩向他讨还赫克托尔尸体时怜悯心。荷马歌谣里的宠儿,彼德森一样眷顾。
电影的情节比较简单,荷马史诗里把十多年的战争浓缩到了最后的53天里,彼德森显然也是只想着眼于战争最精彩的场面、最紧张的时刻。所以,我们看不到帕里斯引诱海伦的浪漫、希腊人十年攻城而不入的沮丧。虽说情节紧凑是电影的优点,但遗憾的是,时间跨度太不明显,好象战争只是持续了几十天,而且其中还包括因赫克托尔的葬礼而休战的12天。还有,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被删剪掉的许多镜头,都让情节发展的很多脉络中断,许多转折过于突兀。关于这些,我不知道该怪审片的剪刀手还是彼德森。基于这些原因,我不得不又对大碟版的DVD心怀期待。
再来说说影片人物和相关演员。布拉德·彼特确是阿喀琉斯的不二人选,把《Legends Of The Fall》里的狂放不羁和《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里忧郁深沉做里子,再加上布拉德·彼特颇具古典气质的俊朗与健康挺拔的身材,几乎就是阿喀琉斯这个悲剧英雄形象的翻版。奥兰多·布鲁姆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不折不扣的弓箭手,说句笑话,是可以套用武侠世界里的一句话,那就是:箭在人在,人箭合一。只是帕里斯王子抱着赫克托尔的腿时,一扫精灵射手的威风与英勇。赫克托尔是所有女子心目中的完美男人,正直、无私、忠诚、仁爱。无论哪个版本,我都为赫克托尔的死而落泪。艾瑞克·巴纳整体形象比较适合这个人物,虽然是个我还比较陌生的演员,但我想,我会对他越来越熟悉。奥德修斯,他毕竟是属于奥德塞的主角,西恩·宾演的这位希腊军团智囊的风头全被彼特抢光。海伦不得不说,客观得说,她虽然不是特洛伊战争的爆发原因,好歹是个堂而皇之借口,总得有倾国倾城之姿。对于黛安·克鲁格以及之前任何版本的海伦,我只想说:没有什么现实比想象更美好。而且,斯巴达人从来不吝惜自己的妻子,彼此间可以互相借用,居然就为了海伦开战了。阿伽门农,不管他是否用他的女儿献祭,不管他是否好大喜功,我不喜欢发动战争的人。因为战争的起因总是为掠夺资源或财富而起的贪欲,而战争的结果是生命的无情摧毁、对文明的粗鲁践踏。
电影的服装与发型等细节处理都比较好,基本都是古希腊人的标准打扮,包括盔甲和靴子的样式,几乎都是从历史书上搬来的。只有,有个让我疑惑的地方,古希腊的勇士为何都是光膀子穿盔甲。按理,应该是里面要穿衣服的。或许,是为了吸引女影迷的眼球,才让所有的Mr. Muscle都赤膊上阵。
好莱坞的电影,在推陈出新的同时,总是不忘几道招牌菜:英雄主义、自由意志、荣誉、人权、爱、激情等等。几十年如一日,以将一切情感推向至高点为己任,煸情是手段,票房是目的。《Troy》当然也未能例外。
② 急求一篇电影《特洛伊》观后感,非常急
一向对大制作的史诗巨片感兴趣,昨天实在抵挡不住诱惑,去看了在网上被骂作超级大烂片的特洛伊。与冷山相反,这次看了太多的影评,对这片子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就是冲着场面和帅哥去的。结果反而觉得不错,虽然有不少毛病,但还是值得一看、能给人不少视觉享受的。影片总长两个半小时,应该是被剪掉了不少。
影片开始,第一个场景挺抓人的,弥漫着肃杀气氛的古战场,两军对垒,剑拔弩张。背景音乐是一个女声的吟唱,婉转悠扬,一种空旷辽远的味道。
紧接着主要人物一个个登场,首先是男主角阿喀琉斯。我觉得总的来说布拉德·皮特对这个角色的塑造还是比较成功的。十分喜欢他的造型,特别是身着战甲的样子真的很酷。这部片子的服装设计很出色,厚重的铁甲和飘逸的古希腊式的白衣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反差。阿喀琉斯的性格感觉有点象楚霸王,英雄盖世却又意气用事刚愎自用,对心爱的女人柔情似水,总之是个挺丰满的英雄形象。
第一女主角海伦是遭到最多非议的人物,我倒觉得还好。一眼看去绝对称不上惊艳,但颇有些红颜薄命楚楚动人的味道,这样一个并不妖冶的女子能够赢得特洛伊国王慈父般的爱怜还是合乎情理的。特洛伊为一个值得同情的女子倾城被赋予了带有温情的悲壮。不过妆实在化得差了些,两个大黑眼圈绝对是可以避免的。
赫克托尔是本片中绝对正面的形象了,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孝子、慈父、温柔的丈夫、友爱的兄长、睿智冷静的统帅、讲义气的朋友、阿波罗的虔诚信徒等等完美的男子汉形象。赫克托尔的三条人生准则也颇为动人。尽管知道他一定会死,但他死去的时候我还是很难过揪心的。艾瑞克·巴纳的表演也中规中矩,不过演好这样一个高大全的人物应该不是难事。
特洛伊国王是我觉得最出彩的角色。最初的打动是在海伦返回特洛伊时,老国王用春风般的笑容迎接了这个他明知将会给特洛伊带来巨大灾难的被儿子引诱到走投无路的可怜女人,只是淡淡说了一句:“这是神的旨意。”那份善良和笃定实在让人钦佩。在小儿子帕里斯不顾尊严从海伦丈夫的刀下逃生时,他表现出的是一种焦虑,他渴望的是儿子站着死去,而不是跪着求生,人的尊严和特洛伊的荣誉比生命更值得捍卫,这时他是一个国家伟大的君主。而在深夜跪在阿喀琉斯面前祈求要回赫克托尔的尸体时,他却只是一个风烛残年的父亲,平静的话语让人更能真切体会到他的肝肠寸断,这种外表平静和内心痛苦的巨大反差制造出了很强烈的悲剧效果。而给人留下最深印象还是在特洛伊覆灭时,他目光中喷射出的绝望、悲愤和自责,这样一个戏剧化的眼神似乎比火海中正遭受希腊人屠戮的特洛伊更让人心碎。我觉得哪怕只凭这位特洛伊国王,这部电影就不能算是一部烂片。
这部电影确实不能算是一部烂片,还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爱琴海的湛蓝海水中,希腊人波澜壮阔的远征场面;特洛伊城下,惨烈得遮天蔽日的厮杀;特洛伊人对希腊的偷袭时无比逼真的火战场景;壮丽的神庙和恢宏的宫殿,固若金汤的特洛伊城,美丽的古代服饰,巨大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木马;还有缠绵哀婉的配乐,等等等等。
说起来,这部片子的最大败笔就是编剧。一个延绵了十年的战争被浓缩在十几天中,其本身的史诗感也就打了相应的折扣,这么短的时间如何能承载如此厚重的一段历史?史诗片子似乎不需要太强烈的情节,但本片好像还没怎么展开就结束了,电影院灯亮的时候我都觉得有点惊讶了,真的完了?这就完了?呵呵。这绝对是一个致命的硬伤。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的单挑已经被批驳无数次了,太做作太假了,这本来应该是本片的高潮之一,却被编剧自作聪明地改造成了愚蠢又可笑的英雄慷慨赴死程式。呵呵,看看赫克托尔很凛然地一个个道别的样子,简直就象烈士就义临上刑场前一样,不挂都说不过去了。
因为这些问题,这部片子不可能成为指环王那样的经典,但敢于挑战这样一个极高难度的题材是很值得敬佩的。而且片中的大场面绝对是值得一看的,演员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所以我觉得不要太多的责难,带着平常心和休闲的心态去欣赏它似乎更合适一些。就像看完指环王想重温原著一样,这部片子使我对荷马史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好好看看的冲动,呵呵,至少以前记不住的名字分不清的人物现在搞得差不多了,这也许是最大的收获了吧。
③ 电影特洛伊人物分析
《特洛伊》整部影片看下来,那种若有所失的感觉始终挥之不去,古代希腊神话里诸神与英雄的战争描绘得惊心动魄,但褪去神话色彩的电影表现得过于平庸,甚至连主题音乐都与《角斗士》如出一辙,这种缺乏创意得做法必然使本片中的各种角色都缺乏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甚至会对我们熟悉的希腊英雄带来负面的曲解,比如说下面的这些: 海伦——这个处在矛盾中心的女人表现得最为苍白,她身边无数男人为她丧命,可她的表情竟然简直就象是在说:“针对目前的局面,我很抱歉………但是,这和我有关系吗?”。电影里的她实在是太过于平庸,相貌平平也没有气质,简直是什么都没有,某些镜头表明她对帕里思的哥哥赫克托尔也很暧昧,对于这样的女人所引起的战争,我们只能表示非常地……遗憾。 另一个观点是:要辨证地看待荷马史诗中的海伦,她只是一个概念,在审美领域,她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她的实际容貌。毕竟,古代希腊人的活动区域只限于爱琴海周边一带,他们对女人容貌的见识还是肤浅。况且,别忘了荷马是个瞎子,一个瞎子信口开河的形容我们不必太当真。 阿喀琉斯——这个令无数MM尖叫的大帅哥表现的有些令人费解,他那招纵身飞跃加斜刺的必杀技至少使用了三次,难道他的敌人们都那么傻,一点没看出他下盘空虚的破绽吗?他的反叛主义情绪让我很倒胃口,即使他看着阿迦门农大叔不爽,以他的威信,不如一刀将他砍了,然后率领希腊众将士完成霸业,可他还跟林冲似的,把逆来顺受的优秀品德发挥到及至,消极备战不说,让他出去码架去还一个劲地磨唧,只有当他那个什么表弟被别人做了以后才跟一头野兽似的胡乱发飙,我严重怀疑阿喀琉斯的性取向,他和他表弟之间的关系好得让人难以理解,不是个GAY是什么?他和特洛依女祭司的一夜情表现得最为离谱,我无法容忍他为一个女人丧失了自己得生命,整部影片最多出现的词汇就是“荣誉“,这么看来,古希腊最伟大的勇士所谓的荣誉不是国家,不是男性的尊严,而是为了他的表弟和他一夜情的女人。失败死了。 另一个观点:褪去神话的光环,如果单纯表现阿喀琉斯的英勇,那他就会成为古装版的“巨石强森”——一个四肢发达,头脑极度简单的笨蛋,所以导演就给阿喀琉斯安排了诸多人性化色彩,但是布拉得皮特的边缘气质过于浓厚,反而削弱了他的悲剧英雄色彩。 赫克托耳——这是个最令人同情的角色,一方面,他必须保护他那个懦弱的弟弟,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担负起抗击希腊人入侵的重任,他是全片中压力最大的一个人,他的表现也尽到了一个男人应该尽到的责任,所以,他拯救弟弟的行为会博得观众的喝彩,而他的死亡,也令观众深深叹息。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演绎,“绿巨人” 艾瑞克·巴纳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也非常准确。 另一个观点:赫克托耳是一个可怜的懦夫,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只是被逼到了这个位置,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事情,他的战略都是逃避主义,但是还是被鹰派排挤,当特洛依的将军提到我们不怕阿喀琉斯因为我们有赫克托耳的时候,他的紧张与不安溢于言表。他甚至给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安排好了后路,当然,他还不敢面对海伦的诱惑。一个失败者。 帕里斯——一个惹是生非的家伙,他的好色毁掉了一个国家,他又是一个有着严重心里障碍的臆症患者,他总是在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试图让自己表现出一点男人的勇敢,所以他敢在他敌人的千军万马前夸下海口,要和对方单挑,可当对方把他打得满地找牙的时候,他知道害怕了,象个孩子似的抱着哥哥的腿不放,可怜的赫克拖耳,在希腊和特洛依数万大军面前,脸色难看的象个遭了霜的茄子。 另一个观点:以现代的眼光看来,帕里思是个实用主义者,他善于保存自己的实力,充分利用自己的公关能力来为自己博得更多的资源。而且他很会发掘对方的弱点,比如他射死阿喀琉斯就是意识到远程攻击上的优势。他是历史上最大的即得利益者,尽管他的表现过于鸡贼了一些。 普里阿摩斯——老戏骨彼德·奥图尔的完美演绎,做为一个国王,同时也做为两位王子的父亲,他的威严与慈爱并存,他的勇气与荣誉感令人敬佩。最让我感动的片段就是他夜探敌营,去找阿喀琉斯讨回自己儿子的尸首,字字肝肠寸断,声声催人泪下,看的我眼眶发红。恰巧这天是父亲节,一份多么伟大的父爱啊! 另一个观点:普里阿摩斯是个典型的政治投机者,帕里思绝对继承了他这一点,他对头脑相对简单的阿喀琉斯的一番公关应该为一个典型的MBA案例,他对权力的膜拜要远远大于他对生命的尊重,这点从他对那柄象征特洛依权力的剑的尊崇就可以看出,为了子虚乌有的权力,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然后再假惺惺地去讨回儿子的尸体对敌人施以攻心战术。可怜的阿喀琉斯听到鼻子酸酸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进了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