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浪潮电影新浪潮运动的流派
新浪潮电影的流派多元化,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首先,电影评论家巴赞在《电影手册》中对新现实主义的纪实美学给予了高度赞扬,强调电影应当深入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奇幻和想象,这与好莱坞注重叙事的传统电影有着本质区别。
其次,“新浪潮”电影倡导“作者电影”的理念,其核心是电影的创作重点在于成为电影的制作者,而非制作本身。这类电影通常采用低成本制作,如非职业演员的参与,实景拍摄而非摄影棚,不追求宏大场面和戏剧冲突。它们在表现手法上富有创新,如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等,甚至打破常规的镜头技巧,如“跳接”和“跳剪”,体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和传记色彩。特吕弗的《四百下》(1958)和戈达尔的《精疲力竭》(1959)便是其代表作品。
最后,是“左岸派”电影,它将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紧密相连,揭示两者之间的差距和冲突。这种流派在剪辑上运用了跳剪、循环剪辑等手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线性叙事,注重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的表现。在演员选择上,更倾向于舞台演员,并在摄影构图和布光上追求艺术效果。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以及高尔比的《长别离》代表了这一派的特色。
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