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哥二嫂里面的李英拍聂过多少电视剧
正确的说角色名称应该是:李英姿。扮演者是:郝蕾。
她的电视剧作品:
2. 电影李二嫂改嫁拍摄地点在哪
《李二嫂改嫁》是吕剧的代表作品。刘梅村、刘奇英、靳惠新、王昭声、张斌据王安友同名小说改编,尚之四导演,李二嫂由郎咸芬扮演,山东省吕剧团在1954年首演。剧本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东卷》
3. 什么叫古剧啊,急。。。
中国戏剧界称颂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古剧,其中的"东柳"就是山东的柳子戏。
吕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在山东流行极为普遍。吕剧是在民间说唱"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东琴书产生于鲁西南民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扬琴伴奏,艺人说唱民间小曲。山东琴书流行到黄河下游广饶、博兴一带,极为民间所喜爱,扬琴艺人层出不穷。其形式为坐唱,艺人渐渐感到不足以尽情尽意。1900年前后广饶县著名艺人时殿元、谭秉伦、崔兴乐等第一次将山东琴书改作化装表演、上演节目为《王小赶脚》。他们用竹竿、、布扎成驴形,崔兴乐扮二姑娘、身绑道具驴,做乘驴状,时殿元扮作挥鞭赶驴的王小。在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板鼓等乐器伴奏下,二人且歌且舞,表演活泼生动,使多年坐唱的琴书顿时活了起来。"听见旺相(艺人薛金田的绰号)唱,饼子贴在门框了",足见当地群众痴迷到何种程度。此后,琴书艺人争相效仿,流行地域迅速扩大到惠民、潍坊、烟台地区的三十多个县份。吕剧在建国后定名,经过改革创新,发展迅猛遍布全省,影响所及北至黑龙江、南至江苏、西至新疆,均建有吕剧艺术表演团体,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年轻剧种。
吕剧曲调虽少,但富于变化,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优美流丽,娓娓动听,而且,在民间有着深刻的群众基础。吕剧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下层人民普通的日常生活,内容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恋爱婚姻、儿女情长,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大部分戏故事性强,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朴实自然,没有严格的程式规范,比较生活化。由于吕剧运用齐鲁乡音表现民间生活、民俗民情,充满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气息,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的一些优秀剧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两垄地》、《逼婚记》、《小借年》等,相继被搬上银幕,流传塞北江南,远播港澳地区,饮誉华夏。
建国前演出化装扬琴的班社主要有时殿元等人的共和班、博兴杨长兴的顺和班、黄文徵的黄家班、张传海的庆和班等。建国后政府文艺部门倡导和扶持地方戏曲,吕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济南市吕剧团、惠民地区吕剧团。研究、创新吕剧艺术,上演的许多传统吕剧都被拍成电影,从而扩大了影响,推动了吕剧的繁荣,仅山东就有29个专业吕剧团,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也都成立了专业吕剧团。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后,80年代吕剧又重新繁荣起来。
早期著名演员有时殿元(1863--1948年),时克远(1902--1980年)、李同庆(1911--1972年)等。
50年代以后出现的著名女演员郎咸芬,在现代吕剧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二嫂、《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唱腔淳厚、表演朴实,很受观众欢迎。同期的著名女演员还有林建华,王俊英等。
4. 求刘宝瑞单口相声《黄半仙》台词
六月三伏好热天,
京东有个张家湾,
老两口儿院里头正吃饭,
来了个苍蝇讨人嫌。
这个苍蝇叼走一个饭米粒儿,
老头子一怒追到四川。
老婆儿家中等了仨月,
书没捎来信没传,
请了个算卦的先生算一算,
先生说:“按卦中断,伤财惹气赔盘缠。”
他这卦算得还真灵。其实啊,这个卦不但他算得灵,我也能算。那得分什么事啊,来一个老太太算卦。
“先生,您给我算一卦。”
“什么事啊?”
“我老头子走了仨月了,音信皆无,您说有什么危险没有啊?”
“啊,他干什么去啦?”
“嗯,追苍蝇去了!”
“追苍蝇去啦?!什么事啊?”
“苍蝇叼走一个饭米粒儿。”
这天,老黄正在家里哪,在家干吗哪?正在那儿发愁哪。发什么愁啊?他媳妇又腿疼了,又要下雨。一会儿啊,他还得往屋里搬柴火,挪东西,麻烦!正这儿烦着哪,这么个工夫,哎,太监大总管崔英进来了。
“你会算卦呀?”
老黄一听:
“啊……我……我会……”
“灵不灵啊?”
这位问灵不灵,还挺大的声儿。老黄一瞧他这派头儿,心说:我这卦,哪儿灵去呀?干脆,说实话吧!
“我这卦……唉……我这卦……唉……不灵。”
“嗯?嘿!找了半天,敢情在这儿哪!好好好,哎呀,不灵?真不灵吗?”
“唉……真不灵!”
“嗬,行了,行了,赶紧跟我走!”
“跟您上哪儿去呀?”
“进北京,皇上的夜明珠丢了,你给算算去!”
“圣上传旨,宣黄仙师随旨上殿!”
头一个就是他,干吗呀?皇上这夜明珠找着了,高兴,一宿都没睡觉,挺老早的打后宫就来坐殿。往前走,走到御花园这儿,哎!这儿有一棵枣树,这棵枣树啊,是明代时候三保太监下西洋带回来的,这种枣叫“珠枣”,滴溜圆,这么大个儿(比画),通红,可是得熟了。
现在还生着哪,湛青碧绿这么一个枣子,皇上瞧着好看,顺手摘下来一个,一想;哎,有了,我让黄半仙算算我这手里是什么?如果再算对了,他这卦真灵,那就封他在朝为官,对!
这么着,先宣黄半仙随旨上殿。黄半仙往这儿一跪,行礼已毕,应该平身赐座呀?这回光让他平身,没赐座。
“平身。”
黄半仙站起来了,皇上一攥这拳头:
“黄仙师,你的卦算得灵,来来来,你算算朕的手中何物,如果算对了,封你在朝为官,算不对,问你个欺君之罪!你算吧!”
老黄一想:哎呀,这怎么算呀?这个……当然他害怕呀,心里害怕,可脸上还不能带出来,还得装模作样的不带相儿。心里这儿想主意,他又琢磨了,琢磨什么?
心里想:他手里到底是什么?噢……一定是他那颗夜明珠,这珠子找到了,怕再丢了,珠不离手,手不离珠,早晨起来就把这个拿出来了,那甭问,夜明珠,对。
可是他要说夜明珠,当时就杀,欺君之罪,没算对呀!他说的话儿好:
“万岁……”
他要说这么句话,“大清早您就拿您这心爱的夜明珠来玩赏啊”,是这么句话,他刚说了半句。
“万岁,大清早您就……”
皇上说;
“哎,对,是大青枣……”
嘿!他这么灵的!
(4)李二嫂去过哪些地方拍电影扩展阅读:
刘宝瑞常演单口相声,既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又有一定的文学性。经与南方曲艺同行切磋琢磨,使他的单口相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南方独脚戏及评话的艺术技巧,又借鉴电影、话剧的表演手法,融会贯通,经过长期演出的实践,
逐步形成了“使活”细致、瓷实,“包袱儿”别致、含蓄和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也就得到了“单口相声大王”、“冷面滑稽家”等称誉。刘宝瑞也是把北方相声艺术介绍给江南及港澳观众的先行者。
刘宝瑞熟悉历史掌故,社会知识丰富。擅长描绘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此来烘托人物、事件。刘宝瑞在台上强调语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结合,辅以手势,对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精心设计过,通过长期舞台实践,能做到平整而不瘟,脆快而不过,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
5. 吕剧是哪的
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的。起源于山东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
——摘自网络词条“吕剧”
6. 吕剧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
吕剧简介
[1]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编辑本段]
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二、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也有的说,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三、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遂定名为吕戏(吕剧)。
[编辑本段]
源流沿革
[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编辑本段]
艺术特点
[1]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编辑本段]
角色行当
[1]吕剧在化装扬琴时期表演形式比较简单。多是几个人搭档,演唱一些故事简单、角色又少的剧目。如《王小赶脚》、《光棍哭妻》、《三打四劝》等。演唱时坐成八字形,扬琴居中,其他乐器分列两旁。演员各持乐器,自拉自唱。演唱者根据其演唱技能和自然条件来划分角色。此时虽已有生、旦、丑等角色的分工,但并无严格的行当区分。艺人们将这种状况称之为“有脚色,没行当”。吕剧传统的舞台表演中生活动作较多,少有成套的的表演程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受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地方剧种和京剧的影响,使吕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丰富和提高,脚色行当体制也日趋完善,但仍保持以“三小戏”为主体的演出特点和生活化的演出风格。
吕剧的脚色行当体制是按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划分的。
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诸行
小生多扮演剧中年轻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唱腔讲究情绪变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折扇等功夫。如《王定保借当》中的王定保、《借年》中的王汉喜等人物;
老生饰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故又称须生、胡生。其所扮角色多为剧中正派人物,表演稳重大方,要求唱腔浑厚,注重褶片、袍带、髯口、帽翅等技功。如《打焦赞》中的杨六郎、《玉清楼》中的宋江;
娃娃生为扮演戏中的儿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另须具备一定的武打功夫。如《穆桂英挂帅》中的杨文广等;
武生系扮演剧中的武士、侠客一类的角色。注重腰腿功和刀枪把子套路。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闺门旦、彩旦、武旦、老旦等类
青衣,扮演成年妇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畅、字正腔圆、清亮细腻,并具水袖、圆场功夫,表演时情感充沛。如《小姑贤》中的李荣花、《井台会》中的蓝瑞莲等;
花旦,扮演活泼热情的青、少年女性角色,要求唱腔甜润,吐字清晰、身段灵活娇俏。如《姊妹易嫁》中的张素花、《王小赶脚》中的二姑娘等;
闺门旦,扮演未出阁的大家闺秀或贫苦人家有教养的妙龄少女。道白注重声韵,唱腔委婉缠绵,形体端庄,注重水袖、折扇等功夫。如《逼婚记》中的洪美蓉等;
花旦,又称彩婆子,扮演滑稽、狠毒、搬弄是非的妇女,其表演动作及台词多源于生活。如《小姑贤》中的刁氏、《龙凤面》中的后娘等;
武旦,扮演剧中有武艺的女子,要求身段轻捷灵活。如《打瓜招亲》中的陶三春、《打焦赞》中的杨排风等;
老旦,扮演剧中老年妇女,表演侧重老态,要求唱做念白稳重大方。如《穆桂英挂帅》中的佘太君等。
净行:花脸
吕剧中以花脸行为主要角色的传统剧目较少,仅有《王定保借当》中的李武举、《温凉盏》中的洪彦龙等几个花脸角色,尚未形成该行当独有的成套表演程式。新中国成立后该行当的角色才逐渐增多,如《打焦赞》、《打瓜招亲》等剧中的武花脸表演。
丑行:包括小丑、老丑、武丑
小丑多扮演剧中不戴髯口的丑行角色。其表演生活气息浓厚,语言丰富通俗,道白多用乡音方言。常扮演剧中诙谐、刁钻或奸猾等不同性格的角色。如《王小赶脚》中的王小等。
老丑主要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表演生动风趣。如《洗衣记》中的田二洪等角色。
武丑角色在吕剧传统剧目中并不多见,只是后来由于移植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才逐渐形成该行当。
[编辑本段]
传统剧目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3]吕剧20世纪初开始登台亮相,到20世纪中叶达到鼎盛。20世纪五十年代是吕剧的辉煌时期,名角荟萃,新戏迭出,与安徽的黄梅戏同台进京演出。随着新《婚姻法》的宣传,吕剧《李二嫂改嫁》唱红大江南北。
《李二嫂改嫁》: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农村,年轻寡妇李二嫂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经常受恶婆婆“天不怕”的折磨。青年农民张小六在劳动生产中帮助她,她也在生活上照顾张小六。二人由此产生了爱情,却受到了旧习惯势力和婆婆的反对。“天不怕”和其族弟李七商定,趁张小六支前的时候,另行说媒,破坏李二嫂和张小六的爱情。李二嫂参加了妇救会和识字班,在妇女主任的帮助下,冲破了封建势力的束缚,同“天不怕”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终于和从前线立功回来的张小六结为恩爱夫妻。剧本通过李二嫂这一艺术形象,反映了在政治上翻身解放的农村妇女要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妇女解放中所遇到的自身的思想斗争及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1951年山东省文联戏曲研究室首演。1954年山东省吕剧团上演。郎咸芬扮演李二嫂,杨瑞卿扮演张小六,王俊英扮演张大娘。郎咸芬的演唱,低回委婉,声情并茂。她根据人物性格结合唱腔设计的舞蹈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李二嫂的思想感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该剧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戏曲剧本奖。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补天》:讲述的是建国初期,为固土守边,二十万时代青年奔赴新疆建设兵团,开发西部边疆,但是他们的婚姻却成了大问题。为此,国家紧急征调两万女兵入疆。于是八千山东姑娘踏上了西去的征途。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使这批从碧海蓝天下走来的山东姑娘所怀抱的梦想与现实发生了错位。《补天》以史诗剧的手法生动记述了发生在特定时空和特定环境下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该剧表现了献身祖国边疆的青年们不屈的牺牲精神,弘扬了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谐之美。
《龙凤面》:讲的是继母陶氏乘丈夫出外经商,逼家院丁奎害死前妻子女梁子玉、梁赛金,兄妹二人闻讯逃走,又被猛虎冲散。几年后新科状元梁子玉下榻官驿,命四衙官献面。梁赛金为义父解忧,亲做家传龙凤面,才得兄妹团圆。
《借亲》:程孝金与一锭金订亲后都闻对方丑陋,程母便装病,要赵女一锭金过门探病。赵家怕露马脚,便借马大保之女金莲顶替,程家也找长工帮喜冒名。不料弄巧成拙,反倒促成帮喜与金莲的美事。
吕剧知识
板式: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反四平、二板、慢二板、反二板、二平、反二平、二六、反二六、六水、反流水、散板、反散板、尖板、摇板、回龙、娃娃腔(又名娃娃调)、凤阳歌等。
曲牌:曲牌多数来自“山东琴书”明清以来的民间小曲,娃娃腔、莲花落、罗江怨、叠断桥、呀二哟、靠山调、普地锦、想思、打茶文、乱弹、楼上楼、呀儿僧、上合调、迎春调、小上坟、慢凤阳歌、凤阳垛、打枣竿、阴阳句、(又名楼上楼)、后娘打孩子、大汉口、汉口垛、(又名上合调)、下合调、画扇面、丝罗扣等。
吹打曲牌:迎宾、送客、祝寿、摆宴、拜堂等曲牌。
乐器:四大件:坠琴(主弦)二胡、洋琴、三弦(现一般用琵琶)。其他:高胡、古筝、笛子、笙、竹笛、长笛、唢呐、海笛(小啦叭)、大提琴、电子琴、贝司等。
打击乐器:板鼓、板、堂鼓、定音鼓、大锣、小锣、汤锣、钹、荷叶钹、小钹、苏锣、木鱼、梆子、碰铃等。
锣鼓点:(也叫锣鼓经)一击锣、阴锣、四击头、大锣垛头、小锣垛头、叫头、回头、冲头、快冲头、收头、凤点头、帽儿头、住头、抽头、长垂、慢长垂、快长垂、串垂、乱垂水底鱼、一封书、纽丝、滚头子、扑灯蛾、紧急风、、丝鞭、望家乡、崩登仓、八打仓、扎多衣等
行当:吕剧的行当比较简单:生行有:老生、小生、小生又分:穷生、(飘带生)、短打、武生等。
旦行:旦行也较简单,有:青衣、花旦、闺门旦、小花旦、武旦、老旦、彩旦、骚旦、泼辣旦
净行:一般为“花脸“为主。
丑行:俊丑、小花为主。
吕剧声腔艺术,有:大嗓、嗓小、二本嗓、真声、假声、真假声、云遮月、润(念YUEN)腔、行腔、拖腔、塌中、走调、跑调、不搭调、冒调、荒调、凉弦、走弦、跑弦、不复弦、强板、撤板、顶板、闪板、过板、俏板、丹田音、嘎调、平声、仄声、合辙、押韵、气息、换气、偷气、存气、气口等。
水衣子(也叫溻褂子):演员穿服装(戏装)以前,贴身穿的一种开大巾上衣,是保护戏装用的,一般是用棉白布做成,也有用油布做成,是为演员出汗保护戏装用的。
竹衣子:用细竹节穿而成的一种上衣,一般剧团没有,唱角用的,在胖袄外,为的是保护服装,一般为:蟒和道袍之用。
胖袄(垫肩):是生行演员,扮演古装戏时,为了体形的美观大方好看,穿的一种用棉花白布做成的上衣。
大袜子:是用白布做成的一种长筒袜子。
7. "四大古剧"是
被中国戏剧界称颂的四大古剧是: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8. 莲花落《王华买父》故事情节是什么样的
关于吕剧知识!
[size=3] Sample Text[/size](接上)《一》
化妆扬琴的传统剧目,大致分两种。一是单出小戏,如《王小赶脚》、《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王天宝下苏州》等近百出,这些是基本戏。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有的取材于小说片断。故事紧凑,主题明确,不仅内容多样化,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生动多彩的群众语汇,善于表现和描绘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民主性和现实意义。如反映家庭伦理,提倡家庭和睦的有《小姑贤》、《三打四劝》、《爱女嫌媳》等;描写男女爱情的有《梁祝姻缘》、《独占花魁》、《站花墙》、《蓝桥会》等;鞭笞嫌贫爱富的有《空棺计》、《大借粮》;歌颂勇于向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善良女性的有《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等;描写民间风趣故事的有《小秃闹房》、《唐公怕婆》、《王小赶脚》、《老少换》等;还有表现神话传说故事的《水漫金山》、《白猿偷桃》,反抗恶霸的《打关西》、《逼婚记》等;另有部分公案戏的片断。这些剧目,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民的爱憎,暴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对于人的剥削和压迫,歌颂了人民同封建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系根据长篇章回小说和鼓词改编上演的,如《金鞭记》、《五女兴唐》、《金镯玉环记》、《白玉楼》、《温凉盏》等。所谓改编,只不过是在演出前,把故事说一说,分好角色,演员就上场,没有准词,凭演员的本领,按照韵辙唱下去,有的一段唱一二十分钟,故事冗长,结构混乱,唱词重复,也可以说是“化妆说书”。一部戏唱好多天,像《金鞭记》,仅呼延庆打擂就演几十回,按照戏曲艺术的要求,是非常粗糙的。直到1950年初,仍残留着说唱的回头,唱到紧要关头,就停下来,且听下回分解。由于它故事完整,有头有尾,通俗易懂,有扣子,有悬念,颇能吸引常客。
吕剧脚本,是历代艺人们多年来的口头文学创作,所以群众语汇非常丰富。以群众最熟悉、最生动的通俗语言,作为剧中台词,能够很形象而贴切地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的感情。因艺人们长期生活在农村,持别在表现家庭伦理、夫妻关系、男女爱情方面,更为淋漓细致,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深受群众欢迎,尤为妇女所喜爱,故有“拴老婆橛子”之称。
化妆扬琴产生于封建时代,难免受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如剧目《黄氏女游阴》、《郭巨埋儿》、《李翠莲》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封建迷信的糟粕,还有的连台本戏如《王华买父》就宣扬了“由命不由人”的唯心主义的人生观。
化妆扬琴的音乐,以板腔体为主,有时也唱一些曲牌,曲调和唱法都比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易学易唱。其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流水板、娃娃等四种,根据不同剧情的发展而使用,后继续不断创新改革,又增加了一些板式,增强了吕剧音乐的表现力。吕剧曲牌如〔银纽丝〕、〔叠断桥〕、〔上河调〕、〔下河调〕、〔剪靛花〕、〔打枣竿〕、〔凤阳歌〕、〔莲花落〕等有数十支,大都结构严谨,填词困难,一般不多用。文武场面是由坐腔到化妆演唱乃至吕剧发展过程中,逐渐增加。文场的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根据剧情的需要还增加了一些管弦乐。武场主要打击乐器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小钹、堂鼓、大
鼓等。它是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兄弟剧种的锣鼓点子而积累起来的。
传统的化妆扬琴,从拉地摊(盘凳子)到进入城市小舞台演出,都很简陋、粗糙,不讲究身段表演和服装道具的运用,没有成套的程式,演出上不受什么限制,而音乐又是幽柔缠绵,缺乏激昂、悲壮、有力的曲调,所以只能以演文戏为主。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的戏最多,武戏像《拳打镇关西》之类的武打,只是走过场而已。因而,化妆扬琴的行当不全,音乐在表现激烈、复杂的思想感情方面,有很大的局限。
三
1950年,山东成立了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调集部分新文艺工作者(文工团、队的骨干和演员、乐手),对本省戏曲剧种进行全面的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工作。当时调查的剧种有“化妆扬琴”、“五音戏”、“茂腔”、“柳腔”、“莱芜梆子”、“柳琴”、“柳子”以及曲艺“山东琴书”等。因化妆扬琴的曲调优美,语言丰富,唱词通俗易懂,而选定为改革的重点剧种。剧目《小姑贤》,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故事情节细腻,语汇生动流畅,唱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被选定为改革试验的重点剧目。新文艺工作者,不熟悉戏曲形式,便请“化妆扬琴”艺人作辅导,并现场示范演出。接着,又请昆曲和京剧的名家作教师,指导戏曲基本功(四功、五法》的训练,继而又向山东梆子观摩《小姑贤》(《王登云休妻》》,同时还观摩学习了山东梆子《蓝桥会》(井台打水一折》,改称《井台会》。这两个剧目的加工整理、排练和演出,当时都非常成功。
吕剧取得的新发展,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将王安友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成现代戏上演。这个剧目,描述1947年鲁中南解放区某村年轻寡妇李二嫂,爱上了本村农民张小六,受到旧势力和婆婆的阻挠。经村妇委会主任等人的帮助,李二嫂决心改嫁,与张小六结为终身伴侣。全剧深刻地揭示出旧社会加给妇女的精神枷锁和新社会激发起的年轻妇女对新生活的向往,以朴素的语言刻画了李二嫂的精神世界。在音乐上采取了以化妆扬琴曲调为基础,适当吸收了五音戏、茂腔、一勾勾、柳琴等剧种曲调的处理方法。在表演上,既运用了戏曲艺术的夸张手法,又不拘泥固定程式,为吕剧表现现代生活开辟了新路。《李二嫂改嫁》改编和演出,获得很大成功,从此,吕剧就努力坚持既演出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又演现代戏,而且特别重视上演现代戏的方针。
化妆扬琴时期的剧目,多系“三小戏”,音乐柔弱缠绵,不便表现历史重大题材和更为复杂、激昂的感情。为此,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又对音乐进行了突破性的改革和丰富。在原来四平、二板等基础上,吸收了柳子、茂腔等地方戏的音乐腔调,创造了反四平、散板、快板、二六板等新的唱腔,并融会了五音戏、秦腔、晋剧、豫剧、河北梆子以及其他说唱音乐中的节奏、旋律、演唱方法的某些特点,从而使唱腔、音乐和锣鼓经逐渐丰富起来,表现力有了很大开拓。在语言上则由杂用山东各地方言,改为统一采用济南方言。
济南的化妆扬琴班(原义和班)在政府的帮助下,也进行了艺术改革,并创作和改编、上演了现代戏《张大有被骗》(济南市戏剧会演获奖》、《王秀鸾》以及省剧目审定组审定的《王定保借当》,受到各界欢迎。1951年经济南市批准为正式文艺团体,定名为“济南市鲁声琴剧团”。1952年夏,山东省文化局从全省文工团、队会演中遴选了部分优秀演员、乐手,与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合并,成立“山东省歌剧团”,以后又改称“山东省吕剧团”。1953年,济南市鲁声琴剧团也易名“济南市吕剧团”,该团主要演员时克远、张翠霞赴上海灌制《梁祝下山》唱片,发行全国。同年山东省吕剧团在济南首次公演,剧目有《李二嫂改嫁》、《王定保借当》、《小姑贤》、《井台会》等,盛况空前,轰动泉城。以上4剧剧本均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之后,吕剧的影响日益扩大。1954年,山东省和济南市两个吕剧团,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现代戏《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传统戏《王定保借当》、《小姑贤》,获剧目和演出多项奖。其中《李二嫂改嫁》获得剧本一等奖,演员郎咸芬、时克远、王俊英、林建华等获表演奖。
1957年、《李二嫂改嫁》、《借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省内不少地、市、县建立了专业吕剧团。据1960年全国第三届戏剧展览介绍,山东已有29个专业团体。新疆、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等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建立过吕剧团。
为了开拓表演领域,繁荣上演剧目,摆脱过去只演“三小戏”的局限,使剧种能够上演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剧目,山东省吕剧团率先排演了《穆桂英挂帅》、《蔡文姬》、《武则天》、《三关排宴》、《文成公主》、《打金枝》、《杨八姐盗刀》、《打瓜招亲》、《挡马》、《搜书院》等,不仅上演剧目丰富多彩,而且在表演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1960年,为使各地吕剧互相学习观摩和提高,山东省举行了吕剧会演。省及部分地、市演出了创作、整理和改编的《苦菜花》、《陈三两爬堂》、《龙凤面》等剧目。哈尔滨代表团也参加了演出。
1963年,山东省吕剧团的《姊妹易嫁》由香港华文影业公司拍成影片。两年之后,该团的《两垅地》又被拍成影片。1965年至1976年期间,吕剧剧目被禁锢,剧团大部分被砍掉或改行。山东省吕剧团除移植“样板戏”外还改编移植了部分小戏,其中《半边天》、《管得好》两剧搬上银幕。1979年,济南市吕剧团的《逼婚记》也拍了电影。
这之后,被砍掉的剧团先后恢复,剧目陆续上演,山东省戏曲学校增设吕剧科,各地举办训练班,培养接班人。1979年国庆30周年献礼,山东省晋京演出了《姊妹易嫁》、《小借年》等,均获奖励。山东省举行的国庆献礼演出中,省吕剧团演出了《泪血樱花》,青岛市吕剧团演出了《此恨绵绵》等新剧目。1981年,青岛市吕剧团创作演出了《张王李赵》,获国家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优秀剧本奖。1982年到1990年,山东省举办了三届戏剧演出月和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全省吕剧创作涌现出不少优秀剧目,如《海盗的女儿》、《隔墙姐妹》、《出嫁》、《曲径通幽》、《婴翠》、《孪生姐妹》、《悠悠我心》、《攀亲记》、《林娘》、《哈哈嫂》等,分别获得剧本演出、演员等奖项。《海盗的女儿》由峨嵋电影厂拍成电影。
1990年9月,山东省吕剧院携带《姊妹易嫁》、《墙头记》、《逼婚记》、《借年》、《王定保借当》、《玩会跳船》等剧目,参加在香港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地方戏曲展览演出。香港报刊评论说,“山东吕剧全场欢乐”、“山东吕剧在港引起轰动”等等。
吕剧曾多次晋京汇报演出,数次参加广交会,为一百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演出,并在香港、深圳作短期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近年,山东省吕剧院又创作演出了现代戏《山高水长》、《石龙湾》、《军嫂》、《苦菜花》等,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大奖。
9. 寻仙快速升25级点亮图标攻略
一直做正传任务,然后组队练级
10. 求视频:吕剧-李二嫂改嫁(电影字幕版)-第二部
描写1947年鲁中南解放区农村年轻寡妇李二嫂,爱上了本村农民张小六,受到旧的习惯势力的嘲讽和婆婆的阻挠。经妇女会主任等人的支持,李二嫂终于改嫁,与小六结为终身伴侣。通过李二嫂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和新社会激发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揭示出传统礼教给妇女带来的深重苦难。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在观众心灵里引起激荡。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剧本一等奖。1957年摄制成戏曲艺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