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赞扬劳动人民的歌有哪些
1、《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光荣》是电影美术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歌。曾在第一次少年儿童文学创作评奖活动中荣获音乐作品奖。歌曲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儿童情趣油然而生。开始有器乐描绘天漫漫亮起来,引出孩子活泼而有生气的歌声。1988年中央电视台六一晚会银河少年合唱团曾演唱过此歌。
② 树立正确三观的电影中国
《妈妈你真棒》
《妈妈你真棒》是国内首部以校园安全教育为主要表现内容的青春励志轻喜剧,用90分钟的时间展现了应对火灾、野外求生、交通意外、医疗救助、食品卫生安全等多种安全状况的知识和应急技巧。
影片讲述了初二学生梓明和小伙伴儿一起,帮助“仿生人妈妈”适应真实生活,应对生活中各类危险,最终成功通过克隆公司考验,留在人类社会生存的故事。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
近未来,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
《烈火英雄》
本片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滨海市海港码头发生管道爆炸,整个罐区的原油都顺着A01油罐往外流,化成火海和阵阵爆炸,威胁全市、全省,甚至邻国的安全。慌乱的市民们四处奔逃,一辆辆消防车却逆向冲进火海……
《一生只为一事来》
十九岁的支月英怀揣梦想来到大山深处支教,被以董大山为首的顽劣孩子处处作对,以及乡亲们的漠视教育,让支老师灰心离去,幡然醒悟的孩子们一路追赶。
几个孩子最终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两代学生的悲欢成长。支老师用一生的时光温暖了这座大山和所有的残酷与遗憾。
《港珠澳大桥》
影片以港珠澳大桥最后一节沉管E30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全面回顾了港珠澳大桥自2009年开工建设以来,中国桥梁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将大桥主体工程桥、岛、隧三大部分的设计理念和领先世界的关键技术,如万花筒般呈现出来。
影片聚焦普通劳动者的奉献与担当、智慧和汗水,突出人文情怀,强化故事性,着力塑造了新时代中国桥梁人的群体形象。
《奔跑的少年》
故事发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新疆村庄里,主人公帕尔哈提是一所小学的教师,幼年时候的足球梦想被父亲扼杀。
沙丘上,一颗足球被风吹到帕尔哈提的脚下,唤起了他对足球的回忆和热情。他将足球带回家缝好,由此一颗“天赐”的足球便改变了帕尔哈提和他班上十几个孩子的命运 ......
③ 《一幅壮锦》缩写内容是什么
《一幅壮锦》缩写内容是:壮族老妈妈织了一幅美丽的壮锦,被仙女拿走做样子,老妈妈让三个儿子去寻找壮锦。
结果,老大、老二怕苦贪财,没有找回壮锦,老三办事认真,找回了壮锦,并且得到了红衣仙女的爱情,老大、老二变成了乞丐。故事赞美了劳动者巧夺天工的手艺,表达了不畏艰苦才能得到幸福的思想。
《一幅僮锦》是一则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该故事由著名民间文艺工作者萧甘牛搜集整理而成,最初发表于1955年《民间文学》的创刊号上,后萧甘牛又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该剧本曾获全国电影优秀剧本奖,据该剧本拍摄的影片获1965年卡罗兹。
发利第十二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一幅僮锦》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讲,都是一篇少有的民间优秀之作,可以说,它既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的瑰宝。
其动画故事改编自萧甘牛于1955年发表在《民间艺术》杂志上的民间故事《一副壮锦》。故事的原型是在壮族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流传在各个民族之间的民族传说,例如瑶族牛生日的传说,维吾尔族的阿凡提,壮族的刘三姐。旨在发扬人心中的光明,教人向善。
《一幅壮锦》也是基于这种精神而被创作出来。动画片上映的时间正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动画产业最为精彩的十年中。
动画的工艺上当然无法跟今天,用电脑制作的动画成品媲美。但是,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动画背景的勾勒,不仅符合少数民族的特色,在人物形象的展现上,不千篇一律,各有各的特征展现。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动画产业的先驱者们的匠心精神。
④ 不能被忽视的色彩叙事,电影《红高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月亮是如此,太阳又会是怎样的景象?除了那个过渡性质的夕阳西下外,全片意蕴最深刻的关于太阳的描绘有两处。先来说结尾的这一个,这是九儿倒入血泊之中后,在目光凝滞的余占鳌和儿子豆儿身后出现的。从画面构图上说,比之人物的头部,这太阳显得很小,并且在熊熊燃烧着的鬼子汽车上空,色泽和质感的区分度都很低。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让这太阳跳出来说自己的话呢?作者匠心独运,不单在大面积逆光摄影下,通过明暗影调的对比变化,有效表达出人物、汽车、高粱乃至烟尘的体积感,清晰勾勒出它们的轮廓,并在空间中形成多个动静结合的层次;更通过“日食”的巧妙设计,让原本的红或说橙黄瞬间变成了黑,这个黑,可以是鲜血氧化后的颜色,可以是人物内心的绝望,可以是民族史诗的哀歌,可以是地土对苍天的诘问,可以是遮蔽神智的障眼,可以是实在,可以是虚无,可以是任何的东西。尽管它与全片的光影照耀相比十分短暂,日食过后,一切仍旧恢复为被红色笼罩的世界。但它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的出现,完全转变了红色在这部影片中的内在涵义,以致在基调上呈现出巨大的转折。黑色之前,红是对原始生命力的张扬;黑色之后,红是对万有时空中人类生存的渺小与困顿的观照。一如豆儿那张一片红色弥漫看不清的面庞,奋力张着大口使劲喊着:“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与其说这是歌谣,不如说这是童话,因为它不过是美好而童稚的愿景,无以在残酷的世界中真实再现。
这黑太阳让人想起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太阳升到斜岸的上空来了。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色的,因为一动不动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恶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看见自己头顶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太阳。”太阳原不黑的,天空也不是,但作者从“异常感受”出发,反而深度刻画了目睹家破人亡后人物内心活动的真实。因此我们可以说,黑太阳的象征倾向无论单从文学史还是整个艺术史上看都是相对明晰的。电影作者对这一意象的借鉴,虽说有些投机取巧,却也达到了预期效果。
另外一处,也是之前的一处,是由“我”的旁白提示才夺人眼目的,“我”叙述道:“我爹跟我说过,自打看见那天的太阳,他的眼睛就落下了病,无论看什么都是红的。”这几乎是对影片色彩构成的直接解释,同时也是对“我”这一主观视点的悄然挪移,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爹”才是那张着有色差的眼看世界的人,而不是“我”。并且,从摄影的角度上说,摄影机镜头也代言了作者的眼、观众的眼,它所拍摄出的色彩既是片中人物乃至创作者的主观表达,同时也是一种无法更改和逆转的客观呈现,是情绪本身、是生活本身。
看到最后,大概人们早都忘了,这地方原是叫作“青纱口”,那些红色终究褪去,就像故事的讲述人“我”所说,“桥还在,只是没了高粱”。这一刻,我们有若恍然大悟,其实这个“青”字,远要比“红”更符合影片的内在机理,因为它透着那种尘埃落定后的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