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票房收入电影院能够拿到多少电影票房收入一般多少归制片方,多少
电影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票房收入、发行权销售以及影像制品的销售。其中,票房收入是电影产业的核心收入来源之一,制片公司和电影院通过票房分账模式分享票房收益。
在中国,电影票房的分账惯例是,每100元的票房收入中,5元需要上缴电影基金,上税3.3元,剩余的91.7元中,影院可以拿走47元,院线可以拿走13元,而制片方和发行商则可以拿到剩下的31.7元。这样的分账模式确保了各方都能从电影的票房收入中获得相应的收益。
而在北美地区,发行商在票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约为55%。这意味着,如果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为100美元,发行商可以从中获得约55美元的收入。这样的比例设置体现了北美地区电影产业对发行商的重视。
此外,导演的收入来源也各不相同。有的导演只拿片酬,而有的导演则可以在片酬之外获得分红。片酬是导演为拍摄电影所付出的劳动和创意的报酬,而分红则是导演根据电影的票房收入或销售收入所获得的一部分收益。这种薪酬结构为导演提供了更多的激励,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好的电影作品。
总的来说,电影产业的收入来源多样化,但票房收入仍然是其核心。通过合理的分账模式和薪酬结构,电影产业能够确保各方都能从中获益,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B. 电影的票房收入如何分成
电影票房收入如何分成?中国电影票房分账机制如下:
1. 电影票房首先需扣除5%的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相关税费,剩下的为可分账票房(净票房=91.7%*总票房)。
2. 在可分账票房中,影院抽成50%,院线抽成7%,剩余43%(即制片方和发行方的份额)。
3. 发行方通常收取净票房的10%作为发行代理费。制片方实际票房收入为净票房的33%(总票房的91.7%乘以33%)。
具体计算示例:
- 假设电影票房收入为100元:
- 国家电影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收取5元。
- 营业税金及附加收取3.3元。
- 剩余91.7元为电影院线和制片方的分账基数(总票房的91.7%)。
- 影院+院线方分账为91.7元的57%,即52.269元。
- 发行代理费为净票房的3%,即2.75元。
- 制片方(含发行方)的净票房分账收入为91.7元减去57%和3%,即91.7%的净票房。
- 制片方(含发行方)按净票房的40%-43%分账,即91.7元的40%,为36.68元。
- 发行代理费为制片方收入的10%,即3.668元。
- 制片方实际分账收入为33元。
预期票房(盈亏平衡点)计算公式为:制作成本 ➗ 33%。
C. 电影票房收入中,电影院和制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占多少
电影票房收入中,电影院通常能分到约45.85%的比例,而制作方最终能获得的分成比例大约为30%多一点。以下是具体的分成细节:
国家扣除部分:国家会从票房中直接扣除5%作为电影专项基金,以及3.3%的税款,总计8.3%。
电影院分成:在扣除国家部分后,剩下的91.7%中,大约一半的票房收入会被院线和影院分享。其中,院线通常能获得总票房的5%左右。
发行方与制作方分成:发行方会从剩下的票房中收取5%至15%的发行代理费,这是在扣除电影基金、税款和影院分成后的可分配收入中扣除的。制作方最终能拿到的净收入往往只有票房收入的30%多一点。
其他因素:发行方还得为导演、主创明星的奖励、垫付的发行成本以及必要的税金买单。此外,海外市场的分成模式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合同条款来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分成比例并非固定不变,可能会因电影的类型、热度、宣传策略以及合同条款等多种因素而有所变化。
D. 电影院怎么分票房
电影院一般拿票房全部的50-60%。
电影票房,分成如下:电影发展基金5%,营业税3.3%;院线(即电影院)50-60%;其余为制作商和发行商。
1、假如一部电影,2亿投资,有10亿票房,分成如下:
电影发展基金0.5亿
营业税0.33亿
院线5-6亿(主要看片子跟电影院怎么分成的);
制作商和发行商分剩余的3.17—4.17亿(这些钱还要除去的宣传费和制作成本,如果电影制作宣传2亿,那么制作发行公司的利润就是1-2亿)
2、另外当制作发行方可以在后期受益再赚一笔,例如在电视频道放映、网络直播以及制作光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