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拍电影投资是如何偷纳税人的钱

拍电影投资是如何偷纳税人的钱

发布时间:2025-07-10 07:10:23

A. ~拍电影靠什么赚钱

票房啊,以及网站上的购买和播放次数
最主要是的网站,那样买断之类的价钱很高的

B. 电影票房是怎么分成的 电影票房是如何分成的

1、以100块票房为例:国家直接先扣掉5%做为电影专项基金,3.3%的税款这部分8.3%,就剩下91块半了。现在你知道每张电影票,你已经自动给国家交了税,看电影顺道当了纳税人。这8.5%,影院、院线、片方都见不着钱,直接被划走了。
2、剩下91块半里,差不多有百分60左右,直接分给院线和影院,也就是常说的院线和投资发行6,4分账。还剩下37。
3、院线、影院分完之后,发行方还要收一个发行代理费(发行佣金),目前行规是发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票房可分配收入总票房3%电影基金5.5%税款院线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发行总可分配收入=票房可分配收入其他渠道发行收入(电视、音像、网络、政府奖金、海外)发行方要在发行总可分配收入中逐项减掉下面几项内容后,才是片方所得:发行佣金、导演或主创明星奖励(有或者没有)、代为垫付的发行成本(拷贝费宣传费等)。
税金(往来发票都是要交税的),剩下的才是片方净发行收入(净收入)。其中,代为垫付的发行成本这块,学问大了,一般来说,100块票房收入,片方能分到30块多点。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其他渠道发行收入,最后大概35左右。

C. 电影票房的收入都是导演赚的吗

以100块票房为例:

1、国家直接先扣掉3%做为电影专项基金,5.5%的税款
这部分8.5%,就剩下91块半了。
如果你问我去年100亿票房,其中3亿多的电影专项基金花在哪了,抱歉,我不知道。
偶尔在电影报上看到过电影基金干了啥事,都没印象了。
另外,现在你知道每张电影票,你已经自动给国家交了税,看电影顺道当了纳税人。
这8.5%,影院、院线、片方都见不着钱,直接被划走了。

2、剩下91块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给院线和影院。
其中院线大概在5%左右,也就是100块里,有个4块多吧。
其实院线这钱也比较好赚,特别是签约为主的院线,这块是个稳定的收入。
像万达、金逸这种垂直管理的院线,这两块收入基本就被算做一块收入了。

3、院线、影院分完之后,发行方还要收一个发行代理费(发行佣金),目前行规是发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 总票房 ─ 3%电影基金 ─ 5.5%税款 ─ 院线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发行总可分配收入 = 票房可分配收入 + 其他渠道发行收入 (电视、音像、网络、政府奖金、海外……)

发行方要在发行总可分配收入中逐项减掉下面几项内容后,才是片方所得:
1)发行佣金
2)导演或主创明星奖励(有或者没有)
3)代为垫付的发行成本(拷贝费+宣传费等)
4)税金(往来发票都是要交税的)

你看,上面都减完了,剩下的才是片方净发行收入(净收入)。

唉,能剩多少呢。。。

其中,代为垫付的发行成本这块,学问大了,回头另说吧。

一般来说,100块票房收入,片方能分到30块多点。
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其他渠道发行收入,最终能不能回收成本,就听天由命+撞大运吧。

500万制作费电影,如果也拿500万做宣发的话,整体投入1000万。
如果你打算只靠票房回成本,那最最安全,就得票房有3000万,才刚刚打平。
但很多电影,比如甄子丹动作片,海外有一些收入,那国内票房收支平衡点就不用成本乘以3.
大体这么算吧。

--------------------

下面为补充评论的答案:

1、院线公司是管理影院排片的管理公司,影院目前其实是对外资开放,但院线似乎不对外资开放。
全国有36(还是37)条院线,最近经常有院线合并或新院线产生,不太确定。

院线下属影院的影院主要分两种:
1)垂直直属关系,即资产关系,比如万达院线、金逸院线中绝大多数都是万达集团自己投资的商业地产中自己的地皮项目,影院全资归母公司所有,这种院线对影院的控制力非常强,像万达院线旗下影院的排片,都是院线直接中央排片,影院经理都没有排片权,其实就是一个店长的意思,主要工作就是伺候好观众就行。
2)加盟关系,影院所有权与院线所有权不是同一家,跟上面不相同。这种影院就可以自由选择加入不同的当地院线,比如UME影城,自己数量不多,就加盟不同的当地院线,看哪个院线给自己的条件待遇好,就加入哪个院线,而院线为了自己的业绩排名,也在尽量争取优质影院加盟自己的院线。
3)还有其他混合的关系,太乱,就不多说了。

2、影院就是单店,院线就是品牌连锁,其实管理标准统一的院线旗下影院(无论自有,还是加盟)跟麦当劳、佐丹奴这种品牌连锁贩售店,没什么区别。

3、贴片广告和植入广告费用的多少,完全取决于项目本身情况。
越是热门的电影,才好容易拉到贴片和植入。
这个完全没有固定标准。
但关于贴片和植入的详细情况,我还是在另外一个帖子,关于发行渠道的那个(还在继续待续未完着呢)里面来逐个详细回答吧。

4、微博上不少朋友,关心海外市场分成是怎样模式,其实大概差不多。
只是如果你是片方,你把片子卖向海外,你跟海外发行商的分成方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见还是上面那个收入不同渠道的帖子里有详细说明。

D.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的专业性

挺专业的。对比一下以下细节,你会发现电影里基本都提到了,且没有故弄玄虚。

如果你还是不大明白,这里我再简单介绍一下。买房贷款,都理解吧。单个贷款数额小,风险区间大,就有人想到了把一批住房贷款的债权捆绑在一起当成债券卖给别人,这样规模化降低了交易成本,还分散了风险,这叫MBS。渐渐地,信用良好的贷款都打包卖掉了,只好打信用不好的贷款的主意了。不良贷款的MBS怎么卖呢?聪明地银行家们发明了CDO,就是把信用不好的贷款包装成CDO,分成两个tranche,A级tranche利息低,B级高,这整坨贷款中如有违约,B级先亏,B级亏完了再亏A级,然后分别卖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B级的没人要?我自己担个保,然后找评级机构评个AAA,又是好产品开卖了!到后来不良贷款都用完了,那我们来卖CDO的CDO吧!就是把CDO当成贷款(本质的确是债券)来重组打包卖。子子孙孙无穷匮,五千万的住房贷款,后面可能附着着20亿的各种衍生品哦。这样玩的问题是什么呢,压在好几层下面的原始贷款里,有不良的会违约啊。当违约一多,最底层的债权钱收不回来,叠加在上面的所有债券就都完蛋了。当完蛋的那一刻到来,哪个倒霉蛋手里捏着很多CDO,或者为CDO做了很多担保,它就垮了,比如雷曼兄弟。另一方面,贷款违约,房子会被银行没收拍卖,增加了房市供给,压低了房价。这样的情况一多,本打算好好还贷的人一看,靠,我的房子的价值已经跌到还没我未还贷款多,那我干脆不还钱了,房子也不要啦。于是房子又被没收进入房市,进一步压低房价,最后房地产崩盘,很多人无家可归。

几位聪明地大空头发现了这些问题,于是找上各投行买一个叫CDS的东西。这东西名义上是个保险,也就是当投保对象的CDO没事时,空头们要付给投行保费,而当CDO崩盘时,投行要赔付给空头们CDO的损失。然而这东西名为保险,实为做空。为什么呢?因为这几位空头根本没持有CDO啊。做个比喻,你给你的房子投保,房子烧了,你索赔,收益和损失对冲了。但是这房子不是你的,你却为它买保险(受益人是你),还买100份,这不就是赌这房子会烧么?这本质就是做空CDO啊。在房市蒸蒸日上的日子,没人觉得CDO会垮,于是CDS就是个白给钱的东西,投行当然乐意卖。直到大限将至,除了高盛回过神来,在崩盘前火线甩卖CDO还买了一大堆CDS(就是电影Margin Call讲的故事),其他大银行都狠狠吃了一记,甚至垮台。而几位大空头呢,笑到最后啦。你说,他们只有聪明和敏锐,有什么过错呢?做空者就像金融系统的啄木鸟一样,能最快的发现问题所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之后的故事,就是政府出手救市了,因为几个大银行(加上发行了无数CDS的保险公司AIG)太大了,倒了美国经济就全垮了,无奈只能出手。最后还是纳税人的钱兜底。Too big to fail这部电影详细讲了这一过程,可作为本片的续集欣赏。

你问:怎么会把钱贷给还不起的人呢?因为在热火朝天的时代,贷款的债权转手就能卖给银行(它们再打包卖给投资者),我当时就能收回款加利息,最后还不起钱关我啥事?说到底,问题就出现在委托链条太长,做出贷款决定的人(贷款给还不起的人的人)和承担风险的人(最后捏着CDO的投资者)隔了十几层,责任和风险的分裂是灾难的根由。

你问:投行怎么会接盘或担保烂贷款的CDO呢,为了手续费昏头了吗?他们看的是数据。这么多贷款,虽然利息高,但违约率不高啊,好生意为什么不做!为什么违约率不高?因为贷款人为了贷出去钱,开创了浮动利率。借钱的人头两年付的利息很低,自然也不容易违约,然后利息再升高,就甩手走人了。隔了好几层,没人注意到这些了。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角色首先注意到了,并且发现浮动利率大规模上升会发生在2007年第二季度,他真的是很牛。而大公司(银行)尾大不掉,要做出灵活的决策其实很困难。高盛在这一点上真是很牛。

你问:评级机构怎么没良心就评AAA呢?一是他们本质是盈利公司,收钱评级,评低了人家就找竞争对手(其他评级机构)去了。二是信息不对称,他们手里只有几页财务报告,只知道这银行效益不错,根本不知道CDO里面是什么玩意。

你问:政府监管哪里去了?政府哪有投行脑子快啊。看不懂啊。你看片中的SEC员工还要给高盛投怀送抱呢。事实上,在这场全民的狂欢中,真正看出毛病的,只有片中的几个聪明的大空头。

你问:为什么电影里很多住房贷款违约了,CDO价格还是居高不下,让几个大空头抓狂?电影的解释是投行们已经知道出问题了,只是死撑着想偷偷卖掉,同时买入CDS对冲甚至赚钱,这就构成欺诈了。现实情况未必如此,CDO的价格,都是由投行的数学模型决定的。模型太复杂有错误的时候,算出来的CDO价格就不能准确反映底下的贷款的情况。所以直到崩盘之前,CDO的价格也许都不会有大波动。

你问:那几个大银行是不是真该死?是他们玩脱了,但是他们也很惨啊(除了高盛),间接说明他们不是有意欺诈。但是他们玩脱了最后又得用纳税人的钱来救,是不争的事实。

你问:那到底谁该负责,谁该坐牢?没有人。这是计价模型失灵、委托链条过长、市场参与者非理性狂热的共同结果,没有人有明确的欺诈的证据。最关键的问题是too big to fail,那只能救完再鼓励分拆大银行了。

那怎么办呢?加强监管咯。但加太强又会限制市场自由阻碍发展。发展缓慢,解除监管,玩脱崩盘,加强监管,这个循环一直没断,也是金融业的宿命。

这里面的血雨腥风,我们小老百姓又怎么知道呢?影片也在剧情发展的同时,有意穿插了当时同时发生的耳熟能详的社会新闻,来反映普罗大众对这个灾难的发酵一无所知,却要最后来埋单。

E.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

这个电影是根据由迈克尔·刘易斯写的“大空头”小说改编的。主要讲几个交易员和对冲基金经理是如何在2008年美国的经济危机时期发了大财。美国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我的冲击太大了,当时我们路口的四家银行有3家破产被别的银行收购,其中就有我的存款银行,我买人寿保险的公司也曾宣布破产,幸亏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援救才没有倒闭,据说还是因为欧洲几个国家的头脑打电话给美国总统要求援救那个保险公司的。这个命中率要是我买乐透奖也这样就好了。居然还有人在这个危机时期发大财?我自然对这个电影非常的感兴趣。
这个电影非常的具有娱乐性和吸引力,影片通过三个独立的故事的交替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2005年,古怪的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克里斯蒂安·贝尔)发现美国房地产市场极不稳定,因为次级贷款已经有很高的风险并提供越来越少的回报。他预测市场将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某个时候崩溃,他意识到,他可以创建信用违约交换市场,让他可以用来与房地产市场对堵,从而从中获利。他走访了多家银行向他们贩卖他的这一想法。 而那些银行,认为住房市场是非常安全的。有一家银行接受他的建议。但是这个对赌激怒了巴里的客户,他们认为他是在浪费他们的钱,要求他停止他的对赌,但是他拒绝了。正当经济倒塌的时候快到了,他的投资者失去了信心,想撤出自己的钱了,但巴里提出暂停提款,引起了投资者们的愤怒。
但是,正如他预言的那样,时常崩溃了,他的投资产生了489%的利润。
交易员贾瑞德·韦内特(瑞恩·高斯林)从他得银行家那里听说了巴里的行动,并很快意识到巴里的预测是正确的。他决定把自己的股权都放到信用违约交换市场上。对冲基金经理马克·鲍姆(史蒂夫卡莱尔)偶然的知道了这个计划,并被韦内特说服加入了这个计划。俩人发现,因为不诚实的信用评价人的评估,被打包在一起的债务抵押债券(CDO)被评成了AAA级,而大量的出售这样的债券(CDO)会造成即将到来的市场进一步的崩溃下去。在拉斯维加斯,鲍姆出席美国证券讨论会,他采访了创造的合成债务抵押债券的商人。他意识到,这些欺诈的问题贷款会造成经济的全面崩溃。鲍姆的业务合作伙伴说服他去通过这个信用违约交换获利。
年轻的投资者查理·盖勒和杰米·希普利意外地捡到了韦内特的计划,也决定参与这个信用违约交换。由于需要钱,他们争取到退休银行家的本·里克特(布拉德·皮特)的援助。希普利和盖勒最初非常的欣喜若狂,但里克特讨厌他们庆祝即将发生的经济崩溃。俩个年轻人终于感到恐惧,于是试图通风报信给记者以及他们的家庭,告诉即将到来的灾难。最终,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都他们失去了对这个破碎的系统的信心。
巴里半退休了,只投资于水,鲍姆拒绝说外界说:“我告诉过你”,他继续着他的职业生涯,里克特返回到他的退休生活中,和希普利和盖勒试图起诉评级公司但是失败了。没有人因为在这场CDO泡沫中被逮捕,债务抵押债券很快得被再次销完了。
导演麦凯因导演喜剧电影“王牌播音员”而出名。他以擅长拍看似愚蠢的自黑式的幽默狡黠的电影著称。在大空头这个电影里,他也用了很多名人客串演出,其中有玛歌·罗比和塞莱娜戈麦斯直接向观众解释“次贷”。“王牌播音员”里的史蒂夫·卡瑞尔扮演里马克·鲍姆, 具有自虐性格的金融预言家。芬。维特罗克和约翰马克罗扮演了在布拉德·皮特的指导下研究对冲基金的新手。
电影里人物的衣服发型比较老,像90年代的。倒叙一些人物的背景故事时用了很多不饱和光线。但是叙事,智慧的对白以及出色的演技使得这个电影非常的出色。电影真实的反映了当年各大银行都才参与了次贷欺诈犯罪活动,美国政府牺牲了小老百姓的利益保释了这些银行。
电影同时运用了电影艺术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表达了人们的愤怒,悲观,无助,因为这些欺诈将来可能再次出现。
这个电影还可以当作一个金融教课书来看,可以帮你理解美国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F. 电影收入的票房是怎么分配的,演员多少,投资方多少,导演制片人分多少。

随着2017年3月正式推出《电影产业促进法》政策出台以及电影票房连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别是218亿、296亿、441亿、455亿,559亿)2018年票房突破600亿。源于政策导向和高收益,电影投资已经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资人的决策当中。投资的动力源于收益,电影投资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电影票房的高低。

那么电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线总票房需要扣除5%的专项事业发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税费,这个是国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线扣除50%—55%,宣发5%—8%,剩下40%左右,往期统计35%左右为片方可分账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资人)分账票房比例。

个人票房分红=总票房*35%左右*投资比例

最后,电影版权在电视台版权收益,网络版权收益和海外版权收益以及广告收益。

票房分红到账时间:

票房结算时间一般在院线下映后三个月内,由中影集团联合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进行结算,然后分账到出品方对公账户,再由出品方结算给个人账户。

票房外的版权收益也会有合同内具体列出,结算时间一般是六个月结算一次。

演员、导演、制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资里,利润归投资方。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导演、演员、制片人也参与投资,那就按投资比例分成。

G. 电影赔钱为何还有大量资本疯投电影

2012年前六个月国产电影只有两部基本保本,一部是《绣花鞋》,一部是《黄金大劫案》,其它的都处于赔钱状态,有一些甚至陪的血本无归。看到这个消息,我想写一篇科普文章,既然这些电影都是赔钱的,为何还有大量的资本进驻电影市场,疯狂的投资电影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科普一下电影分账的问题(当然,很多读者都已经非常清楚了)。
最简单的电影票房分账方法就是电影投资方、发行方和影院各拿三分之一少一点,少的那一点是给广电总局的孝顺钱,也叫电影发展基金。拿《黄金大劫案》的票房来做例子,它现在卖了一亿五千多了,实际上电影的投资方拿到的回报是五千万上下。一部电影除了卖院线获得的票房之外,还可以卖电影频道得到一些(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卖网络版权得到一些。院线的三分之一的票房加电影频道售卖加网络版权,就是一部电影的最终卖出的钱。
第二段,对于懂行的读者来说,有点多余。第三段我加一个小问题,上半年真的是所有的国产院线电影都赔钱了吗?今天上午微博上流传的那份资料,是基于最简单的票房三分之一法则来计算,直接把票房三分之一后与电影制作方公布的成本做比对,低于成本的则算是赔钱。而实际上,国产电影现在很浮华,它们对外公布的成本水分很大,一般都是把真实成本扩大三倍以上向外界公布,以蒙骗观众,给人大片的错觉。所以,按着这个黑幕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赔钱了,只是表面上看赔钱了。
第三段对于懂行的读家来说,也是多余的。既然多余,第四段也再多余一个问题,哪些电影资方愿意说自己赔钱了,哪些又从来不说自己赔钱。那些真个拿电影当做赚钱买卖的,基本上都是赚钱赚的很低调的,从来都是哭穷,说自己没赚钱。而为何还有一些公司使劲叫喊自己从来不赔钱呢?因为这些公司拍摄电影的资金,都是融资所得,他们自己没有钱用于电影制作,拿着别人的钱给自己做嫁衣,所以要吹自己从来不赔钱的。若是我的读者里边有电影从业者,您以后看到谁说自己玩电影从来没赔钱的,看看他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融你的资了。
第四段好像也没有多大意义。第五段真正进入这篇文章的正题。上半年,国产电影没赚着钱甚至是确实赔了不少,是实情。既然在中国投资电影,于票房上不能赚到钱,为何中国每年的电影数量还是逐渐递增呢?为何还有大量的资本进驻电影行业呢?我觉得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艺人包装的需要。
有些影视公司,拍电影赚钱是其次的,靠卖艺人赚钱才是最主要的。这些公司规模都比较大,旗下艺人很多。几千万投资一部电影包装自己的明星,靠走场代言等活动就可以把电影赔的钱赚回来了。说白了,拍电影就是给这些艺人穿身漂亮衣服罢了。也因此,很多艺人的炒作非常严重,而电影质量一直提高不上去。最近,小马奔腾这家公司开始疯狂的炒作宁浩导演,说白了,宁浩也只是一个艺人,不久的将来,很可能被小马奔腾当做明星来卖的。不出一年,宁浩肯定有代言的品牌了,这个是一定的。因此,即使他们投资的电影赔钱了,还是有可以补回来的空间的。
第二、
地方政绩的需要。
很多电影其实都是地方的政绩电影。咱老马是河北人,不能拿河北的那些政绩电影举例子,不然,又要有某些组织冒充黑社会威胁咱了。拿去年的《秋之白华》来说,这个其实就是政绩电影。像《湘江北去》等等也都是地方献媚的政绩电影。这些电影是不在乎票房的,反正是纳税人的钱。
第三、
一些影视公司不可告人的圈地目的。
这个,我不便明说,只能举个例子。有一个叫H的省,每年有几千万的影视扶持资金,但是,它的要求是,申请扶持的影视公司必须财务干净,且最近几年有成熟的作品了。那好,我马庆云建立了一个影视公司,花点钱投资了几部电影,赔点钱,不算什么,就是为了拿到这个几千万的扶持资金。当然,其间有没有官商勾结,就得看我马庆云的本事了。这几千万还是小数字,更大的还在后边。
我拿到这批扶持资金了,因为我最近几年确实拍了几部电影,甭管拍的多烂多不要脸吧,反正是拍了,我朝中还有关系,这扶持资金必定是我的了,政策上也说得过去。但是,我不满足于这几千万的资金啊,毛啊,对于有钱人来说,这点儿是个毛啊。我要申请电影产业园项目!党和政府您的领导英明啊,在您的领导下,俺们的电影事业是蒸蒸日上啊,俺们觉得,好莱坞对俺们的冲击还是有滴,但是俺们深入学习了您们的指导精神,迎难而上啦,同时,俺们认为,好莱坞之所以能比俺们稍微厉害一点,是因为人家是有产业规模滴,俺们觉得,咱们H省也应该有自己的电影产业园区。领导们您们看啊,俺们申请办电影产业园区啊!
各省的电影产业园,才是一块肥肉。说是电影产业园,实际上,就是变相圈地,干房地产。房地产才是暴利!一亩地就能赚以前赔的所有的电影的钱。一个产业园,都是一大片的啊!暴利到底有多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了吧。干嘛要拍电影,还不是为了圈地。中国这么多省,除了西藏青海之外,估计都想着要上马电影产业园区了吧。这么多蜂拥着拍电影的,大多为了这块肥肉。
……中国电影的崛起,不是干多少个电影产业园区就能起来的,这个没有任何关系。说到底,中国的电影积贫积弱,根源上就是这帮各怀鬼胎的玩意们在玩票,不是以做电影产业为目的,而是怀着房地产的恶毒心态。电影,哼,电影不过是它们圈地的敲门砖罢了。中国为什么没有好电影,因为中国缺少优秀的电影中间环节。中国不缺优秀的电影编剧和电影题材,也不缺优秀的电影观众,缺少的是优秀的以电影产业为目的的资金和合理的电影审查体制。中国当下的电影,很多都已经是地产泡沫的一个延伸了,跟数年前的香港电影用来洗黑钱,大同小异。如此看来,中国电影是否有希望?中国经济何时平稳着陆,中国电影何时才能打通这个一公里的中间环节。

H. 影视投资代理利润怎么样

可以的,只要你能接触或者联系到出品方拿到资源

I. 一些电影被禁,导演和演员还会有钱吗!

电影的拍摄,用的一般不是导演和演员的钱,而是在影片的初级阶段筹资来的,用的是赞助商的钱。电影赚钱了,赞助商导演都能挣到钱,赔钱的话一般只赔赞助商的钱,导演的话可能也拿不到钱,不过一般的话会挣一点,不过应该不多。关于演员,现阶段有几种,大部分是按照之前谈好的片酬,不管最后票房多少,演员旱涝保收;再就是演员投资电影,赚取票房分红。

阅读全文

与拍电影投资是如何偷纳税人的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凤霞是什么电影 浏览:318
越南有哪些电影节 浏览:212
海贼王里有金狮子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136
当贝市场里免费3d电影软件下载 浏览:362
唐人街探案2电影好看吗 浏览:272
直播电视电影罚多少钱 浏览:902
百度网盘看电影如何调节声道 浏览:532
口述一个好看的电影 浏览:990
电影八佰线上什么时候能看 浏览:616
哪些电影取景上海 浏览:338
点评高的电视剧和电影有哪些 浏览:750
手机3d电影用什么眼镜 浏览:179
福建土楼电影有哪些 浏览:915
被杀女人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704
最好看的简谍电影 浏览:218
重生在特种兵的电影世界免费阅读 浏览:52
跟O娘的故事相似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922
爱奇艺会员怎么下电影 浏览:529
如何把iso电影转换 浏览:602
如何在卖座电影退票 浏览: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