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票房如何计算,收入如何分配
随着2017年3月正式推出《电影产业促进法》政策出台以及电影票房连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别是218亿、296亿、441亿、455亿,559亿)2018年票房突破600亿。源于政策导向和高收益,电影投资已经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资人的决策当中。投资的动力源于收益,电影投资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电影票房的高低。
那么电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线总票房需要扣除5%的专项事业发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税费,这个是国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线扣除50%—55%,宣发5%—8%,剩下40%左右,往期统计35%左右为片方可分账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资人)分账票房比例。
个人票房分红=总票房*35%左右*投资比例
最后,电影版权在电视台版权收益,网络版权收益和海外版权收益以及广告收益。
票房分红到账时间:
票房结算时间一般在院线下映后三个月内,由中影集团联合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进行结算,然后分账到出品方对公账户,再由出品方结算给个人账户。
票房外的版权收益也会有合同内具体列出,结算时间一般是六个月结算一次。
㈡ 电影院与制片方如何分票房收入
制片方一般情况下需要通过发行方,而不是直接和影院的放映方接触。
原则上,制片方虽然是最先出钱并冒风险相对也最大,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分账却是靠后的。一般情况下,回款的顺序是院线,发行,然后是制片方。比方说,“孔子”是制片方汇总了10几家投资方,花用了1。5亿人民币,完成了电影并交付给发行方。发行方看了喜欢,说,好,但这么大的片子,我们得好好宣传。于是各方达成协议,由发行方再投入1个亿来宣传“孔子”。宣传的过程中,放映方(院线)一般也会投入宣发费用,特别是像“孔子”这种大片。这部分费用,比方说在院线的场地布置,在米花和可乐的杯子上印与“孔子”有关的内容,等等,也属于院线的发行投入。到了这个月中期,“孔子”正式在院线公映。总计收回来3亿人民币。(当然现在看,“孔子”一亿“孔”怕都不可能亿了)
好,第一个月结算下来,院线共收入1亿。于是按照合同,院线扣除自己应得的百分比,然后将剩下的给了发行方,发行方再按照合同与制片方分账(如果有余额的话,也看其合同是如何签的,是否有“保底”,等等)。所以说,原则上是对制片方很“不公平”的。(但有一点必须强调。这个时候,是一个“店大欺客”,还是“客大欺店”的时候。比方在美国,最大的几家发行方,和院线都是有长期合作的软规则的,因此分账的方式也就会与其他小发行方的有很大出入。另外,像汤姆克鲁斯这样的超大明星,可以不论发行和院线方面有否赚钱,只要从票房收进来一块钱,他就能从院线的手里收到10%,甚至20%或是更高的“第一块钱”分账。)
回到你的问题。在中国,票房收回来一亿,制片方能指望拿到的不到4成,也就是不到4000万。
在美国,到十年前,好莱坞的说法还是三一三,就是一亿收入,3成给放映放,三成给发行方,三成给制片方。(注意:这是所谓“8大”或是“6大”片场的产品。其他不如这么大的制作的片子,放映方和发行方要索取的会更多。)
㈢ 请问一部电影的投资方票房分成是怎么算的
根据合同规定。
㈣ 电影收入的票房是怎么分配的,演员多少,投资方多少,导演制片人分多少。
随着2017年3月正式推出《电影产业促进法》政策出台以及电影票房连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别是218亿、296亿、441亿、455亿,559亿)2018年票房突破600亿。源于政策导向和高收益,电影投资已经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资人的决策当中。投资的动力源于收益,电影投资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电影票房的高低。
那么电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线总票房需要扣除5%的专项事业发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税费,这个是国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线扣除50%—55%,宣发5%—8%,剩下40%左右,往期统计35%左右为片方可分账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资人)分账票房比例。
个人票房分红=总票房*35%左右*投资比例
最后,电影版权在电视台版权收益,网络版权收益和海外版权收益以及广告收益。
票房分红到账时间:
票房结算时间一般在院线下映后三个月内,由中影集团联合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进行结算,然后分账到出品方对公账户,再由出品方结算给个人账户。
票房外的版权收益也会有合同内具体列出,结算时间一般是六个月结算一次。
演员、导演、制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资里,利润归投资方。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导演、演员、制片人也参与投资,那就按投资比例分成。
㈤ 电影的票房分成问题
随着国产片票房的高速增长,国内电影投资分成模式也日趋多元化。
从《人再囧途之泰囧》(下称《泰囧》)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称《致青春》),再到当下热映的《中国合伙人》,近期3部高票房影片中,都看到了光线传媒的身影,光线分别以三种不同的模式参与到3部影片的投资、利益分成中,而这也恰恰代表了国内制片方三种主流的影片投资、分成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以投资人身份参与票房分成。以《泰囧》为例,光线传媒是主要出资人,虽然也负责发行,但因投资占比达90%以上而获得该片片方分成的主要收益。据光线传媒财报显示,《泰囧》创出总票房超12亿元的纪录,除去8.3%的税费等费用及院线分成,光线传媒获得超过5亿元的收入。
第二种模式是投资方兼发行方并重。在《致青春》中,光线传媒不再是主要投资人,其担当的角色更多是在发行环节。公开资料显示,光线在《致青春》一片中的投资比例仅占20%。而在发行环节,王长田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发行收益占片方票房分成的10%至15%。通过发行取得的收益可以与投资环节取得的收益相媲美。
第三种模式是纯发行方的角色。在近期热映的影片《中国合伙人》中,光线传媒仅担当了发行人的角色。该公司董秘王牮公开表示,公司负责影片的发行工作,并未参与投资。不过,由于光线传媒目前有发行人员约100人,驻扎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阵地式”的发行网络能够为影片争取到更好的场次时间和更多的排片数量。
得益于光线传媒的发行功力,《中国合伙人》正式公映第一天,就以36%的排片量超过此前《泰囧》33%和《致青春》35%的排片量。
值得一提的是,担任发行方的回报未必会低于投资方。此前,华谊兄弟通过保底发行的模式参与了《西游。降魔篇》的发行,虽然并未参与投资,但最终获得了该片片方票房分成收益的七成,远超投资方的收益。
也正是由于一些影视大鳄拥有强势的电影制作发行资源,因此,近期国内的大片都会出现几大影视公司的身影,如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几家影视公司,他们的身影几乎出现在近期所有热映的国产片中。
此外,投资模式多元化还体现在一些演员、导演加入票房分成的情况也在增多,如《厨子戏子痞子》的3位主演张涵予、刘烨、黄渤即以片酬入股,拿票房分红,这种投资模式可以降低影片的成本和风险,充分调动演员们的积极性。《泰囧》也传出导演兼主演徐峥通过获取片方票房分成模式来领取片酬。
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成模式,可以尽可能调动各方优势,促进影片票房提高。不过,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目前国内电影票房的提升更多仰仗于银幕数的增加、观影人次的增加以及影片类型多元化,投资分成模式多元化对票房的促进并不占主要地位。
不过,瑞格传播执行董事戢二卫认为,国内电影投融资模式依旧单一,特别是银行、信托、基金公司等金融企业并未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虽然此前也有一些个案,比如招商银行为《集结号》提供了5000万元的贷款,但终归未能形成气候。在好莱坞,通过银行、基金公司投融资已经成为与影视投资公司投资渠道相并列的融资渠道。另外,电影投资方也应该引入一些衍生品相关企业,促进电影衍生品的发展,增加电影在票房之外的收益,改变国内电影投资收益过度依赖票房的现状。
以上是借鉴新闻的.
㈥ 电影院的一部电影票房是怎么分成怎么算
中国电影业对于票房分账的基本规则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计入电子售票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中国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办公室(简称专资办)。以专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PS: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终片方结算所使用的数据,为中数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1.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
3.可分账票房中,电影院及院线提留57%,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剩余的40-42%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大部分情况为40%)。
4.影片的发行方会收取归属制片发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为发行代理费用。即为可分账票房的2-6%作为发行代理费。
5.很多情况下,发行方预付影片的宣传发行费用,这时发行方会收取12-20%的代理发行费。如果发行方承诺发行保底、买断发行、预付制作费用等方式,将收取更高的发行代理费用。
6.部分影片同档期处于竞争劣势,出于增加影片排映场次的目的,给影院及院线承诺票房返点。返点一般占到可分账票房的3-5%。
7.制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为:1*(1-0.033-0.05)*40%*(1-0.1)=0.33为一般情况下的制片方分账。
以上情况为例,一部最终票房1亿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为3300万左右。
附:中国电影的资金其它回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版权收入:主要指电视放映权和互联网播放版权销售。这部分收入里面,CCTV6的收购费用为140万-400万每部影片,主要根据影片的题材、频道打分制度、观众期待度、演员阵容、最终票房决定。网络版权价格波动较大,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主要跟观众期待度、演员阵容、最终票房有关。
2.海外销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国家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发行收入、版权收入。这部分收入目前较低,增长潜力大。
3.商务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广告、营销合作、活动冠名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4.授权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视觉元素等授权使用,以及版权衍生品的销售收入。
5.政府补贴: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补贴、地方政府专项补贴等。
6.行业补贴:主要是摄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达到一定数量后,享受专项的行业补贴。票房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奖励100万元;票房在1亿到3亿元,奖励200万元;3亿到5亿元,奖励500万元;5亿以上重奖1000万元。
其中,大部分中国影片的资金回收依赖票房分账,可占到影片总收入的80%以上
㈦ 电影的票房都是如何分红的呢
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电影投资中来,大家都比较关心电影的票房是如何分红的?像《战狼2》的票房是56亿,投资者是不是就能分到56亿呢?并不是的,具体如何分账如下:
总票房划分
中国电影业对于票房分账的基本规则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计入电子售票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中国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办公室(简称专资办),以专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1.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
希望以上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您生活幸福,投资顺利!!
㈧ 电影的票房收入如何分成
以100块票房为例:
1.国家直接先扣掉5%做为电影专项基金,3.3%的税款这部分8.3%,就剩下91块半了。现在你知道每张电影票,你已经自动给国家交了税,看电影顺道当了纳税人。这8.5%,影院、院线、片方都见不着钱,直接被划走了。
2、剩下91块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给院线和影院。其中院线大概在5%左右,也就是100块里,有个4块多吧。像万达、金逸这种垂直管理的院线,这两块收入基本就被算做一块收入了。
3、院线、影院分完之后,发行方还要收一个发行代理费(发行佣金),目前行规是发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票房可分配收入总票房─3%电影基金─5.5%税款─院线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