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鸿门宴电影好看吗,听说是很好看的电影哦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挺好看的 建议楼主去看看
Ⅱ 如何评价电影《鸿门宴》
既没有菜也没有饭的鸿门宴,宴席改成了下棋,为有些让人不适应,人物性格的表现太过粗糙,让一个著名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形象脸谱化,场面还算宏大,然而细节过渡描述不足,让人总有种摸不着头脑,抓不住行为逻辑的感觉。
Ⅲ 电影《鸿门宴》,和历史比起来有哪些改编
电影中的鸿门宴中的人物以及行为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动。
在观看过电影中的鸿门宴之后, 感觉和历史比起来有着明显的差异,一度怀疑自己是读了假的历史。当然,电影就是电影,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 要是过于吹毛求疵就无法欣赏到电影中的艺术价值了。总的来说,光从电影本身来看的话其实还是不错的,较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就是在有些细微之处还是做得不太到位。比如有些地方是存在和历史明显的差距的。
刘邦和虞姬的关系是比较分明的;韩信在刘邦面前一直是唯唯诺诺的; 韩信是在长乐宫被吕后所杀,而不是被刘邦杀死的; 萧何没有被刘邦杀害,而且刘邦是要早于他死亡的。 张良也是有了一个善终的结局;项羽的亚父自始至终都未曾没用过反间计这一计谋,被刘邦杀害的功臣里只有淮阴侯韩信 和彭越英布等三人 。
作为电影来说,其拍摄的还是相当不错的, 真真假假,当个乐子就好,了解更加真实准确的历史还是要从史书上去了解。
Ⅳ 求冯绍峰主演的电影《鸿门宴》的影评!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的故事了。正是这场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而饭局上双方各色人物的登场也充满了画面感和戏剧性。不过,李仁港导演的《鸿门宴》显然已经不是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了,如果你注意看影片打出的片名,“鸿门宴”旁边还有两个小字“传奇”,这也为影片奠定了基调——不求历史,但求传奇。 《鸿门宴》最大的传奇之处就是把“饭局”变成了一场“棋局”。众所周知,“饭局”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表面上觥筹交错,暗地里却波涛汹涌,如果说“饭局”更多的还是限于礼节的互相试探,那么“棋局”却绝对是要分出个高低输赢的。影片中最精彩的也正是范增和张良两位谋士的对弈。这场文戏拍得可谓“步步惊心”,一条线是两位高手的盲棋对决,一条线是刘邦部下被处以酷刑,而同一时间不同空间里,韩信正欲取怀王圣旨赶回来救刘邦,几条线的交叉剪辑让“鸿门宴”的紧张与凶险展露无遗。 历史上说到项羽放走刘邦,鸿门宴的故事也就结束了,但纵观整部电影,鸿门宴的故事却刚刚开始。事实上,李仁港用“棋局”讲述了一场更大规格的鸿门宴,它以楚汉相争为棋盘,以双方人马为棋子,就连下棋的人也最终成为对方的棋子,而这场“棋局”的结局是,项羽兵败自杀,刘邦赢得天下却失去人心,最终落得个“两败俱输”。 值得肯定的是,这样的改编让故事更紧凑也更具悬念,在“谍战”、“宫廷争斗”盛行的当下,无疑很讨巧。但把历史当做“棋局”来解读又显得过于肤浅,一味夸大了智斗的传奇性,却失去了对人性的挖掘和对历史的思考。表面上看,这盘耗时数年的棋局是把鸿门宴的故事扩展了、延伸了,实际上却把整个电影的格局变小了。也正是因为过于突出智斗,范增和张良从绿叶一跃成为主角,而本应最具风采的项羽和刘邦则不幸沦为了旁观者,这也使影片显得权谋有余、气概不足。 虽然全片动作场面精彩,但如何把典故变成电影画面显然也不是李仁港导演的强项。在他的解读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从暗藏杀机变成了正面厮杀,少了几分韵味;“四面楚歌”则是直接让刘邦的士兵在项羽阵前列队吹笛,意境全无;最经典的“霸王别姬”把自刎改成了剖腹,原本千古流传的悲凉诀别成了腻腻歪歪的殉情俗套。 影片到最后,黎明在临终前幡然醒悟,李仁港让他用再直白不过的台词道出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宏大主题,但他或许忘了,如果历史真的“如同一场棋局”,那胜负成败是可以一目了然的,而这成败背后完全是计谋的高低,无关是非论断,也不分小人与英雄。不过,对于香港导演的历史片,我们也不敢太过执着,毕竟人家早就声明过了,这只是一场传奇,千万别认真。
Ⅳ 《鸿门宴》好看吗
如果喜欢历史,熟悉历史,想要领略历史中的霸王项羽和汉帝刘邦,不看也罢,不如看《西楚霸王》。
如果只是想看一部和历史没什么关系的古装爱情片,个人认为场面和演员还不错,可以一看。
Ⅵ 看了《鸿门宴》这部电影,求写观后感一篇
1,鸿门宴发生在刘邦破关入咸阳、嬴婴投降之后,项羽入关灭秦之前,此时项羽还没有分封天下,所以“西楚霸王”和“汉王”还都不存在,狭义上的“楚汉战争”更加还没有开始,所以,鸿门宴不是什么楚汉战争的“转折点”。
2,灭秦以前,刘邦、项羽两大集团的关系是友军,他们共同的敌人是强大的秦朝;而灭秦之后,形势转变,刘邦、项羽两大集团的关系从战斗伙伴变成了争夺秦朝留下来的天下神器的竞争对手,虽然此时这种转变还只停留在政治范围里,但是广义上的“楚汉战争”已经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帷幕。
请注意,“灭秦”这项历史功绩是刘、项两大军事集团合作,分两个步骤完成的:第一步,刘邦破关,接受秦廷的投降,“秦朝”作为一个一统天下的帝国王朝消失了,但是这个时候“秦国”还存在,投降的嬴婴虽然是俘虏,却还是秦王的身份;第二步,项羽入关,彻底屠灭秦嬴的王族、宗室、大臣,焚毁宫殿都城,挖掘陵墓,尽收秦国的珍宝、财富、美人等资源,运回楚国。这样,从东周时代一直流传下来的“秦国”作为一个诸侯国,也告彻底灭亡。嬴氏王族尽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一统天下建立帝国的“秦”永远不存在了。
而如前所述,在“灭秦”的两个步骤之间,夹着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就是鸿门宴。鸿门宴从时间上可以看作整个“灭秦”事件的中间点,从意义上则是整个“灭秦”事件的分水岭。在鸿门宴以前,关中秦地的主宰是刘邦集团,而在这以后,关中秦地的主宰是项羽集团。而我们把视野扩展到整个秦楚之际的政治军事局势来看的话,鸿门宴更是集中地标志了“反秦起义战争”和“楚汉战争”这两大历史段落的分界。
所以,鸿门宴不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而是比楚汉战争更宏观的秦楚之际政局军局的转折点。而所谓“项羽的事业”正式与秦楚之际的天下大局相对应的,也分为“反秦”和“定天下”两个阶段,也正是在鸿门宴前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事业达到了顶峰,也同时埋下了日后危机的隐患。所以,认为鸿门宴是项羽事业的转折点是可以的。
3,鸿门宴虽然不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但它对于楚汉战争来说,具有比转折点更加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鸿门宴是楚汉战争的开端点。上文有提到楚汉战争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楚汉战争是指楚汉双方正式宣战的军事斗争,也就是以汉王刘邦在洛阳为楚义帝熊心发丧,正式宣布号召诸侯讨伐项羽为标志开始的,从汉元年彭城大战开始到汉五年垓下会战结束历时四年多的那场战争。广义的楚汉战争,则是指从上文所提到的刘、项两大军事集团的关系发生转折的时候开始的,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一切领域的斗争在内的一场综合性的理性战争。楚汉战争,特别是广义的楚汉战争,是以鸿门宴为标志展开的。
其次,鸿门宴是整个楚汉战争的缩影。史书记载参与鸿门宴的人物,有名有姓的,有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项庄,樊哙,陈平,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十一人。如果包括引起鸿门宴事件却没有在宴会上出场的重要人物,还有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这样一共十二个人。这十二个人在整个鸿门宴事件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的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或多或少都影射着此后五年间将发生的种种事情。特别是核心人物,也就是入帐上坐的宴席主宾,为项羽、刘、范、张、项伯五人。可以说,这几个人就是决定着楚汉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未来天下的命运的楚汉两大阵营最最核心机要的人物。
根据史籍记载,鸿门宴上,项羽、项伯并列坐上席,范增坐次席,刘邦面对范增坐三席,张良面对项羽、项伯坐末席。五人之间,展开了各怀心思、各有图谋的一场杯酒眼神的暗战。其中,范增、张良两人作为项、刘的谋主,是整场鸿门宴的策谋者和提调者,一个见机出招,一个见招拆招,运用各自手中的棋子和资源,就在方今天下的主宰项羽上将军的面前斗起了法。刘邦与张良心照不宣,项羽的心思却与范增相悖。范增处于强势和主动地位,招招都用阳谋,刚进用强;张良一方处于弱势,应变用阴谋,强调心理战术。结果反而强弱易势,强的一方没有达到目的,弱的一方却大胜而归,全身而退。而项伯这个项羽的叔叔、刘邦的亲家,两边都讨好的灰色人物,却在关键时刻帮了刘邦,搅了项羽的局。这一切,都预示着日后的大事,都与楚汉战争的进程若合符契。结果,刘邦与张良君臣配合天衣无缝,顺利躲过了大劫难,取得了鸿门宴斗争的胜利。当司马迁写完这一笔的时候,从文字的暗示中,人们已经可以预见到楚汉战争的最终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