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7天收获28亿,超过黄渤沈腾,吴京如何成中国首位“150亿影帝”
因为吴京这几年拍的电影都特别正能量,最近这些年观众们都不喜欢看纯粹的科幻片或者爱情片了,如果没有看点的话根本不会走进电影院,个人认为吴京这几年导演的作品和演的角色都是那种爱国的形象,看了以后觉得非常感动。今年国庆期间的总票房已经突破了46亿,而且诞生了我国电影史上第1位总票房达到150亿的男艺人。
真的没有想到吴京作为后起之秀,竟然能压过沈腾和黄渤,沈腾现在的总票房是110亿左右,而黄渤是120亿左右,他们离150亿还差了很多。这三个人当中,后两个都是靠喜剧片获得了大部分的票房,而吴京出演的都是正能量的角色!
㈡ 国庆档电影票房“遇冷”!7天仅20亿,开心麻花也难成爆款!为什么
总的来说现国内的电影都是内容市场,靠着品或怀旧曾经缺乏以夺得观众的欢心,李茶的姑妈和黄金兄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想要胜利,还得靠内容去降服观众,你们觉得呢?
㈢ 《夺冠》上映7天票房仅3亿,立意如此好的电影为何票房不高
关于《夺冠》票房不高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剧情老套,新意不足。说实话《夺冠》刚上映的时候,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非常的高,我甚至一度认为它可以达到《战狼》的高度,可是当我观完之后,它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平平无奇,可以说无论是剧情还是台词,它都没有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说白了就是打着“女排精神”这几个字在那里平铺直叙的演着。虽然看到最后也挺感动的,豆瓣评分以及网友评价也都不低,但是它就是不能带起一波观影热潮,只能说可惜了。
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像《夺冠》这种大情怀的电影,确实不太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出现这种现象不能说年轻人不爱国,只能说年轻人的观影理念和所喜欢的东西与大情怀电影有点格格不入。再加上年轻人又是观影的主力军,如此此消彼长,《夺冠》的票房自然不会很理想,但是话又说回来,有3亿的票房已经很好了,不比惨淡的几千万强。
㈣ 《冷血追击》上映7天票房仅518万,为何如此大片也激不起观众观看的欲望
《冷血追击》上映7天票房仅518万,为何如此大片也激不起观众观看的欲望?其实电影之所以没有一个好的票房,有多方面原因造成。今天柠檬就来说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看看能不能和小伙伴们想到一块去。
所以这样题材的电影不够吸引年轻人,如果真的想要收获高票房,一定要把握住年轻人想要看的电影题材,只有这样才能够跟好莱坞特效大片争票房,否则在票房这一方面真的是很难保证,只能靠运气。
同类型电影太多,会被人忽略。咱们把前面这两个类型的年轻人排除掉,即使有很多人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但是因为大同小异的电影有很多,所以被选中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电影局副局长毛羽同时公布了一些数据,截至上周(11月20日),全国的主流院线影院已达1626家,银幕数达4464块(而且每日以1.5块屏幕的速度增长)。这些数字告诉大家,每天票房的收入是有个极限的。以国庆期间的《建国大业》为例,最好生意的一周平均每天可以收1900万元。加上同期的其它影片,每天全国影院的总票房大概能在2500万到3000万元之间。 用这个方法来推论几部贺岁大片的收入,以市场百分比的占有率来计算,我们有权从放映日数乘以预估的收入,得出一个总和。 例如,12月份率先推出的贺岁大片是《刺陵》,若每天票房总收可到3000万元,12月9日公映,第一天独食,预估能收1500万元到2000万元。第二天有《风云2》加入战团,3000万元各给一半,到第三天(12月11日),张艺谋导演的《三枪拍案惊奇》全面公映,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市场份额是《三枪》占优,算他可占一半,即50%,余下《刺陵》和《风云2》可出现25%和20%之比,剩下5%是其他仍在上映的片子。那么,《三枪》从12月11日到12月17日共7天内,票房收入是7天乘以1500万元,即刚好过1亿元。《刺陵》则为首两天的3500万元加7天乘以750万元,即接近9000万元。《风云2》则是第一天收1500万加7天乘以600万元即可接近6000万元。 一切数据到了12月18日起变化。《十月围城》那天上市,市场占有率重新“洗牌”。算《十月围城》能占40%,《三枪》仍有余力占25%,《刺陵》和《风云2》则降至各占15%左右。那么,从12月18日到《阿凡达》公映,共有14天档期。由于节日将近,估计每天整体票房可升至3500万元,那么《十月围城》在元旦前可收14天乘以1400万元即共1.96亿元。《三枪》在这14天能多收1亿多,加上之前的1亿元,即可达2亿元。 票房游戏是此消彼长。如果《三枪》拍得好,口碑又好,那么它或者能收到2.5亿元;相反,他的市场份额会偏向《十月围城》。当《阿凡达》公映后,《十月围城》当然仍有后劲。相反几部提早上画的片子,比例肯定会降到只剩个位数。 每部大片当然都希望收3亿、亿元或更多,4 但上述的科学方法,告诉我们,票房并不是“吹”出来的,而是真的可以计算出来!
㈥ 《冷血追击》上映7天票房仅518万,难道主演连姆尼森也没有市场了吗
最近由连姆·尼森主演的电影《冷血追击》票房不接,上映两天之后,票房还不到500万,但是从上周的排片来看,规模并不算小,但上座率不高。《冷血追击》上映7天票房仅518万,难道主演连姆尼森也没有市场了吗?
连姆尼森真的是尽力了。这部电影在上映7天后,根据影片排行榜跌出了前10位,所以无奈被影院放弃。其实这部电影是根据2014年的挪威电影改编,讲述了一个铲车司机为了查询自己儿子遇害的真相与黑恶势力斗争的故事。
所以这一次连姆尼森的尝试很失败。而且柠檬看报道得知,片方就连宣发费都没有收回来,真的可能是亏惨了,像这种硬汉题材的电影真的已经过时了。和连姆尼森的演技以及号召力关系甚少,所以电影的扑街不要完全怪罪于演员。
㈦ “一条狗”上映7天票房破2亿!难拍的宠物电影为何能逆袭
“但最重要的是我现在在这里,在这里和你在一起。这就是我的使命。”还有什么比在电影院看一条狗的故事后哭成狗更可怕的事?多少养过狗的观众在电影院泪如雨下,或许所有养过宠物的人都希望自己曾经的宠物会回来找自己吧!“三生三世”刚结束,四生四世,让爱宠人士在影院哭了个痛快,也着实的打响了一波成功的催泪弹。
在进口片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三月,不被看好的电影《一条狗的使命》成为上周末电影市场最大的一匹黑马,自上映以来, 豆瓣高达 8.0的好评分,并且这部宠物电影超过了又贱又萌的《乐高蝙蝠侠大电影》,上映7天夺得2.12亿的票房, 在内容为王的当下,一部成功的电影,除了优质的内容外,背后还离不开电影的营销动作……
莱塞·霍尔斯道姆:教我们活在当下
“单身汪”解救单身狗
使命,狗(人)生意义,狗(人)生目的,这些是不是一条狗会去思考的问题呢?在这部电影中,狗的使命就是现代社会中人类对于狗存在价值的定义—成为人类最忠诚的玩伴,帮助他们排遣孤独。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为“狗星人”量身定做,上映7天,观众的评论不佳,虽说电影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但是感性大于理性的爱狗人士绝对愿意为其买单。同时该片有意思的一点是—“单身汪”解救单身狗,影片中所有的狗其实都是孤独终老的,在狗狗第四世难得发春也被拒绝了,也难怪网友看完影片会说“这是一个单身狗解救单身狗的片子”。
这部电影在上映初期也是一波三折,此前因为影片中一个桥段在网上疯传被指虐狗,视频中显示出一只担惊受怕的狗狗被强行赶入水中,目的是拍摄影片中狗狗在水中救起小女孩的戏份。PETA(善待动物组织)在看过视频后呼吁对该片的抵制,因虐狗事件,在IMDb的评分被刷至1分。随后,影片做出回应,称事件是无中生有的……国内上映以来,这些波折并没有阻挡爱狗人士对该片的热情,豆瓣评分直飙8.0。
提到莱塞·霍尔斯道姆,或许有人会人不知道他是谁,但是当我们提到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相信大家就很熟悉了。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编自1933年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一位大学教授在收养了“八公”之后因病辞世,导致八公在之后的9年时间里每天按时在车站等待教授,直到最后死去的悲情温馨的故事。该影片在上映之后,观众口碑炸裂,影评无一不是“刷了无数遍,哭了无数遍”,且在全球迅速掀起了爱狗热潮。
作为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被誉为“全世界最会拍狗狗的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向来以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刻画闻名于世。时隔八年,《八公》的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依旧将镜头对准狗的一生,对于主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描绘,他显然是游刃有余,依旧能够为观众带来无数“催泪弹”。
关于为何再次选择拍摄电影《一条狗的使命》,莱塞·霍尔斯道姆谈到:“两部电影有一些相似的元素,主题都是关于狗狗是怎样成为人类忠实的伙伴的。很大程度上, 《忠犬八公的故事》体现了忠诚的主题,在主人去世后近十年依然在等待他。而《一条狗的使命》不同,它更多在讨论人和狗相处的可能性,甚至给出了一些看法。 故事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它的一生有四次按照不同方式生活的机会,总之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该影片分成了四个故事来讲述小狗“贝利”四次生命的轮回,从小狗的出生到有主人救济,到见证男主人的悲欢离合、当警犬时的荣誉与胆战心惊兼备,再到与女主人的陪伴,都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轮回。而对于这样的生命轮回的演绎,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认为这个想法很浪漫,也很有诗意。
他也表达到:“狗是可以教会人们如何去爱,也能教会我们不要为过去和未来束缚,而是要活在当下,珍惜现在。对我个人来说,这就是一条狗的使命,也是我们作为人类需要学习的地方。对于人类来说,我们的想法和灵魂也有特别的联系,其他的我不确定,但是我希望狗狗是有重生的。”
简单的故事情节,但是通过导演特有的叙事方法,让狗狗和演员大胆发挥,也让整部影片充满灵魂, 通过人与狗的感情升温,折射出陪伴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从社会底层到社恐症的女孩,人们对于陪伴的理解各不相同,更不用说是观众观后的理解。 导演很好的用狗的视角讲述人的故事,通过狗的一生讲述活在当下的意义。
“一条狗”的逆袭
看中国宠物电影怎么拍?
三月,在进口片不断升温的中国市场,不难看出 《爱乐之城》、《一条狗的使命》的热映,以及类似《乘风破浪》、《九条命》等电影的大卖,这其中表明中国观众开始愿意为情怀、温馨等风格电影买单, 没有了大场面的视效支撑和简单粗暴的动作剧情,温情走心的剧情也能俘获人心。
回到中国电影市场,其实国内也有很多关于宠物题材的影片,但很少出现口碑佳作的宠物真人电影。大多宠物只是作为电影中锦上添花的点缀效果,比如《湄公河行动》中的警犬“啸天”、《后会无期》中的“马达加斯加”。但是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在国内并无成功的案例。仅有的几部宠物题材影片都以“扑街”告终,比如2003年上映的电影《卡拉是条狗》, 2015年上映的《我的男友和狗》,号称将打破华语电影类型桎梏,但是最后仅收获2400万票房。
从全球电影来看,美国、日本这方面做得很好,几乎我们看过或可以想到的关于宠物的电影都来自美国和日本。比如曾经在国内上映赚足眼泪的《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忠犬八公》和《导盲犬小Q》等,都是以小见大,用动物的感情放大到人心。
国内之所以没有经典的宠物电影,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宠物在我国家庭中的地位和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在欧美国家,宠物和主人的关系通常是一种伴侣关系,而国内则是把宠物当做玩物,更多得则是一种盈利为目的的饲养宠物,从精神寄托到盈利目的,这中间的感情就显而易见了。观念上的差距导致往往缺少一个能打动人心的好故事。
除了观念上的差距, 导致国内拍摄类似宠物题材影片时,总会将故事情节无聊化, 逃脱不了宠物丢失、主人担心宠物被贩卖的无聊情节, 缺乏了美日电影中动物和人之间的互动情节。 导致了国内的宠物电影最终的主角还是人,讲述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宠物只是另一种角色的存在,脱离了宠物是主角这一点。这样拍摄的电影并不具有感染力,也没有达到让宠物的觉得充满灵魂。
在观念和故事情节的差距中 ,缺少善于拍摄宠物题材的导演也是致命点, 拍摄《一条狗的使命》之前,该导演就拍摄过两部以狗为主角的电影,这也是国外宠物电影走得前的关键点。导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过:“多年的导演经历让我学会了根据片场的情况和气氛,让演员和狗自由发挥,我不想强制演员做表演,对狗也是如此,我希望多让演员和动物在镜头前感受到自由”。
纵观来看,无论是国内对待宠物的观念,还是导演讲故事的能力。《一条狗的使命》的爆红都值得国内电影学习,随着国内宠物市场的成熟和喜爱宠物的观众的群体不断扩大,将走心的宠物电影带入影院,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还是值得期待的!
种子人群,带宠观影
看“一条狗”背后的精准营销
虽说《一条狗的使命》是进口片,但也离不开中国公司的影子,作为引进方阿里影业的子公司中联华盟来说,的确做足了功课,砸了不少“心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09年上映的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自从在全球口碑炸裂后,关于狗的电影题材就变得越来越多。而该片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时隔近十年之后,又一次将镜头对准狗的生活,对于这类温馨剧情的电影题材来说,莱塞·霍尔斯道姆已然是游刃有余,能够最大化释放出狗与主人之间的主情感寄托。同时,导演也表示自己希望在人与宠物的感情里加入一定的喜剧元素,让电影整体呈现更加轻松,“电影不仅仅讲述了人和宠物之间的相依相伴,更多的是给每一个养过宠物的人希望。”
而针对《一条狗的使命》的宣传营销,阿里首先对影片市场进行了精准的定位。 通过分类观众群体, 宣传方将观众分为三类人群,一是爱宠人士,二是年轻女性,三是亲子人群,根据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一对一的进行攻破,再从核心定位人群的口口相传扩展到各种类型的受众,以达到传播口碑的最大化。
与此同时还针对影片的类型和内容, 在线下展开狗狗领养活动和“爱宠陪伴观影会”,允许观众带上宠物前来观影。 这对“铲屎官”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福利,口碑爆棚。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宣发模式,这也是该影片逆袭的核心之一。
阿里影业虽说财大气粗,但作为影视行业的“新人”,阿里从成立之初就被外界高度关注,使这个头顶光环的公司被太多人寄予厚望。想做优质电影,就必须要有优质的团队,在国际市场上,阿里曾与好莱坞的一线电影制作公司都有合作意向,但最终牵手的也仅有斯皮尔伯格的娱乐公司Amblin Partners。在寻找最正确轨迹的道路上,阿里在最终与Amblin Partners选择了《一条狗的使命》,不论是电影上座率、平均观影人次,还是票房成绩与后期口碑,都算是给阿里打了一剂强心针。
不难看出,这是阿里影业目前投资的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从《摆渡人》的扑街到《一条狗的使命》的逆袭,作为投资今年即将上映的《傲娇与偏见》、《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阿里影业,不知还会不会像《一条狗》一样成为黑马,逆袭票房?
成功的营销发行,高品质的内容加上良好的观众口碑和上座率,《一条狗的使命》在排片方面稳步提升,截止发稿前,票房占比是33.3%,堪称三月份国内电影市场表现最为抢眼的一匹黑马。 除了成功的营销之外,最根本的还是应该回归内容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