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字化技术对电影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近年来,电影从拍摄、特技效果到后期剪辑处理全部采用数字化技术,甚至可以取代专业演员。影片的拷贝、发行和放映也都完全数字化,通过网络或卫星直接传送到电影院,不仅大大降低了发行成本,而且可以充分确保画面清晰,没有任何抖动与闪烁,更好地展现视听效果,同时不会磨损,可以无数次地反复放映。
2. 电影技术发展对电影的影响
观影人次扩张,电影票房规模逐年增加
2012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为4.6亿人次,放映场次为2020.6万次,2015年,电影观影人次首次突破10亿人次,放映场次超过5400万次,2018年,电影观影人次为17.2人次,2019年观影人次为17.3亿次,基本保持稳定发展。
5G技术带来全行业的颠覆
在技术维度,电影的发展和继续存在实际上都依赖技术发展和进步。从照相到摄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2D到3D,这些电影划时代的进步都依赖技术革新和进步。5G技术的核心是“高速度”和“广互联”,这必将深刻影响电影的制作、发行和传播。
在艺术维度,在5G技术的影响下,电影画面的清晰度、电影影像的奇观感、电影欣赏的互动感将加强,电影将变得更加“好看”和“好玩”。导演予安元表示,未来,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欣赏者,而可以通过VR等设备去体验电影。
在传播维度,在5G技术的影响下,网络速度再次提升,更快的速度必然带来更优质的用户体验,卡顿和延迟减少,电影宣传中大量的影音资料也将得到更快更广泛的传播。“电影的全球化传播将增加更多路径和可能性,电影产业的跨国、跨城市、跨公司合作将变得更加常态化。
在发行维度,电影宣发及广告渠道将变得更加多元且高效,且可以根据片子受众特点及不同地域等因素采用分众发行或分线发行的方式。既可以丰富片源供给,也利于充分释放每一部影片的潜力。日渐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让所有的行业都向用户需求倾斜,也即看到每个用户的差异性,更有效率地推荐信息。目前,各大购票APP推送的内容是一样的,这对于挖掘潜在观影群体显然是不利的,5G时代,有了更强大的数据支持,电影的私人订制也将提上日程,过去叫好不叫座的低成本文艺电影,将有可能会被推送给更多精准定位的消费人群。
在制作维度,制作成本降低。以动画电影为例,传统的动画制作模式更多是采用集中的方式去制作和渲染,而5G之后,可以做到高度计算、高度存储,不仅制作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使得分布式跨领域协同制作成为可能。
比如5G+4k/8k拍摄,将实现实时拍摄、实时传输、云上渲染、云上制作,达到远程处理、多点共制,有效提高电影拍摄效率及效果;5G+VR/AR将充分满足影视娱乐行业的服务新要求;如5G+无人机航拍这样一项业务,都可能开创影视制作/娱乐体验空域经济。
在产业维度,5G技术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参与全球竞争是一次重大机遇。如果中国相关部门和电影从业人员能充分利用中国在5G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大力发展电影产业,重视新技术在电影产业各环节的应用,必将促进中国电影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3. 电影与科技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借助先进的、运用得当的科技手段能够使电影的画面效果更佳,从而以更完美的表现形式展现出电影的主题,提升其艺术水平,为观众带来更美妙的视觉体验。
电影是综合艺术,艺术性与技术性结合是大势所趋,两者如果能够完美融合,那么观赏这样的作品会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下面举例展示下目前电影中已应用的科技手段:
1.数字虚拟摄影机技术
《阿凡达》有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供观众选择。影片的预算超过5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预算金额最高的电影。
对于《阿凡达》的制作主要依赖于卡梅隆提出的数字虚拟摄影机技术。姚睿解析了数字虚拟摄影技术的原理:“数字虚拟摄影机技术,它的意思是把人脸上以及人物身上打上动作捕捉点,贴上跟踪点的人物在摄影机前表演,电脑将各个动作位点(包括各个关节)的运动信息捕捉好,制作出一个三维模型。像影片中纳威人,都是找真人表演后制作出来的。”
2.Matt Painting
《阿凡达》中的虚拟星球则是使用了Matt Painting技术,俗称数字绘景技术。姚睿说:“像影片中的全景,导演会到外景地采风,做一个视觉的参考,然后把这些人类的想象给超现实化,然后请数字绘景师运用相关的制作软件画出来。”运用Matt Painting画出来的图像要比3D制作更加逼真,人类的一些动作细节依靠Matt Painting可以准确地辨认出。
动作控制系统
《铁甲钢拳》是一部由梦工厂影业制作的科幻电影。该片围绕未来世界的机器人拳击比赛,讲述了一个饱含动作、梦想与亲情的励志故事。
影片中机器人的场面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姚睿说:“影片使用了两套设备,一个是数字虚拟摄影机,另一个是动作控制机,动作控制机它是一套摇臂轨道系统。动作控制机是用来拍摄运动镜头的,首先你要精准的设定好第一个入点,随之设定好运动过程中的各个位点,最后设定末位点。动作控制机可以依据设定的位点拟定出运动的轨迹,使初位点和末位点之间的位移不变。遇到复杂的场面调度,动作控制机就派上用场了,它可以保证每次运动拥有同样的运动轨迹,同时每次对动作的捕捉都精准到位。”
如果是人手动控制,每次的拍摄势必会存在微小的偏差,而动作控制机则可以保证两次运动轨迹一模一样。在影片当中,机器人的打斗场面就是由动作控制机拍摄完成的。至于人满为患的拳击场面则是后期观众场面同机器人的打斗场面合成的。
4. 探讨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
探讨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
数字技术使得电影的真实观、叙事手法以及观影方式都产生了的影响,对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这种美学冲击。要将数字技术作为电影创作和电影美学营造的手段,而不是将其看作是电影美学创作的本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电影艺术创作。
摘要: 电影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艺术领域的重要结合,电影发展史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改革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当前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中的应用,给电影的各个相关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电影创作和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数字技术发展时代,如何正确地看待和认知电影美学,做好相应的电影艺术创作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基于此,本文对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冲击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电影的现代创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美学;冲击;电影创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领域中的应用,不仅对电影创作技术、电影语言和相关叙事方式产生了影响,而且还对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电影创作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能够正确看待数字技术下的电影美学,更好地完善数字技术与电影之间的相互融合,做好新时期电影美学的营造和传递。
1.新媒体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分析
计算机技术是数字技术的核心,而这一核心技术进入到电影制作领域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主要是电脑成像和电脑绘画得到的数字影响和相应的虚拟空间手段在电影创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电影与电视、电脑和其他多媒体设备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促使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平台为中心的新型媒体的出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电影审美文化、电影艺术表达形式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数字电影就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演变和发展起来的。纵观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新媒体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电影真实观的变化
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传统的电影在拍摄手段、制作方法等方面大都是以真实存在的景象作为电影影像的主要来源,观众通过荧幕上影像与真实景象之间的对比来评判电影的真实度,例如传统的巴赞长镜头、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等都是从真实情境出发而形成的电影物体拍摄手法,电影题材的选取也都是从人们现实生活中所提取的。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电子成像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使得电影中的影像可以抛弃过去必须面对实体的实际,利用计算机就能够任意地生成相关图像,在这种创作手法下,海啸、空难、外太空等场景和景象能够很容易地出现在荧幕上,而且电影题材的选取也不再局限于现实生活,由此,一种新型的电影美学——虚拟美学就诞生了,在虚拟美学思想下,电影不再是以照相为本性,而是用合成性和生成性来表现。
1.2电影叙事方式的变化
巴赞长镜头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是传统电影叙事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一种线性的故事剪辑方式。而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则将电影叙事的方式有单一的线性剪辑方式变化为非线性的剪辑方式,这种非线性的剪辑方式能够将电影时空进行无限、自由的转换,剧情离奇跳接、无限制复制等故事剪辑手段开始被广泛地应用到电影创作当中,电影开始朝着奇观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长镜头和蒙太奇开始被逐渐地忽略掉。
1.3电影观看方式的变化
传统观影方式具有仪式性、集体性和暗示性的明显特征,这同时也是分析电影观众心理的主要概念范畴。但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传统的观影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变,从录像机、影碟机、家庭影院,到网络电视、手机APP软件等新型播放媒体的不断出现,传统的观影仪式感已经不复存在,集体性朝着个性化、随意化的方向不断演进,电影的观看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在带来了电影创作发展机遇的同时,对电影观看的幻觉体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正确看待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2.1技术革命不等同于美学革命
数字技术虽然对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技术革命并不等同于美学革命,也不是必须要通过技术革命来带动整个电影艺术的整体革命,简单的说,就是数字技术虽然对电影美学产生了冲击,但是并没有对电影的艺术本性产生影响,也没有动摇电影美学的根基。电影美学是建立在电影艺术之上的,从审美哲学的角度来看,电影艺术仍然体现的是人们生活的实际,表达的仍然是人们的内心需求和愿望,传递的情感和思想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数字技术所改变不了的。另外,从电影观众的角度来说,电影美学主要来自于观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情趣,而人们的审美需要是从自身内心出发的渴求,这同样也是数字技术所改变不了的。从这些角度上来说,数字技术革命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更新和丰富了电影美学的表达手段,但是并不能改变电影美学本身的属性特征,也无法遮掩电影美学的艺术本性,技术革命对电影美学的冲击只是给电影美学创造带来了新的问题和要求,但是并没对电影美学产生颠覆效应。
2.2影像奇观并不是新时期的电影艺术本性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电影产生的最大影响还是体现在电影视觉效果的变化和发展方面,这种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电影视觉效果被称为是“视觉奇观”。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电影影响的视觉奇观只是在数字技术推动下,传统电影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型发展趋势和视觉营造手段发展方向。这种视觉奇观就是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创作出来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画面和影像,这种影像能够为大众带来极为强烈的感官刺激,同时也是直接服务于视觉快感的生产手段之一。视觉奇观在现代电影中的应用层出不穷,国外的《阿凡达》《后天》,国内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知名影片都使用了这种视觉表达手段,以此来满足观众的感官震撼刺激心理。但是不论这种手段如何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表达手段,真正让人们感兴趣或者是印象深刻的,仍然是这些影像手段背后电影所表达出来的“意义”和“内涵”。人们对电影好坏的评价,仍然是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和传递的信息和内涵决定的,技术手段应用的好坏只是关系到内容和形式和方式。讲好故事仍然是电影的本质和存在价值体现。
2.3数字技术无法动摇中国电影美学
传统中国电影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开始朝着更加高端画面品质更佳的方向发展,但是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数字技术不能动摇中国电影的美学传统。中国电影观众在电影这门艺术形式上最为关注的点,仍然是“戏”,也就是说中国电影观众要在电影中看到丰满的`人物形象、流畅的故事叙事以及能够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或者是伦理力量,电影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中国观影者关注的根本点,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过分地依赖数字技术带来的所谓视觉奇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中国电影观众的喜爱,《无极》就是这一类电影的典型代表,虽然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但是单薄的故事、不够突出的人物刻画仍然是电影的硬伤。另外,通过数字技术所营造和创造的奇观电影从某个层面上来说,与我国的文化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膜,奇观电影关注于美轮美奂的画面、精彩绝伦的对决以及华丽堂皇的服饰等视听奇观,而忽略了人文关怀、人文情怀,这种电影创作方式也很难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根据我国电影发展历程来看,戏剧式电影更加符合我国电影观众的审美情趣,也更加符合我国电影观众对电影这门艺术的美学要求和审美要求,因此,一味地追求数字技术的应用,创造视觉奇观的做法是无法动摇中国传统观影美学的,同样也无法得到中国观影群众的喜爱。
3.结束语
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影艺术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技术使得电影的真实观、叙事手法以及观影方式都产生了的影响,对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这种美学冲击,认清数字技术并不是电影美学的全部,无法代表美学革命、不能改变电影艺术的本质,也无法动摇观众的审美情绪本性,因此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仍然要从实际出发,要将数字技术作为电影创作和电影美学营造的手段,而不是将其看作是电影美学创作的本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电影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史可扬.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及辨析[J].艺术百家,2012(1):84-88.
[2]梁晓萌.论数字技术对巴赞电影美学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6(8):288.
[3]高琳.数字技术长镜头对电影美学的丰富与发展[J].美术大观,2010(8):194-195.
[4]肖永亮,许飘,张义华.数字技术语境中电影的真实性美学——从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谈起[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9-154.
[5]纪丽君.论数字技术对电影假定性美学的开拓[J].电影评介,2013(9):55-57.
[6]丁桢桢.数字合成时代下的视觉感知——浅析CGI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9):131-132.
;5. 电影技术的革新给电影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电影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深深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人们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电影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艺术。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电影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创作手段,并为电影的传播开拓了更多的渠道,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观众市场,但同时也给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在电影领域,科学技术的应用同样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电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每向前迈进一步便为电影拓展一些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又为电影作品版权侵权提供了更先进的工具和手段,又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电影的发展。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便随着技术创新的电影版权侵权斗争史。在最初的胶片电影传播时期,由于受技术限制,对电影作品的侵权一般仅限于在除电影院外的公共场所的未授权放映,权利人比较容易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光碟电影的传播则是随着录制设备技术的完善及影碟机的家庭普及而发展起来的,这使盗版光碟很容易的走进了千家万户,这给版权人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维权路上的艰难;当今的数字电影,是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电影作品形态,互联网使得电影作品的非法复制、翻录、传播变得极为容易,从而电影作品版权也更容易受到前所未有的侵害。因此,数字技术时代怎样保护好电影作品版权便成为各国法律不容回避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综合的表现艺术形式的电影作品,具有许多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不具备的特点,恰恰这些特点给相关法律的制定和适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理论界对电影作品版权保护问题缺乏密切关注,致使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相当贫乏,这种理论研究的缺乏势必影响到立法和执法的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故而,电影作品版权侵权研究的加强,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本文在考察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相关实践,对电影作品版权侵权责任这一主题,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6. AR,MR技术的兴起对影视后期特效制作有什么可能的影响
你可以先去【绘学霸】网站找“影视特效技术”板块的【免费】视频教程-【点击进入】完整入门到精通视频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12&zdhhr-11y04r-1545588274998058867
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考虑报一个网络直播课,推荐CGWANG的网络课。老师讲得细,上完还可以回看,还有同类型录播课可以免费学(赠送终身VIP)。
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行业龙头: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 www.cgwang.com/course/ystxcoursemobilecheck/?zdhhr-11y04r-1545588274998058867
在“影视特效技术”领域的培训机构里,【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且没有加盟分校,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基础差的学生。
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7. 科学技术对电影所产生的美学影响有哪些
科技对电影产生新的构建 像阿凡达中的3D虚拟影像摄影系统、虚拟摄影棚、协同工作摄影机,面部捕捉头戴设备等技术的引用很大程度改变了电影的构造.现代科技对电影生产力、生产关系、形态、主题、审美空间、人的审美感官、生存状态等几个方面都有。
电影美学应当是电影理论的一种,而且是其理论中较为高级的形态,他集中研究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具体文本中有关美和如何产生美的问题,它是研究电影艺术中关于美和审美的科学。
电影美学的研究范畴至少可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1、电影美学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电影的审美特征、电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尤其是电影语言、电影思维、电影艺术中超越时空的假定性和电影的审美形态。
2、电影美学还应重点研究电影作品背后的文化哲学思维和文艺思潮,观众与电影艺术间的审美关系。
3、电影美学的研究还应同西方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相联系,特别是研究中国电影,完全脱离中国的特定文化、中国古典美学的根基是不可想象的。
4、鉴于电影美学既要涉及电影作品和发展史,涉及与其有关的社会思潮、思想意义及哲学、文化的深层次,由于各种技术密切相关,所以应具体区分电影概念是在何种语境中被使用,又是以怎样的文本被表现出来的。
8. 浅析三维技术对现代电影的影响
说三维技术有点太片面,可以改为CG对现代电影的影响。
对于CG技术对电影的影响,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真人电影二是动画电影。
先从真人电影说起,我认为有4个阶段:
一是从《终结者2》和《第三类接触》开始,计算机特效开始在电影中真正的崭露头角,开辟了特效制作的新领域,给人前所未有的震撼,使导演和编剧丰富的想像能够真实的表现出来,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拓荒的阶段;
二是《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星战前传1》等电影为代表,这个时期计算机特效开始大量应用,而且技术水平飞跃性的提高,不仅可以达到真实而且还可以为影片节省成本,这是一个发展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大概上世纪90年代末到前些年吧,特征就是电脑特效成为一大卖点,制作方把主要精力用在视觉效果上,如果硬要说出代表性影片我认为是《黑客帝国2,3》,它们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过他们算比较好的了,还有一大堆说不说不上来名字的,当然这时也有好的,但是我说的是整个趋势),这一时期电影质量虽然下降,是对于CG在电影上的应用需求量却增加,培养和发展了不少新人和技术,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一个积累阶段;
四就是现在这几年,CG技术被重新以电影特效技术中的一种手段来认识,应该更好的为电影服务,代表作是《指环王》系列(虽然它属于三代半产品),不是为了特效而特效,完全为影片主题服务,不喧宾夺主,相对于当时别的影片更多的依赖了传统特效手段,反而更真实更省成本,这应该算成熟阶段。
还有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特效手段也一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一直被或多或少的采用。
再来说说CG对动画的影响,从技术上应该把它拆分成两个部分来说:
一是电脑制作取代传统工艺,电脑进入动画领域使动画片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灵活性大大提高,可以看作是一场革命;
再有就是形式上,三维动画出现使观众体验到一种新的视觉感受,最早的三维动画长片就是《玩具总动员》了,当时三维制作成本非常高,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逐步降低,而且视觉效果也越来越好,到了现在三维制作的成本已经低于二维,而二维动画票房惨淡,迪士尼终于在前年关闭了它最后一间二维片场,全力转向三维或者二维加三维的制作,就整个市场来说也是三维动画占了绝大多数。以前多的时候一年也就有两三部动画大片上映,现在三维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七八部,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中。
像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一样,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会使电影在内容上有所倒退,而更注重形式,但是说这都是短暂的,一旦成熟起来新技术也会给电影带来新的生命。
以上是我自己的认识,由于不是研究电影史的有些地方可能说的不准确,或者我的认识根本就是错的。写这些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打这么多字真他妈累
9. 电影的发展跟技术的发展没有关系对吗
当然有关系啦。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技术的发展造就电影的质的改变。最初的无声、黑白,到如今的有声、4D等等,都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
10. 计算机对电影行业的影响是怎样的
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创造了20世纪摄人心魄的电影奇观。
1977年,当人们第一次看到电影《星球大战》惊心动魄的场面时,真是激动不已,难以忘怀。
其实,产生这一强烈的艺术效果,除首次应用了道尔贝立体声响效果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归功于成功地运用了计算机进行特技创作。为此,该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电影技术成就奖。
从此,在电影制作上,拉开了运用计算机来帮忙的帷幕。
几经努力,计算机在电影制作上大显身手,其运用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例如,1993年拍摄的《侏罗纪公园》影片中,用计算机制作的恐龙的特技画面就足有6分钟;1995年拍摄的《鬼马小精灵》影片中,用计算机制作的画面就有40分钟。
在《侏罗纪公园》影片开始时,人们看到许多恐龙正悠闲自得地徜徉在清澈的湖水中。
这些镜头里的恐龙,都是由计算机制作出来的电脑图像,而背景却是一张静止不动的照片,为了使湖水有波动效果,制作人员用电影摄影机拍了湖水波动的活动画面合成在照片上。
影片中,在返回参观中心的途中,人们又遇到了恐龙,他们赶快逃到大树后面躲避起来,清楚地看到大大小小的恐龙在如茵的草地上奔跑着。
这里,也是采用了在外景地拍摄,用计算机制作出恐龙模型,再用计算机合成的方法。
《侏罗纪公园》影片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加工的片段是影片中最令人激动的场面,采用传统的特技是很难取得如此效果的。
是啊,人们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使1亿4千万年以前的恐龙复活了,构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童话般的电影奇观。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有这样一个场面:剧中人物阿甘与肯尼迪总统握手。为了拍好这个场面,绘画师用计算机的变形软件程序来进行特别处理,从而使人们看到其实不存在但画面确实令人信服的握手镜头。
再如,1998年在我国各大中城市放映的进口影片《泰坦尼克号》,它以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首航途中与冰山相撞沉没为线索,展示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影片中许多豪华、宏大的场面也是计算机大显身手的妙作,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震慑力。
因此,人们这样赞誉计算机:它是影视界冉冉升起的一颗“超级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