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德国电影如何使用方法

德国电影如何使用方法

发布时间:2022-10-23 11:59:37

1. 二战德国纳粹电影.

电影《浪潮》。

该片改编自德国小说家托德·斯特拉瑟的同名小说,讲述了高中教师赖纳·文格尔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带领学生体验法西斯独裁制度的故事。

在一所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解独裁统治的课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们对此都嗤之以鼻。接下来,这位老师和他们班上的学生们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叫“浪潮”。

引导学生们设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装。短短三天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自己的组织确立了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在同其他班级的一次群体斗殴中,历史老师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于是把全班学生召集到礼堂中,宣布实验的结束和组织的解散。然而为时已晚,一名狂热的学生因“信仰”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

2.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特征急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1908出现在绘画和剧场的一种风格。
绘画——籍由极度的扭曲, 不写实的图案来表达内在的情绪。
剧场——夸张的布景, 扭身歪脸的表演方式, 夸张的姿体及舞蹈。
故事——幻想或惊讶的故事。

3. 德国电影《香水》剧情是什么,要表达的是什么一个意思

剧情简介:

十八世纪,马普蒂斯特·格雷诺耶(本·威士肖饰)出生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地方——鱼市场上。格雷诺耶天生对气味有着惊人的天赋:无论恶臭还是芳香,他都一一记住,并能轻易分辨各种气味。当他在孤儿院长到13岁的时候,被院长卖给了制皮匠。

格雷诺耶在制皮铺过着犬马不如的生活。机缘巧合,格雷诺耶在香水巴尔蒂尼(达斯汀·霍夫曼饰)面前展露了其过人的天赋,进入了香水铺工作。但格雷诺耶并不仅仅满足于制作出世界上最芳香的香水,他梦想学得如何保存万物气味的方法。

巴尔蒂尼告诉格雷诺耶香水的起源地在格拉斯,那里的人知道保存气味的方法。格雷诺耶拿着巴尔蒂尼的推荐信来到了格拉斯。格雷诺耶爱上了青春少女的体香,为了把这种香味保存下来,格雷诺耶最终走上了杀手的道路。

表达意思:“香水”之谜在抽象意义上讲,即个体身份与主体价值之谜,也是人的自然性之澄。当整个谜团解开的时候,格雷诺耶产生了从未有过的虚无感,发生了用少女体香研制的香水浇遍头顶诱使贫民将其吃光的最后疯狂。

死亡并不可怕,人活着却没有真实的自我那才可怕。人与生但来的主体价值即自然本真被遮蔽而产生绝望更加可怕。

(3)德国电影如何使用方法扩展阅读

影片思想

影片以格雷诺耶鼻翼翕动展开了电影的叙事过程,也展示出主人公格雷诺耶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在其天赋异禀的嗅觉指引下,格雷诺耶的生命在世界上才得以存活、发展、兴盛终至毁灭。虽然影片将故事发生的年代返溯至18世纪,但影片以嗅觉的指引、以对香水的找寻为叙事线索。

透过格雷诺耶这一人物形象,为观众揭示的却是一个现代社会中个人自我实现的神话,归属感和爱的缺乏导致了神话的覆灭,这正是影片的主旨之所在。

而归属感和爱的需要之所以迟迟得不到满足,仔细考量影片,则是与格雷诺耶所处时代利欲熏心的人性和冷漠的人际关系密不可分的,而这恰是现代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影片的社会批判和伦理反思色彩也得以凸显。

4. 电影特效,1902年就有了

“特效”,很容易会和“大片”联系在一起。

但严格来说,特效制作和电影拍摄前的布景、服装、化妆的功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创造和提升最后成品的整体观感。

最早期的特效其实就是布景和化妆,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1902年 《月球旅行记》 ,导演乔治·梅里爱就通过制作舞台道具,创造出一个天马行空的未来世界。

在那里,科学家可以坐着导弹飞往月球,月球上有着不明生物,对外来者充满敌意。

当人类意识到电影可以超越现实的时候,创造奇观的方法源源不绝。

1972年的德国电影 《大都会》 ,微缩模型、蒙版绘景等技术创建了一个壮观的未来都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艺术价值不降反升。

1968年 《2001太空漫游》 ,斯坦利·库布里克展现出恐怖的电影才华,他仅仅用道具模型,就能真实地呈现出太空场景,后世不断模仿其拍摄技巧,却无法实施超越。

一直到1977年 《星球大战》 ,电脑特效才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以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为代表,80年代模型加电脑特效的制作模式生产出了一批风靡全球的商业大片,世界电影的格局发生了质变。

人类仿佛回到了1902年第一次看到 《月球旅行记》 的时候,电影所带来的“超现实体验”是难以抗拒的,如果有机会可以逃离枯燥的生活,为什么不呢?

成熟的电脑特效技术是令人疯狂的。

以前观众一看就知道哪里是特效,一个不小心就会出戏;现在的电脑特效是无所不能,而且难以分辨真假了。观众可以彻底地沉醉在电影所创造的世界,相信那就是真实发生的一切。

早在90年代的 《阿甘正传》 ,如果不看幕后资料,真的很难相信,这部剧情片很可能有着上百个特效镜头,包括片头片尾的羽毛,丹中尉的断腿,阿甘打乒乓,与肯尼迪见面等画面,全都是依靠电脑抠图完成的。

以假乱真的特效,可以令到电影作品更加不可思议。

21世纪初, 《指环王》 三部曲运用电脑特效的辅助把托尔金笔下恢弘的中土世界变成了直接引入眼帘的影像。

想象如果还只能有简陋不堪的化妆和布景,任彼得·杰克逊有再大的本事,也无法把电影拍出如此的史诗感。

要创造一个脱离现实的科幻、奇幻世界,如今电脑特效几乎是必备的,电影在这时候才真正意义上变成了一部完善的“造梦机”。

《指环王》 还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创建出全CG角色咕噜。这对于人类电影史来说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前非人类角色,只能是演员穿着道具服演出,虽然有着 《异形》 这样不用电脑也能很真实的作品,但道具服始终在限制着人类无穷的想象力,而且花费的人力物力也非常之大。

电脑特效花费也不小,不过却给剧组那边省了不少事。安迪·瑟金斯在扮演咕噜的时候,只需要穿着动作捕捉服表演多次即可,导演也不需要担心道具会穿帮,所有人能更专注于表演。

等到詹姆斯·卡梅隆在 《阿凡达》 中带来了更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演员只需要一次成功的表演,后期制作就可以捕获所有动作数据,生成出最终的CG角色。

CG角色的入场,使得各类幻想故事可以更加地“为所欲为”。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超级英雄电影,没有技术上的成熟,超英们想要“烂大街”是有些困难的。

神奇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去迎合电脑特效的时代。

克里斯托弗·诺兰,江湖人称“实拍狂魔”,明明可以用CG解决,他偏偏要用最原始的方式制造出超现实的画面。

《盗梦空间》 “旋转走廊”场景是剧组搭棚实拍。

《星际穿越》 “五维空间”,特效组只需要去掉威亚,再美化一下就收工。

电脑特效再怎么逼真,也无法取代实拍所带来的质感,诺兰等传统派的导演一直用作品证明着这一点。

而站在另外一个极端的大卫·芬奇,江湖人称“特效狂魔”,明明可以实拍的,他偏偏要用特效。

《龙纹身的女孩》 中,为了使女主角的发型始终一致,刘海的部分要用特效来做。

《社交网络》 中,主角在室外呼气的热气,其实是后期添加的。

特效的运用早已经不是商业大片的专利,像 《社交网络》、《华尔街之狼》 等奥斯卡电影,后期制作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可是对于许多商业电影来说,特效的重要性越发重要,却让作品的品质越发低下。

为了能让观众更轻松地欣赏视觉特效所带来的冲击力,有些电影人索性把故事写得越简单越好,甚至不那么注重逻辑性,爆米花大片,就这样简单粗暴地泛滥了起来。

烂俗的爆米花电影往往是故事服务于特效,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一开始还能哄骗观众,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不幸的是,这种低级爆米花带偏了21世纪初的中国电影。包括港片在内,很多国产科幻奇幻片一味模仿着好莱坞的大场面,故事却是小学生作文级别,等观众越发懂得鉴赏电影的时候,类似“某修罗”,“某某堡垒”等大制作,便沦为了“国产扑街大作”。

优秀的爆米花电影能够像奥斯卡电影一样,让特效服务于故事。

电影的核心始终是故事,即使没有特效,电影也能够拥有巨大的艺术价值。而 没有故事的特效,那只能是被世人唾弃的烂片。

特效绝对不是令电影越发“无脑”,要是能正确使用,就能让电影更加地不可思议。

《阿甘正传》、《终结者2》 这样的作品正是特效技术被正确利用的典型案例。

完全抛弃特效,固守传统并不是最佳的方案。在全世界都利用新科技不停进步的时候,还在重复老套的制作手法,同水平的故事比较,那相当于是拿冷兵器对抗热兵器。

所以,考虑特效是不是毁了电影,不如考虑特效如何结合到好故事,这才是对整个电影产业更有利的探索方向。

知道吗?中国的天才人数比全美国的人加起来还要多。——《社交网络》

5. 二战后,德国如何用电影反思历史

纳粹法西斯,对于德国人来说,是个无限敏感的词语。如今,在人们心目中,纳粹法西斯便是罪恶极权制的代名词。作为法西斯发源地的德国,从将投降日定为解放日那天起,便开始了漫长的反省。

从全民接受反战、反法西斯教育,到毫不避讳提及希特勒法西斯对犹太以及其他民族的伤害、展开各种各样的悼念受害者活动、大力宣传本土反法西斯组织,德国堪称反醒二战最彻底、也最深入的国家。其实希特勒法西斯暴政对待德国本土异议人士的迫害,对德国民族的伤害,也不可忽略。

当时大批大批的德国青年被洗脑送上对外扩张的前线,充当法西斯扩张势力的工具、炮灰,纳粹对本土的思想控制、恐怖镇压,将本国智障儿童、精神病患者等弱势群体批量“消灭”的残暴政策,比之对待其他民族的发指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二战时的德国本土亦存在一大批热爱自由、反对法西斯的人,有的秘密成立地下抵抗组织,在大后方屡屡重创纳粹,这类秘密抵抗组织从1933年开始逐渐增多。

例如慕尼黑大学生组织的“白玫瑰”便是有名的抵抗组织,2005年,德国导演将这支抵抗组织的事迹搬上银幕,取名《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2005);

更有甚者,在纳粹内部亦有识破希特勒暴政本质的军官发起秘密刺杀行动,据统计,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高达15起之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史陶芬堡发动的“瓦尔基里”行动。去年阿汤哥亲自上阵,在银幕上再度演绎这一传奇事件。

极权制度曾将德国民族拖入最黑暗的深渊,群体性狂热曾将德意志民族热爱自由的精神摧毁殆尽,二战后新出生的德国人面对父辈犯下的罪孽,一度陷入迷惘。正是有着如此特殊的背景,比之其他国家,德国电影对反思二战题材、反思极权制度题材的偏好显得尤为突出。

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帝国陷落》Untergang, Der(2004)根据希特勒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和史学著作《希特勒的末日》改编而成,影片犹如纪录片般客观冷静地呈现了纳粹帝国最后的时刻。

本片最大的优点,便是并未将希特勒与纳粹军官脸谱化,而是费尽心力想要触及、剖析最深层的问题:全民狂热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极权制度是如何将人煽动得泯灭人性的?

终战曲之二的《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则将视角深入纳粹军官学校,聚焦纳粹如何将一群少年打造成泯灭人性的种族主义分子。

影片通过两个少年最后以死解脱的悲剧和另外一个少年理想的幻灭,来控诉纳粹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终战曲之三――《希望与反抗》则直接表现慕尼黑地下组织“白玫瑰”两位当事人反抗纳粹的事迹。影片大部分的场景是直接呈现女主角被捕后,与纳粹审判官激烈辩驳的过程。

朱丽娅?耶恩奇(Julia Jentsch)扮演的女主角索菲亚对自由信仰的执着、临危不惧的勇气,真真让人感受到黑暗年代里自由斗士的铮铮铁骨。

面对纳粹偏执的种族主义言论,索菲亚冷静无比,一一进行反驳。纳粹种族主义站不住脚的言论在正义与良知面前,显得苍白、不堪一击。最后她在审判席上说出了让纳粹心里发毛的一句话:用不了多久,你就会站在我们站的地方。

正像结尾主人公被处决前呐喊的一句“自由万岁”,这部电影其实是一曲纯粹的自由颂歌。

去年那部《刺杀希特勒》Valkyrie(2008)即是照搬那场著名的刺杀事件,商业化的制作班底将一个英雄式的刺杀行动表现的如白开水般无味。

毕竟,纳粹并不触及老美的神经,反思极权与纳粹,那是德国人的事。

无论如何,这些正面表现反抗纳粹独裁实例的电影,都表明了,当时并非所有德国人都屈从于纳粹,正义与良知从未在这片土地上消失过。

去年两部涉及政治题材的影片――《朗读者》The Reader(2008)、《浪潮》Die Welle(2008)也是关于德国二战创伤最典型的例子。

《朗读者》主要聚焦战后新一代德国人直面父辈犯下的罪恶的矛盾心态,刚出生便要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是战后新一代德国人的集体命运。

影片通过主人公麦克的视角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所爱的人曾经是杀人不眨眼的纳粹?为什么父辈会做出如此泯灭人性的举动?麦克既想去理解安娜,又同时要谴责她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过。

但这两者是互相矛盾的、无法统一的悖论。《浪潮》则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一步步还原极权制的兴起、发展、走向失控的过程,

以警醒人们,即使在这个人人都以为纳粹已成为过去的现代文明社会,极权制依然会随时随地借着另外一种面目复活。

二战中德国法西斯战败,领土被同盟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划分成四个区分别占领。

美、英、法三国占领区联合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苏联占领区独自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自此,战败后的德国便一分为二,分界线便是穿越柏林城的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人为分割线。

随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冷战气氛的日趋紧张,东德政府于1961年在东、西德分割线上砌起一堵墙,目的是防止东德技术工逃往西德。

如此一来,柏林两端的市民便不能自由往来,从而酿成为德意志历史上难以磨灭的分裂之痛。彼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John F. Kennedy)有一篇颇为著名的演讲。

他这样驳斥柏林墙的不人道:“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民主国家)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分开我们??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受奴役,所有人都不自由。”

一堵柏林墙,将两边的至脉血亲一朝隔断,然而向往自由的德国人民一天都没放弃过翻越这堵墙。每年大批东德人冒着被边境警察击毙的危险,翻越柏林墙,逃向西德。

如《逃出柏林》The Tunnel(2001)中呈现的那样,有开着汽车直接撞开柏林墙,逃向自由世界的成功例子;亦有被边境警察实弹击中,横尸柏林墙下的悲剧。

总之,一堵柏林墙演变出多少悲喜剧。后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东德并入西德,德意志终于完成了统一。柏林墙历经三十载,成为德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创伤之一。如今残存的柏林墙遗址犹如一道刺目的伤疤,提醒着德国人曾经经历的苦难。

德国电影对这段历史多有涉猎,2001年一部《逃出柏林》便是讲述了一起发生在柏林墙下的逃亡事件。

影片中一帮东德人费劲九个月的时间挖通柏林墙地下一段通道,帮助亲人逃出东德。

电影最大的诟病便是将西德简化为自由乌托邦,将东德形容成极权牢笼,从而抹杀了影片更深层次探讨柏林墙问题的可能性。在这部影片中,一段离奇的逃亡故事在三小时片长被表现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多条线索有条不紊地穿行其间。

只是,类似于《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式的成功故事与英雄式高大全的人物塑造,使得这部旨在反思柏林墙历史的电影显得过于通俗平凡。

而逃亡的目的――自由,却未能得到更刻骨、更深化的剖析。最后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消解了影片的真实性,从而使得这部电影看上去犹如冒险故事般虚空。

同样着墨于东德极权体制的罪恶以及对自由的向往,《窃听风暴》Leben der Anderen, Das(2006)更能打动人心。这得益于影片对于人性的深度开挖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影片通过表现一个生活在极权体制中、并为之效力的秘密警察的人性苏醒,以表达极权体制对人性的摧残,同时寄托人性最终将冲破极权牢笼、走向光明的美好愿望。

在一个遍布秘密警察、对国民生活进行严密监控的集权社会中,民众随时面临被拘捕、被窃听的危险。各种丑陋的怪象借着冠冕堂皇的理由上演:丑陋的文化部长肆意利用手上的权利,霸占美丽的女演员。

影片中这令人作呕的一幕,便是借喻集权制度假以各种冠冕的理由,肆意践踏人性。片中美丽女演员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便是美好人性被暴政摧残至泯灭的活脱脱的范本。女演员最后逃不开负疚的心理,被急速飞驰的汽车撞死在马路上,一朵美丽的鲜花就这样凋零了;

同样死去的还有与世无争的导演、知识分子,他选择了自杀,因为在黑白颠倒的年代里,“自杀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因为他们不能忍受那样活着。

没有流血,没有热情,他们只能选择死亡,死才是唯一的希望。”导演通过这两个人物不同的死亡,表达个体对极权暴政最沉痛的控诉。本片虽与柏林墙并无直接的联系,

但其内在的精神却与当时的政治势态休戚相关。

再者,东德严肃的政治气氛是促使柏林墙诞生的因素,更是促使大多数东德人翻越柏林墙、逃亡西德的最直接因素。

依照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讲,影片中像维斯勒这样觉醒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都未曾有过,真正的历史,比电影里呈现的要黑暗得多。

如果说《窃听风暴》有着冰锥刺骨的冷硬质地,那么《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2003)则显得更为温情默默。

这部影片聚焦柏林墙倒塌之后一个东德家庭的喜怒哀乐。对柏林墙的反思发人深省,既有对东德极权体制下思想控制的无情揭露,又不时地流露出对旧时代的怀念,曾经经历过的美好和残酷,伴随着每个个体的记忆,成为时代的注脚;

被高度美化的西德却也并非尽如人意,两极不对等的社会一朝融于一体,无尽的矛盾、麻烦便接踵而至。逐日恶化的就业形势、物欲侵袭、价值观面临挑战等等问题,均是柏林墙带给德国人民的创伤后遗症。就像那座被直升机吊起的列宁雕像,

在夕阳余辉中缓缓走下历史舞台,一个时代无可奈何地结束了。有惋惜、有留恋,然而终究要面对新的生活。亚历山大庆幸母亲能在自己亲手打造的旧世界中死去,而她的骨灰会随着她生活的时代随风而逝。

6. 经典的运用蒙太奇手法的电影请介绍下.

1、《飞屋环球记》

中卡尔和艾莉的婚后生活片段虽然只有短短五分钟,但却成为电影史上最动人的场景之一,其实这和音乐蒙太奇的运用有很大关系。当响起音乐,观众脑袋里都是慢慢的幸福。

(6)德国电影如何使用方法扩展阅读

蒙太奇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据此,我们可以把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前一种是叙事手段,后两类主要用以表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第二级划分,具体如下:

叙事蒙太奇这种蒙太奇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是影视片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

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是以镜头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涵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其目的在于激发现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考。

理性蒙太奇 让·米特里给理性蒙太奇下的定义是:它是通过画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通过单纯的一环接一坏的连贯性叙事表情达意。理性蒙太奇与连贯性叙事的区别在于,即使它的画面属于实际经历过的事实,按这种蒙太奇组合在一起的事实总是主观视像。

7. 最经典的德国二战电影

大家精选了10部二战题材的德语电影,以及5部其他语种经典电影!其中几部电影获得了包括奥斯卡奖在内的国际奖项,可谓部部惊心、发人深省。

10部德国电影

1. 伪钞制造者 Die Fälscher



Proktionsland Deutschland, Österreich

国家 德国,奥地利

Originalsprache Deutsch

语言 德语

Erscheinungsjahr 2007

年份 2007

Länge 95 Minuten

时长 95分钟

Regie Stefan Ruzowitzky

导演 斯戴芬·卢佐维茨基

电影记录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36年。纳粹分子命令集中营中的犯人大量伪造外国货币,妄图以此来破坏英国的经济。曾是欧洲最老奸巨猾的“伪造商”萨利在战前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但是进入集中营后,死亡威胁却激发起他强烈的求生意志。他以自己的特殊技艺做筹码,三番五次跟德国军官“谈条件”,以挽救更多同胞的生命。

2. 浪潮 Die Welle



Proktionsland Deutschland

国家 德国

Originalsprache Deutsch

语言 德语

Erscheinungsjahr 2008

年份 2008

Länge 107 Minuten

时长 107分钟

Regie Dennis Gansel

导演 丹尼斯·甘塞尔

中学教师文格尔在“独裁政治”课上突发灵感,与学生做起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将这次活动命名为“浪潮”。在短短的几天里,浪潮组织不断壮大,一发不可收拾。终于,文格尔惊觉场面已经失控,召集所有学生,宣布课程就此结束。然而游戏戛然而止的一刻,令所有人感到的不仅仅是震惊,还有不寒而栗的恐惧……

3. 铁十字勋章 Steiner - Das Eiserne Kreuz



Proktionsland Deutschland, Jugoslawien

国家 西德,南斯拉夫

Originalsprache Englisch

语言 英语

Erscheinungsjahr 1977

年份 1977

Länge 132 Minuten

时长 132分钟

Regie Sam Peckinpah

导演 山姆·佩金法

该片从德军的角度回顾了在1943年东部战场的一段血腥经历,围绕着一个厌战老兵和一个以谋取铁十字勋章作为人生目标的贵族军官展开。两人的几番较量,代表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终极走向。

4. 布达佩斯之恋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 Gloomy Sunday



Proktionsland Deutschland

国家 德国

Originalsprache Deutsch

语言 德语

Erscheinungsjahr 1999

年份 1999

Länge 108 Minuten

时长 108分钟

Regie Rolf Schübel

导演 诺夫·舒贝尔

布达佩斯一个善良的犹太裔酒馆经理和他聘请的忧郁青年作曲家共同爱着餐厅女助手,三人美好的生活在匈牙利沦陷后被外来的第四者——战前的德国商人朋友、战时的德国纳粹军官——所摧毁。穿插整个影片的著名的钢琴曲《黑色星期天》,叩响复杂的人性和一个乌云密布的时代

8. 德语电影网站

这个我伯母她说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字幕,她当时学的时候就是这样,多听,直到听懂,她现在在德国保时捷公司上班,她的德语很好,我说看有字幕的,她说那样不能提高的,我现在看的都是没字幕的,因为德国人不热衷于制作字幕,所以基本上你看不到德语字幕,我下载的都是没字幕的,下了很多包括德语版的倩女幽魂1,2,3,赤壁,东方不败,寻龙夺宝。。。还有德语版的印度电影三个白痴,德语原版电影,德语配音其他国家的很多电影。

9. 德国电影史

01 早期电影发展(1895-1919)

发展起源

德国电影的产生和欧洲是同步的,但早期电影发展一直处于比较平缓的状态。以政府为首,电影在德国普遍被当成是不道德的低级娱乐。

“作者电影”

1912年底,电影制作人开始拍摄由文学作品改编的“作者电影”,此处的“作者电影”并非是50年代相对于导演而言的作者导演,而是指电影剧本由作家写作。奠基之作 1913年麦克斯·麦克拍摄的《另一个人》,改编自著名剧作家保罗·林道的舞台剧。“作者电影”的出现虽然逐步摆脱观众对于电影是低俗文化的负面认知,但却因为精英文化没有收获多少票房,1914年之后,这种和文学戏剧结亲的电影很快衰落。


02 晚期默片(1919-1929)

“一战”的影响

战争期间,政府认为外国进口电影有反德内容,于1916年颁布法令禁止外国电影进口。这反而刺激了德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使德国在一战期间成为重要的电影国之一。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世界电影史中重要的表现主义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作为一战战败国,德国政治动荡、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困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面对残酷现实,许多艺术家创造了表达对现实不满的电影 即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主要特征:以恐怖、幻想和犯罪题材为主

                带有风格强烈的打光              —  呈现战争的残酷

                戏剧化的表演

20年代中期,德国战后危机结束,政治环境变得相对稳定,表现主义作为一个风行一时的流派,逐渐走向尾声。但它在漫长的德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国室内剧

室内剧电影是2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的电影。室内剧电影促进了德国电影叙事方法和摄影技术的革新。

主要特征:狭小的拍摄环境

                  “三一律”的原则(地点、时间、情节被严格限定住)

                  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刻画

                  悲剧为主,避免夸张,严肃平缓


03 有声电影初期(1929-1945)

战后低迷

30年代进入了有声电影时期,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德国电影也陷入困境。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此时大多数电影创作者陷入了某种程度上的逃避之中,出现了大量的浅薄娱乐片。战后逃避心理还导致一些美化德国历史、描绘一战中德国的英雄表现等试图重塑民族信心的电影。再加上政府的干涉,这种题材逐步僵化,演变成了“电影一律”。这种创作的转向预示着纳粹电影的到来。

1933年,nacui占领德国。德国电影创作者遭到了法西施的迫害,优秀的电影被禁,造成了大量的电影创作者外流。在nacui政府的专制控制下,德国电影变得单调无生机,前景黯淡。此时占据电影市场的是喜剧片和逃避现实的“问题片”。


04 二战后电影发展(1945-1989)

东西德冷战格局的影响

1945年,二战结束形成东西德冷战格局。东西德两个不同的社会体制下的电影也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直至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

西德电影

原电影资源大多集中在东德。因此西德电影发展初期比较困难,电影的创作主要集中对战争的回忆。

1948年,西德进行了货币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影行业开始出新的发展契机。政府为了刺激电影发展,配给电影导演资金支持,并于1951年设立联邦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

这一时期,西德电影从战后初期对于战争没有深度表现的“废墟电影”转向“乡土电影”、战争片、英雄史诗片、喜剧电影等。

50年代,西德电影发展迅速,但从内容的角度上看,缺乏艺术性,大量的文学、历史和民间传说改编的影片。虽有大量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充满了逃避现实、感伤主义,并没有对于战争深刻的反思。内容的空洞造成了大量观众的流失。

60年代,西德电影陷入了危机。1962年奥伯豪森国际短片节期间,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首的一批青年导演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表明要和过去的电影划清界限,创立“新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的运动也是世界电影新浪潮下的产物,这批青年导演受到了法国新浪潮、英国“自由电影”、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等电影运动的影响。新电影宣言是西德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德国电影”给德国带来了新的创作生命。

70年代以后,“新德国电影”进入了繁荣时期,成为了德国电影史中继表现主义之后的又一次黄金时期。

新德国电影

题材、叙事结构、风格等有很大创新

重视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 达到了理性思辨与现实形象、电

贴合电影的大众性文化特征                  影审美与大众观赏性的融合统一

新德国电影彻彻底底打破了“德国是一个没有电影的国家”的讽刺,并使德国电影在20世纪世界影坛上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东德电影

战后东德拥有原德国的大部分电影工业资源。在苏联的统治下,东德当时只有一家电影垄断企业(德发公司),其他制片厂都是不合法的。最初德发公司拍摄的影片是关于历史的反思,主要是对纳粹的控诉,但是随着国家政治的逐步收紧,1950年,影片强制被要求表达对新国家的拥护。电影的任务是教育观众,呼吁大家一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这样的环境中,电影的创作备受限制。

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影片。

70年代,出现了大量反映个人日常生活问题的影片。

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两德统一。德发公司开始私有化。


05 走向独立创作时代(1989至今)

90年代初期美国电影占领了欧洲电影市场,德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都被美国控制着,德国的电影发展较为低迷。

90年代后期,德国电影展现出了新的潜力。德国新生代导演们逐渐成为德国电影的主要创作力量。他们的作品更有创造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他们的作品里包含大量的新技术应用。

进入21世纪后,历史题材成为创作的主要题材,代表作《再见列宁》、《帝国的毁灭》、《何处是我家》、《窃听风暴》、《伯纳德行动》等。德国电影在新世纪以来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进入了一个“复兴”的发展阶段。

10. 德国世家经典三部曲怎么用德国世家经典三部曲使用方法是什么

德国世家经典三部曲包含蒸脸精华、面膜粉、调理面膜。有些女孩不知道步骤的顺序。那么德国家庭经典三部曲怎么用呢?如何使用德国家庭经典三部曲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阅读全文

与德国电影如何使用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漫威有哪些电影有英文的 浏览:139
有什么男男动漫电影迅雷下载地址 浏览:103
vr怎么直接看电脑里的电影 浏览:677
可以看好看电影的app有哪些 浏览:875
电影中哪些未知生物 浏览:674
电影票房最少是多少 浏览:383
求好看古装推理侦探电影电视剧 浏览:313
免费搞笑电影腾讯 浏览:999
免费的动漫电影 浏览:609
有时间一起去看电影吗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966
旅游性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355
小q电影如何拍摄 浏览:590
憨豆都出演哪些电影 浏览:405
韩国推荐好看的电影排行榜 浏览:198
手机如何把照片做的有电影质感 浏览:397
阿凡达电影阿凡达的身高是多少 浏览:226
快手电影主题怎么下载不了 浏览:92
好看的手机电影你懂的2015 浏览:541
什么乐队的电影 浏览:715
冷雨夜电影完整免费观看 浏览: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