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从产业和文化输出两方面看,香港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香港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算是可以。香港电影的存在,为中国的娱乐产业在国际上提高了很高的档次,但是它在我们普通群众的心中其实也是不可磨灭的记忆。记得小时候,并不是家家都有电视里的时代,于是我们就经常去邻居家或者村里面比较有钱的人家去看电影。甚至于有时候别人家的电视机还是黑白的,但是并不能磨灭我们的激情,也正是从那个时候结识了香港电影。
㈡ 什么是香港电影的新浪潮运动
新浪潮是将电影与商业结合的一个新的电影风格。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著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著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㈢ 香港电影的电影制作
香港的纸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内地、台湾地区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
第一,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
第二,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片。
第三,香港电影素以拍摄迅速为特色。要说香港的拍摄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粤语戏曲片就有“七日鲜”的纪录,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纪录几乎被追平,吴镇宇导演的《9413》,只用了10天时间,而他主演的《古惑女》,也只用了12天。香港电影之所以要拍摄快,主要是为了赶档期,既赶明星的档期,更主要的是为了院线的上映档期,港片兴盛的时候,院线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个档期,尤其是每年的春节贺岁档,更是必需有巨星坐镇。
㈣ 若香港想再造一个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究竟得在哪些方面要下足功夫
众所周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堪称香港电影的巅峰时刻,不仅内陆地区会循环播放一些香港电影,连东亚地区都掀起了一阵港片狂潮。那时的香港电影无论是剧情还是演员演技上都十分出彩,最后成片的质量自然也就相当不错。不过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香港电影似乎难以回到以前的巅峰状态。
其次,香港电影近年来所涉猎的题材越来越局限。而早期黄金时代却没有这种问题,早期香港电影的题材可谓是喷涌而出,无论是“林正英式”僵尸片还是特色武打片,还有凸显香港地域特色的警匪片与赌神系列,无论是哪一种题材都能够赢得观众们的广泛关注,口碑与票房均十分火爆。但是随着时代的逐渐发展,香港电影的编剧们似乎已经到了江郎才尽之时,而拍摄出的电影题材也是千篇一律,自然也就无法重回巅峰时代。
㈤ 香港这几年的影视发展怎么样
我认为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的融合与发展,共同构成中国电影的存在。两地电影的血脉会通,成为打造中国电影文化及电影品牌、解决当下以至未来电影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和根据。两地电影的对话与融合,是构成中国电影合作与发展的一种可行的普遍有效方式。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在审美趣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在语言、地域、趣味与价值选择中。但是,香港电影包含着对电影活动及规律的独特理解及视角,更包含着中国人对自身审美趣味和文化意识的概括、把握和思考。无论是相同还是相异。香港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地电影是互补的。
最重要的一条其实就是,内地电影的发展和国外电影的大量引进。现在这个社会更加多元化,思想也更潮流和新颖,港片的审美不能代表大众的审美了。再加上其实内地的人要比香港的人多得太多,有才的人也不会少。好的演员,好的导演慢慢被发掘出来,有更多的影片可以和香港的一争高下,甚至会有很多超越香港电影。你们对香港电影有什么看法吗?
㈥ 香港放宽措施鼓励电影制作,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可以让合拍片的内地元素不再受限,可以促进香港电影业的发展,可以重振香港电影业,可以促进经济交流,可以促进文化交流。
㈦ 香港电影如何从黄金时代跌落神坛,二十年间发生了什么
每个事物发展都有最高峰,当过了最高峰的时候就会开始走下坡路,这是历史的必然,香港电影也是如此,从最开始的经典港片到现在基本上无人问津,大市场已经放在内地,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没有常青的树,电影产业亦是如此。尤其是现在已经21世纪了,扫黑除恶抓的那么严格,电影的内容题材还总喜欢抓着黑帮不放,完全不真实,也给不了很强的说服力,香港电影的口碑也就慢慢的开始下滑了,这也导致香港电影的评奖的含金量也有所下降,不知道他们何时才能放弃如此老套的题材,静下心去沉淀一些好的影视作品。
㈧ 请有这方面知识的朋友谈谈关于香港电影近些年来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
香港电影黄金期已经过了,但是我有信心,一定崛起的,香港人很坚强~
动作片虽然年迈,但又一批年轻人还是在投入,我相信只要仍然有人,就有电影
㈨ 上世纪的香港是如何做到电影日均产1+部的
上个世纪的香港可以说是电影制作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候不仅是香港电影口碑最好的时候,也是创作率最高的时候。在当时,香港一时之间电影的产出是非常高的,基本上可以达到每天一部的水平。
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于香港电影是非常期待的,这些期待以及市场的需求,才使得当时香港的电影制作人如此快速的制作出非常多的电影。并且当时的香港电影正好是达到一个顶峰的状态,不论是在拍摄以及选取演员这些方面都非常的快速,而且当时拍摄电影的导演是非常多的,这些因素才使得在当时的香港每一天基本上都会产出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