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问你们怎么看待《孔子》这部电影的
作为导演和演员,最头痛的就是拍想《孔子》这样的电影了。不能潇洒,不能装酷,不能不讲话,也不能讲错话。而且还要把里面的人物演好.演活.声情并茂。
总体来说没有跑偏,但是一定要改改,不要有那么多的儿女私情,看到就烦。难道真的只有《性》可以让观众有兴趣吗?我想真不是!譬如说:《成龙》的作品,赞!!!
一定要说事实,没有什么不好看的。中国历史5000年呢。故事太多了,导演们一定要钻研。
❷ 孔子电影的好评500字左右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❸ 杨澜如何评价孔子
回应杨澜:孔子是成功的教育家和伟大的改革家
昨天,杨澜在观看《孔子》电影之后,发出博文《孔子是个失败者》。读后,我复印翻译出来,今天在日本经济界年会分发给儒商北尾吉孝和众多热爱孔子、喜读《论语》的企业家,征求大家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杨澜说法欠妥,不要看完一部电影,为胡玫导演《孔子》的描写情节而叫板:“孔子是失败者”。这个结论,很难得到中国人民和日韩两国尊敬孔子的人们的认同。
杨澜说:据胡玫透露,她本人真正触摸到孔子,是从他被鲁公疏远、负气出走开始的。胡玫设计了一场下雨戏,让我们找到理解孔子的途径:孔子是一名“失败者”。
往昔,能评于孔子者,其学亦当过之;而今,欲评孔子者,其能该论如何?
子贡曰:“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那么,看来胡导演简直太轻率了,一场雨戏就决定孔子是“失败者”。这对中国文化巨人孔子是不负责任的结论,有损孔子的光辉形象,并给中外观众造成不可避免的误解。
我曾向《孔子》电影剧组发表过坚决要求修改的几点建议和声明,尽管得到回应,但不是令人满意的。今天又来了个“杨胡孔子定论”,更让人难以理解和无法接受。
在此,我作为孔子后人,也代表孔家二百多万子孙对此表示异议,希望杨胡二人收回这个结论,还我先祖孔子之清白,以端正孔子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形象。
我希望杨澜通读《论语》《史记》和孔子的历史书籍之后,再发感想、下结论也为时不晚。如果这样误导,如此煽风点火,只能助长别有用心的人和愤青们的反孔浪潮,并给《孔子》电影带来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
如果孔子真的是失败者,他的思想和哲学能存活二千五百多年吗?孔子能作为世界三大圣人之一照耀全球吗?我想绝大数人会斩钉截铁、毫不犹豫的告诉杨澜:孔子不是失败者,而是成功的教育家和伟大的改革家。
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首先,孔子是一个值得国人学习的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
一般来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并且,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和做人标准。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 ,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讲什么成功与否,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 切?
二是,孔子是中国成功的教育家。孔子的治学精神是“学而知之”。孔子自己一再声明:“非生而知之者”,而是个“学而知之者”。
孔子曾在早年接受过一些零碎的、非系统的启蒙教育,他的学问主要是凭着“学而不厌”的精神,通过自学取得的。他在晚年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说过:我15岁时立志通过学习出人头地,到30岁时已学有所成,成家立业,在社会上有了自己的地位。
孔子的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寄托在教育上,他首创私人办学之风,打破了“官学”的限制,使学术下移,创立了儒家学派。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不论贵贱、贫富、智愚、长幼、国别,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悉数给予教育。孔子面对资质、秉性各异的众多学生,分门设科,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对学生是平易近人的,也很民主,他经常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三是,孔子是伟大的改革家。两千年来,我们能从各个时代都能找到孔子思想很深的印痕,忠君、爱民至中庸这些孔子思想中的这些精华在哪个时代我们寻不见?固然,孔子思想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开拓天下为公的崭新世界。
在孔子的思想里,他所怀着的改革与开创志向,完全是为了解救整个天下的民众,这样的情怀决定了他的思想,他的思想又决定了他的务实,因为他的务实,所以他哪有时间去务虚?“述”其实就是务实,“作”其实就是务虚。孔子是务实而不是务虚的人,所以他“述而不作”,而不是别的原因。
但是当孔子的思想被统治阶级利用来做为统治民众的思想武器的时候,一切就变味了。在统治阶层看来,他们和普通的老百姓怎么可能平等呢?又怎么能把思想去务实呢?孔子思想的断章取义就是必然了,务实的被抛弃就也是注定了的。
当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孔子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开始,却也是孔子思想被曲解的其最为精髓部分被忽视的开始。这对于孔子思想来说,究竟是喜还是悲?两千年前的孔子的想法我们大概是不清楚的。
但是一点可以肯定:由于历史的传承、统治者的倡导,加之孔子的哲学思想顺天意、合民心,于是,孔子渐渐成了中华民族心中的偶像,是成功伟大的偶像,而不是失败的形象。
失败在于时代变迁、政权更迭,孔子也随之被统治者不是捧上云天,就是被抛到地下,圣人的命运是悲惨的,特别是被历史上无数儒生的利用之后,孔子的味道就变了,孔子之路歪了,孔子的真实被歪曲了.....
孔子务实思想的被抛弃,就注定了中国人思想千年的“务虚”,所以务虚是中国人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
中国人要他们夸夸其谈是可以的,但要他们切身实地的务实传播思想学说是不大可能的,所以中国人最为常见的表现就是时常对社会时政发一通慷慨激昂的议论,但要他们去改变这样的一个社会,他们的言语是惊人的一致的:“伟人都是失败者,社会已经如此,岂我一两个人能改变的?”他们却忘记了他们最为尊敬的孔子当时所处的情况和他们一样却在不辞劳苦的奔波着.....
当然了,务虚也还有务虚的好处,毕竟文字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历史上传递自己的名声。也正因为如此,务虚在中国人心目中才比务实更有地位。
孔子的伟大其实不仅只在他的思想,而更在于他的务实。当今天我们的人们在“务虚”中谈论研究着他的思想的时候,有谁注意过孔子思想中的精髓---“务实”和他那坚实的胜利?
其实,正是孔子的务实,才让他的光辉形象一直活在中国人民心中,并照耀着整个世界。因此,孔子在世界上树立起十大伟大形象。
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608ba6b10100h5ex&url=http://static7.photo.sina.com.cn/orignal/608ba6b1g7ca38679d616
中外肯定的孔子十大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圣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第二种形象是“美化”。“美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求教开始。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矮化”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但我看来这所谓的“美化”相反帮了推广孔子思想人们的大忙,“听话听反话,不会当傻瓜”,自此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越“矮化”孔子,这位圣人越显高尚伟大。
“美化”孔子在历史上是有传统的。《列子·汤问》编造了一个故事: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双方从形状、温度出发各执一词,究竟谁对谁错,“‘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也?’”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两千多年后天文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后才能得出答案。但孔子不是圣人吗?按照宋儒朱熹的说法:“圣贤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哪个事理会不得?”但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对小孩的疑问也有回答不上来的时候,但不知就是不知,这对圣人来讲也是正常的。
第三种形象是“正统化”。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董仲舒声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原先对孔子的形象无论是“圣化”还是“美化”,都是一种民间行为。
现在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董仲舒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认为“《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春秋》一书具有“大一统”的观点,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包含了国家政治版图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统一。因此,统治者掌握了《春秋》一书的思想本质,就可以称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称霸天下。
稍后,刘向《说苑·建本》指出:“有国家者,不可以不学《春秋》。生而尊者骄,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明确指出《春秋》是统治者必修的教科书。这样看来,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第四种形象是“神化”。孔子在汉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学者董仲舒等人独尊而“正统化”之外,还受到另一批公羊学派儒生的高度“神化”。在《春秋纬·演孔图》、《孝经援神契》等书中,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1、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2、孔子生有异相殊表:“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蹲龙”。3、孔子作为奉天承运的“素王”,编撰《春秋》、《孝经》,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带领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这时天空“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孔子在此预言刘邦将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从一定意义上说,“神化”是对“正统化”的加码,是为了树立孔子更大的权威,把孔子从人性世界的典范提升到神性世界的救世主。
第五种形象是“学术化”。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学术化”。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学术化”是“正统化”难以避免的逻辑结果。首先,宋代皇帝进一步制造了尊孔的社会氛围,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去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宋真宗赵恒亲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有了统治者政治上的大力倡导,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学术化”形象。
第六种形象是“维新化”。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托古改制”呢?康有为认为孔子以“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意思是说:孔子作为一个老百姓想要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简直耸人听闻,不如假托古代帝王尧、舜的名义来进行,既不使人吃惊,自己也可以避祸。这些言论无疑是康有为的“夫子自道”。康有为想要变法,挽救奄奄一息的清王朝,面对的是一大帮清王朝旧制度的维护者,他只能抬出一个经过改造后的“维新化”的孔子形象与之抗衡。
第七种形象是“至高无上化”。就是日本人和韩国人推崇的:“东方的太阳”和“至圣先师”。自打孔子思想传入日韩,孔子就被奉若神明,为民众所尊崇不无二人。封孔子为儒教的教主,推《论语》为东方的圣经,国民上下无不学习活用,大有融化入血液中,显见行动上之现状。不像孔子儒家大本山的中国今天的一部分人,再丢宗亵祖的同时,使劲诋毁孔子,以灭中华优秀道德传统。
第八种形象是“哲人”。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中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虽然不能说在中国哲学家就是国王,但可以说国王是受哲学家牵制的。”
利玛窦来到中国,看到读书人穿的是儒服,念的是四书五经,讨论的是孔孟之道,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信奉儒家学说并以之治理天下。这样耳濡目染之下,他向西方传达的结论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这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
第九种形象是“智者”。德国黑格尔虽然说过“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黑格尔的理由如下:1、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2、孔子不懂思辨哲学。因此,“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第十种形象是“完人”。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基督不过禁人行恶,孔子是劝人为善。他尤其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以为“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伏尔泰在自己的礼拜堂中挂了孔子的画像,朝夕礼拜
❹ 如何评价电影《孔子》
确实,电影中有许多不合事实之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1.漆思弓这个人物貌似没有; 2.孔子在夹谷会盟中,过程不如电影里简单,先是破四方之乐,再是揭穿小丑把戏的阴谋,最后与齐国争辩,夺回齐国侵犯鲁国的土地,并没有电影中双方对垒之戏。鲁国国君也带了大司马,准备了军事力量。 3.颜回不是掉进水中为救书而死,而是在回到鲁国后死于营养不良。 4.子路死于孔子逝世前一年,那时孔子已经回到鲁国。 5.孔子并不是回到鲁国就退居家中修书,还是参加过政事,只是与季氏思想不符,被冷落后才修书。 6.孔子死于病榻之上。 …… 其实影片中多处不合事实, 是因为这是电影的一种表达手法, 更改一定的剧情, 更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❺ 怎么评价电视《孔子》
这部《孔夫子》集中描述孔子于乱世中救世之热肠,圣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费穆希望以此唤醒国人积极向上之精神,以摆脱奴役,走向自由独立。当国破家亡之际,孔子再度成为中国精神凝聚之核心,此一非常事态显示了孔子对于中国这个文明与政治共同体的决定性意义。
在这部电影中,不见圣人精神。在费穆那里,孔夫子是坚定的,在胡玫那里则是狞厉的;在费穆那里,孔夫子直道而行,在胡玫那里则心机多端;在费穆那里,孔夫子是众弟子之师,在胡玫那里完全是黑社会老大。
❻ 如何评价90版《孔子》
这个版本的《孔子》比较符合历史原貌,无论是从服装,建筑,还是礼仪,剧情来说,都是非常棒的。让我们更加清楚深刻的了解孔子即当时的历史背景。
❼ 孔子的影片评价
发哥的表演不是不好,应该说以一个香港演员演孔子,未引发频繁笑场已很不易。但是孔子的人物魅力究竟在哪,这是电影整体未能解决好的问题,演技再好也无计可施。国产片追求史诗化、有内涵,这是好的。不过史诗是要花钱的,不是孔子说了几句流传千年的话就“史诗”了,《孔子》的战争场面一律近景特写加特效,一看就很糊弄,倒不如把钱花在重现当时人生活的场景这方面。国产电影之长路漫漫,不可掉以轻心,《阿凡达》已经来了,好莱坞能拍出我们拍不出的画面,本土电影能提供给观众什么好莱坞拍不出的东西呢?(《南方都市报》评)
《孔子》的失败,不是编剧导演的失败:不管谁拍圣人,都只能拍成这样,十全十美,就意味着毫无趣味,所以,讨论这部电影的创作没有什么意义:这部电影根本就不该拍。《孔子》的悲剧告诉我们:靠官方宣传和行政命令,是无法让老百姓喜欢上一部电影的。(《信息时报》评)
说到电影本身,虽然《孔子》在单个画面上非常夸张和奢华,但实际上这还是一部缺乏视觉感的电影,以至于这部电影整体感觉比较沉闷。说白了,就是看起来不像是一部电影。而这一点我觉得是因为镜头语言和故事结构都有问题,有佳句无佳章,虽然单独的场景都很好看,但凑到一起以后,电影的故事结构角度就只能用“散乱”来形容。(《新京报》评)
对于华语电影来说,《孔子》的意义其实不逊于《七武士》于日本,《太极旗飘扬》于韩国,甚至是《指环王》于好莱坞,从某种程度来说,《孔子》为华语影坛真正开启了人物传记和战争史诗的大门。和众多古装大片不同,《孔子》的整体美术风格是给人做“新”而不是做“旧”的感觉。蓝绿两种主色调,将这种清新自然的格调发挥到了极致。而影片美术部门在道具处理方面的精细程度也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腾讯娱乐评)
电影《孔子》的事件相对独立,人物面貌相对概念化,节奏相对拖沓,视听语言相对混乱。不过作为导演,胡玫显然比她的那些步入更年期的男同学们来得清醒。这部宏大叙事的电影,至少完整地表达了中心思想,还拥有许多教育意义。影片前半部分充满着“戏剧性”,从文到武,孔子被塑造成面面俱到的英雄,这样包含艺术夸张的设计倒是不难接受。但是在影片后半部分,故事情节平缓,人物光彩尽失,观众提不起精神。(《京华时报》评)
❽ 如何评价电影《孔子》里的南子
几个女官带着孔子进来,孔子还张望了一下
“请夫子先就座,君夫人马上就来”
宫女门退出,孔子有点紧张,只听到旁边一个水器滴水的声音
镜头给了南子的木鞋一个特写,表示她来了,现在镜头是她的眼睛。
看见孔子在那坐着,南子又回去多看了一眼,嗯,不错,挺帅。
孔子:微臣孔丘拜见君夫人。
南子:你就是著名的夫子孔丘吗?孔夫子,请坐起来吧。
孔子:谢君夫人。
南子推帘而出。走到夫子面前
南子:听说你常讲仁者爱人,是吧
孔子点头,进套了
南子:那你那个人字里,包不包括像我这种名声不好的女人呢?
孔子意识到进套了,一言不发,然后南子开始绕着夫子转圈。转到面前,跪下。
南子:听说你在敝国传授诗?(孔子:是的)小徒也爱读诗,有一句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啊(南子逼近,孔子后退。100%纯勾引)
孔子:这首诗的意思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
南子:诗300篇中,有不少关乎男女情爱的句子。
孔子:诗300篇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就是情丝深深,而没有邪念。
南子:我自幼喜欢诵读诗篇,不知可否拜你为师呢?
孔子:我在卫国收了一个新学生,名叫卜商,这学生虽然年幼,但是个神童,他跟我学诗很有见地,微臣可以推荐他伴你读诗。
南子:朝中大臣纷纷议论你游说君主以礼让治国。你这一套行得通吗?
孔子:能以礼让治国是国家社稷,人民之福。有什么难处不能克服?礼法丧失,国家就会混乱。
南子:男人的本性就是贪财好色,未曾真的头破血流。这也是天性啊。要克服,难啊。(这口气)
孔子:正因为难,才能考验出君子
南子:夫子,你真的把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看得这么重要吗?
孔子:我的信念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南子:夫子可否留在卫国,我们再见面?(再次逼近,孔子再次后退)
孔子犹豫了,再次看着那个水器。
孔子:微臣不便。
南子:不便什么,有何不便?
孔子:微臣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
也许南子比较兴奋,因为这是一句可能比较高的评价。
南子: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然后南子给孔子下拜。孔子也给她下拜
子见南子,到此结束
最后一场戏。孔子离开卫国,南子坐马车去追随,然后被冷箭刺杀,死前她一直在回想跟孔子见面的场景。笑着笑着就死了。
❾ 《孔子》影评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很不错,真实展现了孔子后期的人生经历,周润发将孔子演得很到位,尤其是他不顾自己的形象仰身倒在泥水中对着马大声笑的场景深深的打动了我,他将当时孔子的无奈与内心的酸楚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这部影片中的孔子是一个有理想,并始终不渝的去实现心中的抱负的一个人!虽然他的谋略没有得到施展还被驱逐出鲁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心中的信念,由他与老聃的谈话中我们不难得知!这部影片都难这些一一展现出来啦!而且在前半部分,几场战役也拍得很宏伟,尤其是堕三都战役场面更是壮观!而在影片后半部分描述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很多场面感人至深,虽然有人质疑分食肉汤这场戏,但我个人觉得这正是导演和编剧的精妙之笔,这样不仅将孔子在外的落魄表现出来了同时也展示了孔子爱弟子的伟大形象,他并没有光想到自己而是要与弟子同食看到这里我不禁为他的行动而感动落泪!而在描述孔子周游列国中重点写了在卫国的经历,我们在这当中看到了周润发与周迅那不相上下的传说中的“子见南子”这一部分,史料中对这一部分记载相当少,而在导演她发挥的丰富想象中,我们看到了一段精彩的“子见南子”,南子的风情与他想挽留孔子的神情都不经意流露出来!周迅不愧为一位优秀的演员,你看她与卫灵公那段,不仅体现出了南子极欲执政的霸心还表现了她丰姿绰约的形态!同时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个镜头又让我为之动容,便是他们到达郑国有人在旁边以砍树驱逐他们,但孔子仍坚持在一旁给他的弟子讲学,我被他的坚韧与执着所打动!其后颜回与子路的死又一次让我落泪,虽有很多所谓的“砖家”说颜回的死是根本没有历史根据的,但我认为导演和编剧们这样写也有他们的道理,颜回身为孔子最爱的弟子,为了夫子的那些书,他毅然决然的决定牺牲自己,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明有生还的机会,但他为了将夫子的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他不顾一切的一次又一次的救起书简,我对他的这种大无畏精神感到无限钦佩!而子路作为另一位孔子的喜爱的弟子他的死也是让我们不禁感叹,他是多么遵守着夫子的教诲,死也要衣冠整齐!最后在孔子回到鲁国后,导演将镜头停在孔子下车时的那只鞋上,我想是为了与前面描写的鞋子做对比,更是为了说明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酸苦与艰辛!孔子最后一声的吟叹也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73岁。电影终究是电影,它还是一种艺术创作,不可能将每个细节都做的那么完美,请不要那些什么所谓的“砖家”说三道四,说这里那里与什么史实不符,我们看的仅是部电影!个人认为《孔子》这部电影不愧是部大片,值得一看!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