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么才能调动观众的情绪
可以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提问 别让被采访者太紧张,提前做好准备,要问被采访者的强项
『贰』 电影预告片的剪辑有哪些技巧
预告片制作需要广告语言和电影语言的结合,广告属性夹杂着叙事属性,如何讲故事、设悬念、让观众产生兴趣,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需要在精通叙事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经验才能做好。
『叁』 一部好的电影是怎样推动观影者释放情感的对此你怎么看
一部好的电影可以通过环境背景抒发当时的主角心情,使观影者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氛围,可以很好的将观众融入进电影里。
『肆』 [转载]电影表现手法都有哪些
电影表现手法
【电影景物描写】剧作对人物生活环境中的风景和各种物象的描写。它表现人物活动的时间状态和空间特色,是创造典型环境的重要条件,是银幕造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景物描写,可用于转换时空。通过描写人物对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现和点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绪色彩,有助于形成影片的风格特色。景物描写要从生活出发,符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定情境,有特定时代的和浓郁的生活气氛。
【电影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表现对象的细微部分进行细腻描写,是作品形象描绘的最小单位,但对其只有意义性要求而无统一的量的规定性。电影剧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发展、典型环境、主题思想都是通过许多有机联系的细节描写来实现的。细节可以担负一切剧作功能。电影中所有表现元素都可以通过精心构思成为细节,如声音细节、人物细节、景物细节、物件细节、色彩细节等等。生活细节成为艺术细节,必须经过加工和提炼,成为有一定意义的细节。电影细节描写要有独创性、可视听性和真实可信性。
【电影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即用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这种手法借用于电影剧本创作,指电影剧本写作不可能对对象做长篇的详尽描绘,运用白描手法,可以简洁鲜明地突出所表现形象的特征。以形传神。
【电影象征手法】电影编剧通过一定剧作形象的描写,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内涵的一种艺术手法。从影象构成角度看,那些属于影片整体构思的或始终属于剧情本身的艺术元素,除了他们的直接意义外,还寓意着更深广的涵意(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这就是电影的形象象征。电影的影象象征分为写实性象征和符号象征两大类。
从电影综合艺术元素的构成看,象征手法所描写的象征形象有四种基本范畴:1.视觉性象征形象。影片《大决战》中毛泽东和周恩来边推碾子边商量战事,是推动历史车轮的象征;影片《神鞭》中傻二的辫子,作为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被刻意突出;影片《红衣少女》中,安然身着醒目的红衣的造型,是人物开放向上精神的象征。2.听觉象征形象。影片《夜行货车》中詹亦宏向摩根索逼近时,以列车轰鸣声,象征民族正气。3.视听结合象征形象。影片《乡音》末尾独轮车的视觉形象与火车轰鸣声的听觉形象交叉,象征新旧生活的冲突和历史趋势的必然性。4.叙事性象征形象。主要指情节和细节的象征。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的。影片《老井》以全部情节叙述构成影片的整体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意志。《老井》中,先后三次出现婚后的旺泉倒尿盆的细节,象征着他终于融入传统。
【电影怪诞手法】指在电影剧作中对所描绘的人、事、物、景,运用种种古怪离奇、悖于常规、异常变形、极度夸张等刻画方式。怪诞手法给人以新奇、刺激的感受,能引起兴趣和加深印象,但描写怪诞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怪诞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反映和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和实质,表现或深化主题等。怪诞虽然不符合生活的表面现象,但符合艺术的真实。怪诞手法的运用有全剧整体性的,有仅在剧作局部使用的,也有与写实手法相交叉使用的。
【电影写实手法】
电影剧作中追求逼真地、如实地描绘客观现实的方法。客观现实世界是多维的、纵深的、动态的,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各种人物、社会环境、自然风貌等等。写实手法要求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各类人物和社会生活风貌的描绘不作人为雕砌,要求环境和细节表现逼真、精细描绘的态度。写实手法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区别。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的机械照相,而要求艺术的典型化。
【影片基调】基调原为音乐用语,指贯穿整部音乐作品的旋律变化或完整主题。影片基调是指影片的贯穿性意蕴与影片鲜明艺术倾向的融合。它反映导演的思想倾向、情感倾向、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
导演往往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表现内容、影片题材和所选择的样式,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艺术感觉,以及对社会的思辨和洞察力,感受、捕捉和设计影片的基调。各创作部门以导演确定的整部影片的基调为依据决定各自的创作基调,如表演基调、造型基调、摄影基调、色彩基调等等。影片基调最终以丰富的景象造型元素与声音造型元素为媒介表现出来,显现于影片的主要风格特色和艺术特色之中。
【银幕效果】电影银幕上的艺术形象作用于观众心理所引起的各种情感反应。银幕形象是由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综合构成,因此银幕效果也称为“视听效果”。电影的画面与声音元素结合,相辅相成,以变化丰富的动作、声音、色彩、情调、节奏、寓意性等刺激观众,产生丰富的银幕效果。银幕效果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视听刺激效果。无论视觉效果、听觉效果还是视听结合效果,都可以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通过直观的视听造型刺激,产生直接性银幕效果,包括引发观众的各种联想;二是通过间接的视听造型刺激,大量靠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产生间接性银幕效果。
【银幕造型】电影艺术的综合表现面貌元素。与静止的空间造型艺术不同,银幕造型是时空结合的运动的造型,也是一种声画结合的造型。在这种声画结合、时空运动的综合造型面貌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
电影是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所有的创作成员都是银幕造型的创作者。相对而言,每个部门只能对银幕造型的某个方面起到作用,通过各部门创作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银幕造型。这种集团创作归根到底仍是以导演的总体构思为依据的,因此,导演对银幕造型的质量负有主要责任。电影导演工作的主要成果也表现在银幕造型上。【节奏】是电影艺术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电影节奏是电影艺术中所有要素的综合构成并作用于观众生理心理所产生的效果。节奏在电影中既表现在时间的流程中,也表现在空间的运动形态上,以及时空综合中。影片节奏不单纯是艺术技巧的表现,而是根据剧情需要,人物塑造需要,对影片总体把握、对电影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是节奏的局部构成与整体构成的辩证统一体。电影的节奏总体存在于剧作中、存在于导演的总体构思和分镜头本中,渗透在表演、造型、声音、摄影、美工、剪辑等艺术创造中,形成情节节奏、造型节奏等节奏方面。而导演作为影片总设计师和指挥者,对影片节奏面貌的体现和创造影片的节奏风格起着决定作用。
节奏在根本上是艺术情感的显现。节奏的物理形态是运动,其心理根源是艺术家通过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在作品中传递出一定强度的情绪情感的脉律,并引发观众情绪情感上的震荡或共鸣。人们常将速度作为节奏的唯一表达形式,以快、慢来衡量节奏,但速度并不等于节奏。速度节奏只是节奏的一种。节奏的衡量,也不单是镜头的长短,还有音响、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有规律的运动变化(高、低、强、弱、紧张、松弛、疏缓等等方面),以及它们引起欣赏者的生理感受状况。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心理和生理的统一。电影表现内涵的无限丰富性、电影表现手段的无限可能性和观众接受心理的复杂性,决定影片节奏形式和节奏变化的无穷多样性
【内部节奏】
缘于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人物的情感波澜等内容要素而形成的节奏。在电影中,内部节奏显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场面调度和蒙太奇技巧等密切融合的演员的表演、演员饰演的角色情感的内在张力。
【外部节奏】
由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各种长度镜头组接和镜头的各种转换方式,以及速度和光影、色彩、各种画面形式的变换而产生的节奏。外部节奏表现有时和内部节奏相一致,有时不一致,甚至可以做完全相反的表现。服从于统一的艺术构思。
【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并列作用,做了一项有名的镜头剪接实验。他给俄国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接在一盆汤、一个作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镜头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发现观众看到了演员的“表演”,即:看到汤时表现出饥饿感,看到孩子时表现出喜悦,看到老妇人尸体时表现出悲伤。而实际上这都是由于镜头的组接使观众产生了联想。从这个试验中,库里肖夫得出结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是镜头组接和剪辑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库里肖夫效应。
【主观镜头】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摄制。这种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视线的镜头,叫做主观镜头(狭义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还包括明显表示出导演主观评论观点和主观情感与情绪的镜头(广义的具有强烈主观表现色彩的镜头)。没有纯粹的客观镜头,也不会有纯粹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总是在客观镜头表现中产生的。例如这样一种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主观镜头表现:人物头部受伤,鲜血流下,逐渐遮盖了视线,鲜血覆盖了画面,是主观表现,但它不能离开人物受伤这个客观过程。主观镜头表现比客观镜头表现更为复杂,有着变化多样的运用模式。如反应式主观镜头、想象式主观镜头、多视角式主观镜头、多层次式主观镜头、近似式主观镜头等。
【客观镜头】
一般指摄影机采用大多数人在拍摄现场所共有的视点拍摄的镜头。这种镜头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使观众产生共同临场感,达到客观表现的目的。客观镜头客观性包括两个含义层:首先是指反映对象自身的客观实在性,即艺术所再现的生活内容的真实性。这通常是导演在运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所要求和恪守的。如《人到中年》等影片中所表现的许多事件、环境、人物等生活画面,都要求对生活真实性的再现,也就是艺术所反映生活的能见性;二是指对对象的客观描述性。这种客观描述性无论在现实生活片还是在童话片、神话片、荒诞片中都有其不可避免性。如影片《西游记》中种种事件过程的表现,都是客观镜头的用武之地。客观镜头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观众观赏无论哪一层含义的画面表现,都具有规定情境的客观实在性,使影片达到叙述和描写的目的。最终,它们都免不了渗透着编、导、摄的思想情感。【空镜头】即没有人物出现的景物镜头。是导演阐述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情感意境、转换银幕时空、调节节奏的重要手段。有主观空镜头和客观空镜头两大类。主观空镜头是人物眼中的、心理的和被刻意渲染的景物和感觉,客观空镜头是客观表现的环境景物以及过场性景物等,它要求景物表现的真实实在性。
【时空转换技巧】
影片中用以表现一定时间、空间镜头或段落的变换,以造成各种艺术效果的手段。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有:利用渐隐、渐显、化、划等传统光学技法,在两个镜头或段落之间插入能够表现时间、季节、地点变换的景物镜头;利用字幕和绘画说明时间、地点的变换;无技巧剪辑,即完全利用画面内容本身的直接转换、而不用附加的光学技巧来表明时空的转换、划分时空段落。
【渐显、渐隐】亦称“淡入、淡出”、“渐明、渐暗”。传统剪辑技巧手法之一。电影艺术表现时空间隔的传统手段。其常规表现形式是:前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暗谈直至完全消失(渐隐),后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显露直到十分清晰明亮(渐显)。这种手法表现某一个情节(段落)的终了和另一个情节(段落)的开端,留有一定间隔,使观众在段落感中得到短暂的间歇,从容领会进展中的剧情。并可表现一定的情绪和节奏。【切】“切换”,即“切出、切入”的简称。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渐已成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转换方式之一。指不用任何光学技巧如化、划、淡化之类作为过渡,而是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成另一个镜头或由一场戏转换成另一场戏为保证镜头切换流畅,符合艺术逻辑性并适应一般观赏心理,在剪辑创作中,必须把握影片节奏和准确地掌握镜头恰切的剪接点。【化】亦称“化出、化入”、“溶出、溶入”。传统剪辑技巧之一。电影艺术表现时空转换的传统手段。其常规表现形式是;前一画面渐渐隐去(化入、溶出)之前,后一画面即开始渐渐显露(化出、溶入),两个画面同时重叠隐现,直到后一画面完全清晰。“化”的作用很多,如:起到时空过渡作用;可简捷地表现大幅度时空转换;常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想象、梦幻、回忆等,直接传递情绪;在时空距离较近情况下,连续使用“化”过渡镜头,可产生抒情、缓慢柔和的效果;在神话片中用来达到“变形”的特殊观赏效果等等。
【叠印】电影语言中特有的一种形式。电影剪辑技巧手法之一。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空、不同景物或人物的画面重叠起来,复印在一条胶片上,即叠印。同时,叠印的各个画面的内容之间必须保持内在联系,以形成叠印画面的各种意义。有的影片片头字幕或唱词字幕也采用叠印方法与画面合成。【划】亦称“划出、划入”、“划过、划变”。传统电影剪辑技巧手法之一。为实现画面衔接所采用的一种技巧。表现形式是后一镜头从前一镜头画面上做左右划、右左划、上下划、斜向划、棱形划等。当代电影中,这种手法比较少用,但为了加强某种视觉效果或制造其他各种艺术效果,这种手法有时仍然使用,并且注意具有新颖性。【跳切】“切”的一种。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它打破常规状态镜头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跳切既以情节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为依据,也以观众欣赏心理的能动性和连贯性为依据,排斥缺乏逻辑性的随意组接。【闪回】通常指在一定的场景结构中插入另一场景或片断。闪回可以是电影的一种片断叙述手法,也可以形成全片结构形态,即闪回结构影片。从内容上看,闪回的内容一般为闪回前面镜头中某个人物的思维或回忆。它可以是情绪性的,也可以是叙事性的;可以是较长篇幅的,也可以是瞬间意识表现,目的是使观众更清晰地感受人物的思维、情绪和了解事情原委。
【工作样片】每个摄制工作日都要将拍好的底片印出一条正片,即为工作样片。供摄制组创作人员和厂负责人审查用。在工作样片尚未经审查通过或需要重拍前,一切布景和拍摄现场的各项设置不得拆除。在后期制作中,工作样片供导演和剪辑修剪、组接镜头用,也供配音、混合录音用,还供最终审查影片用,最后作为完成片套底用的依据。工作样片属珍贵资料,要求精心保管。【双片】即“完成双片”、“混录双片”。由经剪辑完成的工作样片和混合录音后的磁性声带片两部分组成。双片的用途是为听取审查意见后便于修改。与正式拷贝不同,它必须通过声画同步放映机放映才能达到声画合成的效果。审查通过和修改后,经过画面套底,将混录磁带转成光学声带,就可印制正式拷贝。
『伍』 如何调动观众情绪
问:简单“是”“对”“好”的问题
也就是说你问的问题,一定要让观众说“是”,确定的问题,目的是让观众不断的认同你的观点和你演讲的内容,一旦观众认同你的观点,你的演讲才会活起来。
举例:你的演讲主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你可以用“问”的技巧,和家长产生互动。
你可以问:亲爱的家长,你觉得孩子拥有责任心重不重要?觉得重要的请举个手,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有助于孩子的学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各位家长觉得是还是不是?孩子孝敬父母,首先要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不是父母应该给他的,而是让他自己用双手劳动得到,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对还是不对?假如让孩子拥有责任心,从此不抱怨,你们觉得好还是不好?
我上面问了几个问题,都是观众回答是、好、对的问题,观众无法抗拒,因为都是每个人想要、渴望得到的,当你问出连续7个让观众回答肯定的问题,你就成功,观众就会跟着你的演讲节奏互动起来,并且潜意识当中,观众会认可你讲的观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陆』 电影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电影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电影情绪如何产生?是由演员而决定的产生
『柒』 影视艺术作品的叙事如何作用于观众心理
观众把情感投射到影片,描述这种心理现象的词语叫做“移情”。移情乃是一切影视作品打动观众的根源。
编导在创作中提前揣摩观众的心理活动,意在客服与观众的情感交流的时间差,这与“打破第四面墙”一起,成为创作者们向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发起的挑战。
讲故事手法让剧情从一切正常开始,不断设置悬念再慢慢揭露,攫取了不少影迷的心,这几乎是类似电影唯一能够抓住观众的技巧。
同样被众多编导青睐的多线叙事也起到了类似作用,每段故事都在讲到关键情节点时切换,只要保持情绪上的连贯,那么跳着讲故事的方式就能够不断激发观众的关注欲。
『捌』 播音主持中如何自我把控情绪
青少儿口才考级培训中心的老师指出,在任何主持活动中,感情都像一根神奇的红线,贯穿着节目的始终,并把散落在四处的闪光部分有机地串连起来,献给观众一份熠熠生辉的艺术珍品;感情又如同地下的岩浆,我们在地面上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而它却确确实实地在奔腾,在汹涌,在汇集,一旦寻找到合适的喷火口,将以巨大的能量散发出它特有的光和热。从某种意义上说,主持活动是一项最需要感情积蓄、感情投入、感情释放、感情宣泄的活动,但又是一项最忌泛情、滥情的活动。它要求对感情的控制与把握,既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婉约、细腻,又有“大江东去”般的豪放、粗犷;它需要对感情的调节与调动升降自如、错落有致,既有涓涓细流般的平稳、轻快,又有汹涌海浪似的大起大落。只有对感情的把握准确、到位了,对感情的调节适度、及时了,主持活动才会光彩夺目,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效果。
主持人的感情,不论内容和形式,都对主持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真诚与否、饱满程度、释放分寸,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节目与活动的质量,感染着受众的情绪。作为成功的主持人,必须面对或熟悉、或陌生的节目内容,调整自己的心态,调动自己的感情积蓄,发挥自己的情感想象力,以饱满的感情,自始至终地参与节目。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可具体操作时就会困难重重。因为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主持人和常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情感的兴奋点和情绪的沉睡区,有每天必须面对的无奈与尴尬,有无法解决的忧虑与烦恼,有抑制不住的激情与愤懑,有难以遏止的感伤与痛苦,可一旦你拿起话筒,作为公众形象,面对千万双注视你的眼睛和丰富而复杂的期待,你就不再是生活中活生生的这一个,而是被注入了某种企盼、肩负着一定重任的“这一个”。你必须学会忘记、放弃、淡化作为生活原型的感情色彩,而在酝酿、调动、控制感情的过程中逐渐地进入角色,完成主持人自我形象的塑造。而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始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态势语)。
倪萍是在一个十分幸运的机遇中走进中央电视台的,在《人与人》、《三原色》、《综艺大观》等一系列节目中担任主持,并且在《综艺大观》这个节目中一举成名,获得了全国广大观众的赞赏与欢迎。倪萍成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合力促成的。她有着含蓄、谦和的微笑,善良、真诚的为人,质朴、纯净的情感,清新、大方的装饰,这样一种优势组合在90年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物欲横流带给人们观念与感情上的冲击,人们在追求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感到失落了什么的时候出现,不同程度地在观众心中唤起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追怀,同时也在主持人与观众之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倪萍多方面的成功因素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她的真情、她的微笑、她的语言、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倾注了她全部的感情和热情。这种感情是真实而自然的,而绝非虚假和做作。
但是,在另一方面,主持人应对自我感情进行适度的控制和把握。作为媒介的代言人,如果对感情毫无节制地表现,那将会严重影响媒介应有的准确、公正与客观原则,阻碍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自然交流与沟通。因而,主持人在主持活动中如何酝酿、调动自己的感情,让自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主持活动,而在情感的表露与释放时,又极有分寸地加以控制与调整,以免让毫无节制给节目和观众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消极的效果。
『玖』 导演是如何用镜头运动来影响观众情绪的
跟镜头的作用,跟镜头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它既能突出主体,又能交待主体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跟镜头跟随被摄对象一起运动,形成一种运动的主体不变、静止的背景变化的造型效果,有利于通过人物引出环境,从人物背后跟随拍摄的跟镜头,由于观众与被摄人物视点的同一,可以表现出一种主观性镜头,跟镜头对人物、事件、场面的跟随记录的表现方式,在纪实性节目和新闻的拍摄中有着重要的纪实性意义跟镜头拍摄时应注意的问题,跟上、追准被摄对象是跟镜头拍摄基本的要求,跟镜头是通过机位运动完成的一种拍摄方式,镜头运动起来所带来的一系列拍摄上的问题,如焦点的变化,拍摄角度的变化,光线入射角的变化,也是跟镜头拍摄时应考虑和注意的问题摇摄是指当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于三角架上的活动底盘或拍摄者自身的人体,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拍摄方法。用摇摄的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叫摇镜头。
『拾』 为什么奔跑镜头能调动观众情绪
其实这是一种电影的拍摄技巧,不止是奔跑的镜头,而是运用运动的镜头的方法,来煽动观众的观看情绪。
更广泛地来说,因为镜头运动牵涉到时间,它可以在观众心中产生“期待”与“满足”的心理效果。
如果是想要表达开朗积极意义的画面,那么一般都会是角色在奔跑,通常的套路是——开始只有主人公在跑,但是后来慢慢角色增加,大家一起跑。虽然背景不同,但是角色跑步的姿态没有变,如果想要表达一种速度感,或许这就是比较常见的办法了。
所以奔跑这一情节很好地折射出来一种价值观——向着目标不断努力向前奔跑的人,就值得尊敬和支持。奔跑就是在追赶,就是在努力追求,奔跑代表付出的努力,就是为了达成目标所付出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