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鸡]宫崎骏这个老头的动画全部是一张一张地画的
感觉你算错了呢 正常来说动画电影不是1秒26帧么,也就是一张。算下来的话就是9360000张 前提是我没算错 当然不可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
2. 我们老师告诉我最快的电影和动画是79帧每秒的战争片和宫崎骏的动画 请问有没有 为什么我在网上都只看到24
你以为那玩意好做啊,一帧一帧的少一点省钱呗。帧数越多,动画效果越好,动作越流畅,这个也关系到电脑技术,电影的总投资高,一场下来也就2小时,多一点当然没有问题啊。要是所有的动画片都是70多的,那要是资本收不回来不就完了,再说也没有必要嘛。。。
3. 关于宫崎骏的动画制作
大概要绘几千张吧,用分镜表把一秒钟分成24帧,要制作分镜表、人物设定图、场景设定图、
、总体设计阶段
1)剧本。任何影片生产的第一步都是创作剧本,但动画片的剧本与真人表演的故事片剧本有很大不同。一般影片中的对话,对演员的表演是很重要的,而在动画影片中则应尽可能避免复杂的对话。在这里最重的是用画面表现视觉动作,最好的动画是通过滑稽的动作取得的,其中没有对话,而是由视觉创作激发人们的想象。
2)故事板。根据剧本,导演要绘制出类似连环画的故事草图(分镜头绘图剧本),将剧本描述的动作表现出来。故事板有若干片段组成,每一片段由系列场景组成,一个场景一般被限定在某一地点和一组人物内,而场景又可以分为一系列被视为图片单位的镜头,由此构造出一部动画片的整体结构。故事板在绘制各个分镜头的同时,作为其内容的动作、道白的时间、摄影指示、画面连接等都要有相应的说明。一般30分钟的动画剧本,若设置400个左右的分镜头,将要绘制约800幅图画的图画剧本--故事板。
3)摄制表。摄制表是导演编制的整个影片制作的进度规划表,以指导动画创作集体各方人员统一协调地工作。
2、设计制作阶段
1)设计。设计工作是在故事板的基础上,确定背景、前景及道具的形式和形状,完成场景环境和背景图的设计、制作。对人物或其他角色进行造型设计,并绘制出每个造型的几个不同角度的标准页,以供其他动画人员参考。
2)音响。在动画制作时,因为动作必须与音乐匹配,所以音响录音不得不在动画制作之前进行。录音完成后,编辑人员还要把记录的声音精确地分解到每一幅画面位置上,即第几秒(或第几幅画面)开始说话,说话持续多久等。最后要把全部音响历程(或称音轨)分解到每一幅画面位置与声音对应的条表,供动画人员参考。
3、具体创作阶段
1)原画创作。原画创作是由动画设计师绘制出动画的一些关键画面。通常是一个设计师只负责一个固定的人物或其他角色。
2)中间插画制作。中间插画是指两个重要位置或框架图之见的图画,一般就是两张原画之间的一幅画。助理动画师制作一幅中间画,其余美术人员再内插绘制角色动作的连接画。在各原画之间追加的内插的连续动作的画,要符合指定的动作时间,使之能表现得接近自然动作。
动画制作是一个非常繁琐而吃重的工作,分工极为细致。通常分为制前、制作、制后等。制前又包括了企划、作品设定、资金募集等;制作包括了分镜、原画、动画、上色、背景作画、摄影、配音、录音等;制后包括合成、剪接、试映等。
4. 为什么宫崎骏不常用专业配音演员
日本没有配音演员,只有声优。这个宫崎骏说过那个「娼妇音」的事情。「娼妇音」被认为是宫崎骏的挡箭牌,实际上宫崎骏是对现今社会的动画电影的地位不如电影的现象,而感到不满。对于动画监督的地位不如电影监督,而感到愤怒。为了提高动画作品的地位,以及自身的地位,而选择了使用俳优等名人。(俳优的知名度和地位,现在声优是无法匹敌。)我个人是觉得「娼妇音」不只是挡箭牌,也表现出宫崎骏对声优的不满。宫崎骏开始当动画监督做动画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声优”这个概念。声优概念是日本80年代定义的,其目的和宫崎骏的想法完全差不多,很明显就是为了提升声优职业的地位,主张声优和俳优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当时命名时坚决的用了“优”字。大部分女性声优都依存于美少女文化。日本有一个词叫「アニメ声(动漫音)」,简单的说就是像动漫人物的声音那样的可爱的声音。而美少女角色的可爱度可以说是非常依赖这种可爱的声音去表现出来。因此,声优界有非常多的 声音非常可爱的女性声优。反例,角色无论有多可爱,声音并不可爱的话,就无法把角色所拥有的魅力表现出来。也就说小提琴再好听,也发不出钢琴的声音,无法代替钢琴的存在。简单的说拥有可爱系声线的声优对美少女文化来说拥有璀璨的价值。宫崎骏所说的「娼妇音」,也有很多人认为很过分。但是,确实宫崎骏的作品和美少女文化又没有什么关联性,宫崎骏的作品也许确实不需要使用他所说的「娼妇音声优」。
5. 宫崎骏的动画都是逐帧动画做的吗
当然,1s30帧
6. 宫崎骏的电影1秒几个画面,就是每秒几幅图
你试试用potplayer逐帧观看,看它几帧动一下。再用24除以它,就差不多了。
我刚刚试了试幽灵公主里面,珊和阿西达卡第一次打斗拼刀的镜头,背景是一帧一动(反正背景只需要平移),人物是两帧一动。阿西达卡离开达达拉城被武士追逐的时候,人物和背景都是一帧一动。
不过既然一个画面是多幅图构成的,实际作画数量肯定会多些。。。吉卜力工作室动画的作画张数是官方给出数据了的,虽然不太清楚计入范围,不过原动画肯定是其中的大头。少的如早期的龙猫不到五万张,多的如悬崖上的金鱼公主达17万张(从幽灵公主开始,宫崎骏导演的长篇动画作画数量就没下过10万),你可以除以各自时间算一下。
ps:吉卜力工作室作画张数最多的是高畑勋导演的辉夜姬物语,23万。。
7. 宫崎骏的动画片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动画专业人士进。
首先LZ的认识就是有误区的,我就直接的说了,希望LZ不要生气,不知道是谁告诉你吉卜力工作室里“连台电视都没有不要说电脑这东西了”。没有亲眼看过的话请不要妄下定论,本人有幸看过NHK关于宫老的纪录片,讲的是吉卜力工作室制作《悬崖上的金鱼公主》的大概过程,分镜头台本,色彩设计,原画绘制就不用说了,动画线稿的绘制以及上色确实全部为手工制作,5秒钟的画面平均约需耗时竟达一周,但是动检,动画摄制、剪辑与保存直至出片是不可能不依靠电脑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就像你从广东到北京有火车飞机不坐难道你非要步行?)用flash是不大可能的,影片是不可能用flash的(两者不是一个级别),至于影片剪辑与连接可以用premiere,Final cut等软件,甚至也可以直接剪辑录制样片的胶片,当然,我没有在吉卜力工作过,不知道他们到底是用软件剪辑,还是胶片剪辑,当然剪辑无非就是这两种方法。
保存片子效果最好的当然还是胶片,但也可能是硬盘数据档保存(数据不会像胶片随着保存时间的增长而发生老化),至于人家工作室实际是怎么保存的那你就要问本人了,我不是人家工作室里的人不可能知道人家到底怎么保存,当然你要保存在硬盘里也是一样的,DVD也不是不可以,基本上没有物理的破坏的话几十年都不会发生使用问题的。
8. 宫崎骏的动漫真的是一张张画出来的吗
宫崎骏是个有匠人精神的导演,从业以来,他一直极少使用CG技术,坚持手绘动画,不论花多大的功夫也要把作品做到极致。
举个例子,《悬崖上的金鱼姬》里有一个水母浮出水面的短短12秒的镜头,你能猜到用了多少幅画稿么?
一群水母浮出水面
短短4秒的动画电影,需要手绘1年以上
宫崎骏认为计件工资只会生产工业产品及听话的、流水线式动画,不会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事实上,时至今日,吉卜力依然是采用固定薪酬制度。
9. 宫崎骏动漫真的要一张张画出来吗不累吗……
早期的时候1995年的《侧耳倾听》之前基本是赛璐璐形式。先摄影胶卷,然后电脑加工。虽然是24格形式,但也不是全部整片每秒24帧 一帧一帧画的。
后来的1997年的《幽灵公主》开始都是纸绘+CG。先在纸上画线稿原画,然后扫电脑,在animo和Retas这类软件里导入序列,上色,合成,后期软件加特效,剪辑。这样的好处是色彩图层更多,更容易修改工程。
《幽灵公主》是1997年当时日本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总共用去144000片赛璐珞,还有15分钟CG动画。
CG动画是开场5分02秒的麒麟兽变身场面。动图请点http://ww1.sinaimg.cn/large/.gif
1997年的电脑科技,为了应付这个挑战,吉卜力设立了一个专门的CG小组,更斥资一亿日元购置了一切CG所需的设备(反正也赚回来了)。
我在自己微博也提到过,《幽灵公主》的烟雾非常难做。喷笔弄的。动图请点
http://ww3.sinaimg.cn/large/.gif
http://ww3.sinaimg.cn/large/.giF(自行吧F改小写谢谢)
2001年《千与千寻》是数位化电影,场景画手工描后将图扫电脑,然后将背景给呈现出立体感,或在一些有人物快速移动的桥段中使用软件算法来做出有由远拉近的效果。色彩是用IMAGICA公司开发的“Color Management System”(增加画面制作上可用色数)。
2004年《哈尔的移动城堡》的整个城堡是3DCG做的。软件是SOFTIMAGE 3D。
http://ww3.sinaimg.cn/bmiddle/.gif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加刘景长
链接:http://m.hu.com/question/24278700/answer/27321087
来源:知乎
10. 宫崎骏老师的作品是每秒多少帧
这个不能按电脑上显示的来算,因为能到我们手上的(除非买原画碟片或者资源)都是被压缩了好几遍的,为了方便我们下载,高帧率早就被压成低帧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