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中的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
从表现手法来看。写实主义主要是手法,重点在其再现情景的真实性,比如纪录片类。 现实主义,是指作品主要想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是种理念,手法可以写实,也可以采用魔幻场景。
《北方的纳努克》是记录片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记录片,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也是美国记录片大师弗拉哈迪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北方的纳努克》1920年开始拍摄,1921年冬季进行公映,全片主要反映了生活在加拿大北部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况。弗拉哈迪选取了一位优秀的猎手纳努克一家作为影片的主要人物,集中笔墨描写了纳努克一家与艰难的生活环境和谐相处的故事。在片中,弗拉哈迪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记录片拍摄手法,即与拍摄对象进行全面合作来完成全片,再加上长达16个月的艰辛拍摄,使得整部影片绝非浅尝辄止,而是以深入透彻的视角全方位地揭示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态。
《北方的纳努克》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弗拉哈迪对全片注入了人文关怀和个人情感与信仰。弗拉哈迪十分欣赏爱斯基摩人质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与险恶的生存环境搏斗但仍自得其乐的精神,并且弗拉哈迪还把自己的这种崇敬的心情溶在一系列极幽默的电影细节中来体现,这也确立了记录电影叙事的基本原理,为后来的记录电影树立了楷模。
《北方的纳努克》使用了把影片分为几个段落的结构方式,在中间运用措辞巧妙、用字简洁的字幕来连缀情节发展,并很别致地在段落中安排了几个兴奋点和情绪点,使观众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观赏全片。因为20世纪20年代还没有有声电影,所以影片的解说词是用穿插在影片段落之间的字幕来供观众阅读的。解说字幕是手写的,弗拉哈迪用胶片拍摄下来,在亚北极天寒地冻的条件下,提取当地海水进行冲印,和影片其它画面就地剪辑而成。
《北方的纳努克》采用了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长镜头是这部影片贯穿写实主义的重要手段,而长镜头的运用也是记录片一直以来传承下来的突出特征之一。影片中表现纳努克在冰上凿洞、下渔线等待、捕拉的段落中是用一个长镜头一气呵成拍摄的。在这些场面里,含有各种叙事信息的事实被摄影机连续不断地完整记录并表现在一段等值的时间过程里。对于长镜头的运用贯穿在影片之中,许多展示人物以及人与猎物关系的段落都将主体和客体置于同一个画面中,保持了空间的完整和真实感,而没有割裂的虚假感。
弗拉哈迪在运用长镜头真实再现纳努克一家的生活情景时,还很注意捕捉富有情趣的细节。如对纳努克一家人第一次听唱片的情景的描述;母亲与四个月的女儿听留声机时的惊讶与欣喜;女儿们吃糕点时的快乐;母亲与女儿嬉戏时的天伦之情的流露;纳努克教儿子射箭时父子情深;还有捕捉到的关注儿子与狐狸嬉戏时纳努克的细微表情等等。
弗拉哈迪把悬念和戏剧性引入记录片,使影片具有观赏性。如冰上捕鲸一段,纳努克在捕鲸时的期待、焦急与祈望和最后成功的喜悦和观众的期待是同步的,被此细节牢牢吸引的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影片结尾时一家人在风雪之中赶路的场面,几条一直与他们相随的狗最后冻死在黑夜的风雪中的场面也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性。而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更加强和提升了影片的戏剧性和张力。纳努克建造房子一场戏就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在呈现父亲建房子时,同时表现孩子们在户外雪地上的嬉戏以及母亲、女儿辅助父亲在一旁补墙缝的生活即景。
为了还原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为了达到真实,弗拉哈迪采用了搬演的方法。影片中捕鲸的场面和纳努克一家人睡觉的场面,如果不采用搬演的方法根本无法完成。
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中开创、引领的这些创作方法至今还被记录片工作者所采用,由此也更可见该片的经典性、划时代性和恒久性。
《北方的纳努克》公映后大获成功,受到几乎所有评论家的交口称赞,立刻风靡世界。《纽约时报》评价说:“与这部影片相比,普通的故事片,即所谓的戏剧性的影片则像印在赛璐珞上的东西一样,显得浅薄而空洞。”还有评论家认为这部影片“即使从纯娱乐的角度来看,除极个别的故事片外,比其它的故事片都饶有风趣,感人至深”。作为世界记录片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后来历史上的历次著名影片评选活动中,《北方的纳努克》均榜上有名,名列前茅。
『贰』 写实主义传统在西方电影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您可以从多个角度,
体:西方绘画与点,线,面等;还通过形状和阴影,表征颜色组合,(如绘画)和中国画人体,是强调塑造,(如细致)也强调画写意的造型,但更注重的话感觉。
灯罩:西方绘画强调光影的感觉,但中国画的表现几乎没有光,只显示对象本身还是反对阴阳。
颜色:西方绘画注重固有色和环境色的组合,(水粉作品可以参考一下)。细致的中国画作品放弃对光线和环境,对象本身只有颜色的性能影响。追求体面劳动“不包括墨彩,墨彩不包括”规则。
空间:西方绘画描绘空间的角度来看,重点,倾斜的角度来看,空中的角度,等等。中国画的构成和图像空间散射。散射成分没有固定点,但你可以看多观点。 (如特立尼达国图),图像空间留空的方式(比如齐白石的虾,他们从来没有打水)
材质和纹理:西方绘画与笔触来表现质感和肌理效果的工作。中国国画的使用功能和原材料皲裂染色宣纸渗透特性来表现。
『叁』 新写实主义的电影中
电影新写实主义又叫意大利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ITALIAN NEOREALISM ),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其特点在关怀人类对抗非人社会力的奋斗,以非职业演员在外景拍摄,从头至尾都以尖锐的写实主义来表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特点
“非典”新闻是故事的源泉
高群书曾说:“我的影片基本都是一个新闻事件来作为整个故事的背景的。”其实,以新闻事件来作为故事背景的影片数不胜数,然而高群书的新闻事件却都是非典型的新闻事件。如其以前拍摄的《金豌豆》、《中国大案录》所选的事件都是一些对国家历史影响不大的事件,包括《东京审判》。这些新闻事件虽不是当时的代表性历史事件,但是这些事件、这些非典型性新闻却蕴含着很深的内容在其中。因此,与《三峡好人》的大故事背景相比,高群书从一个并不起眼但很有意思的故事开始下刀,这样的角度,最能够贴近生活。
有个性的角色
高群书所选的事件不仅很有特点,而其中的人物也很具个性,这是“新写实主义”与“写实主义”的一大不同。“你可以看到《东京审判》里的梅汝敖,他是一个极有原则的人,个性十分强烈。再看《老鱼》,故事的主角老鱼就是一个幽默、很有胆识、很朴实的警察。而《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三峡好人》等一些片子,故事虽然都是一个个很有特点的事件,但是在人物个性的方面,却缺乏深刻的挖掘与挑选。相比之下,‘新写实主义’对人物个性的要求似乎更高。”
新写实主义与生活同温
新现实主义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就是它在描写中国社会人群的大多数,它能代表这些大多数人的想法、品质等等。而之前的现实主义却重在对一些社会的个别现象或者非普遍的现象进行描写,这样的手法理性的思考会显得有些偏激。”在听到刘先生的这番话后,高群书又作了精辟的解释:“其实我认为新写实主义与写实主义的重要的区别在于:在新现实主义下我们观察到的事物与生活、与社会是同温的。”
『肆』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原则是什么
抵抗运动和意大利解放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题材。因为,解放对于意大利人“并非意味着恢复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政治革命、盟军占领、经济与社会的.动荡。此外,解放的进程是缓慢的,经历着延绵无尽的岁月。它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必然影响到文艺创作。意大利电影的创作,正如我们在前面曾经讲到的那样,是所有艺术中最为迅速地作出反映的一种艺术。因此,新现实主义的美学价值便首先表现在他们的题材、内容上。对于这一点《大英网络全书·电影艺术部分》也d曾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由于新现实主义是关于这样一些内容的表现和对于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因而也就决定了它的影片的风格与形态。这便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占据世界银幕的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鲜明的比较: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新现实主义因此强调了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被那个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关系。新现实主义赋予影片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同时在与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抗衡中,以一种艺术影片,赢得了那一时期具有审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及更为广泛的观赏者们的兴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
一、纪录性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而《罗马十一时》一片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而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的摄影机也如同“新闻片摄影机的人性,它与手和眼密不可分,几乎与人体等同,随时配合摄影师的注意力”。客观的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
一。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二、实景拍摄
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 fl、]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巴赞曾提出。:“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现实主义对于长镜头的运用,在空间观念上是符合巴赞所下的定义,是符合电影特性的。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然而,巴赞在进行深入的分析中提出,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并非是新现实主义的贡献,早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群众演员就代替了大明星。同时,巴赞还谈到:“从电影史上看,不用职业演员这种作法不能说明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也不能说明当代意大利流派的特征;对明星原则的否定,一视同仁地使用职业演员和临时演员,这才确实是他们的特点。这里重要的是避免职业演员的角色类型固定化:他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应当为观众造成先入为主的概念”。而新现实主义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使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结果才“必然能够获得意大利电影的绝妙的真实性”。
五、结构形式
劳逊曾谈到2“由于新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是简单的,因此最优秀的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结构也是简单和动人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他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这同样是影片的纪录风格所决定时,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导的那样: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身产生结构。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
这一点在我们译制出来的影片当中是听不出来的。但这却是新现实主义追求纪录和写实主义的一部分,是受到了爱德华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影响。同时,也是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方言的处理上,新现实主义制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们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点,又尽可能地使人们听得懂。
『伍』 写实主义电影有哪些
写实主义电影(realism)是一种特定的审美风格。它力求严格地、真实地、客观地、不加任何修饰地再现现实世界。
其基本特征是反叛传统的历史题材、神话与宗教主题以及所谓的英雄史诗,而将注意点放在现实的、非理想化的普通生活上。
与表现传统意义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对立。
其中,讲故事的手法很重要,它胜在让人感同身受。
这一类型的电影极力造成是未被操纵、完全客观反映真实世界的假想。艺术家很少干预素材,而更愿意让素材自己说话。
风格平实,作者将自己的意图隐藏于作品之中。
电影拍摄上摄影机运用相对保守,长镜头是常用手法。
往往粗糙质朴,不加修饰,以体现原发和直接的特点。
主要的代表有《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偷自行车的人》、《活着》、《篮风筝》
『陆』 电影风格流派"新现实主义"最早起源于拜托了各位 谢谢
形式主义(电影流派) - 影视辞典形式主义(电影流派)解释有误,我要修正 英文翻译:formalism 中文解释: 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 印象主义(电影流派) - 影视辞典印象主义(电影流派)解释有误,我要修正 英文翻译:impressionism 中文解释: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电影流派) - 影视辞典超现实主义(电影流派)解释有误,我要修正 英文翻译:surrealistfilm 中文解释: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着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流派) - 影视辞典新写实主义,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流派)解释有误,我要修正 英文翻译:neorealism 中文解释: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 法国新浪潮(电影流派) - 影视辞典法国新浪潮(电影流派)解释有误,我要修正 英文翻译:newwave 中文解释: 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真实电影(电影流派) - 影视辞典真实电影(电影流派)解释有误,我要修正 英文翻译:cinema verite 中文解释: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第三电影(电影流派) - 影视辞典第三电影(电影流派)解释有误,我要修正 英文翻译:third cinema 中文解释: 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aThird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巴西新电影(电影流派) - 影视辞典巴西新电影(电影流派)解释有误,我要修正 英文翻译:cinema novo 中文解释: 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德国新电影(电影流派) - 影视辞典德国新电影(电影流派)解释有误,我要修正 英文翻译:new german cinema 中文解释: 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1962年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片电影节中,有26位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发起人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年轻导演,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过宣言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缺乏,只拍出一部电影。1965年取得政府协助,成立「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到1967年总共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因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但这初期的德国新电影并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放任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不是豪无希望,但也没有明确出路,因此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又限入危机。1975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资助法作了更改,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出现许多人材: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于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状态。1979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复兴,这得力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姻》与雪朗多夫的《锡鼓》在国内票房上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直接电影(电影流派) - 影视辞典直接电影(电影流派)解释有误,我要修正 英文翻译:direct cinema 中文解释: 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柒』 写实主义电影的相关信息
也许可以这样说,刻意、做作的爱迪生电影开创的是电影艺术的技巧主义流派,而自然、生动的卢米埃尔电影开创的则是写实主义流派。直到今日,美国电影的主流仍然是技巧主义的,而欧洲电影的主流则是写实主义的。就娱乐观众而言,现在的美国电影是远胜于欧洲电影了,但在当时,美国电影却在欧洲电影的打击下一败涂地。即使是技巧性的电影,美国电影也无法跟法国魔术师梅里爱首创的特技电影相比。自然,钱是不能让外国人来赚的。美国电影界人士大力呼吁政府要保护美国电影市场,呼吁美国观众要本着爱国心看美国电影。终于,美国海关以未获许可为由没收了卢米埃尔公司的机器设备,工作人员跳上轮船逃回了法国。在进军美国一年之后,卢米埃尔公司退出了美国市场。
『捌』 请问新写实主义电影有什么样的艺术特征啊还有其产生语境和发展轨迹之类的情况。
80年代中国文学非常发达与活跃,借鉴了西方各种思潮和流派,新写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为新写实主义电影的拍摄奠定了文学性基础。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特征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是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主义电影导演自觉地以平民叙事手法,真实地再现当代社会变革中普通百姓的艰难与痛苦,记录了时代阵痛中平民阶层的各色性格与各色形象。当代导演们对苦难意识与文化意识的自觉,反映出他们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悲悯天下的人文情怀。正式这种以中国式的“新写实主义”的镜头去蕴涵时代与历史的悲情,使中国当代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获得了独立的一隅。新写实主义电影得益于开端于80年代初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思潮,1987年,在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倾向的先锋派实验小说和文化寻根派小说鼎立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小说倾向。 它对应于这个时期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的解体,文学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认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以后先锋小说遭冷遇的艺术现状,是对小说和现实的双重反应。总体上,它仍然可以视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实主义各流派的艺术长处。学习实验小说,追踪现代意识,重视从哲学和人类学角度切入,升华纪实画面的蕴意。作为一种创作现象,新写实主义有别于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作品的艺术风貌。新写实主义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淡化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追求描写生活的“原生态”,竭力隐蔽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思想倾向。从艺术态度上看,它是新潮技术和写实手法的互相妥协,其文本特征有人概括为五个方面:粗糙朴素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存状态的统一;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事情感,隐匿式缺席式的叙述;不具有理想话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活的多样化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生活。
『玖』 如何理解电影电视是一门新兴的艺术
电影电视的艺术性
电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电影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电影艺术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电影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它从产生直至现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5~1926年,电影诞生并开始形成为一种艺术。当时的物质媒介的视听记录功能还不完备,只有黑白无声片,在拍摄的影片中体现出艺术家各自不同的美学观点。至20年代初,德、法等国先锋派运动兴起,电影艺术始有自觉的美学探索。第二阶段从1927~1945年,电影艺术有了重大发展。1928年有声片的出现和1936年彩色片的出现,物质媒介的视听记录功能趋于完备,通过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总结,建立了具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电影。第三阶段从1945年至今,电影艺术臻于成熟,物质媒介视听记录功能日益精密,从总结“二战”后以及电影史上不同流派的电影创作,运用当代人文科学研究的成果,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电影美学流派,并且建立了不同哲学基础的电影美学体系。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电影美学的两大派流;一是蒙太奇(或称技术主义)传统,一是纪实性(或称写实主义)传统,二者的歧异源于电影同现实的关系。电影美学是电影审美意识的抽象和升华,它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电影艺术的创作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具体内容包括:电影艺术的审美本质的审美特征;电影艺术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及其形象描绘过程;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电影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兴替嬗变过程;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鉴赏电影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和方法等。
『拾』 技术主义电影与写实主义电影的区别是什么
看电影里人口数量和地形。众所周知,香港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那么拍电影也不会太大张旗鼓的选地方。什么街头打架,带兵打仗啊发现只要是狭窄的街道,山谷,一般都是港片。内地就不一样了,都是在平原,海洋,盆地发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