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维也纳之围的1683年维也纳之围
奥斯曼帝国军队于1683年7月14日开始围困维也纳,军队大约有13万8千人,对外号称三十万 。不过大部分并没有参与战斗,而且当中只有50,000名具作战经验的士兵,其余是用作支援的兵员。
困守维也纳的是以施塔海姆贝格伯爵为首的不足二万的守城部队,维也纳守军武器不足,装备较差。神圣联盟有七万余人的援军抵达,对抗鄂图曼军队。联军由以下的军队组成: 扬·索别斯基的3万名波兰军队(立陶宛人未有参与战斗)洛林的查理五世率领的18,500名奥地利军队瓦尔德克的佐治·腓特烈亲王率领的19,000名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军队约翰·乔治三世率领的9,000名萨克森军队。而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扬·索别斯基是这支联军的主帅。 17世纪上半叶,极盛而衰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再次发动对欧洲的进犯,1683年春天,奥斯曼土耳其进军奥地利,准备占领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在匈牙利军队的默许下,土耳其军队进展顺利。奥地利匆忙派出皇家军队企图阻挡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进犯,结果屡战屡败,无力扼制敌人的强悍攻势。7月上旬,土耳其军逼近维也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携宫廷眷属和达官显贵一起仓皇逃离首都。
7月14日,土耳其军队合围维也纳城。此时,困守维也纳的是以施塔海姆贝格伯爵为首的不足13000人的守城部队,此外城中还有5000余市民、学生组成的民兵。被围在城中的还有6万维也纳民众。维也纳三面有城墙,虽说备有大炮,但效果如何却未经过检验。最有一面有护城河天然屏障,过桥在土耳其军队来之前已经拆毁。帝国军队(如果还能这么称呼的话)由利奥波德的姐夫,洛林的查理公爵率领,驻扎在多瑙河上游。维也纳守军武器不足,装备较差。而土耳其军虽远道而来,但马壮兵强,粮足草丰,共有13.5万人之多。
土耳其人以为被利奥波德一世放弃的维也纳一定会被轻易地占领。所以,土耳其人并未马上攻城,而是先扎营驻塞,休息整顿了10天。7月25日土耳其军队开始攻城,但很快被维也纳军民击退。此后,土耳其军队又屡次攻城,均未得手,战事呈胶着状态。但守城军民的食品供应出现了困难。8月下旬城内给养逐渐供不应求,很快就断绝了。9月份开始后,饥饿开始威胁着城里的军民最后城内的饮用水也开始发生困难。与此同时,土耳其军队的进攻日益凶猛。此次进军土耳其军队没有携带攻城重炮,野战用的轻便火炮对城墙的作用不大,所以土军的主要策略为挖掘地道,通过地雷爆破城墙。地道即将完成前夜被维也纳城内面包师无意中发现,守军立刻采取破坏行动,将土军地道摧毁。双方又进入僵持阶段。 此时教皇英诺森十一世试图劝告法国的路易十四援助利奥波德抵抗土耳其人,但没有成功。于是以重金向波兰求助。虽然索别斯基当年早些时候同皇帝签订过同盟条约,但他仍不愿发兵,直到英诺森告知以洛林的查理为首的一支包括萨克森和巴伐利亚选侯,以及30个德意志诸侯组成的联军已经开到战场以后,他才同意出战。
9月12日早晨,索别斯基指挥联军打响了维也纳解围战。索别斯基将联军布成弧线形阵线,由奥地利皇家陆军中将洛林公爵和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率领各自军队组成左翼,索别斯基亲率波兰军队组成右翼,其余联军组成中军。
而土耳其方面,为避免一系列麻烦问题,同时打击帝国军士气,土军主将穆斯塔法下令将部队中携带的30000余名俘虏就地处决。同时组织部队排列阵形待命,他以十万兵力在基督教联军的前方展开,试图围歼对手。
决战当日,索别斯基首先命令联军左翼的帝国诸侯军发起进攻,土耳其军队马上应战。为了防止阵地被联军突破而被包围,土耳其人将大部分兵力调至左翼与联军展开血战。中午时分,索别斯基看到土耳其军队右翼兵力不断减弱,就不失时机地下令联军中军和右翼全部投入战斗,向土耳其军队展开猛烈的冲击。激战15小时之久,直到多瑙河小岛上的土耳其炮群被打哑,联军在索别斯基的率领下,连破土耳其军队几道防线,土耳其大军渐渐不支。
战至日落时分,围城的土耳其军败局已定,土耳其军队统帅卡拉·穆斯塔法为避免被联军包围聚歼,不得不下令全军后退。索别斯基再次抓住战机,命令联军全线出击,趁势穷追猛打,土耳其军队很快溃不成军。在维也纳解围战中联军给土耳其军队以毁灭性打击,土耳其首相的红色帐篷被炸毁,但他本人逃走了。土军被击毙2万余人,被俘2000余人,缴获大炮300余门,联军大获全胜,一举成功。9月13日,索别斯基在土耳其统帅遗弃的营帐中给王妃写信报告战果:“所有的大炮,所有的营帐,数不清的财富都落到我的手里,土耳其人遗尸遍野,狼狈溃逃。丢弃下的骆驼、驴子、绵羊和其他牲口正等待我们的士兵去收拾……”
相传咖啡就是这才战役之后由柯奇斯基在战利品中收获而在欧洲传播开的。由于一个面包师发现地道而拯救了城市,维也纳人大量烤制新月形面包来纪念他,因为形状关系,这种面包后来被称为“牛角面包”。 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被苏丹在贝尔格莱德处决。这场战役是中欧的多个王国与奥斯曼帝国持续300年的争斗以来的一次转折点。战役之后的16年,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逐渐从奥斯曼帝国中夺回匈牙利南部和特兰西瓦尼亚,当中并消灭了大量奥斯曼军队。
Ⅱ 谁有电影1683维也纳之战 的下载资源 找了各种在网上都找不到 还是应该输入别的名字 谢谢了
网络搜索“1683维也纳之战”第二个网页就可以观看或者下载。(哔哩哔哩,也就是B站,实际上A站也可以观看和下载)。
剧情简介:1683年7月14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13万军队开始围困维也纳。当中决定性的一战发生于9月12日,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率领的波兰援军及时到达,并与其他神圣同盟的援军联手,团结一致,最终打败了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帕夏率领的奥斯曼帝国军队。
Ⅲ 1683维也纳之围,土耳其的战败是必然还是偶然
偶然,因为那是个奇迹
Ⅳ 维也纳战役的概述
历史上有两次维也纳战役。一个是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一个是1945年的维也纳战役。
Ⅳ 维也纳战役的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
3月16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近卫第9、第4集团军组成的突击集团发起进攻,在塞克什白堡以北突破德军防御,尔后向帕波、肖普朗方向及维斯普雷姆方向推进,企图与第27集团军一起合围德军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19日,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进入交战。次日,第27 、第26集团军向波尔加尔迪和莱普谢尼发起进攻。为免遭合围,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边打边撤。29日,第57集团军和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在巴拉顿湖以南转入进攻,4月2日解放匈牙利重要石油城瑙吉考尼饶,尔后向西北推进。4日,方面军主突集团从南面进至维也纳接近地。
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46集团军、近卫第2机械化军组成的突击集团于3月17日转入进攻,突破德军多瑙河以南防御后向杰尔方向发展进攻,把德军压向多瑙河;另以部分兵力推进至科马罗姆地域,切断匈牙利第3集团军西逃之路,会同多瑙河区舰队于27日将其歼灭。28日,方面军攻占杰尔,4月2日推进至奥匈边界,5~8日强渡多瑙河,从北面迂回维也纳。苏联红军向维也纳方向突击至此,两个方面军对维也纳形成合围,经激战于13日攻占该市,随后追击溃退的德军残部,15日推进至摩拉瓦河、施托克劳、圣珀尔滕、格洛格尼茨以西、德拉瓦河北岸一线。此战,苏联红军击溃德国及其盟军32个师,俘敌13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解放匈牙利西部和奥地利东部地区,使德军“E”集团军群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3月16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突击集团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发起进攻。这一进攻出德军意料。近卫第9、第4集团军在塞克什白堡以北突破防御后,开始向西和西南推进。3月19日,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在近卫第9集团军地带内进入交战。敌军凭借大量隘路、狭窄山间通路、江河,对进攻的军队进行顽抗。3月20日,第27第26集团军向波尔加尔迪和莱普谢尼方向转入进攻。方面军粉碎了德军的抵抗,于4月4日日终前进抵维也纳接近地。3月29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左翼(第57集团军和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在巴拉顿湖以南转入进攻,于4月2日解放匈牙利石油区中心瑙吉考尼饶市以后,向西北方向发展进攻。南斯拉夫第3集团军在其左侧进攻。
乌克兰第2方面军左翼的突击集团于3月17日转入进攻,突破德军多瑙河以南防御后,开始向杰尔方向发展进攻,以部分兵力进至科马罗姆地域,切断了德军埃斯泰尔戈姆—托瓦罗什集团西逃之路,会同多瑙河区舰队于3月27日前肃清了该集团。第46集团军于3月28日前肃清了多瑙河南岸埃斯泰尔戈姆至拉包河口地段的德军,攻占了科马尔诺、杰尔,并于4月2日进抵多瑙河与新锡德尔湖之间的奥匈边界。4月4日,匈牙利全境从德军手中获得解放。集团军突破边境防御地区后,于4月5日日终前抵达海因堡、基特塞、布鲁克一线。 在4月5—8日期间,第46集团军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指示,在布拉迪斯拉发地域搭乘多瑙河区舰队的舰艇,渡至多瑙河北岸,以便从北面迂回维也纳。近卫第4集团军受领了向维也纳东南郊进攻的任务,被调到第46集团军地带。4月5—13日,在维也纳近接近地和市内进行了激战。守卫该城的有敌1个机械化师、8个坦克师、另约15个独立营。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4月5日一整天内未能粉碎德军的抵抗,进展不大。4月6日,该方面军同时从数个方向——近卫第4集团军从东南,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以及近卫第9集团军一部从西南、西面和西北——实施突击。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46集团军沿多瑙河左岸向施托克劳进攻。在夺取维也纳的战斗中,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被调到初见战果的近卫第9集团军地带。
4月6日,苏联红军突入维也纳市郊,乌克兰第3方面军司令号召市民坚守岗位,帮助苏联军人,防止德军破坏城市。4月9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重申苏联政府坚决履行关于奥地利独立的莫斯科宣言。4月13日,苏联红军经顽强战斗后攻克维也纳。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46集团军向西北追击德军被击溃兵团残部,于4月15日前进抵摩拉瓦河、施托克劳一线;乌克兰第3方面军进抵圣珀尔滕、格洛格尼茨以西、马里博尔以东及德拉瓦河北岸一线。 马利诺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Yakovlevich Malinovsky) 生于公元1898年11月23日,卒于公元1967年3月31日,苏联元帅(1944),军事家。生于敖德萨。1914年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2月随俄国远征军赴法作战。1919年回国后参加红军。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在东方面军对白卫军作战。1920年初级军官学校毕业后,先后任机枪排长、机枪队长、副营长和营长。1926年加入联共(布)。1930年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曾任骑兵团参谋长、骑兵第3军参谋长。1937~1938年作为国际纵队成员参加西班牙内战。1939年起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任教。
苏德战争期间,曾任步兵军长,集团军司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率部参加边境交战,斯大林格勒会战、顿巴斯战役、第聂伯河会战、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德布勒森战役、布达佩斯战役、维也纳战役等重大作战行动,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1945年7月起任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苏日战争中,率部遂行主要突击任务,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使用坦克集团军于方面军第一梯队,周密组织协同,保证了进攻的高速度。因指挥有方获苏联英雄称号。战后任外贝加尔-阿穆尔军区司令、远东部队总司令、远东军区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1957年10月~1967年3月任国防部长,为加强苏联武装力量建设做出贡献。获列宁勋章5枚。著有《警惕地保卫和平》、《胜利的伟大意义》和《俄国士兵》。 苏联红军顺利行动的结果使匈牙利获得解放,奥地利东部及其首都维也纳的德军已被全部肃清。德国失去了匈牙利各重要石油产地和维也纳大工业区。苏联红军在进攻过程中击溃敌32个师,生俘13万敌军官兵,并缴获大量军事技术装备和武器。德军巴尔干集团陷于孤立,被迫退却。
苏联红军进入奥地利,恢复奥地利国家体制的基础业已奠定。维也纳战役可资借鉴之处是:周密组织了两个方面军与江河区舰队之间的协同,广泛采取了大战役军团的机动。苏联红军功勋卓著的50个部队和兵团荣获维也纳部队和兵团的荣誉称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了“攻克维也纳”奖章,授予26.8万名苏联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