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狼叔」休·傑克曼版本的《悲慘世界》,有超越原著的氣勢
休·傑克曼版的《悲慘世界》是一部眾星雲集、水平超高、口碑票房俱佳的世界名著改編電影。這部電影氣勢恢宏,以音樂劇的形式,完美展現了原著中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和沉默麻木的社會背景。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值得反復觀看的經典電影。
總之,對於這部電影可以不吝溢美之詞地贊美,它是我迄今為止看過的,最為成功的世界名著改編電影!強烈推薦!
我想應該是以下這出: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58)
導演:
讓-保羅·李塞諾
編劇:
讓-保羅·李塞諾
/
michel
audiard
/
rené
barjavel
主演:
讓·迦本
/
布爾維爾
/
費爾南·勒杜
/
西爾維亞·蒙佛特
/
danièle
delorme
/
bernard
blier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east
germany
/
義大利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58-03-12
片長:
france:
210
分鍾
/
spain:
217
分鍾
/
france:
179
分鍾(dvd
edition)
/
soviet
union:
195
分鍾
/
west
germany:
101
分鍾(cut
version)
imdb鏈接:
tt0050709
悲慘世界的劇情簡介
·
·
·
·
·
·
十九世紀的巴黎,貧困的冉•阿讓(jean
gabin)因為偷一塊麵包被判處十九年的苦役。出獄後,走投無路的他被好心的主教(rené
fleur)收留過夜,可是他卻偷走了主教的銀器。警察將他抓獲,准備再次將他投入監獄,臨危之際,主教的謊言將他拯救,他也得到感化,化名開始了洗心革面的生活。
十年過去,冉•阿讓通過努力成為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得知妓女芳汀的悲慘遭遇後,他擔負起照顧其私生女兒柯賽特的責任。他沒想到的是,多年後會重遇以前緝拿過他的警長沙威(bernard
blier),對方不信他已改邪歸正,一心要找他的麻煩,只因證據不足遲遲沒能得手,然而,他的好運沒能持續到八年之後。
©
豆瓣
另:如果你覺得是就留郵箱,我給你發觀看或者下載的鏈接
『叄』 電影《悲慘世界》5篇影評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我為大家帶來幾篇《悲慘世界》讀後感供大家閱讀。
《悲慘世界》觀後感一
在內地的大銀幕上能看到非專業歌劇演員死磕九個月練的辛勞成果,能看到用犧牲感召人民奮起抗爭而非用陰謀詭計誘騙愚昧大眾的故事,能聽到風靡數十載的經典音樂和歌聲,就懶得提太多的苛求了吧。
這個版本的《悲慘世界》在本屆奧斯卡上占據了最佳影片提名的一席之地,但湯姆·霍伯卻在最佳導演的競逐上被踢飛。原因還是蠻顯而易見的。
他所做的工作,主要還是根據音樂劇金牌製片人卡梅隆·麥金托什的「懿旨」,把自1985年首演且風靡全球的英語版《悲慘世界》音樂劇用處處考究的構圖搬上大銀幕。比如芳汀出場那場戲,兩排女工在銀幕上歌唱的鏡頭就相當有舞台感;主角獨唱時那燈光往身上一打,四周都黯淡模糊下來,極有舞台劇氣質。冉阿讓和沙威(內地字幕譯:賈維爾)的幾次相遇、追逐逃跑,交代方式都來得簡單而重復,就像在舞台上讓兩個人往上面一站。還有那場巷戰,雖然這場戲反映的是只堅持了幾天、有「法國小革命」之稱的巴黎反對波旁王朝人民起義,但在這部電影中只展現為幾十名軍人領著幾架小炮,隔著簡陋的路障與十來個青年學生之間的三兩趟交火。在舞台上這么演沒有問題,但作為一部電影就顯得隨便點了吧。
不過湯姆·霍伯還是做了一些嘗試的。比如他非常體貼地照顧那些看歌劇時坐在山頂位看不到演員表情的觀眾,頻繁地將攝像機貼到演員的臉上,以至於休·傑克曼鼻樑皮膚的顫動、安妮·海瑟薇歌唱時的咽喉都能被清楚看到。霍伯似乎沉醉於這種表現方式,把攝像機架在那兒讓主角一唱到底,還不時來個華麗麗的45度角。隨著演員的歌唱逐漸高亢,鏡頭往往隨著拉成大全景,然後再接大特寫,如此往復。執著於技術的影迷可能會對此感到厭煩,但不可否認,它在情緒煽動上對大部分的普通觀眾是奏效的。霍伯在這部戲里所做的最大膽的事,是讓非專業歌劇演員邊演邊唱,現場收音。既然要讓幾位非專業的歌劇演員拋棄他們最擅長的表演形式———講對白,不如來得徹底一點,也幫一下這幾位演員用表情及肢體表演彌補歌唱的不足吧。安妮·海瑟薇因此被加分不少,但也有露怯的,比如休·傑克曼用中音低聲「唱」對白的部分,嗓音就不如他唱高音時那麼有力,甚至出現不太著調的時候;又比如羅素·克勞那唱PO P的歌聲被擱到這部音樂劇里頭,盡管他對人物詮釋得不錯,但只有他真的在「講」的時候才回到了人間。
說了湯姆·霍伯和電影的那麼多不是,不可否認這部《悲慘世界》仍然是一部動人的、有魅力和有力量的電影!尤其是對於中國內地的觀眾而言。在內地的大銀幕上能看到非專業歌劇演員死磕九個月練歌劇的辛勞成果,能看到用犧牲感召人民奮起抗爭而非用陰謀詭計誘騙愚昧大眾的故事,能聽到風靡數十載的經典音樂和歌聲,就懶得提太多的苛求了吧。來自原著的精神力量和來自音樂劇的魅力,讓這部可以被處處挑剔的電影像磁石一般讓你安坐在椅子上,內心振奮,淚流滿面。
《悲慘世界》觀後感二
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815至1932年,先後橫跨27年。冉·阿讓為快要餓死的姨甥孩子偷了一個麵包而被捕,服役中嘗試逃獄失敗,最終被監禁20年。 1815年,冉·阿讓終於假釋出獄,但因為身份關系被人嫌棄,最終被主教米里哀主教 救回。幾年之後,他化名為馬德蘭,成為一個工廠主人與市長,卻被他遇見了追捕他多年的警官沙威。另一方面,冉·阿讓也遇上了芳汀,答應她為她照顧女兒柯賽特。這一切的悲傷,痛苦,凄慘,無奈,憤怒,絕望的情緒交融在一起。直到最後冉·阿讓紫色身亡。
如果不喜歡聽音樂劇的朋友,看電影之前還是要好好考慮,雖然相比音樂劇,電影有了畫面,情感,狀態和環境在裡面,但作為一個超長的電影,估計有2小時40分鍾,而且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唱。,盡管演員對唱法的處理都是很合適的。如果之前對小說不了解或者音樂劇不熟悉的情況下,最好看看歌詞,否則在聽不懂唱什麼的情況下很容易審美疲勞。我有的時候,就略顯尷尬,因為真的沒幾句是說出來的。
《悲慘世界》觀後感三
《悲慘世界》的電影和小說的感覺很不一樣。開頭就用的是監犯們的歌Look Down,整部影片也是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影片中內容略有刪改,有的地方跳轉過快,前後情感轉變較大,邏輯感不強。
就我目前看的內容而言,我印象較深的歌曲Look Down 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片頭,監犯們所唱,第二次是巴黎街頭,百姓們所唱。其實在開頭的時候我聽到這首歌時,內心的觸動並不太大。因為囚犯在我認知里就是低人一等的,過著沒有尊嚴、自由的悲慘生活。他們唱出Look down,我很能理解,這也很符合他們的身份和處境。可是巴黎人民的look down卻在我心上重重一擊。當我聽到Look down, look down and show some mercy if you can 時,我的內心是震撼的。人民的生活已到了何等地步,他們需要懇請別人低頭看他們一眼。不是平等的看,是低頭看。而且,別人還不一定會去看他們一眼。接下來的這句也是一個重擊,Look down, look down upon your fellow men。巴黎人民這歌不是唱給外邦人聽的,就是唱給同胞聽的。同胞,同為祖國的孩子。中國有個詞叫一母同胞,這是有血緣關系的,感情很深厚的。雖然這同胞不是同母所生,但大家是同一國家的人,生長在同一片土地上,仰望同一片天空。為何裡面的部分弟兄姐妹需要仰望其他人,以如此卑微的地位來請求憐憫,甚至只是看一眼。
影片中冉阿讓在芳汀死後與沙威的對抗引發了我的思考。冉阿讓起誓按時歸來,請求沙威給予他時間去救珂賽特。可是沙威認為冉阿讓這樣的人本性難移。在沙威眼中,囚犯或者曾經是囚犯的人都是罪大惡極之人,他提防他們,看守他們,在心裡為他們烙上了永不磨去的記號,就像中國古代在犯人臉上刺字。沙威有一種令我難以理解的對法律的執著,對犯人的禁錮。
在這場對抗中,冉阿讓強調,他只是偷了點麵包,沙威回答,維護法律是他的責任;冉阿讓繼續反駁沙威不懂世態炎涼,沙威回答,冉阿讓沒有權利。這段對哈值得思考。若是僅從冉阿讓的角度看,他迫於生計,不得不做違法的事。他只是一個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的小人物。我們出於同情心會認為冉阿讓不應該被捕,或者說是不應該因此而受如此多的磨難。可從理性的角度,法律與責任的角度,違法行為定要被追究。如此看來,沙威的窮追不舍可以得到解釋。我認為法律與道德問題在這里從本質上來講是社會問題。因為當時局勢動盪,社會混亂,人民生活沒有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小人物的行為只能用迫於生計來形容和解釋。當社會不能給予人民一定的保障,道德問題也只能被空談。民以食為天,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就是有東西吃。活著,才能去想怎麼活。除非他有很高的思想覺悟,有精神層面的追求。但這對小人物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冉阿讓說沙威不懂世態炎涼。
沙威真的不懂嗎?我看未必。沙威自己說他出生在平民窟,見慣了冉阿讓這樣的人。沙威其實很了解這些罪犯,了解底層人民,他知道他們的生活,懂得他們的掙扎。他曾經也許對這些人有過同情和憐憫,但我覺得他很可能沒有。他就是那樣成長起來的,他從心底里是厭惡這樣的生活,這些人,他是想擺脫他們的。他厭惡貧窮,更厭惡貧窮帶來的罪與惡。所以他嚮往光明和正義,決心堅守正道。曾經的經歷告訴他,這些混生活的人很難改去身上的惡,所以他們要被看管起來,他們是不能夠得到信任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沙威是對的。冉阿讓若不是經受了主教的感化,他的確是一個危險分子。經歷的苦難多了,對於別人的掙扎就會看淡,也就是老人在聽到那些充滿磨難的人和事時總喜歡感嘆這就是命。犯人們的不得已在沙威眼中只是他命不好,是個這樣的出生,得不到任何權利。在沙威心中,法律是唯一的救贖,守法可以維護社會。由此看來,他心裡還是抱有一絲希望,法律是他的救命稻草。正因如此,法律也成了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里還能延伸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該不該給予犯人或曾有案底的人信任。僅僅是看這部作品,我們很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批判底層人民互相軋扎,社會信任度極低。可是反問自己,你會給一個犯人信任嗎,你敢好無芥蒂地和他相處?至少我不能。大家總是根據一個人地過往給他下定論。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老祖宗幾千年的教訓,不知道的也沒幾個吧。我們不願輕易地相信一個人會改變,尤其是一個罪人會改變。
影片中的種.種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人性的問題。世界的好與壞是人界定出來的,也是人造成的。悲慘的世界,是對人性的映射和拷問。
《悲慘世界》觀後感四
奧斯卡頒獎典禮剛結束3天,獲得最佳女配角獎和最佳影片提名的《悲慘世界》就在國內公映,滿足了影迷的需求。這部由《國王的演講》導演湯姆·霍伯帶來的新片,改編自同名音樂劇,觀眾被這部影片精彩的音樂和歌詞,以及悲天憫人的劇情打動,觀影團給出了85分的平均評分。
忠實音樂劇,對白不足5分鍾
如果沒有同名音樂劇珠玉在前,休·傑克曼和安妮·海瑟薇主演的《悲慘世界》在本屆奧斯卡很可能橫掃各大獎項。和之前的幾部《悲慘世界》電影脫胎於維克多·雨果的文學原著不同,湯姆·霍伯導演的這部電影整體內容幾乎原樣照搬音樂劇。158分鍾的影片對白不到5分鍾,其餘全部由演員的演唱組成。對於音樂劇愛好者來說,這樣的編排相當過癮,對於普通觀眾則需要時間適應。影片的眾多歌曲中,既有《I dreamed a dream》《On My Own》這樣的憂傷系,也有《Do you hear people sing》《One day more》的恢宏范兒。全片所有歌曲都來自音樂劇,只有冉·阿讓在接回童年珂賽特時演唱的《Suddenly》是原創,這首歌也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原唱歌曲。
片中主要角色只有扮演艾潘妮的薩曼莎·巴克斯是音樂劇的同一個演員(群眾演員大部分來自音樂劇),其餘都是「現學現賣」,但在精彩的音樂編排下,連唱功最差的拉塞爾·克勞(扮演警長沙威)聽上去都能讓人接受。當然,曾憑借《國王的演講》拿過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湯姆·霍伯也功力盡顯,影片開場拉纖戲「低頭看,低頭看」齊吼聲回盪的畫面、1832年巴黎起義以及沙威和冉·阿讓幾場追逐戲,都能看出導演出色的場面調度能力。
表演飽滿激情,芳汀讓人落淚
片中表演最出彩的無疑是安妮·海瑟薇演唱《I dreamed a dream》那段,她將女工芳汀對往事的苦澀追憶和對未來的絕望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即使唱腔與專業音樂劇演員有著差距,但在優美的旋律和飽滿演技的加持下,觀影團成員荷爾蒙指數依舊上升,很多觀眾被這一鏡到底的演唱感動到流淚。整部電影安妮戲份加起來不超過20分鍾,但拔牙、剪短發的突破性表演和落魄的妝容依舊為其贏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休·傑克曼紅遍好萊塢之前,就憑《日落大道》獲得澳洲最佳歌劇演員的稱號。即使這樣,為演好這部音樂劇電影他依舊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無論是開場他在監獄的落魄,還是他扮演的冉·阿讓被神父憐憫之後的頓悟和死之前的告白,都讓只熟悉「金剛狼」角色的觀眾耳目一新。其他演員中,阿曼達·塞弗里德扮演的珂賽特和埃迪·雷德梅尼扮演的馬瑞斯准確詮釋了金童玉女的概念,薩莎·拜倫·科恩和海倫娜·伯翰·卡特扮演的德納迪埃夫婦的插科打諢也讓人佩服導演的選角成功。
《悲慘世界》觀後感五
自從上個星期看了電影《悲慘世界》片段後,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越想越氣憤,一直無法平靜。
經過我的分析,他們實際上都沒有錯——冉阿讓為了能讓自己的外甥不在飢餓中死去,偷了塊麵包;沙威是一名警察,但他公正執法,甚至即使自己錯了,也請求被法辦;芳汀為了能讓自己的女兒活下去,不顧一切地去賺錢。可是《悲慘世界》為什麼那麼悲慘,幾位重要人物之間的關系為什麼那麼糾葛,卻值得人深思。
首先,是職業與地位。那時的社會分為上層社會,就是貴族、市長一類的有錢人;中層社會,就是執法者和酒店老闆一類的可以在社會上不算富裕卻活得很滋潤的人;底層社會,就是奴隸、罪犯和一些窮苦人,被人當作苦力,可以肆意打罵的對象。冉阿讓和沙威都是從貧民窟出身,可是,冉阿讓因為飢餓與窮,去偷了麵包,然後被抓,做了20年的奴隸,出獄後被感化,成為了上層社會中的一員;而沙威卻看到貧民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成為了一名警察,執法公正,卻因為職業關系,一直追捕20年前只是為了活命偷了一塊麵包的冉阿讓;而芳汀處於底層社會,被處於中層社會的酒店老闆所逼迫,不得不出去賺錢,養活女兒,可最後至死也沒有再見到過女兒一眼。
其次,是負面情緒與社會蛀蟲。就像剛開始冉阿讓認為上帝拋棄了他,社會不公,於是會去偷給他一頓飯、一個住所的牧師家的銀器;就像沙威看到冉阿讓這個罪犯,會由衷地感到厭惡,不喊他名字,只喊他24061號,而且都是20年過去了,還不放棄追捕這個逃犯;芳汀本來在紡織廠幹得好好的,不會有後續那些事的發生,可是因為同事嫉妒他的美麗,誣賴她,使她被逐出廠,沒有了收入來源,為了能夠養活女兒,不顧一切地賺錢,越活越悲慘。社會上還有像酒店老闆一家那樣的社會蛀蟲,欺騙、造假、沒有人性,就是有類似這樣的人長期處在社會上,殺之不盡,才會把整個社會弄得烏煙瘴氣。
最後,卻是上位者的態度與底層群眾的不反抗。上層貴族覺得這樣很舒服,天天有人在身邊伺候,為你賺錢,發現不了問題的根源所在,即使發現了,也不會努力地去做出改正,會覺得這樣挺好。而底層群眾被壓迫慣了,懼怕上層權威,沒有一個呼聲,組織群眾反抗強權與黑暗,可想想看,底層群眾的數量何其之多,如果能夠有一個呼聲,做到揭竿而起,我不信上層社會的優越能夠持續多久,畢竟上層社會是靠底層群眾的努力勞動與耕作才養活的啊!
《悲慘世界》我雖然只是看了半部影片,可這些想法與感悟卻在我腦海中紮根似地存在著。
『肆』 《悲慘世界》哪位譯者的版本最好呢鄭克魯李丹李玉民很怕翻譯得不好就看不懂了
一、推薦版本
李丹、方於的人文社版出版歷時26年(1958年—1984年),可以說是中國大陸影響最大的版本,由於它的廣泛流通,此後的重譯本或電影中的譯名出現了「遵從」的現象。而這一版本,也是短期內無法超越的。
二、譯者生平
1954年,文化部特邀李丹、方於到北京參加全國翻譯工作會議,決定請李丹重譯《悲慘世界》。1958年由李丹翻譯、方於審校的新譯本第一卷和第二卷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正當第三卷譯畢待付梓時,爆發了「十年動亂」。李丹、方於被關入牛棚,身心受到摧殘。1971年釋放後,尚未平反的李丹將藏在箱底的譯稿找出時,看到的只是被老鼠嚙成的碎紙片兒。李丹以71歲高齡的病弱之軀,在借住的半間小屋中粘貼修補了譯稿。之後的幾年裡,李丹又東躲西藏譯完了第四卷。他像《悲慘世界》里的主人翁冉·阿讓那樣忍辱負重、不屈不撓,頑強地與厄運抗爭。因此,他的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損害。1977年,李丹因便血住進了醫院。入院時還帶了被他翻過千萬次的法文大詞典,在病中醞釀著末卷的譯文。最終,李丹病重逝世,家人只在李丹的枕頭底下找到幾張寫在香煙盒上的第五卷部分零亂的譯稿,法文大詞典也被人偷走了。這部從1929年到1977年歷近五十年的譯本,因為李丹的病逝也成了無尾而終的結局。
李丹的去世對方於的打擊是沉重的。五十年的同甘共苦,五十年的翻譯審校,都結束了。她吃不下、睡不著,幾乎被悲傷擊垮。就在李丹剛剛去世,遺體尚未火化,追悼會尚未舉行,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便千里迢迢從北京趕到昆明,取走了第三卷和四卷譯稿,並於1980年出版。
方於在哀痛中想到,她與李丹幾十年付出心血的《悲慘世界》,不能就這樣無尾而終。他們的願望是要讓讀者了解珂賽特的最終命運。於是,在李丹去世三個月後,方於掙扎著坐到了書桌前。這位74歲高齡的老人,以每日一碗稀飯維持著生命,經過九個月的艱苦奮斗,按李丹譯稿的風格遣詞造句,終於譯出了《悲慘世界》的第五卷。198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這卷血淚凝成的譯本,署名李丹、方於。
三、推薦理由
或許是譯者的生平同小說的主人公一樣波折多舛,所以這一版本得到了很多讀者的認同,只有真正經歷過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才能譯出原版的精髓,特此推薦。
『伍』 跪求悲慘世界哪個版本電影好看,【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XGnyHzqnJ85URVDqReDTDg
『陸』 《悲慘世界》電影哪一個版本 最好看
這就難講了;為何?各有特色,本人比較喜歡老版本,老版本更能貼近雨果的原汁原味。那就是1958版本,後來新版2000版,改了不少,把一些重要的情節,用電影的手法放大了。比如:冉阿讓深夜偷了主教的銀器,還把被響聲驚醒起床查看的主教打暈。尤其是最後的結局,稅白了,還不完整。只錄制了捉住了冉阿讓的,警察跳河了,冉阿讓一段自由自在的奔跑。可能是電影的時間限制不可能讓導演去拍的更長。
『柒』 想看《悲慘世界》,你推薦哪個版本
個人感覺我更喜歡復排版,(讓我有一種逃票的感覺,賊刺激,讓我感覺最有觀眾感,代入的真實感),開頭的和聲氣勢磅礴!!!歌詞押韻,語調悲愴,充分體現監獄的惡劣環境。
『捌』 《悲慘世界》電影版哪一年的好看
2000法國版
大鼻子情聖主演
『玖』 救贖與人性之美長存 ——比較2012版電影《悲慘世界》和原著的異同
《悲慘世界》是一部關於愛、恩典與救贖的史詩,雖然雨果的原意只是寫悲慘的人們的故事,但中文譯為世界更能彰顯對世界困苦、人性救贖的美的延續和廣大。2012版《悲慘世界》,改編自原著,採用音樂劇的演唱形式,再現了維克多·雨果的經典小說《悲慘世界》中的場景。其中沙威作為故事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展現了另一個方面的人性之美,每一個人都可以被救贖,發現不一樣的美和感動。
基於電影對原著情節有高度的濃縮,刪去了卞福如主教的介紹,以及改掉了馬德蘭承認自己是苦役犯冉·阿讓後重又被捕的故事。冉·阿讓其實是在洛里翁戰艦救了一名海員後掉入海中之後重獲自由的,而在電影中忽略了這部分,只選取了比較重要的情節。
原著里結尾的敘述很簡單,僅僅是對冉·阿讓的墓碑做了個描述,荒草隱蔽,雨露沖洗,無名的墓碑和周圍一般無二,上面留下的四句詩已經看不見了,事情自然而然的發生,夜幕如同往常一般降臨。而在2012版電影里最後的結局改的十分的巧妙,改為冉·阿讓的靈魂見到了天使一般的芳汀,最後走向了米里哀,也算是一種程度上真正的獲得了救贖,真正的圓滿,得到了靈魂的凈化。
但是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中,最終的冉·阿讓還是算是得到了安息,一生起伏,雖做過壞事但真心悔過擁有仁愛之心和崇高的人格,值得尊敬。
原著中在沙威自殺之前有這樣一句話,「思想里總會有些內心的叛變,由於有了這些叛變,他又感到非常憤懣」。原著中沙威自殺前的描寫是,他仰頭穩步走向沙特雷廣場的哨所,寫下了一封給警署署長的信,一些忠告和提醒成為了他最後能做的一點事情。之後他又回到了原先的石面欄桿上,呆了幾分鍾之後脫下帽子放在石欄邊上,可以說是做好了違背法律的准備。片刻後一個高大的黑色影子站著出現在欄桿的上方,最後人影俯身塞納河上,繼而又豎起身子,筆直掉進黑暗中,發出潑刺刺落水的低沉聲音。
而在電影里沙威在塞納河邊低吟,捫心自問自己固守的律令是否正確,該如何抉擇,看著下面奔騰的河水,在確定內心應相信人性的善良之處之後才投入洶涌的河水。這樣的沙威,這樣的死法,的確讓人痛惜。而且由於電影敘事手法的限制,影片中沒能詳細敘述沙威自殺前在警署留下那封信的內容。但是,在我個人看來,應該來說那封給警署署長的忠告和提醒的信是他自殺之前最後的告慰。
但是原著和電影都有的共同點就是沙威對自己一直以來的信仰的堅持,對公平和秩序的信奉,所以這樣的離開方式是展現了他難以抉擇的情況下,一種保留自身最後一點尊嚴的做法。
無論是電影還是原著中,沙威和冉·阿讓之間都是一種反面的矛盾的對比和反襯,讓當時的社會現象更加的真實化。追捕冉·阿讓則昭示著沙威的存在,同時也展現著沙威最初心裡對法律堅貞不移的信任,他雖然生於監獄,深諳下層人民的疾苦,卻是維護當時腐朽制度的偏執狂。沙威與冉·阿讓的多次交鋒,一直苦苦追蹤冉·阿讓,一次又一次對冉·阿讓的行為感到不解,同時也一次又一次的被冉·阿讓的言行所震動。最後冉·阿讓從革命黨人手裡把他釋放之後,沙威的信仰開始受到極大的沖擊,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他不敢承認仁愛的偉大,因為承認就代表對自己的否定,但他又不得不承認。在通往塞納河的下水道口,他出於使命感將冉·阿讓截住,又在矛盾中放棄了逮捕他。他看到的一切都敲打著他原本毫不動搖的信念打破了他心中的頑固理論,並為之感化,後來無法抉擇只能在內心矛盾與掙扎中選擇死亡。
但是無論哪一個方面中沙威的形象都塑造的很成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生活中,你會發現,這也是人性的一種展現,我們總會找到在他時他地中的某個人身上切切實實的發生著類似的事情。他也是可以被感化、可以被救贖,可以被牽引著去看到良心所見到的不一樣的一面。
電影可以說是比較遵從原著的,貫穿沙威始終的是一種信仰的毒害,他所要做的便是對命令的服從,對法律的堅決遵從,這一章節,在原著中命名為沙威的出軌,闡述沙威的思想里卻突然出現出他所不能掌控的思考,讓他覺得作為警官釋放一個犯人竟然是對的!這世界上還有凌絕於法律之上的東西,卑賤者的崇高品質竟然打動了他,讓社會的弱點在一個寬宏大量的壞人面前覺得可笑,原著的台詞很精彩,但是電影更能展示觸動人心的瞬間,沙威的死是一種走向絕對的沖動。
電影的最後,那些在悲苦中死去了的人們,在象徵自由理想的街壘上唱歌,即他們爭取美好前景的精神常存,而他們死後所享的比在世好多了。可以說是向音樂劇的一種致敬,同時象徵的是,在故事中雖然革命失敗,好人不得善終,但他們偉大的精神必將得到繼承,偉大的理想必能在將來實現。
可以說,2012版的電影《悲慘世界》繼承了原著的思想精髓和故事大概,用音樂劇的方式吟唱出了救贖與人性之美,即使在困苦不堪的社會中,依舊存在著讓人心凈化的愛的力量,依舊可以被感動,讓人性之美長存。
『拾』 悲慘世界電影版本
我想應該是以下這出: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58)
導演: 讓-保羅·李塞諾
編劇: 讓-保羅·李塞諾 / Michel Audiard / René Barjavel
主演: 讓·迦本 / 布爾維爾 / 費爾南·勒杜 / 西爾維亞·蒙佛特 / Danièle Delorme / Bernard Blier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East Germany / 義大利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58-03-12
片長: France: 210 分鍾 / Spain: 217 分鍾 / France: 179 分鍾(DVD edition) / Soviet Union: 195 分鍾 / West Germany: 101 分鍾(cut version)
IMDb鏈接: tt0050709
悲慘世界的劇情簡介 · · · · · · 十九世紀的巴黎,貧困的冉•阿讓(Jean Gabin)因為偷一塊麵包被判處十九年的苦役。出獄後,走投無路的他被好心的主教(René Fleur)收留過夜,可是他卻偷走了主教的銀器。警察將他抓獲,准備再次將他投入監獄,臨危之際,主教的謊言將他拯救,他也得到感化,化名開始了洗心革面的生活。
十年過去,冉•阿讓通過努力成為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得知妓女芳汀的悲慘遭遇後,他擔負起照顧其私生女兒柯賽特的責任。他沒想到的是,多年後會重遇以前緝拿過他的警長沙威(Bernard Blier),對方不信他已改邪歸正,一心要找他的麻煩,只因證據不足遲遲沒能得手,然而,他的好運沒能持續到八年之後。 © 豆瓣
另:如果你覺得是就留郵箱,我給你發觀看或者下載的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