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拍電影用的攝影機,長焦鏡頭的焦段,分別是多少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再加上我知道的敘... 舉例說明.如果用標准鏡頭拍攝6排的團體合影.距離被攝體3米.用光圈4和8拍攝
⑵ 拍電影用的攝影機,廣角鏡頭的焦段,分別是多少
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為38-24mm,視角為60-84度;
⑶ 哪部電影哪個鏡頭算是一下長焦鏡頭或短焦鏡頭
長焦距鏡頭: 殺破浪中甄子丹與吳晶短棍對短刀的鏡頭
短焦鏡頭:卧虎藏龍中 章子怡與周潤發竹林打鬥
蒙太奇的觀念從現象來看是景與景的切換, 但實質上卻有所不同。對敘事蒙太奇來說,它主要研究的是一個連續的事件如何轉化為一系列的中斷鏡頭的重新連接,而對於表現蒙太奇來說,它主要研究的是兩個不相連續的鏡頭的重新連接如何產生新的含義。不管是哪種情況,蒙太奇都包含著某種「反自然性」,都是與生活的實際流程相抵牾的。這就帶來了它的一系列局限,比如:鏡頭的切換往往讓觀眾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切換的連續又帶來觀賞的強制性,如《錫鼓》中奧斯卡母親與舅舅的調情, 除此之外, 它還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亦即忽視了研究鏡頭內部的藝術問題。這就是蒙太奇理論只能成為一種局部理論的根本原因。隨著電影的發展,蒙太奇的局限性也逐漸暴露出來,這就出現了電影史上專門研究鏡頭內部的連續性問題,並由此產生與蒙太奇相對立的電影美學觀念——長鏡頭觀念。
一、長鏡頭的產生
長鏡頭,顧名思義就是鏡頭的尺數較長。一般都不短於50尺,最長的可達900尺。這是用一個連續的鏡頭拍下的膠片, 而不是指許多鏡頭連接起來的。電影中的長鏡頭其實很早就有了,而且在當時這是惟一的拍攝方法。早期的長鏡頭,如「園丁」等),都是在一場戲內用一個固定不變的長鏡頭來表現。這種死板的方式終於在格里菲斯等人那裡發展為蒙太奇理論,而蒙太奇理論發展到愛森斯坦又導致了對它的否定,產生了近代的長鏡頭。但近代的長鏡頭與早期的長鏡頭卻存在根本的區別。可以先作一個比較:
早期的長鏡頭(「園丁」)和德呂克的《四百下》。
其區別在於:
其一,從固定鏡頭到移動鏡頭;
其二,從自發的活動照相到自覺的電影技巧或手法;
其三,近代長鏡頭是影片的一小部分,因而也出現了連接的問題;
其四,更復雜的場面調度。
可見近代的長鏡頭與早期的長鏡頭已經有了質的區別。從美學觀念上看,近代長鏡頭是從蒙太奇的局限性中發展而來的,是蒙太奇觀念的一種反動,但近代長鏡頭頭的產生還有賴於一系列的電影技術成果。
二、電影技術的發展
1.聲音的出現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電影在技術上的重大進步總是緊跟著藝術創新的新的可能。首先聲音的出現避免了用鏡頭來交代的單一表達方式,這樣,鏡頭也就無須像過去那樣頻繁的切換,以使觀眾明白。也就是說,可以通過聲音來傳遞一部分的信息,而不必全部寄託在畫面上,因而畫面就不必老是中斷,而保持鏡頭的連續性。如《英國病人》中漢娜端食物進屋,畫外是男主人公的聲音。
2.景深鏡頭的使用
所謂景深鏡頭就是能拍前景和後景都達到同樣清晰的鏡頭。這就在無形中開辟了一個新的景區, 可以使前景和後景之間形成一種連續,避免了鏡頭的分切,如《神探亨特》的鏡頭。就像瑪爾丹所說:「(景深鏡頭)使導演可以進行一種縱深的場面調度:人物不再從院子或花園這一邊出場,而是在前面或後面出現,並在攝影機的軸心內活動,根據他們對話的重要性或每時每刻的不同儀態,走近或遠離。」也因此,人們才把長鏡頭稱為「場面調度派」。
3.鏡頭運動的發展
大量採用運動鏡頭是在四五十年代以後。在這之前,由於採用鏡頭運動會引起燈光、動作設計和鏡頭長短的計劃的特殊問題,增加拍攝的困難和成本,所以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如《鐵面無私》中殺老警察。如今由於攝影技術的發展,長度較長的鏡頭在拍攝上已經解決了問題,這就為長鏡頭的使用准備了技術上的條件。
4.變焦鏡頭的普及
變焦鏡頭就是能把長焦和短焦結合起來使用, 並隨時調焦的鏡頭。由於它具有多焦距的功能,可以將短焦和長焦的優勢結合起來,並能在人物位置不變或者拍攝點固定的情況下,根據劇情的需要把一個鏡頭的內容拍成許多個不同的景別的又彼此相連的長鏡頭。變焦鏡頭的運用或者變焦鏡頭與推拉鏡頭的結合,給長鏡頭開辟了新天地。如資料:《W的悲劇》中的小酒館對談。
可見,長鏡頭是以一系列電影技術的發展為前提,由於這樣,電影創作者才開始把興趣逐漸轉向了鏡頭的內部運動,而不僅是鏡頭之間的組接,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專門研究長鏡頭的理論並把它上升到美學的高度。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就是法國的巴贊。
三、巴贊的長鏡頭理論
巴贊(1918-1958),法國人,電影評論家。也是電影理論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他的理論被看作是西方現代電影的一座里程碑。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親自參與創立《電影手冊》雜志,成為電影批評界的權威性刊物。這個雜志的一些影評家後來親自拍片,導致了法國的新浪潮運動。巴贊的電影理論不是一個系統的理論。他的理論興趣主要體現在電影實踐問題上:這就是對蒙太奇理論的批評和主張長鏡頭這相關聯的兩個方面,並從中產生了照相本體論的電影美學觀點。
巴贊對蒙太奇理論的批評主要是圍繞著電影與真實的關系來展開的。他認為蒙太奇使電影離開了真實。他的批評從庫里肖夫的實驗入手,巴贊認為電影是一種現實的藝術,但是兩個鏡頭所產生的新含義顯然不來自現實,而是導演通過隨意的拼接變出來的花樣。如果電影可以任由導演主觀需要任意拼湊新含義,那麼電影的客觀性、現實性也就不復存在了。因而,他批評道:「蒙太奇,人們經常說這是電影的實質,實際上是非常突出的反電影的過程;純粹的電影的獨特的性質,取決於尊重空間的統一的簡單的照相。」除此之外,蒙太奇的典型技巧是景與景的切換,這種切換總是把攝影機的注意中心強加給觀眾。 在一段對話中, 按台詞的邏輯交替拍攝對話的人,稱為「正反打」,這種分切的拍法不僅不夠逼真,而且平庸乏味。帶來了含義和視角的單一性。
正因為這樣, 巴贊才主張使用那種不間斷地拍下一場戲的長鏡頭。他認為長鏡頭的典型技巧是場面的內部調度,通過演員的連續動作和攝影機的連續運動,可以保持一場戲的連貫性。所以這就部分取代了蒙太奇的功能。又克服了它的局限。如《錫鼓》中的強迫吃魚, 可以看出其優勢在於:(1) 由於時空的完整保持了故事、動作、情緒各方面的連續性, 給人真實的感覺;(2)產生含義的暖昧和信息的豐富,因為克服了蒙太奇選擇高峰瞬間的單一對列,使鏡頭更有意味。如《錫鼓》中奧斯卡弟弟的生日; (3)有利於從多角度來觀察動作。如《幻滅》中的唱歌、 《W的悲劇》中的被迫承認。
⑷ 拍電影用的攝影機,中焦鏡頭的焦段,分別是多少
拍電影的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為38-24mm,視角為60-84度,這僅供參考
⑸ 舉例電影鏡頭常用的一些焦段
35,50,135,85,40,70等等焦段都很常用
⑹ 拍電影常用什麼焦段的鏡頭v電影
什麼焦段都用,電影是成千上萬的照片,就好比用單反各種鏡頭拍照,最後和在一起
⑺ 單反拍視頻用什麼焦段鏡頭
這要看你的拍攝需要而定,拍攝大場面全景需要28以下廣角鏡頭,拍攝人物全身、半身中景需要80左右的標准或中焦鏡頭,拍攝局部特寫需要100以上長焦鏡頭。
單反拍視頻用小光圈合適。光圈鏡頭中間有一個可以控制通光量的小孔。如果將這個孔開大,曝光時間一定。
那麼將會有更多的光到達底片(感光器)上。相反,如果將孔開小,那麼會減少到達底片上的光的量。
拍攝的技巧:
旁軸相機或者雙反相機那樣取景光路有獨立鏡頭。「反光」是指相機內一塊平面反光鏡將兩個光路分開:取景時反光鏡落下,將鏡頭的光線反射到五棱鏡,再到取景窗。
單反相機與旁軸相機相比的優點在於所見即所得,取景器中的成像角度與最終出片的角度是一樣的。但與旁軸相機相比,單反相機鏡頭的後焦點要能同時在反光板的位置和感光元件的焦平面位置同時成像,必須要在成像焦平面之前還產生一個假焦點。
⑻ 給我推薦個鏡頭吧(預算10w左右):電動對焦 全畫幅變焦 電影鏡頭(焦段最好約在20-110)感謝
一開始我剛開始拍電影的時候,我是恨不得瞞著全世界的人的,我那時候很窮又沒有任何裝備——因大部分電影人的裝備及軟體都是很昂貴的,而我只有對著電影製作的熱情,在這種情況下我還是拍了一部片子,下面我就和大家來分享我當時是如何做的。(為此鼓勵所有有志向的年輕人)
首先 我自己有幾個原則,其中一個就是不要為了買裝備而陷入負債中,我只買我買得起的裝備(看似簡單的理論,很多人都是在負債買裝備),當我剛剛踏入攝影圈的時候其實特別想做一個短片,然而沒錢計劃隨之流產。後來隨著時間,我學會了如何用有限的裝備去完成任務,創造力和好點子更重要,而不是裝備。當然了,我也很願意用又貴又好的機器,也充分理解為什麼它們那麼貴,但過去是完全不敢想像的。之後幾年我買的第一部攝影機為我開展了我的職業生涯,一部佳能7D,我就是用它拍攝我的最初的影片,但正所謂無論什麼裝備,創作者都想讓自己的影片看起來好。
我當然知道這部相機除了不錯的視頻質量和動態范圍也有他的有限之處,我知道要拍出一個技術上好的視頻需要的工具,但在那時,我只有一個人並且也不夠有耐心和世界分享,最終我決定我要製作一個自己做主角的短片,還有什麼比做一頓飯更貼近生活呢?
我當時的道具只有一個能看的過去的刀,做飯需要的食材,一個打光燈,一個桌面燈,一個攝影腳架,Adobe PS CS6,加上我的佳能7D,最重要的是,我超贊的廚藝,構成了我所需的一切
1,為什麼選這些器材
在我開始買器材之前,我想先確認我現有的設備可以做什麼,然後再買器材,如果可以的話我更願意先試用一下,然後注意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問題,我是那種會有些吹毛求疵的人,並不是器材名氣大我就喜歡,當你對一台不是那麼完美的器材有一手的經驗時,反而更能告訴自己你到底需要的是什麼,那麼在下一次購買時你就更了解了。
之前的我對於拍攝可沒有任何經驗,但我知道實際操作背後的所有理論,現在不同了,我已經在電影製作領域浸淫了很多年,是時候為我最初有的卓越想法付諸實踐了。
2,鏡頭動作
只有我一個人製作視頻意味著只要我還站在鏡頭前做飯就無法移動攝像頭,除非我有一個可操控的滑桿或者類似的工具,我其實在開始和結尾都有嘗試,用當時的那個支架我已經是盡了最大的努力了。
鏡頭有呼吸效應,但結果很出意料居然效果很好,因為看起來即像在聚焦,同時又在放大,你可以在視頻的最後看到(1;58)
⑼ 拍電影用什麼鏡頭,是定焦還是變焦
拍電影基本上用變焦鏡頭。
因為定焦鏡頭畫質好。
至於跟焦員的工作是轉動聚焦環,讓運動主體始終能聚實。
關於跟焦方面的資料,我的新浪博客有這個方面的資料,你可以參考下。
⑽ 如何通過電影畫面來判斷鏡頭的焦距
通過正常的電影畫面,來定量推導出焦距,從數學上看,是一個典型的反向問題,而且是一個沒有唯一解的反向問題。因此,要相對精確地進行量化估計,就需要一些參考,例如在場景中人為放置一些標記,預先對不同鏡頭的特徵進行測量。題主可在Google Scholar搜索欄中輸入"estimation of focal length",自行搜索一下相關的論文。如果只是做定性的判斷,可從人的感官角度出發,抓住一些與焦距有關系的視覺特徵,如景深、透視關系、鏡頭的光學畸變等等。經常玩攝影的人,都能通過畫面猜測出鏡頭的大致焦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