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老電影 講的是建文帝出逃
油扣魚學名叫「鰳魚」
② 天外飛仙建文公主是誰扮演的
李冰
主要電影作品:
2006年 電影 《有房好好住》 飾 雅楠
2006年 電影 《冬暖》 飾 何歡
2005年 電影 《那木錯》 飾 任梅
2005年 電影 《女性職場必修課》 飾 莉莉
2005年 電影 《城鐵13號線》 飾 齊優
主要電視劇作品:
2008年 電視劇 《大風歌》 飾 湘女
2008年 電視劇 《生死博弈》 飾 楊洋
2007年 電視劇 《柳葉刀》 飾 聶麗麗
2007年 電視劇 《鷹與梟》 飾 荻雪菲
2007年 電視劇 《閃閃的紅星》 飾 秀姑
2006年 電視劇 《一住五十年》 飾 林小凡
2006年 電視劇 《女兒,我該怎麼愛你》 飾 余多多
2005年 電視劇 《青海不再遙遠》 飾 徐爽
2005年 電視劇 《天外飛仙》 飾 建文公主
2003年 電視劇 《天下奇謀》 飾 慕容真
③ 靖難之變的電影,講述明朝建文帝下落的電影!跪求!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明太祖朱元璋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1】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准備削除燕王【1】朱棣於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1】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2】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1】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1】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名稱靖難之役地點中國華北、江淮地區時間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參戰方明軍(南軍)、靖難軍(燕軍、北軍)結果朱棣軍攻下京師南京,登上帝位參戰方兵力燕軍:約30萬南軍:100萬傷亡情況靖難軍6萬南軍50萬主要指揮官燕軍:朱棣、張玉、朱能等;南軍:耿炳文、李景隆等口號清君側,靖國難
④ 建文帝失蹤後,叔叔朱棣如何對待他妻兒的
建文帝的正妻馬氏,馬皇後在宮中自焚,後來被追封為「孝愍讓皇後」;建文帝的長子名叫朱文奎,跟著建文帝失蹤了;次子朱文圭被囚禁50多年,被復辟的明英宗放出來。
一、馬皇後自焚
作為皇帝建文帝自然有很多的妻子,不過大部分的妃子就像電影里的龍套角色,沒有什麼作為,於是在歷史中也就沒有關於她們的記載。
雖然朱文圭只有2歲,但是其終究是皇室人員,留著是個隱患,殺了卻又難免令人覺得朱棣過於殘暴。於是最終將朱文圭囚禁。
這一囚禁,就是囚了50多年,直到明英宗時期才被放了出來。可憐的一個孩子,只因為生在皇室中,就令其一生如牲畜般鎖在牢中不見天日。
⑤ 關於明建文帝朱允紋的電視劇(或電影)有哪些
穿越時空的愛戀,穿越劇,徐錚跟張庭演的!
其他的沒看過,不過網路上有不少,你可以挨個瞅瞅
⑥ 有沒有關於建文帝的電影啊
我記得電視劇有一部,很久以前了,但不知道叫什麼名字了,比較符合歷史,是一位大陸男演員演的。我感覺狠棒,小時候看的到現在還記得主題曲的旋律,就是想不起名字了,想到以後會發上來的。
搞笑一點的《穿越時空的愛戀》也不錯的。
⑦ 求一部電影還是電視劇的名字,裡面唐國強演建文帝
永樂英雄兒女
⑧ 建文奧斯卡
說的是新建文影城不是?是的話在第6廳旁邊有個大廳兌票。
⑨ 建文帝真的葬在《鬼吹燈》里說的陳家大墓嗎
那是小說作者,根據建文結局的眾多說法之一,進行的藝術創作和加工。建文結局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
(在燕兵攻陷京師後,朱允炆)「遂闔宮自已焚燃。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朱棣登位後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上亦曰:「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明實錄·太宗實錄》)
「棣遣中使出後屍於火,詭雲帝屍,越八日壬申,用學士王景言,備禮葬之。「
「上入宮,忽火發,皇後馬氏暴崩,程濟奉上變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宮。因指燼中後骨以為上!「
(一)湖南新田大觀堡造假說
湖南永州新田縣發現明代遺址大觀堡,該古城堡工程規模宏大,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石頭壘成的堡壘周長346米,城牆殘高4米左右,疑為建文帝避難行宮。後經部分文物和史學專家多方求證,認為建文帝極有可能避難新田,在全國多處出現的建文帝『下落說』中,有的是傳說,有的只有族譜,而只有新田縣有相關碑刻,經考證涉嫌造假.
該說主要的證據有(不完全統計):
1、龍池寺遺址碑刻記載「夫山曰安曇寺曰龍池」、「自大明皇朝先師鐵峯悟真流亡」、「剃本靖為僧『燕師』」等;梅木塘碑刻記載「聖帝之壽誕,為同人之嘉節,首士齊集虔誠致祭……誓詞惟皇上御極之年歲次月日等謹以……二帝神位前曰,惟二帝職司陰鑒」等。
2、大觀堡遺址
3、其他文物:象牙朝笏;道教神仙人物長卷畫;
4、《史氏族譜》記載
新田寧遠兩縣文物研究人員在大觀堡考察碑刻,發現碑刻中關於「二帝」的內容,懷疑「二帝」就是建文帝,但寧遠本地歷史研究人員歐陽元益認為「二帝」是指南明二帝,碑刻可能是反清復明余黨留下的。經調查鯉溪鎮和大觀堡周邊群眾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建文帝這個傳說,石文庄之孫石午榮於明永樂年間從大觀堡遷居石家洞也從來沒有聽說過建文帝,經調查明初被明朝政府派遣到新田縣屯田(軍屯)建大觀堡的那支後人就是石家洞石氏,著名明史協會專家商傳教授回復了大冠堡根本沒有建文帝,商傳教授曾說:「我認為大觀堡肯定不會是建文帝建的,說建文帝來過大觀堡也沒有任何依據,可能是一些曾經忠實於建文帝的人留下了一些痕跡」。
根據清嘉慶十六年《寧遠縣志》記載:「石玉生東鄉石溪人,明初其父以都司守邑東堡,玉生弱冠襲職....."。正史上證實大觀堡堡主是石文庄、石玉生父子」。另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寧遠《石氏宗譜》也有記載石文庄和石玉生鎮守大觀堡的事實,距今已有33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寧遠縣發現最早的軍事古堡記載。經專家考證,大觀堡是明代建築,是石文庄始建於大明洪武三年(1370)。明史協會專家商傳教授曾實地考察過大觀堡,最後得出了「大觀堡根本沒有建文帝」的結論。
(二)東明寺說
萬曆《錢塘縣志·紀制》記載:「東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為僧至此,有遺像「。(《杭縣志稿》卷八)「相傳朱允炆遁跡至此,時旭日始旦,題曰東明。自歸國後,方知為帝。今范其遺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銀「。明代嘉靖年間《留青日札摘抄》、清代康熙年間《湖堧雜記》中也都有記載。
據2010年12月7日,餘杭縣史志辦張炳林先生從上海圖書館發現《東明寺志》,翻開第一頁,上面寫著「東明寺志敘「五個大字。《東明寺志》(三卷)清釋湛潛篡,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版本。寺志中是如此記載:「迨壬午金川變作,啟篋得楊應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運數巳定,乃僧服出遜,由吳興至錢塘遁棲東明山,親灸旵祖座下,凡六載,跡漸彰乃辭去。「由此可見,朱允炆到東明寺出家為僧不是空穴來風,是確有其人其事。當年眾僧們皆尊稱朱允炆為「應能問道老佛「,寺志中還特地將「應能問道老佛「排列在祖師堂的第二位置,僅次於東明禪寺的開法祖師慧旵,明白無疑確定了東明禪寺與朱允炆之間的密切。其中還披露了二個重要信息:所謂「靜室「一是當年東明寺開法禪師慧旵禪師的閉關之處,二是朱允炆在東明禪寺出家為僧的居所,這是初聞。
東明寺大雄寶殿內右側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如下對聯:僧為帝,帝亦為僧,一再傳,衣缽相授,留偈而化;叔負侄,侄不負叔,三百載,江山依舊,到老皆空。
朱允炆親手植之桂花,經過日寇焚燒,僅剩樹干。但大難不死,第二年又綻新枝,現枝高葉茂,秋季花開,香溢四野,且金銀雙色各半,傳為奇談佳話。
孟將殿,原有座小廟現已毀,不知是否屬實?民間稱之「罵將殿「。 相傳明成祖派一位朱允炆當朝時的武狀元出身將軍追殺朱允炆。追至東明山,朱允炆痛斥其助紂為虐。他進退兩難:遜帝有恩,今上難違。回京又無顏復命,終而自殺。因該將軍姓孟,後人建孟將軍廟以資紀念。
據永樂年間《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朱允炆繼位後,即用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謀,定策削藩。領兵在外、身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王大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朱允炆眼看大勢已去,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朱允炆攜皇後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朱允炆下落。宮內侍人都說朱允炆已自焚,並從火堆里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其繼位稱帝後,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
據有學者考證,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雲,隱蹤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宮觀為掩護,巧妙修築了「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關石雕、楹聯、三清山石刻260餘處,留下了「風流建水翁承贊,樽酒論文千載同「、「方豪上「、「都俞脫生「、「壺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隱逸文化密碼。
此外,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里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後,對朱允炆自焚而死,也產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屍體是馬皇後的,朱允炆削發為僧外逃了。他就把朱允炆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朱允炆下落。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16年,搜尋朱允炆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單獨召見。胡濙訪得朱允炆離開紫禁宮後,削發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後,指出: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朱允炆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朱允炆自焚身亡是歷史真實,因為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把紫禁宮團團圍住,朱允炆想逃也來不及了,更何況經考查也無鬼門、御溝逃路。朱允炆也深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裡決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燕王朱棣也絕不會讓朱允炆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之臭名,苦心尋找朱允炆下落,留下了歷史疑案。
綜上,朱棣在即位後,下令搜尋朱允炆,這是歷史事實。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個未揭開的歷史之謎。
有的學者認為,朱允炆並沒有死,而是走了後門,到了山中去做了和尚,紅崖天書就是他寫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