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早期電影中本來是調侃預言未來的台詞結果後來竟成了真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到了一個人——王寶強。
陳思誠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就說過,《唐人街探案》里王寶強的角色是為他量身定製的。在電影里,王寶強結婚的當天晚上就發現老婆和其他男人偷情。
然後,就出了王寶強和馬蓉的事情。雖然這並不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但是還是心疼王寶強一下。
但是,離開了馬蓉,相信王寶強的人生可以重新開始。前段時間他領著新女友亮相了,不管怎麼樣,只想祝福他,希望找到真正的幸福。
陳赫本人也一度跌入谷底,不敢出門,每天呆在家裡,甚至患上了抑鬱症。後來,廣大的吃瓜群眾就翻出了這段話,發現跟陳赫離婚時的處境非常相似。
就好像是預先知道了會有這么一天,提前說給自己聽的。當時的陳赫也是如此,沒有辦法回頭。與其糾結過去,不如笑著迎接未來,說的太准了!
❷ 電影《巴黎聖母院》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歷史真實,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斗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加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富洛婁和貴族軍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絲美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❸ 電影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也就是鍾樓怪人吧?
在1999的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 中
Daniel Lavoie 飾 Frollo
如果是1956那片老片《巴黎聖母院院》
Alain Cuny 飾 Claude Frollo
❹ 電影版的巴黎聖母院
版本一
美麗善良的吉普賽姑娘埃斯米拉達白天靠跳舞賣藝為生,晚上則和一群自稱「乞丐王國」的窮苦人居住在一起。埃斯特拉達的美貌傾國傾城,卻給她引來了殺身之禍。
國王衛隊的隊長菲比斯原本已有未婚妻,卻垂涎於埃斯米拉達的美色,騙取了她的芳心。就在菲比斯和埃斯米拉達在旅館幽會時,突然菲比斯被一個神秘的黑衣人刺傷。由於黑衣人沒有被找到,旅館老闆的供詞又對埃斯米拉達非常不利,在法庭上,埃斯米拉達受刑後被迫招供,承認是她想殺害菲比斯。埃斯米拉達因此被判絞刑。
其實那個隱藏在黑暗角落裡的黑衣人是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弗羅拉。他孤僻刻薄,表面上是個對女人厭惡的忠誠的教徒,內心卻一直燃燒著熊熊烈火,渴望得到美麗的埃斯米拉達,是他在看到埃斯米拉達和菲比斯約會時無法控制自己的嫉妒,刺傷了菲比斯。
在埃斯米拉達被送往絞刑架的路上,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卡西莫多將她救下帶入聖母院避難。卡西莫多外表醜陋無比,從小被弗羅拉神父收養。但他心地善良,並真心地愛著埃斯米拉達。在聖母院中,卡西莫多就是埃斯米拉達的守護神。
國王的衛隊開始進攻聖母院捉拿埃斯米拉達,卡斯莫多誓死保護。但他一個人的力量必定有限,埃斯米拉達被亂箭射死。卡西莫多看到她的屍體被拉走,悲痛欲絕,他把真正的兇手——弗羅拉神父從聖母院的頂層扔了下去。
卡西莫多找到放置埃斯米拉達屍體的地方,緊緊地抱著自己心愛的姑娘。多年後,人們發現了兩具纏繞在一起屍骨,當人們想要將他們分離時,這兩具屍骨頓時化作了灰塵消失得無影無蹤。
版本二
本片根據法國大文豪維克多爾果名著《巴黎聖母院》改編。丑聾人卡利摩多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羅德收養,做撞鍾人,外貌正經的克羅德神父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後,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指使卡利摩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非必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愛斯梅拉達因而愛上了非必斯。但非必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克羅德刺殺。並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利摩多將愛斯梅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群眾為救愛斯梅拉達而沖入教堂,誤與卡利摩多大戰,愛斯梅拉達被由克羅德帶領的軍隊沖入聖母院所殺,最後卡利摩多憤然將克羅德從教堂頂樓摔落地下,最後卡利摩多撫著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殉情。
版本三
這部雨果名著曾被多次搬上銀幕,其中1939年的美國版被廣泛認為是最佳版本,其中的德國表現主義布景尤其值得稱道。純潔美麗的吉普賽女郎艾斯美拉達,和「乞丐王國」的人一起,到處賣藝行乞。一次,為了救流浪詩人甘果瓦,她被迫嫁給了他。國王的衛隊長菲比斯是個花花公子,他騙取了艾斯美拉達的愛情。就在他們約會時,一個黑衣人將菲比斯刺傷。艾斯美拉達作為嫌疑犯被送上法庭,並判處絞刑。奇醜無比的巴黎聖母院的撞鍾老人卡西莫多將她救了出來,並帶進教堂避難,卡西莫多一直深愛著她。在一次混亂中,艾斯美拉達被國王衛隊 的亂箭射死,悲痛欲絕的卡西莫多轉身將真正的殺人兇手也就是弗洛洛神父,從聖母院的頂樓扔了下去。之後與艾斯美拉達的屍體緊緊地抱在一起,一起化為了塵土。
❺ 電影《巴黎聖母院》,和雨果原著出入大嗎改後還能夠看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一部長篇小說,自1831年問世以來,曾被多次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以及音樂劇。雨果作為浪漫主義和人道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其對人民苦難的同情以及社會弊病的洞察在這部作品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三 故事主題
《巴黎聖母院》揭示了克洛德這樣的神權人士的狠辣和虛偽,也揭露了菲比斯這樣的上流「紳士」的無情和冷血,歌頌了善良純真的卡西莫多和艾斯梅拉達,可在那樣一個黑暗的時代里,純潔美好註定斗不過偽善和權勢,只能在黑暗勢力的步步催逼之下黯然凋零。卡西莫多和艾斯梅拉達的死,是一首人性的悲歌,也是對宗教和王權邪惡統治的控訴,而故事所歌頌的人性之美也是這部作品流傳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❻ 我表達對巴黎聖母院被燒了的惋惜之情,我有錯嗎
巴黎聖母院是歷史文化遺產。雖然這座建築不是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然而巴黎聖母院在歷史和文化上也具有重要意義。這座歷史建築突然被大火燒毀,表達巴黎聖母院被燒了的惋惜之情沒有錯。除了一座百年豐碑的被毀,還有一件事大家都非常後悔,很多人應該把巴黎聖母院列為一生中必去的地方,不過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
文化古跡是脆弱的,我們應該盡最大努力保護它們。」就像我們記得「抗日戰爭」不是讓我們有一天像他們一樣侵略別人的國家,而是讓我們變得強大,這樣別人就不能隨意欺負我們,對嗎?雖然這場火災的起因與我們無關,但全世界對這場文化災難幸災樂禍的人,就像看到同學被欺負時無動於衷的人一樣。希望你不要變成這樣的人,遠離這樣的人。
❼ 有哪些早期電影中本來是調侃預言未來的台詞,結果後來竟成了真
《陳情令》這部劇真是每看每新,如果說第一次看專注於劇情,第二次看專注於感情,第三次看專注於人性,那第n次看,就必須是專注於細節了。《陳情令》細節驚人,在經過小編第n次仔細看過後才發現,這裡面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預言家。
但沒想到的是,就這句話,最終卻成了真。因為這場相遇,薛洋最終屠殺了白雪閣,毀了宋嵐,更害了曉星塵。可時也命也,沒想到曉星塵會在失明後無意中救了他。更沒想到的是,這么冷血冷情的薛洋,有朝一日竟會貪戀曉星塵帶來的美好與溫暖。
最終,薛洋被自己說的話反作用,以至於他再也忘不掉曉星塵了。在得知曉星塵回不來的時候,這才會那麼失控。而他在死之前看著手中的那一顆捨不得吃的糖,就是他最悲涼的寫照。
❽ 急 求 巴黎聖母院 電影的觀後感!!!
帶著激動和興奮我看完了巴黎聖母院,在那個離我們很遙遠的時代,我看到了許多,有美好的,也有醜陋的。他們給了我深刻的影響和感觸,讓我無法釋懷。首先,隨著那個動聽的聲音和優美的舞姿我看到了一個美若天仙的埃及姑娘愛斯梅拉達,開始我以為她只是個擁有美貌但什麼都不懂得空瓶,但漸漸的我發現並不是這樣,她擁有的更是那顆無比善良的心。她會在詩人落入丐幫將要被人殺時挺身而出,以「成為他的妻子」為代價救了他。她同樣會在醜陋的卡西莫夫在刑場被人打罵,急切想找水喝卻無人理會他時拿著水喂給他喝,即使他曾經綁架過你,即使他是個面部極其醜陋的刑犯。她也是如此,她的眼神充滿堅定。她的心中只有兩個字那就是「救人」!面對愛情,她則是堅貞不屈,不論神父怎樣他都只愛弗西斯,這個曾經在卡西莫夫綁架她時救了她的男人,這個風流萬種無情無意的花心大蘿卜.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她早已愛上了他,甚至連自己的生命也可以不要,甚至看到他和別的女孩在一起時也會找理由安慰自己......可最終,愛斯梅拉達在邢台上死了,弗西斯沒有救她.沒有! 而卡西莫夫靜靜的望著這一切,眼睛中那流淌不息的液體,是淚嗎? 對,卡西莫夫愛她,很愛很愛,這個善良的人因為醜陋從小被父母遺棄,是神父將他撫養長大,教他成為一個敲鍾人.所以他從內心感激神父,警官神父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奴隸,他仍忠心耿耿對待神父並幫助神父劫走愛斯梅拉達,後來才知曉這只是神父的陰謀.在刑場他救了愛斯梅拉達,想讓她快樂.並且最後他陪著死了的愛斯梅拉達度過了一輩子,也在無聲中消失.看完後,我想:醜陋的人心靈並不醜,而美麗的人心靈也不一定不美麗.只是為什麼善良的人都沒有得到他們的幸福呢?
❾ 這一個將要消滅那一個 巴黎聖母院 什麼意思
非個人理解,是書中序言講到的。
作者要闡述一個思想,一個學理:如同哥特式建築取代了羅曼式建築,民主將取代神權,印刷術將取代建築術,印在紙上的思想將取代刻在石頭上的思想,「這個將要殺死那個」;在谷登堡發明印刷術之前,人類的思想主要體現為石頭建築,一旦書記成為思想更輕便、更易於普及的載體,建築藝術便無用武之地了。
這是詩人的結論,類比和推論多於實證。事實上,印刷術發明之後,被「殺死」的不是建築已是,只是哥特式建築,而且「兇手」也不是谷登堡,至少不是他一個人。這里有復雜的社會、經濟原因。十五世紀以後的歐洲,建築藝術並未衰落、消亡那個,人類的部分思想依舊記錄在石頭上,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建築風格相繼而起。直至十九世紀初,拿破崙的凱旋門仍是石頭建築,雖說他也熔化繳獲的大炮,鑄造、建立了旺多姆銅柱。石頭建築到十九世紀末才壽終正寢。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的革命使鋼筋水泥的摩天樓成為現代工業文明的標志,全部鋼鐵結構的埃菲爾鐵塔在塞納河畔高聳入雲,俯視聖母院和凱旋門。而在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裡,笨重的鋼筋水泥越來越為合金材料和玻璃幕牆所取代。就在歷代法國國王的住所羅浮宮的院子里,貝津銘明快的金字塔與陰沉灰暗、歷盡滄桑的石頭宮殿相映成趣。
同在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裡,印刷品、書籍作為思想主要載體的地位遭到音像製品越來越猛烈的沖擊,就差一位作家,一位思想家出來大喝一聲:「這個將要殺死那個!廣播、電影、電視將要殺死書籍!」
其實,這個不會殺死那個,這一個和那一個有時甚至會相互促進。一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觀眾的數目必定是讀者的幾十倍、幾百倍。意猶未足的觀眾回過頭來又會去讀小說。世人知有《巴黎聖母院》這部小說,知有雨果這位作家,往往是因為他們看過同名的電影。扮演愛斯美拉達的義大利影星琪娜·洛洛布里琪達為雨果立下的功績,超過加在一起的幾十部文學史教科書和幾百位文學教授。
聖母院教堂本身或許是最大的受益者,觀光巴黎的遊客每年數以百萬計,他們首先想看的是這座哥特式主教堂,因為他們讀過小說《巴黎聖母院》或者看過電影。人們不再建造哥特式教堂,但是人們知道保存傑出的文化和歷史遺跡。
一座教堂和一本書,長存於天地之間。
❿ 【緊急】電影《巴黎聖母院》
法國版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對我來說,是一個奇跡,奇跡在於整個52首歌曲(包括序曲和終曲),全都如此優美,值得反復去聽——並不是所有的著名音樂劇都能給人這種感覺。而另一個傳奇在於,其它音樂劇中,我從來沒有見過穿插如此多的現代舞,簡直可以說,舞蹈和音樂的比重近乎各佔一半。這些都讓《巴黎聖母院》看起來新鮮和吸引人。
《巴黎聖母院》比較流行化,這裡面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就是,音樂劇本身算不算一種流行音樂?很多人對音樂劇不感冒反而是由於它的「曲高和寡」——盡管音樂劇和歌劇或是芭蕾舞劇比起來應該屬於大眾文化。在我看來,對比傳統音樂劇,也就是百老匯或者目前可以說就是韋伯的音樂劇,更加「通俗」的《巴黎聖母院》,能夠成功的原因,就是摒棄了那些音樂劇華麗、龐大、歌劇一樣的表演氛圍,而好像搖滾樂隊一樣大多數歌曲用吉它和鼓作主要樂器,這樣就沒有傳統音樂劇中熱鬧和夠分量感的音樂,更側重於音樂本身的旋律和感情,也就自然更容易入耳,它聽上去與其說像音樂劇,更像一張法國情歌歌手的個人敘事性專輯,盡管不太可能成為音樂劇的主流,但是作為另類的新鮮的音樂,已經足夠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巴黎聖母院》完全拋棄了交響樂團和深厚的演唱技巧,只是這些都限制在表現主題的比較狹小的范圍,而這些為數不多的點綴又正是使整個劇能夠表現出一種史詩的滄桑和沉重的部分。
《巴黎聖母院》與傳統音樂劇不同的地方還在於,傳統音樂劇的故事往往是比較簡單的,所以歌曲穿插在其中,把故事情節緩慢地表演出來。而《巴黎聖母院》因為原著的關系,整個故事比較復雜,無法詳細表達出來,所以,整部劇中,一首歌就要概括一段時期內發生的事情,顯得非常匆忙,每段故事的前因後果幾乎完全是一帶而過,如果不了解原著,就根本看不懂每一場發生的故事,甚至連時間地點都搞不清楚。這樣的匆忙一直到第二幕才開始變緩,故事已經進行了大半,愛斯梅拉達在獄中就成了後半段主要的故事部分。
在《巴黎聖母院》中,演唱者和舞者是分開的,演唱者沒有過多肢體語言,幾乎很少表演。而舞者幫助歌手錶達想表達的思想,並烘托氣氛。比如表演軍官腓比斯同時愛上了兩個女人的內心掙扎時唱著《心痛欲裂》,身後有四位男舞者瘋狂舞蹈,非常貼切地表達了他進退兩難的心情。還有加西莫多喜愛的三隻大鍾,他把它們擬人化,這時舞者在每隻鍾上舞蹈,把鍾賦予人性。
《巴黎聖母院》對原著做了相當的改編,省略了原著一些細節,比如愛斯梅拉達的身世,國王對暴動的干涉等內容。不過仍然尊重原著,人物主要性格都沒有改變,並進行了一定現代感的深化。但最主要的是,盡管《巴黎聖母院》的布景和服裝沒有用富麗堂皇的裝飾,甚至不是中世紀的哥特風格——相反它非常現代,卻很好的把握了原著的感覺。原著中用了相當多的分量去描述巴黎聖母院本身,音樂劇抓住了這一點,因此它並不僅僅只是講述了一個愛情悲劇的故事,還包括了關於大時代變遷和人性壓抑禁錮的內容,而這三者又是在劇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大時代的動盪可以在第一幕開首的《大教堂時代》和第二幕開首的《弗羅倫薩》中找到。兩支相同旋律的曲子講述了中世紀的興盛和衰亡。《大教堂時代》中作為整個故事敘述者詩人甘果瓦唱道:
大教堂撐起信仰的時代
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人類企圖攀及星星的高度
鏤刻下自己的事跡
而第二幕的《弗羅倫薩》是甘果瓦和副主教孚羅洛的對唱:
大船紛紛航行
尋找前往印度的航道
馬丁路德將重寫新約
一個分裂的世界正在破曉
小終會戰勝大
文學的地位也將取代建築
學校課本會戰勝教堂訓誡
聖經摧毀教堂而人會殺死上帝
關於人性的部分,主要體現在吉普塞人首領的幾段講述流浪人民企求聖母仁慈卻被殘酷鎮壓的歌曲,以及孚羅洛與慾望苦苦掙扎的段落。孚羅洛在痛苦煎熬中唱著:你會毀了我,你會毀了我。身邊的巨石向他移動,擠壓他,他推開,巨石再次擠壓,他再次奮力推開。那歌詞就在這種掙扎里絕望地一遍遍重復:你會毀了我,你會毀了我。
關於愛情的歌曲自然更是以優美抒情見長。不論是軍官腓比斯和未婚妻百合對唱的《鑽石的眼眸》,還是腓比斯、孚羅洛與伽西莫多合唱的《美麗佳人》,或是愛斯梅拉達與百合合唱的《君似驕陽》,都相當動聽。而錄影帶版本的伽西莫多由加拿大歌手卡魯扮演,那種嘶啞渾厚的嗓音唱出對愛斯梅拉達感情的《愚人教皇》、《以我居所為家》和《舞吧,愛斯梅拉達》,特別是最後一首《舞吧,愛斯梅拉達》:
當時光流轉
有一天人們會在地底發現
兩具纏抱的骨骸
向整個宇宙宣告
伽西莫多如何深愛著
吉普塞女郎愛斯梅拉達
上帝將他造得如此醜陋
就是為了幫他(上帝)背負十字架
同樣還有他唱的《鍾》,他唱出三隻鍾敲響不同的含義,充滿了愛憐,最後卻孤獨而悲哀地說:這些永遠是在為別人而敲。
完全沒有玩弄嗓音技巧的平實,每一句歌詞都彷彿自內心發出,更是格外打動。
整部音樂劇道具設計也很獨特,比如愛斯梅拉達處以絞刑的時候真的被吊在半空,舞台上最重要的象徵巴黎聖母院的幾塊怪獸巨石由人在內部操縱移動(注意看會發現石頭的四面都有一個偽裝成裂痕的瞭望口)。還有最後孚羅洛的死,他應該是被伽西莫多從頂樓推下去摔死,但是舞台劇無法表現,所以設計成他從頂樓樓梯翻滾而下,作為背景的牆上每一個窗口在他滾下的時候燈光閃亮,最後撲倒在聖母院牆外。
總之,每一個細節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表現。
其實,說了這么多,最重要的還是:它好看,它好聽。根本上,這才是《巴黎聖母院》值得一看再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