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地心引力》里的失重效果是怎麼拍出來的
1 光盒 :為演員提供真實背景光盒看起來就是個空心的箱子,高6米左右,寬3米左右。內壁由196個LED面板組成,每塊面板大小為0.6×0.6米,每個面板上共設有4096個LED燈。有點像是正方體的萬花筒。光盒的LED燈的明暗與顏色由電腦控制,它的功能是協助攝影機打光。當然面板能顯示出諸如太空、宇宙飛船內艙等畫面,演員在光盒裡表演時無需面對綠幕想像畫面,更有身臨其境感。
『貳』 電影《地心引力》里,宇航員的失重效果是怎麼拍攝出來的
電影特效里不是有個叫微亞的么?就是用鋼絲掉起來。然後攝像機各種轉著拍。然後再用電腦後期製作。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
『叄』 電影盜夢空間中無重力,像是在太空中的場景是怎麼拍攝的。
美國佬的技術那是相當牛逼的,估計過段時間就會有專題來介紹下這部影片的特效製作過程
『肆』 科幻片里的失重場景一般怎麼模擬出來的
電影特技作為電影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旨在為觀眾營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視覺盛宴,給觀眾們真切地感受到"身臨其境"的觀影感受。好萊塢大片大量運用了電影後期製作技術,尤其是數字特效,在創造影視藝術中的現實世界時,又在創造異乎尋常的"夢幻世界"及"超人"故事。
人們對電腦的使用,使得電影特效製作的速度以及質量都有了巨大的進步。其實當我們將電影里的原圖和實際拍攝時的圖片進行對比之後就會發現,原來我們眼裡的特效都是這樣做出來的,而且看到原圖的時候會覺得特別的搞笑。失重也是用特效製作出來的。
『伍』 一直有個疑問電影里失重怎麼做的
失重效果:以被動實現自由
如何表現失重效果,是任何太空題材電影最重要的,也是難點。一般電影人有兩種常規方法來實現。一種是真的失重環境下拍攝——顯然,這個很難實現,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部劇情片進入太空拍攝;而地球中失重的效果轉瞬即逝,短到根本無法支持演員完成一個失重表演。不過,如果有專門設計的飛機,能以向上隆起的拋物線拱(parabolic arcs)的方式高速飛行,理論上是可以在拋物線頂端前後形成一段時間的完全失重狀態,作為太空無重力情形的完美模擬。事實上,影片《阿波羅13號》中的失重場景就是如此拍攝的:劇組及演員乘坐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KC-135運輸機在高空以拋物線軌跡飛行,每次大概能經歷約23秒的失重狀態,足夠攝影機捕捉演員的某些動作。
可是,這種拍攝方式無法適用於《地心引力》,單是卡隆要求的動輒幾分鍾的長鏡頭失重效果,就是這種飛行方法在技術上無法實現的;何況片中要求的失重效果總時長更是借用飛機拍攝無法承擔的。
另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模擬動作。在地球常規重力條件下實現這種「看起來像」的失重效果,最廉價的方式是水下拍攝,水的阻力效應使動作變得遲緩,可以實現太空中的懸浮與類似飛行的移動動作。《地心引力》也用到了水下拍攝,主要用於太空艙內的部分演員滑行鏡頭的特效參考,但其他絕大部分失重場景,都不是用這種方式拍攝的。首先,水下拍攝無法真實表現演員的表情——憋氣與努力睜眼的神情顯然和太空環境下的表演完全不一樣;其次,水下復雜的光影反射折射效應,也讓穿宇航服水下模擬太空作業變得不可能。
《地心引力》最終實現失重效果的手法,是最古老的娛樂手藝與最先進的電腦技術的結合:劇組找來舞台劇版《戰馬》的幕後高手,以大型牽線木偶操控方式,控制演員的肢體來模擬失重狀態下的動作。這套裝置有12根線連到演員身上四個系點,線的另一端則或者由三位專業木偶師操縱,或者由電腦程序控制的機械繫統控制,或者是兩者的結合。
卡隆和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都在采訪中提到影片中最難拍攝的一幕:女主角好不容易回到太空艙、脫去宇航服像嬰兒一樣蜷曲著飄在空中的長鏡頭段落。實際拍攝時,布洛克坐在一個很小的自行車底座上支撐身體,一條腿則綁在裝置上幫助固定,而緩慢的四肢移動以及整個身體的翻騰漂浮動作就是由木偶師與程式控制線纜裝置協助完成的。這過程中,還得用電腦特效做出虛擬肢體來替代演員被綁住的腿,並做出與線控的身體其他部分匹配的動作。
這種線控方式,在本片中也主要用來拍攝太空艙內場景。那些穿上宇航服的太空行走場景,演員甚至都不用做任何肢體動作了——因為包括整個太空背景和宇航服本身,都是電腦生成畫面:演員只負責提供臉部表情,其餘的肢體動作,絕大部分由電腦動畫師完成。
無論是線控還是電腦生成動作,都是本片在處理失重效果的一個理念突破:既然無法以「原生」的途徑實現太空漂浮,那就以「絕對控制」外表表現形式的方式來體現無重力動作。
這種完全突破傳統思維框架的技術實現手段,也貫穿《地心引力》的製作過程。
『陸』 《地心引力》中的失重狀態是怎麼拍的
《地心引力》拍攝的兩大武器:一個大型的由一顆顆LED燈所組成的光盒 (Light Box),另外就是動態攝影器材Bot&Dolly的IRIS系統。而曾經為話劇《戰馬》進行木偶遙控的人員,也幫助影片實現零重力拍攝。
1 光盒 為演員提供真實背景
光盒看起來就是個空心的箱子,高6米左右,寬3米左右。內壁由196個LED面板組成,每塊面板大小為0.6×0.6米,每個面板上共設有4096個LED燈。有點像是正方體的萬花筒。
光盒的LED燈的明暗與顏色由電腦控制,它的功能是協助攝影機打光。當然面板能顯示出諸如太空、宇宙飛船內艙等畫面,演員在光盒裡表演時無需面對綠幕想像畫面,更有身臨其境感。
比如拍攝桑德拉·布洛克下降到太空站時,她在光盒內能看到太空站離她越來越近,導演可能會叫她看著某一個屏幕上的東西或者叫她伸手去抓一個門把,盡管拍攝現場沒有這個門把,但起碼演員能看到它的樣子。
當然光盒內壁顯示出來的畫面還是比較粗糙,導演能在監視器上看到演員和太空背景的融合,電影進行後期製作時,所有背景都會通過後期CG渲染,觀眾看起來會更真實,更像是在太空或者太空艙內。
2 IRIS系統 造成太空翻滾假象
除了光盒外,由Bot&Dolly公司提供的動態攝影器材IRIS系統,擁有七軸自由軸向,可追蹤拍攝長達10.8米,每秒移動速度4米,以及靜止距離可到0.08毫米精準。演員被固定在某個架子上,IRIS控制攝影機的運動,造成演員在太空翻滾的假象。
准確地說,《地心引力》中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掉向」或「砸向」鏡頭的效果,演員基本上是不動的,其實只有攝影機在動。值得注意的是,攝影機和打光設備是在同時運動,不然演員臉部的光線會出現問題。
拍攝時演員並不需要穿好整套宇航服,大概穿上演出服,只有臉部表情比較真實,包括透明頭盔、宇航服、手臂,以及當時所處的環境,都是CG特效做出來的。
木偶裝置 實現零重力效果
在過去很多太空電影中,包括1995年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阿波羅13號》是運用「嘔吐彗星」(Vomit Comet)方式讓飛機在高空中進行多次拋物線的飛行,每次飛行可製造出25到30秒的零重力狀態。攝制組利用這段時間,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拍攝。
事實上《地心引力》最開始計劃用這種方式,給有輕度「恐飛症」的桑德拉·布洛克不少困擾。後來為了拍攝更具控制性,拍攝更多長鏡頭,採取了光盒和IRIS控制系統的結合。
除了這兩大武器外,還有一種技術來製作零重力的效果。在某些鏡頭裡面,桑德拉·布洛克會被吊在一個裝置上,然後像木偶一樣被操縱,以此來製作出零重力的效果。操作這些裝置的人員曾在《戰馬》(話劇)里工作過。
具體視頻看http://fz.ifeng.com/ent/sdp/detail_2013_10/30/1392510_1.shtml
『柒』 電影中的失重現象是怎麼拍攝的
一般都是由3D軟體製作的特效,主流製作工具: Alias MAYA~~人物失重一般先讓人物在電影工作室的藍幕前面用掉繩掉起來,然後將人物放到數字背景或者實拍膠片前~這個過程叫'摳藍'
『捌』 科幻電影里失重的效果是怎麼拍出來的
1、在深水裡面拍攝;2、用鋼絲繩等等模擬失重;3、利用高空飛機自由落體造成短暫失重,多次重復之後進行後期剪接;4、直接做CG。
『玖』 電影里表現宇航員失重的種種細節是如何在地球上拍出來的呢
有的是用電腦弄出來的。
就算可以。
不過不會去花那種功夫去弄失重吧?
在急速下降的飛機中可以體驗失重,但是那個過程不長。還有個常見的方法,就是在水底。但是拍電影顯然兩種都不是。
多半就是用電腦合成的,吊鋼絲做動作。然後插上背景,至於水,可以在真正的失重下拍攝,然後截取那個,放到背景中,現在科技來做,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