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語電影《浪潮》宣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不知其背後的真實事件是什麼背景如何
本片基於1967年美國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發生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
當時主持這個實驗的教師 Ron Jones 主頁上對此事的描述
http://www.ronjoneswriter.com/wave.html
1967年,美國加州一所高中,歷史教師羅恩·瓊斯(Ron Jones)為了讓學生們明白什麼叫法西斯主義,搞了一場教學實驗。他提出鏗鏘有力的口號,「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和「行動鑄造力量」,用嚴苛的規條束縛學生,向他們灌輸集體主義,要求他們絕對服從,遵守紀律。令人驚訝的是,學生們非常順從,步調一致地投入其中。他們精神抖擻,穿上制服,做課間操,互相監督,很快凝聚成一個新的團體。他們給這個團體命名為「浪潮」,還設計了一個標志性的動作:手臂從右往左,劃出一個波浪狀的曲線。學生們沒有意識到自己越來越像納粹分子,他們發傳單,印貼紙,拉攏新的成員。只用五天時間,這個班就由20人變成了200人。最後,瓊斯在學校大禮堂召開了一次大會,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國的影片:整齊劃一的制服和手勢,集體狂熱的崇拜和叫囂。學生們面面相覷,羞愧不已,沒想到自己這么輕易就被操縱了,心甘情願地當了一回沖鋒隊員。
B. 如何評價德國電影《浪潮》
<浪潮>給我最大的恐怖不是電影里所描述的故事,而是我在觀看過程中,心裡默默的認同了這種做法,大多時候,我們都是些許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了,雖然明知這是錯誤的想法。可沉浸在集體的狂熱中是無法清醒的獨立思考的,世間太多利用我們的熱血和崇高理想進行邪惡事業的人和組織了。不說了,我們老師的講課又開始了,我的3800已經交了,他說三個月就能賺380萬了呢。
C. 電影《浪潮》老師犯了什麼罪
雖然老師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他卻沒有在浪潮的中期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及時的矯正 導致最後的悲劇發生 他的罪行類似於咱們的破壞公共秩序罪吧 手打
D. 關於一部電影《浪潮》的一些問題
最關鍵的因素:導演因素!!!
E. 電影《浪潮》
1967年4月,加利福尼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歷史課,進行到第三帝國時,一個學生提了個問題,為什麼德國人聲稱,對於屠殺猶太人不知情?為什麼無論農民、銀行雇員、教師還是醫生都聲稱,他們並不知道集中營里發生的慘劇?當時的任課老師Ron Jones不知道如何回答。下課後,經過思考,這個老師大膽決定進行一項實驗,在他的課堂上重現德國納粹獨裁統治。
F. 德國電影《浪潮》感受,大家也來說說吧
這片當年在德國反響劇烈。別看現在德國人已經民 主多年,但是民族根還是那樣對上級的完全服從和對理想的盲目追從。所以德國人歷來改革什麼的都是自上而下的模式。
而相對國人,盡管表象也是服從,但大部分狀態其實是忍受,只要當忍受到達一定臨界點,忍無可忍的時候才會發動自下而上的改 革。
G. 分析電影浪潮!
我想是我誤解樓主了 其實樓主想說的是德國電影《浪潮》
我想這部電影是從西方社會的價值角度去評判「獨裁政治」這個命題。在西方人看來,獨裁政治有幾個特點:集體主義、極權主義、專制主義。西方學界一般用以概括德國納粹主義、蘇維埃共產主義以及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即人人必須遵從的官方意識形態、唯一的群眾性政黨、由政黨或秘密警察執行的恐怖統治、對大眾傳媒的壟斷、現代的人身與心理的控制技術、中央組織與控制整個經濟。這些特點致使民眾盲目崇拜,盲目追隨統治者,消除異己。
我個人認為集體主義並等同於積極向上,反而是消除人與人之間差異,使民眾淪為統治者的工具。「文革」就是一個很好例證。「法西斯」當年也是利用這點控制了德國的民眾,造成了全世界人民的災難。
之所以符合學生的觀點,我想是因為這些學生心靈上缺乏依靠,尤其是最後自殺的那個男孩兒 經常受欺負 家庭不美滿 而「浪潮」恰恰迎合了他的需求。我覺的片子的主旨大意基本是符合現實的,而且這個片子是根據美國的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
H. 影片《浪潮》最後,老師的眼神是什麼意思。
《浪潮》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最後一個鏡頭我仔細看了好多遍。
我就講講我自己的理解吧,畢竟這個電影含義太深刻了。
在車上,剛開始他看向車窗外:熟悉的環境卻物是人非,給人一種不真實感;
然後他埋著頭,雙手搓臉:不敢相信這一切是自己做的,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
再次看向車窗外:懷疑、疑惑……在如此和諧的社會環境下,怎麼可能造就這么極端的團體,極端的人;
轉頭看向前方(明顯有個無意間發現什麼的動作),使勁的一眨眼(發現了什麼很重要的事),變成最經典的表情(害怕,焦急,吃驚):
可能性1,引申電影主題,最有可能的解釋(文學、電影作品的慣用伎倆)。5天時間就能創造一個小型的****(和諧)主義團體,他產生了極大的危機感,一個小小的老師都能做到,那麼整個國家呢?乃至整個世界呢?(警惕啊!世界隨時都處在危機邊緣!)
可能性2,發現浪潮的強大,浪潮還沒結束(歐美大片慣用伎倆,續集呢?三部曲?本句吐槽)。最後自殺的那個學生只是個代表,那麼多的參與者,有很多都不希望」浪潮「結束……所以說,」浪潮「失控了(這也是真實事件的結局,雖然最終懸崖勒馬)。可以想像後面的發展,核心成員轉入地下工作,繼續發展對現實不滿的人。自殺事件的發生並沒有消滅浪潮,而是讓浪潮升華了,從一個課程變成了一個惡性的組織,遇到機會就會爆發出強大的毀滅性。所以表情如此。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原創內容,謝絕轉發。
I. 如何評價電影《浪潮》和《死亡詩社》
個人文筆有限,所以選了兩篇感覺寫出精髓的影評推薦一看:
《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
有人說我們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關心的只是
一味地讀好書、作個大人看來引以為豪的孩子,考出優異的成績,以後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後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再在以後等我們有了孩子,也要這樣循環往復
地教導培養下一代,讀好書、作好孩子等等……
不免有個問題開始終日縈繞在我思緒中: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不想從哲學問題去考慮這問題,那
是學者的工作。對於普通的我來說,一直一直以來,我只是認為生活只是順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著,就像小溪的清水至上而下流暢般自然,沒有為什麼是從高到低的
疑問,也沒有為什麼要有小溪和溪水的問題。「就這樣」便是我的答案!
看了《死亡詩社》後,我懂得了意義存在的價值。生活只是我們的一個
舞台,它本身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在舞台上選擇並出演什麼樣的角色和內容:戲劇、詩歌、悲劇、話劇、啞劇、歌劇……,什麼都可以,哪怕亂七八
糟,渾渾噩噩都可以,但原則是:你自己選擇的並樂意用一生去努力追求。
《浪潮》
關於電影《浪潮》,有一篇豆瓣影評說的深得我心,推薦題主看一看:「1967年,在美國加州的一所高中里,一位青年教員,為了讓學生們明白什麼叫法西斯,他提出鏗鏘有力的口號,「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和「行
動鑄造力量」搞了一場教學實驗,用嚴苛的規條束縛學生,向他們灌輸集體主義,要求他們絕對服從,遵守紀律。令人驚訝的是,學生們非常順從,步調一致地投入
其中。他們精神抖擻,穿上制服,做課間操,互相監督,很快凝聚成一個新的團體。——」41年後,這個事件被德國人改變成電影《浪潮》,但是誠如我之前所
說,它畢竟描述的是一場群眾運動的萌芽階段,也畢竟是一個實驗,所以它的震撼有限,作為一個像我等這種生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子民來說,我看完此片不由
得自豪的說,這算啥,我們有比這更狠的。可是一個中學老師為什麼都可以如此輕易的煽動一場小規模的群眾運動呢。我想此片的意義並不完全在於提醒人們警惕納
粹思想依然存在,而是從更人性的方面討論了所有的這一切,它從何而來。
這些生活在和平時代的年輕人,他們有比他們父輩更優越的生活,從小
受到的是民主和自由的教育,他們的個性比從前的張揚,人格也受尊重得多,但是他們依然被法西斯的那一套所感染,在短短五天內,就變成了狂熱分子,喪失理智
之徹底,使他們自己在清醒之後也大吃一驚。在電影中,導演著重描寫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年輕人作為例證,而霍弗則在《狂熱分子》這本書里,一一將這些潛在的皈
依者指認了出來:馬爾科,一個品學兼優的年輕人,有大好的前途,有漂亮出色的女友,但是他家境貧寒,和女友家境懸殊。霍弗說,「為最起碼生活操勞的人,不
會有時間、心情去悲憤和造夢。」「已經擁有許多而想擁有更多的人,其失意感要大於一無所有的人。」蒂姆,一個懦弱平庸的年輕人,在問題家庭中長大,缺少人
關愛,得不到尊重,經常被人欺辱。在這場實驗中得到最大的幸福感,也是這個團體最忠誠的皈依者,因為群眾運動能夠「治療那些嚴重的失意者,不在於提供一種
絕對的真理,或是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而在於能讓他們擺脫了無能的自我。」以錫南為首的幾個小混混,是霍弗所說的畸零人,他們雖然表面上稱王稱霸,但是
卻是主流價值觀眼裡的壞孩子,小流氓,是被拋棄的一群孩子,雖然在學校里也不是全無勢力,但是「對於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得到再多,也不會讓我們滿
足。」而卡羅,那個最早清醒過來,並且退出這個團體的姑娘,她的生活則是最幸福的一個,家庭富足,才貌雙全,被同學和老師認可,個性十足。所以她才會本能
的反感一切剝奪她個性的東西,她就像所有成人世界裡的中產精英一樣,有很多優點,但她的優越感也的確會令人討厭。
這就是青春吧,絕望,
失意,迷茫和看不到未來的青春。是憎恨自我,想逃離自我的青春。你當然可以在看完電影之後很輕易的說諸如我們要警惕法西斯主義,要警惕納粹歸來啊這樣的
話,給年輕人講很多很多的道理,宣揚人道主義等等,但是。懦弱的蒂姆在危險時刻被錫南保護,那感覺能不幸福嗎?從來不被好學生理睬的錫南竟然和馬爾科合
作,打出了一記好球,那感覺能不幸福嗎?當絕望紮根在年輕人的心中,此時此刻,只要有一個人,揮揮手,指出一片光明的應許之地,人們就會義無反顧的跟他
走。而自由,它有時候也的確不是人人可以承受的,霍弗說「自由若是軟弱無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用曾經一個熱情洋溢的年輕納粹黨員的話說,他追求的
就是「免於自由的自由。」你如何能讓一個絕望的年輕人不為希望而狂熱?你如何讓一個飢餓的人不對食物充滿貪婪?有些東西,它從未走遠,是因為它就在我們的
靈魂深處。法西斯主義從來沒有遠離,它是人性的一部分,它藏在每一個靈魂深處的絕望里。
「狂熱是一種靈魂的疾病」,它一旦散播開就像瘟疫
一樣不容易消除,群眾運動一旦反動起來,它的走向和控制是難把握的,在《浪潮》的最後,電影中的教師並沒有像真實故事裡的教師一樣控制住局勢,「悲憤在希
望即將得到補償的時候最為蝕骨」,而這憤怒最後導致了慘劇的發生。德國人有意給出的這個結局,似乎是在提醒人們,狂熱這種東西一旦養成猛獸,是可以反噬
的。在《浪潮》里讓我十分吃驚的一點,是教師復制了很多納粹控制黨徒的手段,竟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被認為是正常的一部分,比如教室里重新排列桌椅的方式,
比如學生們要穿校服,要喊口號,好學生和差學生被安排在一起坐,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團結,反復被宣講的集體主義,集體榮譽感。對了,還有踢正步,踢正步的奧
妙在於「讓人心無二用,踢正步可以扼殺思想。踢正步可以泯滅個性。」
這些東西再熟悉不過。也讓我觸目驚心,看看他們都對我們幹了什麼?這
也讓我想我們的一些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如果說,這些生活在民主的國家裡的孩子因為一時的蠱惑而成為了狂熱分子的話,那麼我們的年輕人,只能是比這些孩子
更無望的年輕人,而我們的教育又是什麼教育呢?我們這個國家又是在培養什麼樣的年輕人?我們造就了什麼樣的狂熱分子,這片土地上有多少失意的年輕人?他們
沒有自由,也看不到希望,按照霍弗理論,他們都是群眾運動的潛在皈依者,只要動用宣傳的力量,給他們指定出一個「魔鬼」,他們就可以撲過去,用最殘忍和粗
暴的方式去撕咬。霍弗說,「當我們在群眾運動中喪失了自我的獨立性,我們就得到一種新的自由——一種無愧無疚的去恨,去恫嚇,去撒謊、去凌虐、去背叛的自
由。」而那些赤貧中的年輕人,他們甚至連這樣的狂熱也不曾持有,要麼成為罪犯,要麼去跳樓。
寫到這里。我深感這個問題是一個無底洞,我
自己的力不從心,甚至將我自己對這部書和這個電影所帶給我的思考全部理清記錄下來都不大可能。而他人提醒需要提防的地獄,我們正生活在其中,抬頭四望,只
能徒感內心更加悲涼,以我們微薄之力,我們如何能夠穿透這厚厚的鐵壁,喚醒我們的年輕人?我看到我身邊那些我曾經厭惡的粗暴的狂熱的年輕人,這一次,我看
到了他們心裡的絕望,自卑,懦弱和失意……而解決這一切問題,靠理論上的爭執,說服,任何言辭都是沒有用的,靠心理調整,自我消解其實也根本不大可能,解
決這一切問題,辦法其實只有一個:
給年輕人以希望。請給他們以希望。
而我,一個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寫作的人,為什麼要費
力氣去想這些勞什子的令人痛苦的問題呢?其實我也不知道,也許我兜了這么大的一個圈子,讀了書,看了電影,半夜三更寫下這么一篇文字,繞來繞去的想了這么
多東西,只是因為對於我來說,只有在我解決了作為人,理清我和自己存在的這個世界的關系之後,才能夠安然的活下去吧。然後呢?然後我什麼也不想干,只想去
尋找那麼一小塊地方,可以安放一張可以和愛人盡情做愛,安然老去的床,和最初的時候一樣。
然後我希望我能夠醒著死去。
J. 分析德國電影《浪潮》悲劇發生的原因
在現實社會中一個人的力量是極其弱勢的,而集體的力量卻大大超過個人力量相加之和,所以當一個人長期遵從於集體的規則並處於集體帶來的各種"保護"(即各種利益)之中,個人便會認為集體的利益便是自己的利益,這種情況下集體做出的決定便會超越道德與法律,即使是明顯的錯誤,個人也會認為集體會化解這個問題,而當這個集體出現一個強勢的領導者,在消滅了其他不同意見者之後,形成個人崇拜,然後形成獨裁主義。
這個過程形容起來就是:成立集體組織,建立集體目標與規則,灌輸價值目標,將不贊同組織規則者隔離並剔除出組織,形成個人(目標)崇拜。 這點在各種傳銷組織,邪教組織上都有應用。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在法西斯主義被消滅60年之後,特別是在德國這個法西斯主義盛行的地方,經過60年幾代人的教育反省,為什麼還會出現新法西斯主義?為什麼經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都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輕易的進入那種狂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