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怎麼地下電影

怎麼地下電影

發布時間:2023-10-23 13:00:39

1. 國內地下電影都有哪些

哥們兒說實話,你不給懸賞分,很少有人願意回答你的這類問題……
《果》,跟隨搖滾青年的年輕女孩被稱為「果」,影片圍繞這類人群展開描繪與探討……全片充斥著朋克,酗酒,吸毒,嗑葯,紋身,sy,同志……新銳導演的試水之作,不注重情節,只注重感覺
《鬼子來了》姜文的得力之作,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大陸不會公映……
《過年回家》從一個家庭的變遷探討建國以來的種種問題
《活著》這個不用我多說了吧?
《大鴻米店》當初陶澤如還因為這部片子被雪藏了一陣子……
《藍風箏》呂麗萍的代表作之一,改革開放帶給人們的除了「幸福」還有什麼?

2. 什麼是地下電影

地下電影(underground film)在電影史中是一個專用名詞,它來源於對"五十年代出現在美國的一個秘密放映個人製作的實驗性影片的運動"的命名,"不久後這個詞就被用來指稱美國和西歐的一切實驗電影" ,顯然,中國的"地下電影"與所謂的"實驗電影"並沒有直接聯系 。

在西方具有完善的電影製作和放映體制的情況下,所謂"地下電影"一般說來是在非院線上映的電影,從內容上說會涉及到反主流社會、反政府、反主流道德等,而觀眾也一般是年輕人,其電影對於電影形式和電影本體的探索也是不遺餘力的,比如在美國每年都有一個"地下電影節"。

所以從一般意義上說,"地下電影"並非隱藏於地下或者在電影發行體制之外,而是區別於主流電影、具有實驗色彩的影片。

「地下電影」多呈現在網路上

通過網路搜索,幾乎找不到專門論述「地下電影」的文章,與「地下電影」有聯系的論述大多以「獨立電影」的命名出現,如《花之惡——90年以來大陸獨立電影的回顧》(張獻民) 、《中國當代獨立電影簡史》(周江林整理) 《獨立電影10年記》(程青松、程春) 和《關於中國當代獨立製片》(匿名) 等。文章中所提到的「獨立電影」大同小異,也沒有嚴格地對「獨立電影」這個概念做出分析,但可以看出,被提到的「獨立電影」大多屬於「地下電影」。對於「獨立電影」的描述,一方面反映了體制外導演和一些評論者渴望「獨立製片」和自由表達的願望;另一方面,也成為「地下電影」呈現在個別雜志和網路上的一種修辭和掩蓋。

3. 日本的地下影院有何魔力,竟能成為旅遊景點

提到日本,人們的腦子不禁會聯想起美麗的富士山,遍地浪漫的櫻花樹,還有許多古香古色的寺廟。的確是這樣,這些都是去日本旅遊的人必然去看的景點。但是人們不知道的是,日本還有一個獨特的景點,那就是地下影院。

地下影院的生意很火爆,每場電影基本都能坐滿了人,但是,來這里看電影的人們,並不完全都是為了觀影而來。這里的人們有的在看報紙,也有的在睡覺。可能因為日本的旅館太貴,而地下影院的票價便宜,為了省錢,就有的人跑到這兒來休息。而願意來認真觀賞一場電影的人,多數都是為了懷舊,追憶過去的時光。

日本的地下影院,因為它的與眾不同,成為了人們都願意去的旅遊景點。

4. 地下的影片評價

南斯拉夫天才導演Emir Kusturica的《Underground》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他以一種含淚的幽默、憂傷的狂野呈現了一部南斯拉夫國家的政治史詩。這部政治史詩濃縮了庫斯圖里卡的創作理念和藝術表現力,並將其推向極至。故事情節荒誕曲折而發人深省,引人審視與懷疑所置身的意識形態世界的虛無。被瘋狂的歷史風暴席捲的瘋狂的人們,則展示了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格:在隱忍和期待中堅強,在戲謔和歌唱中樂觀, 在亂世中身不由己和忘卻道德。
影片通過三位主人公——知識分子和投機商馬高、他的朋友黑仔、他們共同的愛人娜塔莉——傳奇般的人生展現了導演對南斯拉夫這個民族的理解與復雜情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首先自然是離奇的故事情節和主人公復雜飽滿的性格,可以說,這里除了伊萬,沒有一個絕對無辜的人物,尤其是馬高、黑仔與娜塔莉,統統都是地道的說謊者,他們欺騙別人,也自欺欺人。
片中反復出現的兩句經典對白是馬高對娜塔莉起誓:「從不說謊。」然後娜塔莉陶醉而又傷心地回答:「撒謊撒得多麼漂亮!」黑仔和馬高都是真心愛著娜塔莉的,但對於前者來說,這愛是他個人英雄主義的一種浪漫化體現;對於後者,這愛同革命、參政、走私軍火一樣,是他投機人生的一筆成功的財產。對娜塔莉來說看起來她似乎人盡可夫,為了生活得安全舒適,她可以對黑仔賣弄風情,無視馬高的謊言,甚至接受納粹敵人的追求。導演有意將這位女主人公塑造得矯揉做作,影片前半部她身上還處處閃現著清純與無知,後半部時則剩下人前世故的搔首弄姿和人後痛苦的醉酒沉歡了。三個人其實都無道德。庫斯圖里卡告訴斯拉夫人不需要道德,不同的是娜塔莉的不道德令人同情,黑仔因其粗鄙而更顯荒謬,引人發笑,馬高的性格則最為立體復雜。
《地下》-地下通往地上,地下通往天堂
影片包含了太多象徵、隱喻,千頭萬緒-比如猩猩,井,坦克,還有《莉莉.瑪蓮》。它是荒誕劇,又是史詩。而史詩本就是荒誕劇,每個人都是他們身處時代的滑稽演員。
「斯拉夫」本意為「奴隸」,「南斯拉夫」就是「南方的奴隸」。二戰期間,克羅埃西亞仆從軍是「納粹的幫凶」,克羅埃西亞人鐵托卻是抗擊法西斯的英雄、南斯拉夫聯盟國家的締造者,他在蘇聯與西方之間走平衡木,捍衛了這個短命國家的「獨立自主」,在國內壓制「大塞爾維亞主義」,保持幾大民族脆弱的團結數十年。窮盡個人心力,在他身後,他一手締造的國家依然逃不了一片廢墟一片蕭條。影片就是在這片廢墟上誕生,只有自嘲,沒有怨恨。也許,導演Kusturica是在用《地下》這只高跟鞋給大夥的頭頂來一下,他怕我們忘了,「從前,有個國家,它叫南斯拉夫」。在我的私人兵器榜上,《地下》名列西片第一。
*(雅科夫:《願歷史還你一個公道——悼念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地下》:庫斯圖里卡的長篇史詩小說
影片的敘事結構具有鮮明的小說特色,其中的鋪陳與懸念的設置極為精巧。從這一點而言,就足以證明庫斯圖里卡昭彰於世的天才了。較之於費里尼後期作品的枯澀隱晦,庫斯圖里卡在「傳承」之餘,更多地融入了戲謔與嘲諷的個性化特質,在無盡的喧嘩與調侃中剖析出深層次的寓意。全片清晰地分為三章,依次為「戰爭」「冷戰」「戰爭」,呈現出一種迴旋的體式,且在迴旋中又有著大幅度的遞進。但其不同於《流浪藝人》回敘體式的敘事結構(由1952年劇團的「現在」回溯到1939年的劇團「過去」),《地下》的「迴旋」是順敘的,其結尾也相對要隆重得多。而在段落過渡的處理上,《流浪藝人》和《地下》異曲同工,安哲和小庫在各自的領域里做到了盡善盡美。《流浪藝人》中的過渡以「藝人面對觀眾演說」的方式來呈現,而《地下》中的過渡則是相應歷史畫面的原景重現。影片採用了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又頗具肥里尼費大師的超現實主義風范,它極好地影射了南斯拉夫的整個當代史,對斯拉夫人面臨的回憶困境做了鞭辟入裡的刺探。作為庫斯圖里卡最為人稱道的一部電影,《地下》的「出鞘」是震撼人心的。有人分析說,「故事中的人物個體分別象徵著從南斯拉夫分裂而出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黑山、科索沃等等小國。他們之間的關系,也不僅僅代表了利與慾望,更代表了這些國家所謂的自主與主權的爭奪。而他們暗無天日的二十年生活也代表了南斯拉夫這個曾經的國家過去的一切。而最後臆想中的團圓也表明了導演一種開誠布公的態度:讓我們忘記過去的一切。」我們看到伊萬轉過頭來,口齒清晰地對我們說:「在這片土地上,我們蓋起了新的屋舍,它們有著紅色的房頂以及向賓客敞開的大門。鸛鳥也在這里築巢。我們感激養育我們的土地,感激溫暖我們的太陽,感激這片令我們懷念起家鄉綠地的田野。我們還會懷著或悲傷或喜悅的心情回憶我們的祖國嗎?當我們向子孫講述這個故事時,它會像所有故事那樣開始:『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個國家……』」至終,一半土地分裂開去,就像地球形成之初的板塊移動。人群陷在孤島之中,但狂歡猶在繼續。或而,生命就是孤獨與狂歡的「合二為一」。
關於《地下》
說實話,好萊塢那種大製作的史詩片我已經有些厭倦了。但是南斯拉夫導演庫斯圖里卡的《地下》這樣一部別具一格的史詩片仍然引起我很大的興趣。 本來我以為我們這一代人生得太晚,都沒有看過南斯拉夫的老電影。前幾天聽我的室友說他看過《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頓時對他肅然起敬。相信我們的父母那一代對南斯拉夫電影有完全不同的印象,因為南斯拉夫電影和印度電影、阿爾巴尼亞電影一樣,是他們年輕時記憶的重要部分。曾幾何時,南斯拉夫這個國家還是我們的社會主義兄弟,像我們中國一樣也同時與美國和蘇聯交惡。以至於當1998年科索沃戰事爆發時,我們很多中國人還是站在社會主義兄弟的立場上為南聯盟打抱不平,渾然不覺這個國家已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南斯拉夫王國到鐵托的南聯邦,到米洛舍維奇的南聯盟和眾多前加盟共和國,再到今日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南斯拉夫這個國家經歷的大變革、大動盪不能不讓人感慨萬千。因此,當《地下》的開頭打出「從前,曾有一個國家叫南斯拉夫」這樣一段字幕時,我們可以想像,庫斯圖里卡是懷著怎樣一種心情去拍攝這樣一部濃縮祖國歷史的電影。 今天南斯拉夫電影人的創作風格跟記憶中的那些老電影已經迥然不同。《地下》這部影片荒誕的情節和魔幻現實主義的風格可能會讓觀眾迷惑。我剛開始看這部片子時,就不斷地問自己:歷史真的是這樣的嗎?然而,看完之後我不再懷疑。影片的許多細節都讓我會心地一笑,讓我覺得那就是曾經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因此,我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歷史本身就是這樣荒誕的。藝術家只不過是揭示出了我們早已看慣的荒謬而已。現代藝術作品的價值也就在於此吧,既然藝術的使命已不再是簡單而准確地描摹現實。 庫斯圖里卡用這樣荒誕不經的形式展現祖國的歷史,是需要勇氣的。我想正是年輕時對祖國的記憶和多年流浪國外的經歷讓他不斷思考,使他對祖國的感情變得深沉。於是,有米洛舍維奇治下的民族主義的南聯盟人士跳出來,指責他把當年鐵托手下的革命者醜化成小偷和騙子,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生活在一種框架中的人很難跳出去想問題,所以不管歷史還是現實在他們那裡都已經經過過濾和變形。當沒有過濾加工的更接近真實的東西呈現出來時,他們往往難以接受。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生活在這樣一種框架中,相信著一些類似於「戰爭還沒有結束」這樣的假設。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也是生活在地下的。所以,當我們看到《地下》裡面那種荒誕的地下生活時,應該想一想,那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生活。 《地下》的後半部分有一個細節:當庫多那個在地下出生的兒子走出地下看到太陽和月亮(他不能辨認這兩者)之後,感到沮喪和恐懼,他對父親說:「我們能回到地下嗎?」我也常常在想,如果有一天我們走出了自己所生活的這個框架,看到更接近真實的世界,我們會恐懼嗎?我們會希望重新回到那個暗無天日的地下嗎?近些日子的觀察,越來越讓我傾向於對這個問題作出肯定的回答。 對於這樣一部內涵豐富的電影,我無力作出更多的評論,只能再講一處印象深刻的細節,那就是庫多和他的兒子從地下來到地上,看到正在拍攝關於他自己的電影那場戲。我們通常把關於電影的電影叫做「元電影」。《地下》裡面也出現了拍電影的場面,它在某種程度上應該也可以叫做元電影。上面提到的這個情節讓我想到伍迪?艾倫的《開羅紫玫瑰》。《開羅紫玫瑰》里的男主角是從電影里來到現實中,遇到一系列的矛盾沖突。《地下》的庫多在地上的人們眼裡是已經犧牲的英雄,也是電影里的角色;他一直生活在地下的「戰爭狀態」,跟正在拍攝的電影背景也正好一致;當他從地下來到地上時,也是從電影里來到現實中。地下和地上的沖突,加上戲里和戲外的沖突,最終產生了庫多殺死一名扮演德軍軍官的演員這樣一個戲劇性的結局。這個細節設計得充滿張力,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間,讓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現實,思索現實和荒誕的電影情節的相似性。 說到這里,我不禁想,我們中國也是一個在近代苦難深重的國家,我們也有抗擊侵略的歷史,也曾經在共產主義和民族主義之間徘徊。我們能夠出現像《地下》這樣深沉地思考民族歷史的作品嗎?當然,我們中國人含蓄的文化性格不利於這種狂放不羈的作品的產生。但是拋開這個不講,單說我們有勇氣用這樣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歷史嗎?我不得不遺憾地回答:恐怕沒有。因為我們仍然沉浸在往昔的輝煌和挫折中,自卑和自負兩種矛盾的情感仍然占據著我們的心靈。 《地下》的前半部分關於二戰有這樣兩段字幕:「1941年,德軍對這個城市進行了轟炸,整個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1944年,盟軍對這個城市進行了轟炸,比三年前德軍的轟炸更加猛烈。」在《地下》問世三年之後的1998年,北約軍隊對南聯盟的首都貝爾格萊德進行了轟炸,理由是「為了結束在科索沃發生的人道主義危機」。而米洛舍維奇的南聯盟軍隊則是對科索沃進行了地毯式的轟炸和炮擊,理由是「清除混在群眾中的分裂武裝」。對歷史的一次次重演,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只能祝福南斯拉夫這個曾經存在的國家和它的人民。同時,也祝福我那同樣飽經滄桑的祖國和人民,願歷史上的一切噩夢都不再發生。

5. 需一部地下電影

http://205.209.150.20/forum/?u=168063
這里有!

6. 什麼是地下電影

好奇心害死貓,最後一次警告你如果不知道接下來要面對的世界還是就此止步吧否則後果自負咯

7. 有一部電影是在地下的,見不到陽光,靠發電機發電,電影叫什麼

微光城市 City of Ember (2008)

導演: 吉爾·克蘭
編劇: 卡羅琳·湯普森
主演: 大衛·萊爾 / 伊恩·麥克爾希尼 / 哈里·崔德威 / 蒂姆·羅賓斯 / 比爾·默瑞 / 更多...
類型: 科幻 / 家庭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上映日期: 2008-10-10

8. 關於地下的科幻電影

◎譯名微光城市

◎片名CityOfEmber

◎年代2008

◎國家美國

◎類別奇幻/冒險/家庭

◎語言英語

◎字幕簡體中文字幕點擊下載字幕

◎IMDB評分6.8/101,739votes

◎IMDB鏈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970411

◎文件格式RMVB

◎視頻尺寸640x360

◎文件大小480MB

◎片長95mins

◎導演吉爾·克蘭GilKenan

◎主演SaoirseRonan西爾莎·羅南SaoirseRonan

HarryTreadaway哈里·崔德威HarryTreadaway

BillMurray比爾·默瑞BillMurray

TimRobbins蒂姆·羅賓斯TimRobbins

MartinLandau馬丁·蘭道MartinLandau

TobyJones....BartonSnode

MarianneJean-Baptiste瑪麗安·吉恩·巴普迪斯特MarianneJean-Baptiste

LizSmith....Granny

SimonKunz....Fleary

LucindaDryzek露欣達·戴澤克LucindaDryzek

FrankieMcCafferty....ArbinSwinn

DavidRyall....Builder

LalorRoddy....MessengerNander

TimDillard....SockMan

MaryKayPlace....Mrs.Murdo

MackenzieCrook麥肯錫·克魯克MackenzieCrook

◎簡介

養育了幾代人的「微光城市」可能是人類最後的一個棲息之地了,住在裡面的居民在這個散發著光芒的令人驚奇的世界裡休養生息,處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這座城市位於地下很深的地方,是作為人類最後的避難所建立起來的,一切能源都來自於一台巨大的發電機,它只能為這座城市供應200年的電力……現在的「微光城市」已經開始步入末路了,壽命慢慢走到盡頭的發電機也隨時都有「***」的可能,那些最初十分耀眼的燈光開始搖擺不定,漸漸地微弱了下來。

盡管所有的人都關心著這個被他們深受著的城市的未來命運,可是還在讀書的年輕人卻有著更加迫切需要面對的人生抉擇。「微光城市」所有即將畢業的學生都延續著一個特別的「結業儀式」,他們通常管這一天叫「任務分配日」,市長會親自站在那裡,通過抓鬮的方式,決定學生們未來的工作,看看他們都將會以什麼樣的方式為這座城市、這個社會奉獻自己餘下的生命莉娜一直在虔誠地祈禱著,希望可以得到郵遞員的工作,可是她最終卻驚恐地發現自己被分派到了「管道工程組」,負責這座地下城市巨大的管道作業;莉娜的同學杜恩·哈羅也有著心儀許久的去處,他想進入城市的「心臟」,為發電機做維護工作,可是他卻痛苦地發現自己抽到的是寫著郵遞員的工作簽。

雖然「管道工程組」不能直接接觸發電機,可是工作的范圍卻離得很近,所以杜恩提出與莉娜交換……對於能夠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工作,莉娜是既恐懼,又充滿感激和渴望,通過這件事,兩個人的心也第一次靠近起來。

當上了郵遞員的莉娜,很快就發現自己幾乎跑遍了「微光城市」的大街小巷,為重要的人傳遞著更加重要的信件,包括市長本人……回到家中,她還要照顧已經上了年紀而且非常健忘的祖母,以及年紀尚小的妹妹波比。無意中,莉娜在家裡的儲藏室發現了一個老舊的金屬盒子,祖母非常肯定地告訴她,這個盒子里隱藏著一個有關這座城市的終極秘密,可是健忘的她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這個秘密的具體內容了。

莉娜撬開了鐵盒上已經銹跡斑斑的鎖,發現裡面盡是一些古老的文件,由於沒辦法把這些分散的紙張按順序歸攏到一起,莉娜怎麼也弄不明白裡面到底傳達了一個什麼樣的信息,這個時候,她想到了杜恩。

由於能源即將用盡,「微光城市」的燈火管制越來越頻繁,莉娜和杜恩意識到盒子里的文件很可能會拯救他們這個已經漸顯疲態的城市和居民……現在,他們需要做的就是與時間進行賽跑,伴隨著線索一點點被揭開,莉娜和杜恩聰明地用計謀與那些腐敗的政客周旋,他們最終的目的,就是重建「微光城市」中的照明體系,恢復這個城市賴以生存的能源。

9. 什麼叫地下室實驗電影

從193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非商業性電影,這種電影主要是用16毫米膠片拍攝的影片,沒有傳統的故事情節,主要表現風格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1960年代中期地下電影運動蔓延到西歐之後,人們便絕少使用「實驗電影」一詞,而代之以「地下電影」。
特點:
實驗電影一般是指拍攝風格和製作方式與那些主流的商業和記錄片相異甚至對立的影片,或者以一種新的視聽語法出現,或者新的類型。
當人們論及實驗電影的時候,它經常被形容為「先鋒的」,而早前人們也用「地下的」這樣模糊而泛泛的定義來試圖概括這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電影。實際上「實驗電影」一詞中的「實驗」就很好地描述了這類電影的一些顯著特徵, 比如非常規的敘事順序,刻意使觀眾注意力疏離影像的拍攝剪輯技巧(像故意的失焦,在膠片上弄上掛擦的痕跡,快速的剪輯),不同步的聲音甚至完全沒有聲音的處理方式等等。
所有採取這些「實驗」的拍攝和製作方式的目的就是導演希望觀眾能有更加主動和更加具有思考空間的觀看體驗。
前溯至上世紀60年代以及隨後的幾年裡, 很多的實驗電影藝術審美取向就與當時的社會主流文化背道而馳。
大多數的這類影片的製作成本極低,除了拍攝者本人的資金或者很少的一點財政資助外就幾乎沒有任何經濟來源。 而製作團隊的成員也是少之又少, 大多數的情況是整個電影的所有工作都由導演一人完成.
實驗電影的定義其實也一直被爭論。因為很多的「實驗電影」實際上一點都不「實驗」了, 而是那些一般大眾看來缺乏故事情節,追求詩意化和印象派化的畫面和敘述風格這些有很明顯特徵的影片類型就是所謂的「實驗電影」了。

10. 如何評價《地下》「Underground」這部影片

首先筆者認為《地下》是一部非常經典的荒誕劇。其中不可思議的荒誕劇情,隱隱透著對南斯拉夫分崩離析的撕裂之痛,整片都帶著一種古怪陰郁的氣氛。

事實上,影片《地下》兼具《爸爸出差時》的政治諷喻和《流浪者之歌》的盪氣回腸,以一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喜劇方式描繪了南斯拉夫內戰的曲折歷史,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這種獨特的表現手法,著實讓人驚嘆!


影片人物個性十分奔放,張揚,該片處處洋溢著創作者的激情。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處理史詩題材的天才手段展露無疑,由於該片深刻的諷喻,不少影評家將該片與俄國1995年的《毒太陽》相提並論,兩者都是非常經典的荒誕諷喻題材大片。

與怎麼地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血災電影免費版完整版觀看 瀏覽:188
好看的中國現代空軍電影 瀏覽:610
什麼電影好看又搞笑的動畫 瀏覽:509
東海漁之傳鬼面蟹電影免費 瀏覽:237
坐火車下什麼電影好看 瀏覽:299
武動乾坤之冰心在玉壺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950
愛奇藝下載電影怎麼用訊 瀏覽:741
第一次去電影院看了什麼電視劇 瀏覽:445
愛奇藝看電影怎麼緩存 瀏覽:960
電影real內容說的什麼意思 瀏覽:200
發光的人有哪些電影 瀏覽:312
如何控制好電影畫面的光區 瀏覽:61
最新最好看的狙擊電影 瀏覽:66
如何找一個片段的電影 瀏覽:764
天津的電影院都有哪些品牌 瀏覽:108
林志玲國際電影有哪些 瀏覽:508
好看的耽美英文電影推薦2015 瀏覽:863
寶貝老闆電影什麼app可以看 瀏覽:584
無名高地蘇聯電影免費 瀏覽:567
拍電影如何哭 瀏覽: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