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電影仁波齊怎麼拍的

電影仁波齊怎麼拍的

發布時間:2023-09-17 09:57:59

『壹』 我們的崗仁波齊之路

        電影《崗仁波齊》公映了,迫不及待去電影院看了一場。但在我家附近的幾家大的影城,有些不放映這部電影,有些雖然放映,但每天只有在下午觀眾少的時間才放一場。很顯然,電影院對於這部影片能否獲得觀眾青睞,持懷疑的態度。

        是的,如果你沒有去過西藏或其它藏區,沒有見過叩著長頭朝聖的人們,如果你對宗教的朝聖、轉山並不了解,如果你不相信信仰的力量,那你在電影里看到的,就是無休止的叩長頭、走路、搭帳篷、吃飯、睡覺、念經,反反復復,無窮無盡。。。。。。

        但是,如果你對上述都有一定的經歷和了解,你去過西藏、青海、四川、雲南、尼泊爾等地的藏區,見過眾多叩著長頭朝聖的人們,甚至。。。。。。你也轉過神山崗仁波齊,那麼,一切就都不一樣了。你的親切感、認同感、神聖感都會油然而生。

        看完《崗仁波齊》這部電影,平靜、坦然、神聖,沒有激動,沒有震撼,只有深心的寧靜。崗仁波齊的朝聖,走一條屬於靈魂的路,不卑不亢,無喜無悲,是寧靜的力量,是信仰的加持!

      《崗仁波齊》里的路,是一條朝聖路,他們走了一年。

        這一年裡,他們遇上許多狀況。

        有時,要頂風冒雪在大霧茫茫中向前;有時,會途徑一大片爛漫的油菜花地;有時,會在鮮花盛開的河畔跳起鍋庄;有時,頭頂上山體滑坡滾落的石塊會隨時要命;有時,車會壞在路旁;有時,人會受傷生病;有時,肚子里的孩子突然要出生;有時,車會被追尾撞得稀巴爛;有時,路旁有人會招呼你們喝茶;有時,要送給其他朝聖者糌粑;有時旅費用盡,要暫時打零工賺錢;有時,老人時辰到了就去世。。。。。。

        這一年裡,他們走走停停。

        因為知道自己終將要去向哪裡,所以,心安理得面對發生的一切。

        他們不抗拒「麻煩」,不拒絕「波折」,不抱怨「不公」,不害怕「無常」。

        發生什麼,就面對就好了,他們,沒有怕的。

        接受,面對,理解,放下。

        不著急、不退卻、 不抱怨、 不放棄。

        然後,整頓行裝,繼續上路。

        我們能感受到一種神奇的力量,它不澎湃洶涌,它不虛張聲勢,它沉穩而又有力,內斂而又堅強,它不顯於表象,它紮根於內心。我想,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就是信仰的力量。

        所謂信仰,其實並不在乎你信奉的是哪一個宗教,哪一個門派。

        是你願意去崇敬那些眼睛看不到的神聖的存在;

        是你願意去追求那些看似帶不來現世功利的使命;

        是你願意在一個又一個片刻的平凡生活里實踐你所相信的事物;

        是你願意在一個大部分人都迷失自我的世界裡尋找自己是誰,自己的天命何在。

        自覺自願,毫不強求。

        所以,真正的信仰,它不是迷信,它絕不強加於人,它不會毀滅其它不同於自己的信仰,而是獨善其身,植根於深心之處的神聖夢想。

        說起來,我也算是去過多次西藏、青海、四川、雲南、尼泊爾等多個藏區的人,見過無數叩著長頭一路朝聖的信徒,他們甚至比《崗仁波齊》里的朝聖群體更艱苦,他們沒有拖拉機,沒有拖車,沒有帳篷,全憑每個人的四肢和心靈,一路叩到了波仁波齊。

        我更是一個去過崗仁波齊轉山的人,當然我們的轉山不是《崗仁波齊》里的長途朝聖,我們不需要從自己的住處一路走來,我們也不需要叩著長頭,我們只是完成朝聖途中最後一段轉山崗仁波齊,約56公里的高海拔山地路線。與其說我們去轉山,不如說是去參加一次高海拔的戶外徒步和攀登。但是,我們畢竟親歷了轉山的過程,目睹了朝聖的人們,拜謁了神山崗仁波齊,我們用腳步、用心靈,接近了一個夢想。

        我想,這是值得的,也是幸運的,同時也是幸福的!

        看完《崗仁波齊》,我的思緒總是回到了十一年前,我們去崗仁波齊轉山的老鏡頭里了。。。。。。

     

        時間回到了2006年的5月份,我在美國旅行,邁亞密明媚陽光,以及海邊的熱帶景色讓身體放鬆,營養足夠的西餐把我養得白白胖胖,但我的心還是縈繞著青藏高原的雲。這幾年,我進入了獨自旅行的頻發期,而且選擇了多次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線路行程,兩次隻身入藏,獨自梅里雪山徒步轉山,單人騎車環青海湖,梵音中徒步大朝台。。。。。。而對於藏區的嚮往,我已經達到了忘我的程度。

        我在邁亞密計劃了在六月份再次入藏的方案,我這次的的行程主要是越野車環西藏大北線,共20天左右的行程,途經崗仁波齊、札達、阿里、可可西里、鹽湖、雙湖、納木措等夢想之地,其中崗仁波齊的徒步轉山是此行安排的一個重點,在做計劃的時候都禁不住興奮。

        因為需要包車,如果獨自入藏費用太高,於是我聯系了另外四位好友一同實現這次夢想之旅。開始計劃的是大北線,但由於大北線一般都需要雙車照應,我們只是單車風險較大,因此我在一番思想斗爭後,將20天的大北線行程改為了16天左右的小北線行程,放棄了幾個路況很差、海拔和風險較高的地方。

        我在美國用電話聯系我的好基友峻哥,將行程告訴了他,並確定了在拉薩集中的日期。已經從國企辭職的峻哥一聽計劃,迫不及待帶上了他的朋友,私企老闆升哥,在我還在美國時就已經出發了,他們倆要先去青海一帶先玩大半個月,然後再提前到拉薩等我。

        我再用電話聯系了我的好友,連州戶外的先驅之一汪洋,他將和我的另一好友,也是紅顏知己小煙子,在集合日當天從成都趕往拉薩。

        好了,一切都安排妥當,在沒有微信的當年,在沒有免費網路的海外,電話費花了不少美刀。

        一個月後,我獨自背著大包走進了拉薩的著名的瑪吉亞米餐吧,這種感覺是我習慣的,不過這一次我將不再孤單,因為這里是我和峻哥、升哥約定的集合點。我提前了一天來到了拉薩,汪洋和小煙子此刻還在成都。

        第二天我帶著他倆驅車去了山南的澤當那邊,登上了神聖的雍布拉康,朝拜了古老的昌珠寺,漫步了美麗的雅魯藏布江邊,這些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

        下午一起去貢嘎機場接上了汪洋和小煙子,沿著拉薩河一路回拉薩,順便我把他們四人帶上了一個很少人知道的地方,我叫這個地方為「天空之城」,是我第一次來拉薩時偶然發現的,它是在拉薩河邊山上一個不出名的寺廟,寺廟旁邊有一處廢墟,在廢墟之上能夠俯瞰美麗的拉薩河。

        寺廟里的喇嘛很熱情接待了我們,請我們喝了甜茶,我們在「天空之城」面對美麗的拉薩河,堆起了石塔,可以說是一份祈禱,也是一份對自然的崇拜。

      不過可能是小煙子剛上高原,拉薩已經是3650米了,馬上又被我拉上了更高的一個山上,晚上有些輕微高反的症狀出現。

        我們終於踏上了小北線的行程了,一輛陸地巡洋艦4500越野吉普,我們五個人坐在上面有些擠,司機丹增師傅是個老實的藏族人。幾乎沒有什麼准備,我們在市場上買了兩筐西紅柿,就開始我們的「朝聖之路」,事實上我們在這十五天,就基本沒吃過肉。

        十五天的行程太精彩了,這是我一輩子都沒法忘掉的行程,路途上每一分鍾都是美的,以致美得最後讓我們的審美都疲勞了。

        更多的美好先不在這里陳述了,今天要回憶的是崗仁波齊轉山之路。。。。。。

        出發的三天後,我們通過了薩嘎的兵站,在邊防部隊檢查了我們的邊境通行證後,我們到達了普蘭縣,下午到達了西藏三大聖湖之一的瑪旁雍措邊上。

        西藏十年前的路,遠不如現在的好,電影《崗仁波齊》里看到的那些路好多都是沒有的,我們的越野車在離開日喀則不遠後,走的幾乎都是石頭和泥砂路了,爆胎成了經常的事。

        此刻,我們就站在高高的神山崗仁波齊之下,面對著世界上最高海拔的淡水湖的瑪旁雍措,湖的西南面,則是有「鬼湖」之稱的鹹水湖拉昂措;而瑪旁雍措的對岸,則是西藏另一座著名的神山納木那尼雪峰。這一帶,是世界上眾多教派的神聖之地,就算是現在的回憶起來,都能感受到那時強烈的幸福感。

      順便說說這里的海拔,瑪旁雍措湖面4588米,崗仁波齊6638米,納木那尼峰7694米;湖邊的小鎮塔欽,海拔4600米,可以說這里的高原已經接近了人類生命的禁區。

        轉山之路基本都在4700——5700米之間,如果說朝聖走的是一條靈魂之路,而朝聖的終點崗仁波齊的轉山之路,更是一條生命之路。

        一路爬山涉水,我們到達在崗仁波齊下的宿營地——塔欽,說這里是個鎮,現在可能是,但在當時這里連個村都算不上,山坡上就只有石頭堆成的房子,更多則是一些帳篷搭起的房子。我們在一個帳篷里住了下來,5塊錢一個人,裡面就是大通鋪,不過起碼有了一個禦寒的地方。

        傍晚遠空的雲散去了,納木那尼峰完整地展露了它的顏容,我們靜靜地看著天空的變化,心裡卻在想著明天開始的轉山之路。

        無知者無畏,事實上我們也很勇敢,當時沒有做任何的准備,沒有帶什麼特別的裝備和食品,就准備走這條轉山之路了,我們都是幾乎在海平面生活了一輩子的人,大部分人都沒有徒步上過5000米以上的海拔的經驗(坐車的除外),而較早從事戶外活動的我,也只是上過一次超過5000米的哈巴雪山。更別說這一段56公里的路,大部分都在5000米以上,最高點在5700米,這是一條真正的天路。

        之前雖然了解了一下,這條線路通常三天完成,最快也要兩天,當然也有經常轉山的藏民能在一天24小時內完成。我們是否能適應海拔?是否能完成轉山的全程?多長時間內能完成?出現狀況怎麼辦?由於進了山後手機就沒有信號了,所以這些事情事先都得計劃好。

        晚上我們了商量了一下,確定了以下幾條: 

1、轉山崗仁波齊,由於升哥不是「驢子」,沒有登山經驗,小煙子入藏後一直斷斷續續存在高反狀況,所以他們兩人不參加轉山,留在塔欽休息。雖然這個決定讓他倆很遺憾,但他倆都很理性。

2、我、峻哥、汪洋三人轉山,計劃在兩天內完成56公里行程,明天早上出發,約定丹增師傅後天下午六點開車在出山口等我們,如果等不到,就證明我們在兩天內未能完成,或是途中出現狀況,再根據具體情況再決定下一步計劃。

3、因為這段時間比較少人轉山,真正的藏民轉山速度快,我們又跟不上,可能沒有同途人,存在迷路可能。另外為了降低危險性,決定在塔欽請一個向導。

        我們住的帳篷的主人,是一個退伍的漢族老軍醫,他也給了我們一些登山的建議,另外給了我們兩紙盒葡萄糖注射液(共十小支),讓我們必要時服用。而向導的問題,他答應明天幫我們找。

        晚上的帳篷還是有些冷,不過我們搬來一堆牛糞,在帳篷內燃燒起來,空氣頓時暖了起來,盡管在這樣一個海拔高度里,是很難休息好的,但努力讓身心放鬆和安靜下來,為了崗仁波齊,為了那個夢想。

        要出發了,但早上老軍醫幫我們約好的向導(是一個十多歲的藏族女孩)跑過來說,今天家裡沒有人看小檔口,走不開了,因此沒辦法當我們的向導了。老軍醫連忙又去找了另一個向導,也是一個藏族的小女孩,也就十六七歲左右,她叫次央,是個很漂亮可愛的女孩。

        為了減負,我們三個人把必要帶上的東西組合成了一個背包,路上就由次央和我們三人輪流背著。丹增師傅開車把我們送到了崗仁波齊徒步轉山的進山口,我們四個人的轉山之路,正式開始了。

        崗仁波齊是世界上四大宗教的聖山,印度教、佛教、苯教、古耆那教都把崗仁波齊稱為神山。它是佛教的須彌山,它是印度教濕婆的道場,它是世界的中心,在西藏它是最神聖的地方。凡人是不能到達的,凡人的攀登會驚動神明,但每年來自全世界的眾多教徒去朝拜轉山。

        岡仁波齊那裡氣候多變,山勢呈圓錐狀,6000米以上常年積雪,岡仁波齊直到今天仍然神聖不可冒犯,迄今為止,它還是一座因為宗教的原因禁止攀登的山峰。

        相對於電影《崗仁波齊》里的朝聖之路,我們的轉山當然不算什麼,但仍然是危險和艱難的,每年都有不少的信徒長眠於轉山的路上,他們和電影里的楊培爺爺一樣,視長眠於神山是一種幸福。但我們顯然還沒有這種造化,我們只是把它當成生命里的一種體驗,我們需要把危險性降到最低。

        進山之後,第一天的路還是比較平緩的,雖然海拔已經很高了,我們從4700米左右一直緩緩上升。從地形上看,這一段路基本上是在一條山谷里,沒有多遠,山裡已經基本沒有植物了,地上偶爾還有些苔蘚類的植物,更多是碎石形成路段。而山谷兩邊的山,則大多是冰雪覆蓋。

        這一天的路,為了避免高反,我們走得很謹慎,速度平緩,走一段就強迫自己休息一下,雖然很快我的海拔表就爆表了(我的「古老」海拔表指針最高是5000米),證明我們已經突破了5000米的海拔,但我們三人都沒有什麼反應,而次央是在高原里長大的,她更是輕松自如,在更多的時間里,她都搶著背著包包。

        下午三點左右,我們到達今天計劃的宿營點,我們是今天轉山的人中,最早到達的人。這里是轉山線路中離崗仁波齊主峰最近的地方,只有幾百米,它在一個海拔5200米的山地平台上,這個山地平台上搭了一些固定的帳篷,帳篷里有用石頭砌起來的床,我們今天晚上就在這里過夜了,費用是5元一人。而河谷的對面有個寺廟,叫哲熱普寺,現在好多轉山者都住在那裡了,而當時是沒有提供轉山者住宿條件的。

        住下後我們繼續沿著山谷走向崗仁波齊主峰,崗仁波齊被稱為雪山中的蓮花,而主峰則是蓮花的花心。在四周都是碎石的環形山谷里,這個冰清玉潔的神聖雪峰,就靜靜矗立在那裡,它就在你的眼前,似乎伸手可及,但當你真的伸出雙手,這份聖潔又展現出它冷傲的一面,讓你感覺遙不可及而無法接近。

        崗仁波齊啊!我們終於近距離的見到你了,心像是經歷冰雪溶化的一刻,冰冷之後感受著融融的春意。無論是信徒還是戶外運動愛好者,我們的身份已經不重要了,我們信奉那一個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已經站在你的腳下,用身體和靈魂去努力靠近你。

        今天大概23公里的路相比還是輕松的,我們三人的體能和經驗都還是不錯的,主要的考驗還是在明天通過5700米的埡口的艱難攀升過程,以及明天剩下的33公里山路。

      下午我們在帳篷外充分享受了這個閑暇的時光,曬著太陽,喝著熱水,吃著方便麵(轉山途中唯一的食物),和次央漫無邊際的聊著天。當時這里的物價:帳篷5元一人,方便麵5元一碗,開水5元一壺,簡稱三個5。

        看著陽光很好,看帳篷的一對小夫妻,甚至燒了一壺開水來洗頭。

      白雲在身邊飄舞,崗仁波齊主峰就在眼前,這世界有一種簡單的美好,在此刻我深深的感受到了。   

        一陣風吹過,浮雲散去,崗仁波齊主峰更清晰的展現在眼前,皚皚白雪之上,潔白無暇的雲彩在藍色的天空映襯下,把崗仁波齊主峰妝點得更加動人,我連忙用傻瓜相機拍下這美麗的時刻。

        後來我看過不少不少去轉山的人發的圖片,能夠遇上這樣的好天氣的還是很少的,我覺得我們已經非常幸運。

        我問次央上來轉山幾次了,她說第三次了。我想這么小的年齡,其實真挺不容易的。看帳篷的小夫妻偷偷告訴我,次央來塔欽並不久,她是隨著媽媽改嫁過來的,她現在的繼父還有一個兒子,也就是次央沒有血緣關系的哥哥。聽起來有一絲悲涼,心裡想著這種的家庭狀況,次央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太好的生活,也怪不得次央那麼小就開始當向導了。但小夫妻告訴我,這種事在藏民中很普遍,次央這個年齡就開始出來掙錢的也不在少數。

      下午,陸陸續續有一些轉山的人上到平台了,少部分是藏民,他們找個地方就休息了。動靜最大的有兩大群人,一群是從尼泊爾過來的轉山團隊,他們雇了十多隻氂牛和騾子,把帳篷、和各種生活物資馱了上來,那「土豪」的程度讓人吃驚,甚至還有用冰桶泡著的各種飲料;另一群人是印度人,他們相對低調,隊伍中還有一些老弱者。而尼泊爾人和印度人的轉山,都不需要像我們藏民一樣叩著長頭的,它們和我們一樣,拿著登山杖行走。

        天暗下來了,信徒們有些在念經,有些點起炊煙做飯;也有些藏民在煨桑唱歌,桑香四溢,歌聲空茫而遼遠。       

        我在帳篷里,套著睡袋躺在石板上,帳篷的門口就正對著崗仁波齊的主峰,還有夜空里的月。我不會唱歌,不會念經,但心中也似有萬語千言。

        晚一點的時候,有個印度人過來找我藉手機,說是他們的人身體有狀況,想找塔欽的人求助。但有手機也沒用,這里根本就沒有信號。事實上到了這個海拔高度,已經是人類生命的極限,如果不能適應高原的環境,隨時都是有生命的危險的。

        天終於亮了,也終於睡完了,在5000多米的海拔上,我們這些來自於低海拔的人,是很難睡得著的,因此平常最舒服的睡覺反而成了一種煎熬。

        今天才是真正考驗我們的時候,我們需要攀越5700米的埡口,然後一路下山,路途較長,共有33多公里的高海拔路段。由於昨晚沒有休息好,我們把老軍醫給我們的20支醫用葡萄糖注射液全打開了,分別加進了我們的水壺的水裡。沒有鎅刀打開這針劑,咋辦?用石頭砸唄。

       

『貳』 神山崗仁波齊是我嚮往的地方

      岡仁波齊,藏語意思是"雪山之寶",眾多教徒把它認為是世界的中心,所以這也是佛教的第一神山。信徒們認為轉神山一圈可以洗盡一生的罪孽,所以在藏區會看到有非常多的信徒一路磕頭去往轉山之路。

        岡仁波齊峰(Kangrinboqe),山頂高度海拔6656米,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峰,也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峰,是中國的名山之一,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普蘭縣北部。藏語意為神靈之山。

        電影《岡仁波齊》是由張楊執導的,由尼瑪扎堆、楊培、斯朗卓嘎等主演。

      電影記錄了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富麗堂皇的場景,更沒有明星大腕的身影。有的是藏民的善良淳樸,有的是藏區美麗的風景,更有藏傳佛教信徒的虔誠。

      一行人等從芒康出發,抵達拉薩,再由拉薩前往剛仁波齊神山,一路叩拜一路誦經,歷經艱辛,終達心願。

      神山崗仁波齊是我戶外旅行嚮往的地方之一,多年來,一直有個心願,一定要去崗仁波齊轉一次山。因此,聽說電影上映,我就馬上購票先睹為快了。那種信仰的神聖,令人感佩。我想不久的將來我一定會前往轉山,實現我心底的願望!

『叄』 如何評價萬瑪才旦指導的電影《氣球》

具藏地文化底蘊的人文佳片

電影《氣球》由《塔洛》《撞死了一隻羊》原班人馬製作,講述了靈魂與現實的緊張關系。20世紀90年代,達傑(金巴 飾)一家因一隻普通的避孕套捲入了一系列尷尬而又難以抉擇的事件當中。

妻子卓嘎(索朗旺姆 飾)意外懷孕想要打掉孩子,但信仰虔誠、思想傳統的達傑堅信孩子是去世的父親靈魂輪回轉世,面對現實的各種問題和壓力,他們原本寧靜的日常生活被徹底打破,恩愛的夫妻倆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正如「生死輪回」海報中的意象呈現,在電影《氣球》中,萬瑪才旦導演對信仰、生死輪回的人文觀照一以貫之,其獨有的藏地文化特色,紅白氣球的哲學意象、各種隱喻,以及充滿形式感、夢境感的唯美影像,具備豐富的多元意象解讀空間,使得本片極具人文高度,引發資深影迷的廣泛熱議。

同時,《氣球》在《撞死了一隻羊》之後,回歸了貼地氣的現實主義創作路徑,其敘事底色更為通俗易懂,圍繞著普通藏族家庭是否生孩子的主要矛盾,女性意識的懵懂覺醒,信仰與現實之間的束縛與掙扎,對傳統的反思和挑戰,兼具文化趣味與現實思索,更是令不少普通觀眾感同身受。

『肆』 剛仁波齊適合孩子看嗎

《岡仁波齊》是和力辰光、樂視影業、雲南尚立文化、馬燈電影、西藏鑫合文化、上海和力影視等出品的劇情片,由張楊執導,尼瑪扎堆、楊培、斯朗卓嘎等主演,於2017年6月20日在中國上映。[1]
該片主要講述了尼瑪扎堆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在歷時1年2500公里朝聖之路,共組織十一個藏族人去神山岡仁波齊朝拜的故事[2] 。

『伍』 崗仁波齊電影中的人物現在怎樣了

過得很好。扎西措姆,女,電影《岡仁波齊》中人物,9歲,仁青晉美最小的女兒,很漂亮,也很有靈氣。9歲,仁青晉美最小的女兒,很漂亮,也很有靈氣。因為父母平時比較繁忙,所以通常都是曾祖母照料她的生活起居,

『陸』 拉薩到岡仁波齊怎麼走拍攝岡仁波齊最佳地方在哪

喜歡旅行的朋友們最近商量准備去岡仁波齊,岡仁波齊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岡仁波齊峰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吸引眾多遊客慕名前來拜訪這座神山。但如果自駕去岡仁波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要熟知周圍的路線,才能准確到達目的地。今天給大家介紹從拉薩到岡仁波齊的自駕路線。

拉薩到岡仁波齊怎麼走

從拉薩到岡仁波齊的駕車路線:全程約1199.7公里。今天來給大家介紹拉薩到岡仁波齊的旅行路線:

『柒』 同仁波齊電影觀後感

《岡仁波齊》電影講了一個簡單到朴實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翻山越嶺2500公里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岡仁波齊》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幫助。

《岡仁波齊》觀後感一

去看《岡仁波齊》之前,老天爺頗為應景地設計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橋段——趕在濟南悶熱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陣夾雹帶雷的驟雨。這使得准備出門擠公交去影院的我,聽著窗外鐵皮雨搭上沒有一絲懈怠之意的雨點聲和不時傳來的充滿恐嚇意味的雷聲,頓生一種彷彿要作一場朝聖之旅的虔誠感和悲壯感。

當然,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略顯誇張的感受,還因為提前知道《岡仁波齊》是一部有關藏民朝聖的影片。

說它是故事片,但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影片幾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現一段生活、一種狀態,而不像是表現一個分明有編劇設計的故事。當銀幕上那一群自發去拉薩岡仁波齊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頭、起身、夜宿、念經,它所完成的不僅是對片中人物的行為盡量如實的還原,也是電影表現手法上對「重復」的不斷運用或顯現。重復的用意何在?

顯然,用來與內容相對照,影片里的這些重復隱含著在各種「變數」面前益發凸顯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條的「定理」。電影設計的「變數」體現在一路之上的氣候多變、孕婦產子、拖拉機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節,但諸般考驗又都在眾人日復一日的重復性動作中變成「執著」「篤定」「堅不可摧」「毫不動搖」的信仰的力證。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情感,但單純地展示信仰的虔誠,卻也難免流露出一種他者視角下的「遊客心理」。事實上,信仰與生存之間的關系,在許多優秀的影片里被闡釋為「救贖」;但吊詭的是,恰恰在有關西藏題材的國產片中鮮有觸及(去年的《塔洛》在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這里被懸置。信仰成為一種無須討論、無須思考,更無須懷疑的生命記憶而非選擇,如同《岡仁波齊》中那個還沒學說話就先聽到念經、還沒學會走路就先參與了磕長頭的旅程的新生兒一般。

然而,這樣一種不問來由、不問結果、單純而熾熱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斷放大、彰顯、渲染、刷新其意義。此意義不是指向對於這一種或那一種、「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懷疑,而是對信仰本身的尊重與敬畏。以此,或許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視角,而賦予普遍關懷的新的可能性。

現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問題。尋求信仰,貌似成為治癒現代社會滋生的各種精神疾患(還並非身體病痛),如空虛、迷惘、厭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過度標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卻往往徒有虛表,顯得可疑,更其敗壞了信仰的神聖性。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兼具神聖性和日常性的屬性。何謂「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聖」的目的地的執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岡仁波齊》觀後感二

路在腳下,即刻前往我們內心的「聖地」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復。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朴而持久的堅持。亦如我們會被匍匐前行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朝聖人群所感動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路在腳下。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舍,如此無所畏懼……

然而,他們的內心卻少有狂妄的期許和不安於世俗的過分追逐。路在遠方,路亦在腳下。無論我們前行的目地的在哪裡,也無論前方的路途有多麼的遙不可及。信仰的堅定,會讓我們忘卻太多的設計與籌劃。只是,路在腳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開始,便永遠無法到達。開始,即忘記路途遙遠,只是用簡單的身心合一,去縮減與目的地的差距。風塵僕僕之中,我們或許窺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不為此生,卻為來世。

真正的庄嚴,不在於過度的粉飾。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現在無私無我之中。虔誠之心與我們最大的觸動,也是那不為你我,卻為眾生的離苦得樂而不辭勞苦的前行之軀。

很多時候,我們嚮往一種寧靜,嚮往一種純粹,嚮往一種莫名的感動。往往尋找之時,卻無最好與最真的契合。然而,當五體投地,叩首前行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時,莫名的感動,不由的叩啟我們內心中,封藏已久的觸動與共鳴。這就是內心純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誦經,只為眾生的祈願與安康。所以,我們被震撼,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該有的最本真的願望。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被過度的心與心外的裝飾所迷惑,亂了自我,也亂了內心。

每個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純粹與極致的信仰與虔誠底蘊。那份極簡的純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縛之後的.無私無我。所以,在眼觀純朴信仰與不褪色虔誠的情景時,我們的感動也是最純粹的純善復甦,那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內心撞擊。

其實,修行路上,沒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總是口號大於行動,那麼,路,永遠在遠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為眾生的祈願與祝福而前行時,純朴的形象卻波及著我們尋覓已久,卻又似曾相識的內心共鳴。

當我們把信仰落實於當下時,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誠,都會自然而然的讓我們的身與心合一。那一份感動與純粹屬於我們每一個大家,只要讓路在腳下,立即前行,最終的殊勝,是人人心中有聖地。然而,那卻是不為你我,是為眾生的無私與大愛!

讓路在腳下,即刻前行,只為眾生的苦與樂……

《岡仁波齊》觀後感三

今天懷著一份虔誠之心去看了岡仁波齊,之前沒了解這部電影,原以為是一部外國影片。後來朋友圈有人可發了觀後感,才知道是西藏題材。也許是因為我有西藏情節,於是今晚便去看了。

很久以前聽過一句話,說朝聖者說沒有信仰的人是沒有靈魂的,今天看完這部電影,我深深體會,或許真的我們沒有信仰的人真的只是身披一副華麗的皮囊,一副被工業時代打滿印記的皮囊,他們沒有穿干凈整潔的衣服,他們的頭發甚至快要打結,他們在河裡洗衣服洗澡,他們比任何現代化都「臟」,他們比任何人都干凈純凈,當我們坐在影院,我聽到有人在嘲笑他們,聽到戲謔的語言,我想說其實你不懂他們的世界,在他們面前一切都顯得太膚淺。突然覺得大自然里,一切都是純凈的,沒有污垢,泥土,雨水,花草樹木,冰雪,當看看他們一路跪著朝向目標。其中還有 一個鏡頭,整部電影中只出現了一次手機,在我們這個低頭族的世界,突然發現我們墮落的如此深刻,關心家人,關心朋友,甚至關心路人,我們都做不到,是否應該關心下我們的還沒生成的靈魂。

感覺整部電影也許像是人生。在朝聖途中出生的小男孩,名字不記得了,因為是藏語名翻譯過來的,那邊是迎接生命的降臨,畫面中出現了生孩子的鏡頭,以及孩子剛降臨於世的樣子!快到山腳的時候,老人楊培安靜的離去,象徵這生命的完結,回歸自然,他的侄子說,老人沒有結過婚,也沒有和村裡的人吵過一句嘴,沒有痛苦的折磨,安靜的離開。

經過朝聖,已經不是局限於皮膚身體的強大,更是一種心靈世界的強大,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強大和偉大。小女孩棄學朝聖,也許書本上沒有告訴她,也教不會她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心永存善。

生活中我們沒有理由去干涉別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只要他沒有心懷惡意,我們都應該心懷敬意或者一份真誠。

『捌』 電影《岡仁波齊》主要講了什麼

近日,一個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過的電影,在中國大陸地區正式上映——電影《岡仁波齊》,一部關於「朝聖之路」的電影。

『玖』 《崗仁波齊》:從生到死之間有多遠

01

這些天, 我的朋友圈裡,很多朋友都在發觀影《崗仁波齊》後的感想。

又在網上看到一句話,《崗仁波齊》的導演張楊,沉澱內心花了一年的時間拍了這部電影。而有的人則用貪婪與浮躁的急功近利之心,把《深夜食堂》拍成了《深夜靈堂》,通過他們的作品,各人其中境界高下自現。看到此處,不禁啞然失笑。

看來,群眾的眼睛是血亮的,想要蒙人可沒有那麼容易。因為並沒有誰比誰更聰明,才能更成功。想要走得更遠,唯有真誠,唯有努力。

02

今天下午,終於花了兩個小時把《崗仁波齊》看完了。

其實整個朝聖的旅程就是在講人生的一個過程。你看,在朝聖的路上,有新的生命出生。最後有老去的生命逝去在朝聖的聖山。無論是新的生命降生,還是老的生命去世。整個電影里的人,都沒有表現出太多過分的喜悅與悲傷。他們不卑不亢,面對生死從容的態度,讓人心下一動。

另外,在整個電影中,所有的人對於在旅程中發生的突如其來的變化,都是非常接納的態度。比如在朝聖的大禮拜的路上遇到水窪,他們就歡快地直接撲倒在水裡做大禮拜。衣服全都濕透了,也不在意。他們那麼酣暢淋漓地體驗著這個獨特的經歷。中途汽車壞了,他們就用人力拉一段,然後再回到原處繼續把大禮拜補上。我想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地接納與認真,那麼,人生還會有那麼多的煩惱,還會有那麼多完成不了的困難與阻礙嗎?

而我們往往認為的生活中過不去的坎,不都是因為我們抗拒、想要逃避而越來越難的嗎?如果遇到事情,我們首先不抱怨,不逃避。積極地去面對,那麼,無論遇到任何事,都不是問題。

03

電影里,還有一個地方讓我心生感動。有一天,他們一群朝聖的人,晚上在臨時搭建的帳篷外,一起手拉手快樂地載歌載舞。是的,目的地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走向目的地的每一個時刻,你是否真的開心過?

如果我們過於關注目的地,過於急切地想到達目的地,那麼,我們就會情不自禁地焦慮,我們就會把過多的心放在了對於未來事情的情緒里,而不是當下。那麼,我們就不會那麼地容易感受得到快樂。而其實,目的地早晚會到達,就如人生,每一個人的終點都是死亡。但是在向死而生的路途中,我們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的人生狀態。是專心走好腳下的每一步,還是過多地把心用在過去未來的焦慮里?

其實透過實相,即沒有過去,也不存在未來,真實的只有每一個當下的瞬間剎那。身心同在,就是自在人生。

去了幾次西藏的我家先生對我說,西藏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我沒有去過,自然也就沒有發言權。但是我想藏地與我們漢地最大的不同,應該是,他們心裡有信仰,深信因果,所以做人做事就會有一個不傷害別人的標准與底線。

就如電影里那個以屠宰氂牛為生的那個人,他說他因為殺生太多,所以一定要到聖山朝聖贖罪。因為相信因果,所以他們的心裡有敬畏。而大多沒有信仰不信因果的人,則為人做事沒有底線,所以現在社會上,才會有那麼多的不良商人製造出那麼多有毒食物,傷害了眾多人的身體,大發其財,而不覺良心不安。因為他們無所畏懼。他們不相信若干年後,他們終將自食惡果。

劇中的一群人,在推車時一起唱起了屬於他們的藏民歌謠:「我們都有同一個母親,但是命運卻各有不同,幸運的那個人做了喇嘛,命運不好的我走向四方。。。」看,他們的價值觀與普世價值觀如此不同,他們以潛心修行,致力解脫為最大的幸運。而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卻以佔有更多的資源為成功標准。

04

電影結束了。我在想,從生到死之間究竟有多遠呢?

人們往往認為人生很長,其實人生很短。短到有時你心裡有一個的願望,但是你以為人生還長,所以一推再推,不去付出行動去實現。但是,無常的人生啊,誰又能說得了呢?

所以,有什麼想法,及時去做。就如那些去聖山朝聖的人們,有了這個願望,無論有沒有錢,無論是懷孕的婦女,還是幾歲的孩子,還是年邁的老人,為了心中的聖地,就義無反顧堅定地出發了。

有些事,你只有做了,你才有可能成功。有些路,你只有走了,你才知道能不能到達目的地。但是,如果你只是想一想,而不去做的話,那麼,你永遠只能懷抱未竟的夢想與遺憾。

所以,對於那些走在路上的人,我心裡始終致以敬意。

無論結果如果,至少,他們在堅持,耐心與毅力中,奮斗過,努力過。

在看完電影的這個下午,看到宗薩仁波切說,不管你做什麼,你都要知道會一個相應的後果在等著你,它會引導事情往某個方向發展。

是的,世間所有的事情,凡有因必有果。凡有付出,必有收獲。

關於電影——張楊導演及整個拍攝團隊,隨著這支朝聖隊伍,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全程真實記錄,光拍攝就花費了整整1年。「無論吃住還是工作,我們全程都在這條實實在在的朝聖路上進行。對我們而言,比拍攝電影更困難的是不得不在極端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因為這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生活。」談起在藏區拍攝《岡仁波齊》的時光,張楊導演如是說。

據悉,整個影片中的人物都由非專業演員出身的當地人本色出任,電影沒有腳本,全部真實記錄,張楊將《岡仁波齊》定義為真實電影。

這點,就算是我今天觀影後的一點小小的感悟吧。

閱讀全文

與電影仁波齊怎麼拍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免費收看泰捷vip電影 瀏覽:273
qq影音如何3d電影下載 瀏覽:419
日本酒店如何看收費電影 瀏覽:56
拍家庭微電影多少錢 瀏覽:135
電腦在線有什麼好軟體看電影 瀏覽:767
手機電影怎麼窗口化 瀏覽:888
關於火焰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79
寶寶計劃電影國語免費版 瀏覽:551
如何拍出電影膠片感覺的照片 瀏覽:988
80年午夜場電影都放什麼 瀏覽:431
張學友說吃屎啊你那個是什麼電影 瀏覽:541
男女看電影會做什麼 瀏覽:78
艾麗塔愛琳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765
手機電影網站怎麼製作生意 瀏覽:565
電影提前多久和演員簽約 瀏覽:887
itunes中怎麼只有電影 瀏覽:285
如何往mp3里下電影 瀏覽:420
免費的十部好看的電影 瀏覽:645
咖喱什麼電影 瀏覽:930
為什麼電影票房比人口還多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