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7080年代的電影一般在哪些地方拍攝
7080年代的電影一般在很多地方拍攝,有的是在大山裡面有,有的是在農村。比較那個時候條件比較艱苦。
② 《意林》有篇文章說沈從文80年代三拒上影廠改編《邊城》,那後來的《邊城》電影是怎麼拍的
「一九八二年夏秋,上影廠兩次寄來改編費,被沈從文兩次退回,斷然拒絕拍攝。十一月初,致徐盈:「上影廠文學部陳某,來一信,態度十分惡劣,且帶訛詐性質。或許即《邊城》改編人之一,並以『業在文化部備案』為辭,似乎如此一來,我即可以不過問。正因此,我必須過問。」他不能夠容忍自己的作品被胡亂庸俗化,「這樣作為電影,若送到我家鄉電影院放映,說不定當場就會為同鄉青年起鬨,把片子焚毀」。
一九八三年,北影廠改編《邊城》。二月,沈從文讀了姚雲和李雋培的劇本,寫了很多具體修改意見。其後,又和導演凌子風及姚雲一起討論劇本。八月,電影開拍。」
③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電影是黑白的嗎
電影誕生的日子是1895年12月28日。
1939年美國嘗試用成本高的彩色底片拍攝,代替黑白,終獲成功。從此開創了彩色電影時代。
1903年,法國的萊昂·迪迪埃發明了一項與色染印法有關的技術。色染印法與模板印製法相似,用三條分色膠片依次印製一條塗有明膠的膠片,技術的關鍵在於使三幅基色畫面完全重合。1908年,法國的貝爾通發明了一種透鏡加色法,它是將三基色紅,綠,藍混合相加得到彩色圖像的方法。
1932年,美國的沃爾特·迪斯尼攝制的動畫片《花與樹》的膠片是第一部用三基色色染印法拍攝的。1912年,德國的菲舍爾發現,利用某些化學物質的氧化和偶合作用可以生成顏料。
在此之後,貝拉·加斯帕發明了分解膠片顏色膜成像的彩色技術。美國柯達公司及時地購買了這項技術專利,並推出彩色膠片。直到現在,化學構色法仍是彩色電影膠片製作的根本方法,從而為彩色電影的拍攝奠定了基礎。
所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電影已經是彩色的了
④ 80-90年代港片為什麼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指的是拍攝時間)拍出那麼好的片子
首先了解片子為什麼慢,先從劇本開始,劇本5-15w字左右,首先按照網路寫手的速度十天就能搞定,但是哪吒的劇本寫了好幾年。
其中原因是因為一個邏輯完整的故事是有套路的,三段式,沖突,合適的台詞設計。當一個電影完全不考慮邏輯漏洞,不考慮台詞深度的時候劇本的速度能加快幾倍到幾十倍。
香港電影的優勢是用強烈的沖突和緊張的情節會讓觀眾忽略片子本身的漏洞,這叫以瑕掩瑜。
從演員來說攝影來說,一個嚴格的片子是要出分鏡,嚴格控制演員走位表演深度,嚴格控制攝像機運動構圖,一個認真的片子一般一天只能拍幾個鏡頭。
香港電影因為不是過於注重走位攝影機運動,只把大故事講清楚自然拍攝速度快。
從後期來說,後期特效是特別佔用時間的,一個電影級別的人物模型製作周期至少兩三個月,三維場景也是,外加後期渲染,和特效。時間成本一下就上來了。
香港電影基本沒有運用特效拍攝的,後期調色校色都很少。
從演員來說,香港有成熟的產業鏈,攝影師演員,道具服裝,等。都很快能就位。
前期中期後期下來,其他電影幾年的時間,香港電影只要幾周就能出來一部。
⑤ 我想寫本香港80年代娛樂圈的小說,請問當時的電影製作周期,拍攝時間一般多久
80年代至90年代是港片的黃金時代,也是大師倍出的年代,香港電影製作的周期非常快,平均3個月、5個月製作出一部片子,而且當時當紅明星平均同期要拍攝2部左右電影,這就是早年間非常流行的一句話「我沒有檔期」,不當紅的才去拍電視劇。
當年劉德華為什麼被笑稱勞模,他創造了當時一天要趕7個電影拍攝場地,24小時根本不睡連軸轉。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當年的王家衛一部片片子要拍一年(現在是三年),拍1個月停拍2個月,演員趕別的檔期,再過來拍2個月,再停拍1個月,再拍2個月,1個月後期製作,這就是為什麼梁朝偉能夠拿影帝的原因,你根本分不出他的表情,那幾場是年初,那幾場是年底,居然這么自然的銜接和過度。另一個極端是特殊情況,比如同一話題,要趕製作爭著上映,先上映就有票房保證,或者趕跟風,比如劉偉強拍《古惑仔》好像是一個月就趕制出第一部。
⑥ 80年代的電影有沒有使用電腦特效 還是實體模型
異形用的實體模型,第一部異形拍攝於79年,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獎,銀翼殺手就用到電腦特效了。電腦特效真正可以做到以假亂真的水平大概是九十年代,隨著喬治盧卡斯的星戰系列誕生的光業工魔開創了電腦特技先河!
⑦ 老電影是怎麼拍的難道那些外國人還會來當臨時演員,戰時
新中國50,60年代拍的電影中的「外國人」,有的是請在華外國人,比如《白求恩大夫》中的「白求恩」,《停戰談判》中的美國顧問,是一位叫譚寧邦的外國人。其他的則是中國演員化妝的。其中有些是有混血,比如邱岳峰的《珊瑚島上的死光》。還有請新疆人演蘇聯人,如《熊跡》。
⑧ 80幾年代的彩色電影電視劇是怎麼製作的,當時好像還沒有普及電腦,怎麼剪輯的呢
用錄像機一段一段的翻錄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