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拿下多次大獎,如何評價馮小剛在電影上的成就
過去三十年來,馮小剛導演一直是中國電影無可爭議的第一人,他奠定了中國藝術電影在國際電影的輝煌,又開啟了中國電影大片時代,堪稱中國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當張藝謀在商業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陳凱歌陷入魔幻現實主義不能自拔;姜文雖然才華橫溢,但畢竟產量有限;賈科長依然在無情的批判著這個社會,故而不受廣電總局待見;徐崢雖票房大賣,但畢竟在導演這個職業生涯中,還是「太年輕」;王家衛《擺渡人》的「他喜歡」,使眾多文藝青年大吃一驚;
從這個趨勢看,馮小剛是目前中國名副其實的「大導演」,他接過了張藝謀的接力棒,早期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和他的《我不是潘金蓮》;《活著》和他的《唐山大地震》、《芳華》、《1942》;題材對比,兩者是不是很相像呢?
他現在的題材總是在觸碰著廣電總局的審查底線,並巧妙的打著擦邊球,這也是《我不是潘金蓮》得以上映的原因,他有人文關懷,更重要的是他會在中國現行電影審查機制下巧妙的「周旋」,取得過審,即叫好,還賣座,這點真的很難得。而不是像賈科長一樣,太沖,太直白,不懂得妥協,他的許多片子淪為地下,這就是馮小剛的高明之處。
『貳』 為什麼有些人認為馮小剛的電影很好看,但還是有很多人罵他
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當真。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馮小剛電影好不好看,別人說好看,他就覺得好看。
開始大家說《芳華》文藝,他去看了,沒看出什麼,但都說好看,他也就跟著說特別好看。
後來又說《我不是潘金蓮》特別牛X,他去看了,圓圓的鏡頭看著惡心,不過都說拍的特別高雅,他也跟著說厲害厲害,為啥厲害,他不知道。
再給你講個笑話,你可也別當真。
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為什麼要罵馮小剛,別人都罵,他也罵,至於為啥,不知道。不信?
來大家一起想,陰陽合同?你是親眼見著了,還是人家親口承認了?偷稅的事情?人家稅務部門還在查,人家都沒定罪,你就這么清楚這是真事?
大家罵馮小剛無非是崔永元崔先生起頭的,但是崔先生說的就都是真的?他是大羅金仙啊言出法隨?
所以,有些人根本就沒有自己立場,都是被煽動情緒從而隨波逐流的棋子,當輿論被煽動一窩蜂共計馮小剛的時候,他們會破口大罵,等過陣子,萬一馮小剛被證明清白,崔先生被指責滿口胡言,相信我,還是這波人,一樣會罵崔先生。
不請自來!
電影好不好看說明這個導演當得怎麼樣,也就是說,馮小剛老師作為一個電影導演,經得了觀眾的考驗、觀眾的認可、觀眾的喜愛,這充分說明了: 馮小剛是一個很不錯的導演,還拿了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的金貝殼獎,拿了電影大國法國的文化騎士勛章!作為電影導演的他成就很高!
但是……但是……這並不能說明馮小剛這個人的人品、素質等等等等等等……
好像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出了名的、卓有成就的人,就是完人了,就是沒有缺點的了,一有缺點,一有點風吹草動立馬被懟死,片甲不留!
但其實這事太聖人了,哈哈哈,還是……最好……或許……不這么論比較好!因為馮小剛出名不是蹭人設的,他是靠電影的,當然你說違反了法律,這就很過分了,這是 社會 的原則,必須處罰!最近也沒太關注馮小剛的新聞,他究竟犯沒犯法不知道,估計差不離了!
如果他利用導演在劇組的權力,壓榨、欺負了其他人,那這是必須要受到譴責的!但是,如果他在私生活里怎麼樣了,那是人家的事!咱們管不著!
打個比方,舉個熟栗子:
村西邊住著一個企業家,帶領村裡致富的!是董事長!企業卓有成效,收入頗豐,村裡收入翻了一百番,大家都很開心~然而呢,這個董事長有點好色,不愛錢就愛女人!利用職務之便,迫使一個小姑娘從了他,這就是很流氓的事情了,是為人所不齒的,是作為董事長的他不稱職了!另一種呢,他勾引了隔壁寡婦,出軌了——這就屬於風化問題,其他人看著眼饞啊!所以,該罵罵,該不喜歡不喜歡,但是不挨著人家當董事長帶領全村致富,人家還是個好董事長!
(如果你喜歡這份答案,煩請點一下「關注」,有什麼問題大家一起討論)
作品也不是他一個人完成的,大家是對他的人性產生的唾棄,有錢還逃稅犯法,惡心的臟圈太無法無天,一幫子下九流,明面上的男盜女娼。帶壞了人民思想,如果說娘炮風是讓帶歪當今 社會 的陽剛之氣的話,那臟圈就是帶歪 社會 主流價值觀的,讓拜金主義盛行的幫凶,狗肉很好吃,但不妨礙狗是畜生。
馮小剛導演憑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番事業,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貢獻。他拍的電影既有思想性和藝術性,還富含哲理和批判精神。他的電影好看,我願意看。我對他的人品也持正面看法——盡管有時暴粗口不怎麼雅。總之我沒有理由罵他。至於小崔因個人恩怨罵他,其實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再說了,小崔經常滿嘴跑火車罵人,實話不多,我是不敢信他的話。
沒錯,電影是好看。但電影好不等於人品好。就象郭mr一樣,才子加流氓,也很好的融為一體,在我們這個跑風漏氣的極致體制內,也牛逼的生活了一輩子。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再完美包裝的流氓,終究也逃不過 歷史 的檢驗。
馮小剛的電影還是可以的。《芳華》就挺不錯,但因為不太了解那時候的 社會 ,所以共鳴就好了些。他拍得還是不錯的,至少不會是難片,比很多人都要好。《集結號》挺好的,雖然故事像兩個故事般,但還是挺不錯的。
『叄』 有多少人不喜歡看馮小剛的電影為什麼
問題君所說,很多人不喜歡馮小剛,不再為馮小剛的電影買單,那是崔永元炮轟馮小剛之後的事兒吧。在此之前,我看馮小剛的電影局面一直挺不錯的。
1989年,峨眉山電影廠出品了一部開創了中國電影語言新格局的影片——由米家山執導,張國立、葛優、梁天主演的《頑主》。在當時,都還是以主旋律電影、戲劇電影、 社會 主義家庭倫理電影為主力的中國電影市場,《頑主》無疑是個異類。三個 社會 青年,在北京開了一家3T公司,專門替人解難、替人解悶、替人受過。
當時還只是美工師的馮小剛,看完片子後立刻聞到了電影市場變革的氣息,他借鑒學習老友王朔的口語化文字風格。嘗試將《頑主》的荒誕形式和王朔的痞味兒語言結合起來。也是從那時起,這兩種風格的融合就成為了馮小剛今後的創作方向。
某年,以某綜藝節目為依託的某電影公映,獲得高票房。馮小剛對其進行了炮轟,當時跟人聊到此問題,覺得他是最沒有資格去評價、炮轟的人,因為在這些以惡俗綜藝為依託拍攝的電影滿中國圈錢之前,掌握優質電影資源又比較俗的,就是他。
馮小剛是中國賀歲電影的開先河者,撇去人設不說,他無疑是有一定才華的。你現在看他的電影票房一般般,是因為中國龐大的電影市場已被全面激活。如今票房莫名趨高的電影,未必比過去馮小剛的作品雅、深、高,都快俗出惡心來了。
這之前,他在相當一段時間領跑中國票房。他招人不待見的地方是作為一個「大導演」難得的市井,跟這個吵,跟那個爭,與這個對罵,跟那個互熬。你要真是個藝術家,你哪有時間、精力、興趣俯下身子、放低姿態,摻和到普通群眾喜聞樂見的這些世俗和俗事里。
如今人設崩塌,大有牆倒眾人推的效果,其實客觀想想,他曾經有那麼龐大的觀眾基礎,喜歡他的人至少在電影格調、品位上很一般,如今,這些人都跑哪兒去了。
唯一喜歡他的作品是《甲方乙方》,因為是京味兒賀歲元素的第一部。該電影元素的生命力本身不強,沒完沒了的重復也就沒意思了,好導演都得不停嘗試和突破,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至少不被淘汰。反言之,如果馮小剛一直在中國電影市場中如魚得水,也就證明了市場極端沒進步、不 健康 。
最討厭他的作品是《私人訂制》,嚴重的套路重復,黔驢技窮的節奏。
最接受不了的是《非誠勿擾》竟然拍了兩部。
他的電影給人嚴重的拼湊感,想到一句好詞兒、一個好情節、一截好橋段,就想方設法呈現出來,嚴重的小品式格局。他最擅長的煽情手法其實最低端,卻俘獲了很多人的心。等到觀眾群體都成熟了,就會明白。
很多人把他和張藝謀、陳凱歌放在一起比,張、陳再差也沒可比性,你拿從業者和藝術家比,怎麼比。
並不喜歡馮小剛的電影,更不喜歡他多年積累的那些影迷基礎,在他倒霉的時候集體消失。
我們先拋開馮小剛近期的一攬子惡心事兒,就單純電影的好壞來談一談。
我一直都保持一個觀點,馮小剛不是中國最好的導演,但他可能是善於鑽營市場的導演,他對觀眾口味了如指掌,所以他的一系列電影還沒有撲街的,雖然沒有大紅大紫的成為爆片,但無疑都能賺到錢
馮上剛可以說是開啟了中國賀歲片這一概念,從最初的《甲方乙方》《一聲嘆息》《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等開始,一年一部賀歲,幾乎壟斷了賀歲檔。馮氏電影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一個 搞笑 ,走喜劇路線,在他的電影里,不要找什麼藝術和意義,就是逗你一樂。
所以說,他在電影圈的地位,雖然混的臉熟,但一直也沒有張藝謀和陳凱歌他們高,因為張藝謀有《紅高梁》《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等這些電影藝術上的高峰,和馮小剛相比,他們對電影藝術的追求更單純更初心一些。
也許是他意識到了這種差距,所以在這些年有了名聲之後,開始不再單純走以前的風格,他先後嘗試了《集結號》《唐山大地震》《我不是潘金蓮》等類型影片,一個導演,一生中如果沒有一件拿得出手的杠鼎之作,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兒。
所以公平的講,馮小剛的人品不論,只管電影的話還是有部分人喜歡看的
對於馮小剛的電影,怎麼說呢。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看定影就圖一個樂。
馮小剛的電影我是從《甲方乙方》開始的, 甲方乙方的經典不用贅述,台詞金句迭出,人物個性十足,節奏緊湊不顯凌亂的結構彰顯著導演的才華橫溢和奇思妙想。 二十年前的馮氏幽默如此打動人心。一個好導演,一群好演員,一個好故事,一部好電影!用老百姓的故事,講述老百姓的冷暖,充滿了人情味和年味,每個小故事都很接地氣,開始還略幽默滑稽,越往後卻越感人肺腑。
再到後來的《不見不散》《大腕》《天下無賊》《集結號》等一部部電影,讓我們看到馮小剛在電影上面的才華。其實馮小剛不止導演作品好,演技其實也是能算上一流了,在《功夫》中的表現,就可見一斑。再到後來更是憑借著《老炮兒》獲得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真正的影帝。
現在的馮導比當年多了成熟少了鋒芒,即使時不時博人眼球的唇槍舌戰讓人覺得他還是那個不馴的馮小剛,但他確實是變了,愈加花哨的技巧令他的才氣愈發捉襟見肘。
然而江郎才盡是因為思想令人復雜。藝術之純粹,源於藝術家一塵不染的赤子之心,從赤子之心變成追求的那一天起,他就輸了。
這個問題的提問者,應該是受近期崔永元事件影響。
其實客觀一點來看,馮小剛導演拍的片子真心不錯,近幾年來比如《1942》《芳華》《我不是潘金蓮》,都是一些緊抓 社會 焦點,比較能引起一部分人共鳴的電影,不能以偏概全。
王朔的小說開啟了一個京式調侃時代,從最初的編輯部的故事開始,一路成就了很多電影人,馮小剛是其中之一,也是目前做得最出色的之一,也是他開啟了馮氏幽默,國內賀歲片的開創者之一,也帶出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和演員,這是貢獻,無法抹去的成績。別的,不討論,也不發表任何沒有資質的評論。謝謝
問我嗎?14億中國
『肆』 如何評價馮小剛在電影上的成就
如何評價馮小剛在電影上的成就?個人認為,馮小剛開創了國產電影的新局面。在他之前,大多國產片導演走的都是所謂的國際路線,拍一些富有舊中國氣息的東西,行走在各大電影節,獲得很多榮譽,而在本土的票房市場上,則根本不行。是一位優秀的商業片導演。這一點可以說毋庸置疑,票房成績就能證明。
1、了解觀眾口味
馮氏喜劇開啟了中國賀歲片的先河,並一路走紅。和葛優的黃金搭檔,太太徐帆的支持,張國立等好友的相助,還有一眾當紅明星的加盟,保證了影片的演員陣容,加上王朔、劉震雲的編劇,使其製作水準穩定。
更重要的是,電影的題材均從大家喜聞樂見的生活中汲取,反映的是老百姓在當下的真實經歷,因為熟悉便有了親切感,能發自內心的捧腹大笑。這也是馮小剛的高明之處,他太懂得迎合並討好普通觀眾了。
『伍』 馮小剛拍了這么多電影,為什麼票房相對來說不是很高
從《唐山大地震》到《1942》,從《我不是潘金蓮》到《芳華》,一部又一部的半寫實電影成為了馮小剛一直不肯割捨的題材。
《天下無賊》里劉若英哽咽地吃烤鴨,《唐山大地震》里徐帆那句你這是去哪了啊,《集結號》里張涵予那句我的兄弟就埋在這煤窯下面我證明,《芳華》里的苗苗那句你能抱抱我嗎,都充滿了感動,讓人流淚不止,但是本來想去放鬆地看完馮導的電影心情只會更沉重。
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電影院絕對不適合去看馮導的電影,馮導的電影更適合一個人在家裡靜靜地看。
『陸』 如何評價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
《芳華》應該是前幾年比較熱門且評分較高的一部文藝青春片。電影出的時候我也正值我所認為的青春韶華階段。時隔近四年,我回頭看這部電影,並不是想追憶誰的青春,感念誰的芳華,而是以一種現在的人來看有點「左」 的思想審視這部電影。總的來說,《芳華》就像一部傷痕文學作品,雕刻著虛無主義的傷痕;像一首朦朧又彷徨的詩歌,模糊意識形態的定位。
從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電影劇情的發展來看,片中兩個主角的出現和遭遇,一個是在貶低集體主義,一個是在唱衰英雄主義。不難發現馮小剛常通過塑造文工團部分成員的負面形象來製造矛盾和對比,不斷藉此方法突出何小萍敢愛敢恨,善良單純的正面、令人心生憐愛的形象。好像在那個強調集體主義的時代,幹部子弟就該咄咄逼人,對待新人就該高高在上,文工團內部就該勾心鬥角、落井下石。
『柒』 拋開電影之外的紛爭,馮小剛的《手機》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手機》是馮小剛執導的一部作品。馮小剛的經典幽默喜劇至今仍以導演培訓學校為例。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由葛優飾演的主持人嚴守一把手機忘在家裡了。嚴守一和情人在手機里的秘密被妻子於文娟發現,不久二人離婚。後來,她和戲劇學院的老師沈雪成為了男朋友和女朋友。在生活中,沈雪注意到嚴守一把手機的模式改成了震動,開始懷疑。原來,嚴守一並沒有和情人武月分手,這讓嚴守一的生活越來越糟糕。那麼拋開電影之外的紛爭,馮小剛的《手機》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呢?接下來是小編的碎碎念:
『捌』 馮小剛時隔6年再度主演電影,他的演技究竟如何
怎麼說呢,個人覺得馮小剛的演技還是可圈可點的,至少在對待角色上面還是有很強的代入感。
說起馮小剛這位知名導演,相信很多觀眾都是非常的熟悉和了解,看過他所導演的電影,很多人都還是很受歡迎的,至少在他的電影當中能夠感受出電影所帶來的內涵,這一點可能和其他數導演來講馮小剛最近的一些導演作品還是很經典的,至少在很多時候,我們都能夠感受到馮小剛對電影事業的那份熱情和執著。所以在最近的一段時間,馮小剛也再次爆出將翻拍《忠犬八公》這部電影自己將擔任主演。
總之不管怎麼樣對於馮小剛他的演技還是可圈可點的,外界對他的評價還是很高,所以從他自身導演的作品來看她所出演的角色,肢體上和語言上都能夠發揮的淋漓盡致。
『玖』 馮小剛的電影(馮小剛新片口碑爆表)
穩了!
黃軒、楊采鈺和徐帆主演,馮小剛新片《只有芸知道》繼淘票票點映開分9分之後,12月18日晚貓眼評分出爐:9.3分!
這是一部不管你過去對馮小剛,其人或其作品,愛也好恨也罷,看完後,都一定會重新認識他的電影。
貓眼和淘票票雙九分的高口碑,是經過兩輪超前點映,逾萬名觀眾給馮小剛新片打出的分數。
昨晚跟刀刀一起去看點映的閨蜜,在影院里哭完半場,回家後半夜發來消息:「如果是你的話,你選擇做先走的人,還是留下的人?」
還沒等我回答,閨蜜就說:「我要做留下的人,因為我要好好把愛人送走,要不然,我不放心。」
跟閨蜜一樣的人不少,翻翻微博,有位女觀眾昨晚看完《只有芸知道》的點映,徹夜難眠,今天凌晨兩點發文說:「現在都睡不著,2019年我流淚最多的電影,後勁兒太大了。現在腦子里都是一條藍色長椅、一個牽著大狗的男人,他在等她回家。」
的確,馮導新片後勁太大,大風大浪都見過如賈樟柯也說:「即使心硬如我,也綳不住了」。
新片里的兩句戳心台詞,也被看過電影的觀眾牢牢記住了:
「有你的日子,就是我要過的日子。」
「半路留下的那個人,苦啊!」
看完馮小剛新片的觀眾,似乎有兩種「觀後反應」:有另一半的人,在為「先走還是留下」的提問而揪心失眠,沒有另一半的人,同樣會「大腦空白」。
有位年輕女孩昨天深夜發文:「看完電影之後,腦海全是空白,留下的那個人,苦啊,但覺得她很幸運,有個那麼愛她的人,也很感慨他們遇到的人,房東林太、梅琳達、還有最後那位船長,都是善良溫暖的人。希望我們都是被偏愛的那個,如果沒有,也多愛自己。」
馮小剛新片,為何讓國人向來並不張揚的情感,釋放得如此強烈?當然是:真實。
除了建立在馮小剛摯友張述與愛妻之間真實經歷的劇情故事,也來自馮導這一次的講述方式:是如此克制、豁達、沉靜。
讓我想起蘇軾在《與侄書》中,關於文章之道的論斷:「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非是平淡,絢爛之極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只有芸知道》,與蘇軾名篇《江城子》同樣講述了一個「永失我愛」的故事。
漂泊半生的男人隋東風,中年猝失妻子羅芸,隨後他決定替亡妻完成遺願,他帶著她的骨灰看了鯨魚、回到了故土……當隋東風一項項完成了妻子的願望,也完成了與愛妻的道別,他重新拿起笛子,重新開始生活。
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告別,馮小剛的電影,從來不懼怕面對「死亡」,也向來善於詮釋「告別」。
在《大腕》里,他用荒誕解構「死亡」。在《非誠勿擾2》里,他用哲學討論「告別」。在《芳華》里,他用一場盛大的歡舞,為「不可追的青春」做祭文。
《只有芸知道》,對死亡和告別這兩個議題,選擇了看似平淡實則絢爛之至的表達。
震撼的美景與沉靜的敘述形成反差,別離的痛楚與表演的隱忍形成反差。
黃軒的表演,楊采鈺的表演,都是收著的。
餐館被燒那場戲,黃軒沒有特別大開大合的情緒,只是默然蹲了下來,可通過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痛苦。
海上撒骨灰那場戲,黃軒更是將永失我愛的肝腸寸斷,向內收到幾乎極致,卻絲絲點點滲透進了觀眾心裡。
不愧是大導們最愛的男演員。
全片表演,只有一處是「放」的,就是徐帆長達2分鍾的個人獨白。
徐帆扮演的「林太」在隋東風(黃軒 飾)與羅芸(楊采鈺 飾)的婚宴上想起了已故的丈夫,失聲痛哭,一句「想他」,兩個字不但承包了千萬觀眾的淚點,同樣看哭了監視器後的導演馮小剛。
從電影語言到表演,新片氣質上的剋制和沉靜,與觀眾觀影時的情緒,形成了一種強烈反差。
《只有芸知道》最後,黃軒坐在長椅上的那一幕,久久留在我的腦海里。
《芳華》也有這一幕,何小萍和劉峰坐在長椅上,過盡千帆皆不是,遍體鱗傷鬢如霜,才有了一個久違的擁抱。
張國立在北京首映後,用了八個字來形容馮導新片:「安安靜靜、乾乾凈凈」。
李少紅導演則感慨:「小剛拍得最暖心的一部電影。像是他人生經歷萬千浮華和風浪之後,突然平靜下來,體會到最寶貴,最需要的是什麼?是愛,是那麼簡單。是生活,又那麼平凡。」
在過去21年裡,拍攝了8部愛情電影的馮導,在年過六旬時選擇脫掉鎧甲。
「純真年代嘻皮笑臉是刀槍不入的鎧甲,年過六旬是時候直面本心了,在《芳華》里我摘掉了面具,在《只有芸知道》里我脫掉了鎧甲。我雙魚座,就別偽裝成變形金剛了。」
向以辛辣著稱的馮小剛,這一次在新片里,落筆處溫柔萬分。
「 我今年62歲了,過了60歲之後,我們的性格好像被身體支配的,會改變,心腸越來越軟,總想拍一些純粹美好的故事 」,馮小剛在路演時說。
可是,「老炮兒」柔軟起來,真要命啊!
仔細想想,若是能破開鎧甲,一探這八部愛情電影的內核,就會發現:馮導的心上,開了一朵悲觀主義的花朵。
有觀眾看完新片,也發現了這一點:「雖然馮導被稱作喜劇導演,但愛情一直『藏』在他的電影里。」
《夜宴》里有句台詞,貫穿於馮導作品始終:「我想讓他知道,即使世界上所有人都拋棄他,我不會,愛情不會。」
這句話,跟《只有芸知道》新片里,徐帆說的一句台詞呼應上了:「愛會化解一切,留下的人,會帶著惦念更好地活下去。」
新片里,脫下鎧甲之後,馮導一如過往那些年,用溫柔又犀利的講述方式,喚醒那些對情感已經麻木的心靈。
這,就是馮小剛新片「後勁太大」的原因。
有位觀眾在昨晚的點映之後,寫道:「聽到對極光許願可以實現,我幼稚地對著電影屏幕,許了願望,我希望這一生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坐在我右邊的人,父母,都可以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這一生沒有那麼多追尋的東西,父母在、愛人在就夠了。電影里說,有你在的地方,就是家。」
是啊,人生這條路上,我們經常奔跑得太快,忘記了回頭看看身邊的絕美風景。
也忘記了最平凡、最珍貴的東西早已在身邊。
幸好,這個冬天,我們遇上了這一部電影。
今日主筆:某小刀。
@刀刀叨文藝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
『拾』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影片,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你覺得怎麼樣
我覺得很好很讓人有感觸。《芳華》是用電影藝術反映了導演和編劇的那一段親身經歷,我想這是最主要的,怎麼看這部電影,自有每個人的感受和見解。
很多參加過自衛反擊戰的軍人看過芳華這部電影之後都落淚了,久久不能平靜!小剛導演的電影沒有之前電影的娛樂性、票房號召力。未來五十年之後再看馮的電影你會發現它是可以穿越時間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這就是芳華。
馮小剛的軍人題材的電影,盡管有很多人不接受其中的一些片斷和事列!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 都會覺得比較貼近現實!現在的人也許覺得不可能,但它們還真就發生過!馮小剛只是大膽把他講出來而已!不過軍人的情感表達得非常到位和感人!希望馮小剛還有軍人題材的電影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