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悲劇電影怎麼表現

悲劇電影怎麼表現

發布時間:2023-01-03 21:33:21

1. 什麼叫悲劇片

就是最後的結局是以悲情或令人傷心。悲痛欲絕的場景收場的就可以稱之為悲劇片

2. 什麼叫作真正的悲劇電影拜託了各位 謝謝

你的領悟境界太高了,對於我們來說悲劇就是非常相愛的男女主角不能在一起,只剩下一個人孤獨的生活。

3. 怎樣區分喜劇和悲劇

我認為當然是按照情節決定
試問,如果一個電影的結局是完美的 ,比如,沒人死去,該在一起的人也在一起了 但是,他們的心並沒有在一起,他們一直在為別人活著。雖說日子平淡又看似很幸福,誰能說他們的心裡不孤單呢

4. 周星馳的電影是悲劇,為什麼大家都這么說

他的喜劇里的人物其實都充滿著悲劇色彩,他們本身都是一個身處悲劇之中的小人物,一個個努力生活,用自己的心酸成就別人的歡樂。他們容易滿足,一點點的溫暖就會讓他們暖三冬,而越是這樣,越是辛酸他們的悲劇背景。

在後來的電影中,周星馳用喜劇的手段,用自揭傷疤的方式,一遍遍講述小人物不得志的故事,講述著小人物與大明星之間的反差,也許影迷們看得最開心的時候,他反而在暗暗傷感,因為那是一個很真實的往事,他會在影迷的笑聲中體會自己當年在別人眼裡的確是那麼可憐、那麼好笑。這或許就該是周星馳整天鬱郁不樂,很少與媒介交流的真正原因吧!

喜劇大師周星馳讓很多人捧腹大笑也讓很多人淚流滿面

5. 《萬箭穿心》這部悲劇的電影怎麼

一個女人發現自己的丈夫在外與人通姦。她念及孩子沒有抓姦在床,而是打電話報警說有人嫖娼。考慮到嫖娼在那個年代擺在明面上性質比較嚴重。我們可以說這個女人有點不明事理。這個「事理」是我們所默認的家庭倫理和社會規則,所謂「家醜不可外揚」。觀眾見過太多受限於此規則而隱忍著委曲求全的女性形象。偶爾看到不按此套路來的,難免有點不適應。《萬箭穿心》的重要意義,正在於它塑造了李寶莉這樣一個少見的「違規者」。我們要探討的首要問題是,李寶莉在常人眼裡的人生悲劇是否是由她的性格所造成的。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但這個決定是非具有絕對性?李寶莉的出場方式像極了一個悍妻,然而不同於「刀子嘴豆腐心」的一般悍妻形象,寶莉從內到外都是強硬的,她最柔弱的時候只會出現在夢里。這個女人沒什麼文化,准確的說是沒什麼知識。還帶有封建思想,覺得自己生來就是還債的。她很要強,不懂得女人要示弱,要給男人面子。這些特徵都極具社會學意義。 讓我們來看幾句寶莉的台詞,感受一下。「癲也癲不了幾分鍾了,麻煩你再稍微忍一忍」;「我老公正在搞別的女人,你說我有沒有事」;「他憑什麼不好好對我,還要我好好對他」。在方方的原小說中,一些在電影中隱而未露的台詞表現的更為直白。比如旁人忍不住勸寶莉「別把自己搞的那麼可憐。」寶莉的回答是「男人不曉得講責任,我們女人要講!」 這個回答很有意思,違反社會常理。在一般家庭的男女關系中,男人是負責任的,而女人是被負責和被寵愛的。換句話說,男人是供養者,女人是被供養者。作為被供養的一方,妄談自尊,有點自己抽自己嘴巴的意思。影片開頭搬家那場戲,搬家工人對寶莉的丈夫馬學武感慨:自己雖然是賣力氣干粗活,但家裡老婆還挺賢惠的。注意這里的用詞「賢惠」,其實就是「聽話」。對比天生愛「癲」的寶莉,後者不讓你唯命是從就算不錯了。 李寶莉這個家庭的復雜性在於,在最開始的時候寶莉並不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比如新房就是學武廠里分配的。「性格決定命運」不絕對,「誰提供經濟來源誰有話語權」也不絕對。在現實生活中,二者往往是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和寶莉相比,不是她太強了,而是丈夫太弱了。馬學武的無能體現在諸多方面:他性格懦弱、太書生氣、不了解女人、遇事不敢力爭。妻子的舉報確實間接導致了他的下崗。但他逃避責任,一死了之的結局並不能,至少不能完全歸咎於李寶莉。 對比馬學武,建建這個人物正好相反:他出生草莽,性格剛烈,因為打架蹲過牢。身上散發著濃厚的男性荷爾蒙,入獄前就是個頭腦簡單的大老粗。如果李寶莉作為一個強勢的女人,結果只是需要被一個更強勢(這種強勢主要體現在男性性別特徵上)的男人駕馭。那麼這個人物就沒什麼值得我欣賞的了。建建叫寶莉「別裝的很有感情一樣」,但同時自己眼眶裡卻又有淚說明何嘗沒有感情?在影片的最後,建建承認自己就是「嘴欠」。在他們之間,我才好像看到一點真正的男女平等。 李寶莉(女人)的重要缺陷和馬學武(男人)的唯一優勢,在於前者沒有而後者擁有知識。馬學武及其母親因此而受到兒子和孫子的尊敬。盡管知識並不能幫助馬學武更好的處理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勇敢的面對自己的人生。寶莉因為缺乏知識,只能挑扁擔掙苦力錢。她的生活艱難並非由於她的性格,而是由於她沒有更好的生活技能來承擔家庭重任。在這一點上,編導安排建建入牢受教育,出獄後以他的見識幫助寶莉,是有其寓意的。 不比從前,當下社會的女性已經基本上能夠和男性享受同等的教育機會了(局部地區局部方面還不平衡)。但令人遺憾的是,落伍而頑固的社會觀念仍然阻礙著女性的自我發展。西方女權主義所以興盛的原因之一,是戰後大量在戰時服役的男性回歸社會,要求女性空出在戰時填補上去的工作崗位重新回歸家庭而引起女性的抗議。有論者喜歡從生理學角度剖析女性所以為「第二性」的必然性,我不否認其中存在的合理成分。但社會觀念的影響顯然被刻意忽視了。 《萬箭穿心》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非常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了小說。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改編,是在電影結尾處。李寶莉不像小說里那樣,要建建來好好待她。她在電影中更加堅強,似乎要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女人要追尋幸福並不是從倚靠一個男人變為倚靠另一個更值得倚靠的男人。老公靠不住,兒子也靠不住,她跟建建走,並非是想倚靠建建。「還有半輩子要過,先搬出來再說唄!」片尾兩人離開,建建的車熄了火。寶莉下車推車,嘴裡罵著「婊子養的」,意味深長,實在絕妙。 所謂「萬箭穿心」是封建迷信還是社會偏見?李寶莉(女人)說自己命不好,讓我想起了那句話「身為一個女人多麼可悲啊,最可悲的是,她們不知道自己可悲」。又「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一半是受害者,一半是同謀」。李寶莉作為一個女人,她以其強硬的性格反抗命運,她拒絕被塑造。她也是受害者,但不像她的朋友萬曉景,她絕不做同謀。你說這叫萬箭穿心?我說這叫萬丈光芒!只是很多人,不僅僅是男人,都不敢正視這種光芒。她們/他們生怕這道光會刺傷自己的眼,於是情願選擇把眼睛閉上。這樣眼睛是不會受傷了,而是直接等同於瞎了。一雙盲目,自然無緣光亮。

6. 《雷雨》的悲劇性表現哪些方面

說到雷雨,我首先想到的是魯迅先生的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戲劇相比於電影,最大的特點便在於其戲劇性。一個舞台上要展示出絕大部分電影中多個場景的內容,並且不能讓人覺得無聊,對於編劇及導演的要求在某些方面上比電影更高。而曹禺先生的雷雨,被人奉為經典,在這方面自然是差不了的。那麼雷雨的戲劇性——作為一場典型的悲劇,也便是它的悲劇性——到底體現在哪裡呢。竊以為在於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劇中人物結局的悲劇。相信很多人在第一次讀到雷雨的劇本的時候,跟我一樣,悲劇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給搞得十分混亂。劇中的侍萍,與曾經的少爺相愛生子卻被逼自殺。而我們可以想像,按照正常的情節安排,四鳳眼看著要步她的後塵。然而這個時候一系列的悲劇發生,四鳳與周沖觸電身死,周萍自殺,其餘的人痴呆的痴呆,瘋了的瘋了。這種情節的安排正是戲劇區別於電影的所在,而這也正是這出戲劇中悲劇性的最集中的表面體現。既然說到了悲劇性的集中體現,那麼除了集中體現之外,還有哪裡的悲劇性不是直接體現的,而是讓我們細思恐極的呢。就像上面嚴宇說的,時代的悲劇。悲劇性在於身處於時代之中,每個人都需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等等一系列生來就註定的東西做事,稍稍逾越則被整個時代所反對。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無法被自己所左右,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第三點是人性的悲劇。我們說在那個年代,每個人的個性都被年代所壓制,必須遵從於時代的腳步。然而是不是真的沒有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呢,其實並不完全是的。周朴園在年輕時已經經歷過這樣一次悲劇,愛的人被迫自殺,而等他成為一代家主,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不再承受這樣的悲劇,讓自己當年的愛人不再繼續悲劇,然而為了自己的臉面,為了一種所謂的地位、規矩,他依然讓悲劇在下一代身上發生著。魯迅說得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便是對此最好的評價,這也是讓我感覺最深刻的悲劇所在。當人性已經被社會所磨滅,人也便被同化成了機器,壓制弱者的機器。

7. 從哪些細節可以看出周星馳的電影演的是悲劇

食神,囂張跋扈的史蒂芬周,從巔峰跌入谷底,身邊的朋友全部都是落井下石之徒,真正關心他的只有一個粉絲,而且是一個很醜的粉絲,最後這個粉絲為了救他挨了一槍,如果不是莫文蔚最後一分鍾的亮相,這電影就是徹頭徹尾的大悲劇了。

8. 悲情電影的魅力,觀眾為什麼願意為悲情買單

悲情電影屢屢沖上熱搜,本以為觀眾們都喜歡快樂大結局,但是沒有想到富含有悲情色彩的影片在播放之後,它的票房成績非常可觀,甚至高於同檔期的作品,似乎觀眾們更接受於悲情故事。而之所以願意為悲情買單,在我看來是因為悲情電影的魅力是能夠讓觀眾們體驗到精神上的共鳴。人生是美好的,但是我們也會面臨著失去,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所以跟隨著悲情的劇情去釋放自己內心的情緒。電影落幕之後,我們走出影院,似乎已經將那個悲痛的自己留在了黑暗之中。

在電影播放的過程中,觀眾們看的不僅僅是播放的故事,而是想到自己的未盡之事,自己的遺憾。體驗到失去的痛苦,才能在未來的人生當中更加珍惜當下。在電影結束的那一刻,痛心疾首的情緒也逐漸消失。似乎突然恍然大悟,原來當下的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不會如電影那般失去。這種感悟才是最難得的,相信這也正是悲情電影的魅力。

9. 悲劇電影的基本特徵

這太難了。----------------------------
悲劇:
悲劇是以劇中主人公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及其悲慘的結局,構成基本內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們理想、願望的代表者。悲劇以悲慘的結局,來揭示生活中的罪惡,即以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而激起觀眾的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1) [tragedy;tragic]
(2) 描寫主角與占優勢的力量(如命運、環境,社會)之間沖突的發展,最後達到悲慘的或災禍性的結局
(3) 比喻悲慘不幸的遭遇
個人的悲劇擴大而成為民族的悲劇。——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悲劇是戲劇的主要體裁之一。它淵源於古希臘,由酒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頌歌演變而來。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磨難,甚至失敗喪命,但他們合理的意願、動機、理想、激情預示著勝利、成功的到來。
亞里士多德把它定義為:是對一個嚴肅的、完整的、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凈化、宣洩)。後世,很多美學家、戲劇理論家都曾從不同的角度確立悲劇的本質。在悲劇中 ,人的慾望、情感 、意志 、能力都是歷史的產物,體現著人類的本質力量 ,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難,甚至是厄運,而且不可能在現實中實現。這就構成了「歷史必然的要求與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沖突」。在這種悲劇沖突中,主人公不僅要同為其造成挫折、磨難的強大外在力量搏鬥,往往還要同主體的內在本質力量進行搏鬥。盡管突然降臨的悲劇性情境似乎是偶然的,但是,這種情境只是為主體行動安排的必要契機,而行動都是源於主體的自我意識,是主體為了極限發揮自身的潛能而做出的。因而 ,由行動構成的命運的曲線,連同最終的結局無論是失敗或是喪失生命,便是他(或她)完整生活的凝聚,亦即完整的人格在行動中自滿自足。悲劇的力量正在於主人公有限的生命運動所體現的人類精神的永恆價值。
在戲劇史上,根據悲劇所涉及生活范圍的不同,一般分為四種類型。其一為英雄悲劇。它往往表現政治斗爭、階級斗爭、民族斗爭中的重大題材。直接表現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階級之間的正面沖突。其二為家庭悲劇。表現家庭之間、家庭內部各種復雜的倫理關系及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念、道德法則釀成的激烈的矛盾沖突及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其三為表現「小人物」平凡命運的悲劇。與「小人物」相對立的是來自社會各個角落的有形與無形的巨網。最後一種其表現的矛盾沖突貫串整個人類社會生活,展現著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艱難歷程。
悲劇的類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區分。在戲劇史上,悲劇題材的演變要比其他體裁更為明顯。人們把古希臘悲劇區分為命運悲劇和英雄悲劇,兩者的主人公都是超凡的神祗和王公貴族,在悲劇沖突中表現激烈的情感、超人的意志和不朽的精神。莎士比亞的悲劇主人公多是王公貴族。19世紀以後,悲劇的題材轉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現實主義悲劇作品中,通過小人物永不滿足的、不能實現的追求表現現代人的生態與心態,從而獲得一種崇高感。荒誕派劇作家則善於從人類尷尬的生存狀態中尋找悲劇題材,著力表現當代人對失去了人的本質力量的渴求。
中國古典戲曲也不乏悲劇作品。與西方悲劇相比較,中國戲曲往往由忠與奸、善與惡、壓迫與被壓迫的鮮明對立構成悲劇沖突,其中有《趙氏孤兒》、《精忠譜》這樣的英雄悲劇,有《竇娥冤》這樣表現被壓迫者反抗精神的悲劇,也有《牡丹亭》、《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樣的愛情悲劇。在不少作品中,大團圓的結局往往削弱了原有的悲劇力量。
著名的悲劇有許多,如《俄狄浦斯王》、《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羅密歐與朱麗葉》、《安娜·克里斯蒂》、《浮士德》、《哈姆雷特》、《雷雨》、《椅子》等等。
著名的悲劇作家無計其數,如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亞、斯特林堡等等。
總之,悲劇最能表現矛盾斗爭的內在生命運動,從有限的個人窺見那無限的光輝的宇宙蒼穹,以個人渺小之力體現出人類的無堅不摧的偉大。
戲劇的一種。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這是亞里士多德的定義),簡單來說,悲劇主人公經歷的一系列偶然發生的事件,卻存在必然的聯系,這必然的聯系導致的結果是毀滅,主人公無力改變,這是命運的強制力量。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悲劇給人以震撼的力量。《竇娥冤》、《趙氏孤兒》不過是「冤」劇,通常是主人公有原因(並非命運使然)的遭遇不幸,經歷一番起落,含冤,上訴等等,取得一個圓滿的結局,那《梁祝》是不是例外呢?否,它結尾是以化蝶的形式,仍然是一種幻想的完整。這只是讓我們產生了道德上的滿足,而沒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關於悲劇的詳細研究,參見「悲」從何來?——就悲劇之「悲」對中、西文學人文趣向的一個比較--

《鋼琴師》
這是一部盪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那無處不在的鋼琴聲將觀眾帶入1900的心靈深處。影片採用最極端的浪漫主義風格,引起兩極反應:有人視之為傑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爛片」。影片的缺憾在於人物刻畫,主角太過神秘,讓人無法洞察他的內心世界,因而就很難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態調離憤青階段,該片則有打動人心的浪漫魔力。
整部片子隨著Max回憶中的1900,與現實中Max追尋1900的下落這兩條主軸,交互穿插,緊緊牽動著觀眾的心,而當Max從樂器行老闆口中得知,Virginian號即將被拆解時,故事也達到了最高潮。
從戰前離開Virginian號之後便未曾聽說過1900消息的Max堅信,1900必定還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隻拆解的時間,來到這艘已殘破不堪的廢船上欲尋找1900最後的蹤影。1900還會在船上嗎?還是如Max的期望,已經找了個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並在茶餘飯後之際同她們提起Max這個好友……
除了曲折的情節,幾個精彩的橋段更是令人吟詠不已,包括Max初識1900時,兩人在海上狂風暴雨之際松開了鋼琴的固定栓,坐在鋼琴前隨船擺動著,一邊彈琴一邊在大廳里四處滑動,像極了跳著華爾滋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對傲慢的Jelly來勢洶洶的挑戰,1900如何展現出他過人的鋼琴天賦,讓與會者由輕蔑轉為震驚;以及那個不知名的女孩(曾與1900用手風琴合奏的老人的女兒。),如彗星般的散發出耀人光芒卻又快速離去,使得1900淡淡的憂愁,回憶的感傷,在片里充斥的偏黃色系影像中,益發顯得鮮明。至於移民懷著夢想乘船來到新大陸,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際驚叫「America!」的喜悅,卻也與孤寂的1900看著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這個角色,因為孤寂落寞的經歷,使其更能敏銳的看透人心,並藉此彈奏、創作出感動人心的樂曲。但一生面對海洋、面對鋼琴,陸地上的一切,對他來說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使他一直對陸地躑躇不前。正如他所說:「我看不到陸地的盡頭」,或許對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緻看得到地平線,往返多地的郵輪也有靠港停泊的時候,88個琴鍵是有限的,他可以據以創作無限的樂章,然而陸地上綿延不絕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無法掌握的。
【海上鋼琴師】:感傷的海上傳奇
生於船,
長於船,
死於船,
這是一個虛幻的奇跡,一個傷感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他的傳奇。
大海、輪船、鋼琴、陸地、孤獨、友情與天才交織的故事。
孤獨,自從他被拋棄在維珍尼亞號開始就註定了他一生的悲劇,
樂者,自從在丹尼的海葬聽到音樂時就註定與音樂的一生糾纏,
傳奇,自從他無師自通流出的第一首曲就註定了他一生的傳奇,
他有個好長的名字叫【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
音樂是他對人生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無根的,終生都在飄泊的維珍尼亞號上,至死也沒有踏足陸地,他的一生就是一艘船與音符所組成。與他最不可分隔的就是音樂,他用率性而為的靈感,譜出最有情的音樂去解讀人生。
他有驚人的音樂天賦,那是一種超忽常規的能量,是一種超敏銳的洞察力,與靈歌之王雷·查爾斯不同,雷·查爾斯是用音樂來完成對生命的依託,而他卻是用音樂去解讀生活,感悟人生,雖然他們對音樂都有異乎常人的感悟力,但卻有著不一樣的執著,雷·查爾斯將一生都放在了音樂這個精神生活上,而對於1900來說,音樂就是他的語言。他用心靈演繹融入了世間百態的樂曲。
他是音樂演繹的天才,輕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過琴鍵,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著的就不僅僅是音符,而是對生活的真誠。深情飄逸的曲風,唯美、優雅的飛揚,他的音樂時而精巧,時而大氣,時而細膩,時而磅礴,時而小心,時而大膽,時而激情,時而委婉。他以音樂來體現人物,用音樂來表達情感,用音樂來講述人生,他用音符來代替語言來觸及人們的心靈,聽著他的音樂,就像是聽著人生的經歷,聽著人生總總,他的手在鍵上,但是心如痴迷的樂者一樣隨著自己的音樂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強烈地感覺到音樂的世界是這么廣闊,原來音樂講述的世界是這么的迷人,這種音樂與人生的立體結合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對於音樂也有了另一番的認識。
孤獨的寂寞與他的海上宿命
他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輪就是他的家,他的執著就是對海的依戀,海是他的宿命。
周而復始的人來人往、悲歡離合、人間萬象,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盡了人間的繁華、冷漠、凄涼與虛偽,也看盡了人生。
「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見……」。
在陸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他也無法操縱那幺多的選擇,他的能力僅限於用88個鍵子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所以他選擇了不變。船就是他保護自己,囚禁自己的地方,同時也是他與紅塵隔離的地方。沒有身份證,沒有出生證明,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陸地的牢籠,真正是牢寵卻是他的心,是一個在他的心中永遠的家。對於外界的不可知與不確定,他只有幻想、好奇與極大的恐懼。而維珍尼亞號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這里,他有時像個頑皮自在的孩子,有時卻又孤獨的叫人心酸,孤獨的藝術人生與無盡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本不信宿命,命由人改,但深思後醒悟,性格豈非宿命,決定人一生,性格就是宿命,而對於1900,他宿命的一生豈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
他是純粹的天才,他的個性是天才與幻想交融,他沒有下船,他選擇了他的幻想世界,他的懦弱似乎有些不正常,有些不可思議,但什幺是正常的?最起碼,他選擇了自己的路,為自己而活,而我們是不是還在為了一些遙不可及的所謂理想而奮斗,是不是還在為了壓力、為了別人而活,對一些唾手可得的卻沒有珍惜,對這些身邊的美好都沒有觸摸過。這豈非也同樣不正常。
友情是世間賜予他的唯一的溫暖
自從出現了光影的留念後,影片里就從來就不缺愛情,但偏偏這個海上鋼琴師卻沒有這樣的好運,對海的依戀,對選擇的恐懼,使他錯過唯一一次去愛的機會,他掰碎了那張記錄了初戀的唱片,他也掰碎了那段沒有結果的回憶。
還好,宿命在剝奪了他愛情的權力後,又給了他一段難得的友情。
這也是一個沒有女主角的電影,影片就是隨著胖子麥克斯的旁白開始,麥克斯也成了他主動與社會相關聯的唯一鈕帶,而與胖子麥克斯的友情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與音樂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託,也正是由於這個老友的存在,我們才會覺得他這孤獨的一生有了些許的溫暖。
當胖子抱著唱機,播放著柔情似水的無名樂曲在即將炸毀的維珍尼亞號上尋找他時,隨著影片的剪輯,胖子與柔情的音樂出現在了船上的一些舊地,這時與其說他的行為是尋找,倒不如說是緬懷,緬懷與1900一起走過的日子,緬懷對過去光影的留念。
你為什麼暈船浪?這是兩人多年後再次重逢的第一句話,這也是他們友情最開始的記憶。
胖子最終沒有勸阻1900的最後決定,理解的面對他不歸之路的選擇,這是一種什幺深度的感情,換了是你,你會怎幺做,是自私的拉他下船還是放手讓他達到靈魂的升化。當麥克斯默默地含淚離開即將炸毀的維珍尼亞號時,1900叫住了他,給他講了一個不好笑、但動人的笑話,我也發覺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傾訴竟也感性、如此動人,也如此傷感,這時我有了一種莫名的悲傷,是一種孤獨的傷感。
吸引你眼球的影片靈魂
整部影片的氣氛都是由這個男人來營造的,從來沒有看過蒂姆·羅思這樣的儒雅,從來沒有見過他這樣的朴實,他的表演是那幺的不著痕跡,洗盡鉛華、渾若天成,驕而不躁。
他賦予了1900最大的生命力,並不年輕帥氣的他,用了富有童稚化的表演,將與紅塵疏遠的海上鋼琴師的無世俗、輕松、自然、雍容的性格進行了最有力的詮釋。他的眼神,親密而疏遠,清轍且憂傷。他將人物進行細節的刻畫,用點托起了人物,「隱」而不發的霸氣,悠然自得的優雅氣質,卻又略帶童稚純真。
在他的演繹下,這個海之子,就像是一個惹人憐愛、頑皮反叛、隨性而為的孩童,卻又有著叫人傷感的孤獨宿命。這會是一個不朽的角色,這會是一個真正的演者,至少是在我的心中。
影片透露出沉靜的歐州風格,非現在一些狂轟爛炸的好萊塢影片可比,雖然有幾段因要帶出劇情的而設置的回憶也稍嫌突兀與冗長,但這些並沒有影響我對影片的喜愛。它雖有看似稍有荒誕的劇情,但演員出色的表演賦予了影片太多,將你帶入了故事,讓人完全忘了這是一出戲,只是一個關於奇跡的傳說。 當他平靜的抬頭望向天空,那清轍直透入人心靈的眼神至今叫我難忘,看著他隨著爆炸的像涅盤一樣的維珍尼亞號號沉入了海底,留下的唯有心酸與感嘆。
從來沒有一部片子能帶給我這樣的感傷,我想把文字寫的傷感,細膩一些,奈何我生硬的文筆無法達到。這部影片的原聲音樂應該是最有價值,因為每一段流水般的音樂都記錄著他一生中的故事,精彩卻不矯情,平淡卻又不失回味,而他的故事就像是這部片子的直譯名《1900的傳奇》一樣,這是一個奇跡,是一個海上傳奇,傷感的。
此曲只應天上有——觀《海上鋼琴師》
1900是一個被人遺棄在維吉尼亞號蒸氣船上的孤兒,一位善良的黑人燒爐工收養了他。那天,正好是1900年元旦,於是燒爐工給孩子取名為1900。然而燒爐工在一次海上意外事件中喪生,只有8歲大的1900再度成為了孤兒。
1900無意間鬼使神差地來到一等艙舞廳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見到了與他一生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樂器——鋼琴。從此,維吉尼亞號載著他用心靈演繹出的樂曲在歐美大陸間往返航行。
從未上過陸地的1900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說,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烈的香水,無從著手的音樂。他看不到陸地的盡頭。縱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仍然不能邁下舷梯。直到最後,唯一的好友邁克斯告訴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願離開,最後,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殉船於海底。
看過《海上鋼琴師》後,我有一種想要理解1900的沖動,那怕只是一點點。雖然隔著電視屏幕,隔著遙遠的年代,隔著汪洋大海,所幸的是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清晰的看到1900純凈得如同嬰兒般的藍眼睛。演員蒂姆·羅斯的精湛演繹使我確信,真的有那樣一個沒有親人、沒有戶籍和國籍的天才鋼琴師曾在海上飄泊過。人世間的誘惑,功名利碌,他都視若無睹。即使是愛情,或可曾讓他魂牽夢縈,但就算那樣,他也只讓畢生之愛凝聚在瞬息:舷窗外移動的少女的倩影,破碎的唱片上夢幻般輕柔舒緩的樂曲,三等艙里膽怯忐忑的一個輕吻。此外,便是鋼琴、遊船和大海,還有浪濤中的平穩與寧靜。八十八個琴鍵上創造的無限的、美妙的、自由自在的音樂,充實了他有限而單純的生命。
1900是優雅的男人。絲紋不亂的深金頭發,纖塵不染的衣帽領結,風度翩翩的舉手投足,才華出眾的自信風采,純凈脫俗的天使面容。他的鋼琴前曾有多少美女為他傾情?他一定是沉浸於自己的音樂而無暇為琴音外的事物分心。
1900的生活單純但不乏人性之美。與養父間短暫的親情,與偶遇的少女瞬息即逝的愛情,以及陪伴他最長時間的邁克斯的友情,都曾滋潤過1900孤寂落寞的心。1900是感情細致而深邃的男人,他的精神和才情都傾注在鋼琴的八十八個琴鍵上。誰能理解他的心聲,誰能讀懂他憂郁而溫柔的眼神,誰是他不離不棄的愛人?惟有流淌於他指間的動人樂符。
若與俗世的生活來對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實的地方。比如,他從未接觸過鋼琴和音樂,但當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鍵上的時候,那些動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瀉而出;他從未受過正統的教育,卻能說出那麼詩意而蘊涵豐富的語言;甚至最後,當朋友邁克斯在那條殘破不堪的,顯然已廢棄很久的遊船上找到他時,1900哪來的食物維持生命?
我想,也只能以一顆詩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開物質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靈魂與音樂的交融,同時引導觀眾與片中或精彩絕倫,或妙趣橫生的音樂達到共鳴。
最後,當天上的一縷光線投射下來。1900仰起平靜的臉,似乎在問上帝,天堂里有鋼琴嗎?
1900舉起雙手在空中虔誠的彈奏,輕盈悠揚的旋律流水般在寂靜的空氣里迴旋。頃刻間,一聲轟響,巨大的火花在海上開放——1900帶著他尚未湊完的樂曲飛升至天堂。

閱讀全文

與悲劇電影怎麼表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破解電影的網站有哪些 瀏覽:814
有哪些電影關於商業 瀏覽:991
怎麼把電腦里的電影存蘋果手機里 瀏覽:672
曹哥說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795
下載什麼網看電影買票便宜 瀏覽:160
如何評價阿甘正傳這部電影 瀏覽:656
酷開在線電影怎麼看不了 瀏覽:139
電影語言表現技巧有哪些方面 瀏覽:401
2020年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收多少人 瀏覽:389
道哥打牌什麼電影 瀏覽:648
鳳凰電影台視頻碼是多少 瀏覽:444
電影李煥英講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160
釋小龍和吳孟達演的哪些電影 瀏覽:946
我的戰爭電影結局如何 瀏覽:778
有什麼好看的青春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966
吃老鼠是什麼電影 瀏覽:108
如何把電影解析度調低 瀏覽:922
富江系列電影有哪些 瀏覽:520
放假你有看過哪些電影 瀏覽:551
最新關於賭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