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攝影中用光的技巧
廣園對光環境的氛圍和情感的影響是非常微妙的。那麼攝影中如何用光呢?下我為大家整理的攝影的用光知識。供大家參考!
一、光源
光源指的是供攝影用的光線來源,主要分為自然光、環境光和人造光三種。
1、自然光
自然光又稱為“天然光”,是太陽照射至地球上的光線,以及月光和星光。自然光的強度和方向是不能由攝影者任意調節和控制的,只能選擇改變被攝體的角度和等待時機,因此,攝影人在拍攝前,應去了解自然光的變化和對攝影用光的影響。
2、環境光
環境光其實也是人造光源的一種,如室內的照明燈,室外的路燈、霓虹燈、車燈,此類人造的燈光,卻又不是專用於攝影的燈光,都屬於環境光。
3、人造光
這里所說的人
二、光質
光質是指拍攝所用光線的軟硬性質,可分為硬質光和軟質光。
1、硬光(直射光)
硬光即是強烈的直射光,如沒有雲彩遮擋的太陽光,或直接照射在人或物體上的人造光,如閃光燈、照明燈光等。直射光照下的人或物體受光面和陰影部分光比較大,亮部清晰,陰影濃重,畫面反差強烈,立體感強。多用於表現硬朗、粗糙或質感強的物體或人物。在自然光照下,晴天或中午時,光線較硬。
2、軟光(散射光)
軟光也可稱為柔光,軟光是一種漫散射性質的光,沒有明確的方向性,在被照物上不留明顯的陰影。其反差較小,明暗過渡比較柔和,表現層次變化細膩,色調層次豐富,一般多雲或陰天就會產生軟光的效果。由於軟光比較柔和細膩,所以經常被用於女性和兒童題材的拍攝中。
三、光 位
1、順光
順光是攝影時最常使用的採光手法,是從被攝體正面照射過來的光線。它的特點是能把被攝體的形態和顏色表現得非常到位。因此,順光最常被使用在風景攝影領域,不僅可充分展現地形、地貌,順光下湛藍、飽滿的天空也是襯托各種風景的最佳背景。
但順光拍攝時,被攝體側面不容易產生陰影,缺乏立體感,畫面會顯得平淡,缺乏藝術性。在使用順光拍攝人像時,應盡量尋找深色背景或能突出主體的表現形式,有時候為了表現出人物背景天空的湛藍色或細節,也會採用順光。
2、側光
拍照時,凡是從被攝物的左右側面45度-90度角打來的光線,都可以泛稱為側光。側光千變萬化,只要在拍攝時稍微改變光源角度,就能為整張照片營造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增添戲劇性。此外,側光能夠依據被攝物的型態特徵,營造出豐富的光影變化,因此在各式各樣的攝影領域中應用甚廣。
一般來說,側光適合應用在表現被攝物的質感、輪廓、形狀和紋理,或是用來強調甚至誇大被攝物的立體感,對建築物的雄偉高大很有表現力。同時,拍攝男子肖像多採用側光,給人以硬朗的感覺。
3、逆光
逆光即是從被攝體後方照射過來的光線。從被攝體正面看,被攝體輪廓光顯得非常明亮,閃爍的光輝很漂亮。這是最具戲劇張力的用光方式,可以創造富有戲劇感或意境的影像,卻也可能讓被攝主體的面貌與細節完全看不清,拍攝時要特別注意。然而,如果能妥善運用逆光,可以為被攝主體增添更多細節,例如表現模特兒輕柔的發絲、昆蟲身上的纖毛,甚至是空氣中飄揚著的塵埃。
逆光拍攝人物時,由於人的正面處於陰影中會顯得很暗,因此,要做的是盡量讓臉部曝光准確,這樣的效果或許會讓背景曝光過度,光暈嚴重,但如果控製得好,效果還是很不錯的。當然,還可以用反光板或閃光燈進行正面補光,平衡畫面曝光,或者用逆光表現剪影的`效果。
4、頂光
頂光即從被攝體頂部往下照射的光線。在戶外,最常遇上頂光的時刻大約在上午11點到下午3點左右。在頂光的條件下拍攝,人物的鼻下人中處和脖子處容易產生陰影,甚至很容易產生黑眼袋,顯得模特不怎麼好看,一般來說,運用頂光是不容易進行拍攝的,但使用得當一樣可以拍出漂亮的照片,比如讓模特抬頭來改變光線的照射方向。
而在拍攝風景時,頂光卻是不錯的選擇,可以營造明朗、活潑、熱情的氣氛。
5、底光
底光和頂光正好相反,它是從人的腳下垂直照上來的光線,往往會使被攝主體顯得陰森、恐怖和刻板。底光更多出現在舞台戲劇照明中,而在人像拍攝中較少用到,但低角度的反光板、廣場的地燈、地面的反光等也帶有底光的性質,可作為補光效果。
6、倫勃朗光
倫勃朗光是一種專門用於拍攝人像的特殊用光技術。拍攝時,被攝者臉部陰影一側對著相機,燈光照亮臉部的四分之三,其中臉部的任意一側呈現出倒三角形的亮區,因此也被稱為三角光。倫勃朗光塑造出來的臉部,立體感強,層次豐富,更重要是陰影那邊的眼睛,依然有眼神光,以保持炯炯有神的面貌,並且照片也具戲劇感。
7、蝴蝶光
蝴蝶光也叫派拉蒙光,由於鼻下所呈現出的影子為蝴蝶形,因此被稱為蝴蝶光。它是美國好萊塢電影廠早期在影片或劇照中拍美女、影星慣用的布光法。蝴蝶光的光源設定在人臉的正斜上方,這樣會製造出面頰與下巴的陰影,因此會更突出兩頰顴骨,並且讓面孔看起來更瘦、下巴更尖,能提升對象的魅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時需要使用反光板在人臉底下補光,消除掉較重的陰影。
8、分割光
分割布光就是將光源以90度置於對象的左邊或右邊,使人臉表現出一面亮、一面暗的效果。這種布光會製造出較強烈的戲劇感,適合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或氣質。例如藝術家、音樂家等,也常常被用來拍攝男性以表現出硬朗的感覺。同時,用黑白畫面來表現,明暗對比會顯得更強烈,能得到更好的視覺效果。
9、環形光
環形布光是在蝴蝶光基礎上稍加改動而成的,非常適合拍攝常見的橢圓形面孔。這種方法能夠讓鼻子在面頰上投下一些陰影,要得到這樣的效果,光源要稍稍高於眼睛和相機的平面30-40度。用環形採光布光法時,主要強調人物輪廓和立體感。
造光是指攝影專用的燈光,它與環境光的區別在於,它是可以被攝影師控制的。如閃光燈、LED拍攝燈等等。
⑵ 電影拍攝時的照明需要考慮哪些基本元素( )
電影照明技術可以令商業短片、電影或電視節目看起來更加電影化,以及幫助故事跳出屏幕。照明技術對任何一個級別的電影人來說都是無價的。對於導演來說,照明技術可以幫助其與攝影師更加高效的交流。對於一名作家來說,照明技術可以幫助其在紙張上更加精心地設計文字來設定故事基調。而對於片場的其他工作人員來說,將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等待每個人都把電影的照明調好。所以了解電影的照明技術對片場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1. 自然採光。首先來看不用人工移動的光,這些光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天然的電影照明技術的定義是利用現有的光線。大多數情況下,一部影片在拍攝前會先找一個外景勘察員,然後得到場地相關的信息,在拍攝前還需要考慮一下每天在外景拍攝的時間。
2. 主光照明。主光是場景的主要光源,它是最強烈和最直接的光源。一般來說,主光會照亮拍攝對象。
3.高調照明。高調照明的定義是電影、電視或攝影的一種照明方式,它降低了場景中的照明比例。在最初的電影中,高調照明是為了處理照明的對比度,但現在它被電影製作者用來調整一個場景的情緒和色調。
4. 低調照明。低調照明的定義是一種電影照明風格,使用硬光源將場景包圍在陰影中。低調照明的燈光需要對比和黑暗。
5. 補光照明。補光燈填補了由主光造成的陰影。補光放在主光的另一面,通常沒有主光那麼強。
6. 背光照明。背光指的是從後面演員或物體的背後照射光線。它被放置在比它所照明的物體更高的位置。背光是用來從背景中分離物體或演員的,並且背光讓畫面有了立體感。
7. 實用光源。如果想在一個位置內使用光源怎麼辦?考慮一下像燈,蠟燭,甚至電視機之類的東西,在使用時通常會把這些稱為實用光源。這些裝備中的大多數都是由布景設計師添加到布景中的,以幫助營造氛圍。
⑶ 在黑暗條件下,單反如何設置才能拍清晰、拍明亮
在黑暗的埸景下自動對焦拍攝,相機在沒對上焦的情況下你按下快門鈕,機相是沒反應的,按不下的,切換成手動對焦就隨便你了。
在影院對著觀眾拍攝,並不會很黑暗,屏幕反射的光足夠你對焦的了,特別是對靠前排的人。
在農村空曠場地放電影拍觀眾,屏幕的反光可能弱些,可以利用抽煙人的煙頭火,玩手機的亮屏或電影放映機鏡頭光束對焦。
如何在黑暗的環境下拍出明亮清晰的照片?
如果拍靜物靜景的話你就可以小光圈低ISO慢門上架慢慢拍。
在弱光中拍攝放映場里的觀眾,因為觀眾是會晃動的,那麼你最好上架,需要把相機快門設置為60/1秒以上,光圈要開大,ISO也要提高。
近景小埸景可以打閃光燈,大埸景打閃效果不好。
以上只是個人拍攝的一些操作交流,謝謝悟空邀請!
在黑暗條件下,單反如何設置才能拍清晰、拍明亮?
相信不少人都碰到過你這樣由於光線過暗而出現的對焦難題「拉風箱」,即鏡頭來回伸縮,一直對不上焦,無法全按快門拍照。不僅容易錯失拍攝時機,也很大程度上消磨了拍攝中的創作情緒。
先來說 對焦難題 ,我們知道目前主流的相機自動對焦計算方式還是「反差對焦」,而弱光環境下畫面整體的反差不足,可以採用 手動對焦、尋找亮處對焦、輔助照亮、先對焦後構圖、手動對焦 + 實時取景(Live View)、增加景深 等方法。可參見前文暗光環境中,如何實現准確對焦?7個技巧讓對焦「一擊即中」
那麼,在黑暗條件下, 單反如何設置才能拍明亮?也就是不欠曝。
1、 提高ISO感光度
提高感光度,但是越高的感光度,會增加照片的噪點,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2、使用大光圈鏡頭
在晚上、室內等弱光條件下,大光圈鏡頭可以讓拍攝變得事半功倍,能增加相機的進光量,提高手持拍攝的快門速度,保證手持拍攝不虛。
3、 減慢快門速度
減慢快門速度,讓更多的光進入到相機里,需要注意的是安全快門的使用。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有的人1/10秒內能拍清晰,有的人1/100秒也是模糊的。必要情況下,可以使用三腳架、藍牙遙控、定時拍攝等手法,可以有效減少抖動,讓畫面更加清晰。
4、充分利用光源
可以選擇使用閃光燈等補光設備,對畫面進行補光,從而得到比較自然的補光效果。此外,要充分利用這環境光源,使畫面看起來清爽而干凈、 畫質更好。
所謂「方法總比困難多」,只要開動腦筋,總會有應對之法這些技巧看似簡單,卻很有效果。不知道你有什麼好的應對之法呢?
第二個就是開大光圈,大光圈的優勢就是可以增加快門速度,所以,就不用設置太高感光也可以留住畫面!要是拍人像什麼的用大光圈在夜晚還可以照出光暈的感覺,大光圈也是非常不錯的。
再有一個辦法就是,手持住相機不動,當然手不是鐵做的,所以很不適用,所以可以找個軟衣服或者地面把相機放在上面,控制好角度在進行拍攝,這個就不是動相機的設置了,但是一定要保護好你的相機噢!
所以在黑的時候用這幾種方法,很實用,很簡單,一次快門,只為了留住那幾秒鍾精彩的回憶!
如果有更好的建議,請下方留言。
就拿這個要求在放映電影的時候拍照的任務來說吧,如果是為了社團搞一個活動的展板,需要這次電影的圖片素材,表現出來組織了一次有意義的觀看電影的活動,那你就可以在放映電影前在影院還亮燈的情況下,拍一下影院的全景,然後電影開始後拍一張電影名字的放映圖片,期間可以等到電影有比較強亮度的鏡頭時,找幾個人拍一下人物面部特寫,等到電影放映完畢後燈亮了,再拍幾張人物特寫,主要抓住剛看完電影時候還沒有從電影故事中出來的那種人物表情,找准女生下手即可。
在拍攝時最好使用外置閃光燈,燈頭朝向上45度角不要直射,加柔光板。相機設置上在影院燈亮的時候你可以ISO設置在800-1600,快門125分之一,在放映期間因為光線非常弱,你就盡可能把ISO調整到最高,快門速度保持60分之一以上,拍攝格式統一使用RAW格式。
最後提一下一場電影下來最多不超過10張即可,與會議拍攝一樣,你不要一個勁的拍起來沒完,因為最後的照片使用也頂多就用3張,你拍那麼多也沒用。放映電影之前你要提前來現場根據現場環境設置相機參數,做到心裡有數。
在弱光環境下拍攝,要用手動檔M檔,光圈調大,ISO調高,快門視情況可以適當調慢一些,但也不要太慢了造成模糊。用閃光燈或新聞燈打燈,視情況打反光板。
但是,電影院里電影放映時的光線,那都不是一般的弱光,實在是非常弱的光了。所以,如果你是想拍宣傳照的話,建議你在電影臨開場前或電影快結束出字幕時,讓影院把燈開著你拍幾張宣傳照,這個時候拍觀眾是坐滿了的,而且也不會影響觀眾的觀看情緒。這樣就不會出現你說的對焦對不上的情況了,照片拍出來效果還是可以的。很多電影的宣傳照片都是這樣擺拍的。
如果你就是想觀影中間拍,那是很難拍出效果好的照片的。光線實在太暗了,打閃光燈的話只能照亮局部,難以照亮全局,效果不好,而且會引起觀眾的反感。
還有一個方案,就是用紅外照相機。這個可以把觀眾的表情、觀影的反映拍得比較清楚,而且不會影響觀眾的情緒。但紅外相機拍出來是黑白的,用做記錄合適,用作宣傳照的話不見得合適。
這種情況下簡單說就是三點:1,對焦可以用手動模式,黑暗環境你自動對焦相機會發光照到拍攝物體輔助對焦!這樣不太好 2,用M檔拍攝,忽明忽暗光比較大的環境下,用M檔曝光比較穩妥,當然也不是一個M檔從頭拍到尾 3,拍攝用jpg raw格式,後期可以彌補一些前期拍攝的缺憾,如果是全畫幅單反,iOS開到1000 2000左右後期降噪都不是問題
拍攝夜景 有以下幾個重點
1.正確的曝光 避免過曝或欠曝
2. 提升你的感光度。夜間感光度真的很重要。其次利用拍攝現場的光源 作為輔助光
3.穩定 這點意味著 夜間拍攝 多數情況下 你需要准備一隻三腳架 以確保畫面的穩定
把握以下原則:高感光度,大光圈,手動對焦,M檔。以星空拍攝為例,應當設置iso3200及以上感光度,f值2.8(最小不能小於4),手動對焦到 再稍微回擰1-2mm,快門設置為25一30秒(超過30秒星星會拖尾)。注意光圈值和快門速度保持不動,只調整iso值,多拍幾張就可以獲得正確的參數了。其它暗光環境也按這種方法拍,如果距離比較近,可以嘗試自動對焦或估焦。
1.按快門卻不照,是沒有對上焦。在放電影時拍照,如果是拍屏幕,可以在屏幕亮的時候對屏幕對焦,然後改為手動對焦模式,固定焦點。
2.如果拍攝主題不會快速移動或者變化,可以用三腳架固定相機,延長快門時間,可以變亮。
3.如果拍攝主題不是屏幕,距離不固定,還移動,那沒什麼好辦法,改為快門優先,即使對不上焦,也可以拍。拍出來什麼算什麼吧。
既然題主問的是放映電影途中拍照,那閃光燈就可以pass掉了。
先來說說如何拍清晰,弱光環境下拍攝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精準對焦。
- 首先拍照的時候,建議題主用單反的取景器而不是液晶顯示屏,這樣能更清楚的觀察被拍的人/物體。
- 在對焦的時候,盡量找高對比度的邊緣來對焦
- 暗光下攝影為了保證照片不欠曝往往會用比較慢的快門速度,手持難免會抖動,這樣照片就會模糊,建議准備一個三腳架。
黑咕隆咚的地方拍照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不欠曝,也就是題主問的怎麼拍明亮。
- 提高ISO感光度 (但是越高的感光度,會增加照片的噪點,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不過像題主這樣的特殊拍照環境,可以忽略這個,可以拍完後期ps減少噪點)
- 如果有大光圈鏡頭(比如性價比很高的50mm F1·8)最好(但是也要考慮景深問題,畢竟光圈越大,景深小,具體因為不知道題主拍攝目標是什麼,所以抱歉沒法給出准確建議)
- 減慢快門速度,讓更多的光進入到相機里(但是一定要用三腳,實在沒有可以找個穩定的能放相機的地方,但是盡量不要手持)
綜上,電影院拍照可以嘗試:
大光圈(視拍攝對象而定)+ 高感光度 + 慢速快門 + 三腳架(保持相機穩定)
希望能幫到你
⑷ 運用光線拍出電影感人像旅拍
導語:如何正確的用好光線拍出電影感覺的旅拍呢,下面我給出了一些小技巧,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小夥伴們趕緊學習起來吧!
很多人都說我的旅拍作品有一種電影的畫面感。簡單分析,我認為主要源於以下三點:
一、真實而具有感染力的光線,學會尋找有魅力的光線,充分運用現場光,調整角度和位置使人物在環境光下得到最真實、自然地呈現,即便補光,也要學會“隱藏”和“融入”;
二、豐富且重點突出的構圖,盡量運用標准視角或長焦鏡頭,避免鏡頭畸變和刻意營造視覺沖擊力,充分利用畫面元素和鏡頭景深特點,在環境中去展現人物,營造氛圍;
三、自然並由心而發的情緒,使畫面傳遞出心靈的共鳴,攝影師的引導和情境設定很重要,這種技巧更多是來自經驗。
接下來我將分三期詳細介紹,本期先從光線講起。
▲瑞士盧塞恩夏季的傍晚,順光環境,人物正常曝光,前後景會被壓暗。忘情的親吻,傾斜的構圖,使畫面更具動感。低色溫的夕陽和金黃色的座椅將新人映得暖洋洋的,後期降低了飽和度,增加了黃色調成分,使畫面更具復古味,呈現出膠片質感的電影風。
一、不同光照條件的特點
首先,我們來看以下三張照片,全部是夏季在義大利的托斯卡納拍攝的。體會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畫面呈現出的不同氛圍。
圖一,傍晚五點,順光角度,夕陽溫暖而強烈,將大地塗滿一片金黃,光比較大,景物色彩飽和且濃烈,人物皮膚明亮、溫暖;
光圈:f/2.8,快門:1/3200s,焦距:45mm,ISO:50
在強烈的順光下拍攝,以人物為主調整好曝光即可。拍攝時注意婚紗與教堂不能過曝,這時天空被壓得很暗,呈現一種懷舊的復古味道,較低的色溫讓人物膚色自然呈現一種金黃的暖色。如使用大光圈拍攝,需要注意相機的感光度與快門的極限。
圖二,傍晚七點,落日快接近地平線,逆光角度,此時光線已經變得很柔美,將麥穗映得閃閃發光,形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環境氛圍感很強;
光圈:f/11,快門:1/800s,焦距:45mm,ISO:50
夕陽從人物身後穿過頭頂,此時無需任何補光,人物面部也能獲得較為正常的曝光。後期壓暗了天空,呈現夢幻意境。順光拍攝時畫質高,色彩還原好,後期無需過多處理,逆光拍攝時,需要適當提亮人物,壓暗天空。
圖三,日落後,藉助天光拍攝,散射光下人物膚色自然、柔和,畫面反差小,細節豐富,整體感覺平靜溫潤。
光圈:f/2.8,快門:1/800s,焦距:150mm,ISO:50
日落後天光未全暗,此時明暗反差已經很不明顯,整體呈現出散射光狀態,細節豐富,人物膚質還原好,膚色自然。此時的背景與人物的反差小,為了突出人物,後期對背景環境做了壓暗處理。
順光
順光的優點是色彩還原好、飽和度高、成像清晰;低感光度下畫面質感強,更接近其原型;環境細節豐富,特別是雲層的細節,人和景物的受光均勻,曝光比較容易把握。順光的缺點是缺乏空間表現力,畫面相對較平,且光質較硬,人的皮膚若有瑕疵則一覽無遺,後期修飾上需要更多技巧。我在選擇順光拍攝時會利用鏡頭的景深特點,突出人物,打破平淡。
光圈:f/3,快門:1/2500s,焦距:45mm,ISO:50
義大利夏季的傍晚,這時太陽與地平線大約呈45度角,是最適合拍攝順光人像的時間。陽光從人物正前方照亮面部,夕陽時段的低色溫可以讓皮膚呈現一種金黃色的質感。遠處的雲在順光下充滿層次,環境被壓得較暗,配合後期調整,展現出一種溫暖的懷舊感。
逆光、側逆光
逆光、側逆光的優點是空間立體感更強,影調和層次更加豐富,整體環境的通透度高,人物會出現輪廓光,很容易營造唯美氛圍。當逆光散落時,搭配大光圈可以營造朦朧柔美的畫面感,小光圈下可以形成夢幻的星芒光束,還可以嘗試拍攝剪影肖像,逆光能帶來更大的創造空間。缺點是曝光和細節較難控制,曝光點的選擇很重要,有時還需要人為補光來控制畫面反差。
光圈:f/2.8,快門:1/800s,焦距:45mm,ISO:50
義大利皮恩扎夏季的落日,這時陽光還很強烈,相機水平位或者低角度拍攝就會帶到天空,很難控制反差,容易畫面過曝。於是我選擇高角度俯拍,避開天空,以逆光下通透的草地作為背景。此時的夕陽為人物勾勒出了一圈輪廓光,漏進畫面里的逆光更增加了朦朧夢幻的氛圍。
散射光
散射光,是太陽光線被雲層或霧氣所擋而形成的柔和、均勻的`照射狀態。薄雲遮日、陰天、雨天、雪天以及日出前、日落後等天氣,都會出現散射光,此時景物影調容易顯得平淡,色彩比較灰暗。散射光條件下,不宜拍攝全景深的大場面,並且色彩的處理十分重要,拍攝距離的遠近與色彩的飽和度成正比,所以盡量選擇鮮艷的元素作前景,以提高畫面的反差,避免景物影調平淡。
光圈:f/2.8,快門:1/1000s,焦距:45mm,ISO:64
夏季的義大利皮恩扎,太陽在較厚的雲層間穿梭,畫面對比度不高,草地、天空、人物在前期都可以保留更多的細節。相對晴天的順光、逆光拍攝而言,這種散射光下較為柔和的明亮,更適合表達清新的意境。
二、拍攝時段的選擇
午後至夕陽時段
晴天的午後至日落前,是外景人像拍攝的黃金時間,無論是順光、逆光或者散射光,都可以充分表現出特定的氛圍,冬季為15-18點,夏季為16-20點。想要拍出更具電影感的畫面,對於環境光的利用是關鍵,我習慣也喜歡用自然光拍攝。日落時段的光線色溫低,令照片溫暖而“有情緒”,更易表現故事性或人物的情感;光線照射角度平,拍攝的范圍更大,畫面的細節層次更豐富;順光時色彩還原好,可以壓暗環境,充滿膠片感,逆光時通透度高,可以創造唯美、夢幻的高調氛圍。
光圈:f/2,快門:1/250s,焦距:45mm,ISO:50
哥本哈根的日落時段,夕陽穿過冰淇淋餐車的窗戶照射進鏡頭,利用餐車阻擋部分直射陽光,減弱逆光帶來的強對比,營造出夢幻的童話氛圍。人物的情緒、動作很貼切,後期適當提亮人物即可帶來電影畫面感。
光圈:f/2,快門:1/2500s,焦距:50mm,ISO:50
日本沖繩的海灘,日落的太陽剛好從較厚的雲層里露出來,於是形成了“耶穌光”。因為太陽光入射角很低,此時只要調整人物的位置和拍攝的角度,控制好畫面中的反差,即可利用自然光完成拍攝,形成獨特的漏光氛圍,特別注意曝光要准確。
多雲的晴天
多雲且雲層變化大的晴天也是絕佳的拍攝時機,很適合創作大場景的全景畫面。雲就像是太陽的魔術師,能給你帶來更豐富的光影變化,在這樣的天氣拍出的畫面,既不會像陰天那樣平淡乏味,又不會像大晴天那樣難以控制景物的曝光。需要注意的是,要善於觀察和應變,控制好人和背景環境的反差。
光圈:f/2.8,快門:1/2000s,焦距:45mm,ISO:100
義大利托斯卡納的原野,下午15點的順光,畫面通透明亮。天空的雲層較厚,雲遮住部分陽光的照射,使原野上有著夢幻的光影變化,充滿意境美。需要調整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等待最完美的光線。
日落的余暉
無數美妙的電影橋段都是在落日余暉中展開的。此時太陽已降到地平線下,雖然天空的晚霞依然溫暖、明亮,但已不足以照亮地面上景物的細節,拍攝出的畫面對比強烈,會呈現出較大的反差。此時,意境美遠大於對細節的展現,需要注意的是,想要更好得呈現晚霞雲彩,人物往往會欠曝,補光時應考慮環境光源的方向及色溫,做到渾然天成。
光圈:f/1.6,快門:1/8000s,焦距:50mm,ISO:100
佛羅倫薩老橋,該場景的構圖決定了光線為側逆光,太陽已接近地平線,為了保留天空晚霞的色彩,在畫面左前方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為人物補光,模擬夕陽效果,自然是實現電影風畫面的基礎之一。
傍晚“帶密度”
華燈初上,晚霞剛隱,天空的顏色還未全黑,這個夜幕將至未至的時間段就是“帶密度”時間。簡單地說,就是日落後、燈亮起的一小時內,此時天光與地面燈光的光比基本為1:1,呈現在畫面里天空和建築都是有細節和顏色的,整體效果華麗、夢幻。時間再晚一些的話,天空就是一片死黑了,所以要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最佳時段。
光圈:f/1.4,快門:1/60s,焦距:50mm,ISO:500
義大利五漁村,日落後背景中的建築都亮起了燈,已經沒有其他可藉助的自然補光光源,於是採用低色溫的手電筒打亮人物,以更好得保留環境氛圍,最主要的是營造了一種冷調環境中的溫暖感。
三、補光或不補光
決定補光或不補光的關鍵在於,想要獲得的氛圍以及希望整體畫面呈現出何種效果。想要實現電影的畫面感,就要更多地留存環境光效,即便補光也盡量選擇符合環境光邏輯的照明風格,強度、角度、光質、色溫,這些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如果有條件還可選擇恆定光源來補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種情況,都應盡量保留畫面的細節,並營造對比,包括冷暖對比和明暗對比,使整體畫面呈現出自然的氛圍,弱化人造光的“存在感”,做到渾然天成。當然,有時也不需要運用人造光源,只需調整人物站位、姿態,面部的朝向,就可實現理想的光照效果。接下來我們來看幾種常見的情況。
陰天光很平,需不需要補光?
- 補光,利用色溫差異營造夕陽效果
光圈:f/1.4,快門:1/1250s,焦距:50mm,ISO:200
日本沖繩,陰天雲層較厚,整體畫面偏清冷,手動設置相機白平衡4000k,人物面部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照亮,模擬夕陽效果,突出人物表情,形成柔和的冷暖對比,後期減少青色的飽和度。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閃光燈的輸出指數不宜過大,否則會破壞畫面的自然度,影響氛圍的表達。
- 不補光,柔和而明亮的散射光更適合表達細膩情感和柔潤色彩
光圈:f/1.4,快門:1/1250s,焦距:50mm,ISO:200
托斯卡納夏季的上午,雲層非常厚,但是太陽透過雲層照射出的散射光很舒服,就像一個明亮的大柔光箱,此時人物、大地、天空等細節都可以保留。一般來說,上午的散射光質感更好,明亮、柔和、溫暖,會使整個環境通透、潤澤。下午的散射光中,景物的色彩還原就會差一些。雲層里漏出了些許陽光,灑在背景的原野上,更增添了夢幻感。後期可適當提亮人物,壓暗天空,增加飽和度,會令色彩更鮮嫩。
大場景元素繁雜,需不需要補光?
- 不補光,調整人物站位,利用太陽實現戲劇光效
光圈:f/1.4,快門:1/1600s,焦距:50mm,ISO:200
此時為午後16點,順光角度拍攝,雲層讓陽光變得時隱時現,背景環境中明暗層次豐富。畫面的整體曝光基準為新娘的面部,為了突顯人物,我等待陽光穿過樹叢剛好照射到新娘臉上的瞬間,形成一種戲劇化的光線效果,同時利用大光圈長焦鏡頭壓縮景深,斑駁的背景如油畫一樣。
- 補光,平衡光線反差,強化環境氛圍,還原柔美膚色
光圈:f/1.4,快門:1/1600s,焦距:50mm,ISO:200
當時已是傍晚,整體環境陰冷。雖然雪地如同一面巨大的反光板,使人物均勻受光,但由於雪自身的反光率很高,依然會和周圍環境有比較大的反差。為了保留雪地的細節,我利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為人物補光,控制好閃光燈輸出功率,只填充人物面部,還原膚色,保留真實氛圍。
夕陽逆光反差大,需不需要補光?
- 不補光,剪影效果突顯形體輪廓,展現意境美
光圈:f/1.4,快門:1/2000s,焦距:50mm,ISO:200
長灘島的日落,新娘拖動裙擺在海邊跑動,此時如對逆光下的人物強行補光,就會失去場景本身的氛圍感,雖然可以照亮人物,但反而不如剪影表達得真實、有意義。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的姿態是關鍵。即便拍攝剪影也要調整好曝光,控制好太陽在畫面中的位置,同時大逆光下自動對焦很容易失靈,建議手動對焦。
- 補光,實現環境氛圍和人物情緒的細膩表達
光圈:f/2.2,快門:1/800s,焦距:50mm,ISO:200
夏季的聖托里尼,傍晚19點,這時太陽已落入地平線下,天空泛起金色的光暈。我想要保留天空的色彩層次,於是以天空為曝光點調整好相機參數。還希望在不破壞環境氛圍的同時展現出人物的情緒,於是用低色溫的手電筒進行補光。手電筒的光照強度低,恆定光源也更易控制,能夠更好保留現場的唯美氛圍,接近人眼的真實視覺感受。
⑸ 電影拍攝需要什麼設備什麼時候開始准備最佳
電影拍攝需要攝像機、燈光、三腳架、錄音機、攝像滑軌……這些都是比較基礎的設備,一般提前三個月左右開始准備是最好的。拍攝一部電影還需要攝像滑軌。有的鏡頭需要滑動的軌道才能完成,比如推拉鏡頭功能,還有小搖臂等等。如果沒有軌道的話,拍出來的鏡頭可能就沒有那麼流暢。
我個人覺得,一般提前三個月左右開始准備是最好的,時間比較充足,以上就是關於拍攝電影相關方面的內容。
⑹ 5個專業攝影布光技巧
導語: 本文選取了5名職業攝影師親身解讀作品在拍攝中的用光技巧。拍攝類型涉及肖像、外景、靜物和廣告等。用光方法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依次展開。既有傳統的用光技巧,也有創意的用光手段。內容豐富,而且配有布光示意圖,非常直觀。
1.入門照明工具:自然光
自然光是攝影師最基本也是最常用到的光源。它時而明亮強烈,時而黯淡柔和;色調有時溫暖,有時冷峻;有時筆直照射,能製造出長長的影子,也有時被雲層遮擋發生漫射,不會留下任何陰影。隨著太陽東升西落,自然光能夠做主光、側光、背光和輪廓光。自然光看起來非常自然,而且永遠免費。
Cheyenne Ellis是一位來自洛杉磯,專門拍攝名人肖像和廣告作品的職業攝影師。上面那張照片是她為著名演員哈莉·貝瑞拍攝的系列作品中的一張。在拍攝這張肖像時,他只使用了自然光和反光板。該系列作品曾被《US Weekly》、《Harper's Bazaar》和《Shape》等雜志刊登。你可能會覺得在這樣一個高調的拍攝項目中,攝影師Ellis一定不會只拿著一部相機和一個價值47美元的反光板去拍攝。
但是,自然光和反光板卻是攝影師Ellis最喜歡的組合。她個人網站上展示的作品中洋溢著自然的光線。“我喜歡反光板的簡單和靈活,以及它帶來的風格”,她說。“我很少把反光板直接對著被攝人,因為這樣光線太強烈。相反,我會將光線‘羽化’,確保被攝人的眼眸中有漂亮的反光。這張照片中的沙灘就像一個巨大的補光板,幫了很大的忙。”
Cheyenne Ellis設計了一個巧妙的方法,能夠在不需要助手的情況下使用20英寸銀/白色反光板:她坐下,將反光板放在腿上,在拍攝的同時用小臂調整反光板的方向。
2.日光和閃光燈的融合
“Dyad攝影”是位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一家攝影工作室,由攝影師Justin和Colleen Picciotti組建,主要拍攝商業和藝術作品。兩人曾拍攝過一個以食物為主題的私人項目,他們從拍攝符號性的圖像開始將這個項目引向了令人驚訝的方向。這些作品乍一看是採用定格技術拍攝的“動態食物”,不像是傳統的展示圖片。但如果你仔細觀看,就會恍然大悟。你看到的作品有些令人震驚,有些令人捧腹。但這些關於食物的作品都不強調物體的三維性,而這正是其它攝影師試圖在自己作品中突出的。
這些作品是千真萬確的、甚至是反傳統的二維圖像。攝影師Piciottis是如何拍攝的呢?正如大多數影室作品一樣,布光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上面那張作品中精心製作的義大利面條和肉丸下面的桌椅、地板和餐具實際上是列印出來的照片,而非實物。為了欺騙視覺,讓這個場景看起來像是一次拍攝的照片,在“房間設施”和義大利面的光線上,色溫和密度必須一致。這可不容易,因為桌面的光線來自窗戶,而義大利面的光線則來自閃光燈。
不過作品的用光也讓觀者注意到這些不是平常的商業圖片。例如,攝影師Picciottis故意從落在桌面光線的反方向上向面條打光,他解釋說:“我們選擇將不同方向上的光源結合起來,這能突出對透視的控制。”
為了在色調較冷的背景中凸顯義大利面,攝影師們選擇了比背景光線色調略暖的燈光。
攝影師們花費了數小時拍攝和列印桌面照片,他們採用白色/銀色反光板和黑布使桌面、椅子和地板的光線層次保持一致。拍攝時他們將裝有利圖Aptus75數碼後背的哈蘇501相機懸掛在桌子上方,使用鏡頭50mm f/4卡爾·蔡司鏡頭。
拍攝好的桌面照片用愛普生Stylus Photo R2400型列印機列印。攝影師Piciottis選用了亞光紙,這是為了避免相紙在二次拍攝中出現反光。
在布置好義大利面後,攝影師用安裝了雷達罩的閃光燈為整個場景照明,這種光線廣而柔,可以模擬窗戶進入的光線。“拍攝食物時用光的一個技巧是使用方向性更強的光源,能夠拍攝出每個元素的不同紋理,”Piciottis說。“雷達罩可以使我們在不弱化陰影的情況下柔化光線,我們還在義大利面的周圍放置了白色和灰色的補光板,進一步強化陰影並突出光線的方向。”
雷達罩的使用還增強了畫面中義大利乾酪屑的空間感,這也是本作品區別於傳統食物攝影的最富戲劇性的標志。使用雷達罩的另一個好處是:降低雷達罩的角度能夠避免相紙反光。
這張模擬定格攝影作品的布光方式是,Picciottis使用窗戶的自然光為桌面照明,使用寶富圖Acute2 2400WS影室燈(3,245美元)加寶富圖白色雷達罩(352美元)為義大利面打光。影室燈採用PocketWizard無線觸發器(351美元)同步閃光。白色和灰色的補光板幫助增加陰影的密度,強化了陰影並突出了光線的方向。
3.職業外景攝影師將影室移至戶外
外景拍攝的用光可能是對攝影師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攝影師必須攜帶燈具,自帶或尋找電源,而且還要將環境光線和人工光天衣無縫的結合到一起。
出於以上原因,紐約攝影師Laura Barisonzi在拍攝這張健美模特肖像之初只准備利用自然光和反光板拍攝,這位專業的體育和生活攝影師說,“這比搭設燈光,還要帶著電源簡單多了。”
但天空中雲團滾滾,環境光線也在直射和散射的陽光間交替。攝影師使用的照明策略是利用兩個影室燈壓住陽光,這樣她就不用關心陽光是否直射在模特的身上了。
“對我而言,外景拍攝用光的訣竅是確保充足的電力,”她說。她不喜歡用電池,因為兩次閃光之間的充電時間太長。“如果用電池供電,我會急於完成拍攝,因為我總擔心電池不夠用,所以我通常用發電機為閃光燈供電”。
為保持場地整潔,她也喜歡使用PocketWizard無線觸發器。
模擬陽光的燈光必須做到位置高、質地硬、亮度大,光線還要以約45度的角度向下照射。燈頭的位置太高,燈架就容易被風吹倒,因此每當有風時,Barisonzi會用沙袋增加燈架的重量,還會讓助手在燈架左側扶著更高的燈架。
Laura Barisonzi在拍攝這張作品時使用了2支AlienBees B1600影室燈(每個360美元),1個GS1型蜂巢,一台本田EU3200i型發電機提供電力。攝影師使用的相機是尼康D3,24-70mm f/2.8鏡頭。
4.拍攝首飾,光彩就是一切
拍攝反光物體時的布光最難,其中以拍攝首飾最為耗時。最大的挑戰在於要讓沒有生命的物體洋溢著躍動的光芒和生命的光彩。
攝影師David Barowsky和Steven Deviliss每天都要面對這種挑戰,他們是位於紐約市圖片區(Photo District)的“Antfarm攝影”工作室的成員。“我們關注首飾的每一個方面,特別是鑽石,因為它們都很昂貴,”Barowsky說。照片中的Faraone Mennella 18K金手鐲上鑲滿了品相非常好的白鑽、棕鑽和香檳鑽。
“對於這張照片而言,效果全部靠燈光製造,幾乎沒做過後期編輯。當然,我們也需要一個銳度很高的微距鏡頭來捕捉鑽石的切割面和色彩上微妙的變化。”
拍攝首飾用光時必須一燈一調,對首飾切割面和表面的光線也要做到一面一調。有的首飾在拍攝時需要同時使用10多個燈和反光板。“你必須不斷調整一個表面上的光線,直到調整好了為止,”Barowsky解釋到。“把燈光安排的緊湊一些,不要讓環境光漏進來影響色溫。”
背景的反射光可能會造成畫面出現死黑區域,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應在被攝主體周圍布滿燈、柔光罩和反光板。
這張照片在拍攝時使用的是兩個3200WS的布朗Unilite型影室燈頭。手鐲的左右兩側各安置一個,燈前放置有機玻璃板柔光,手鐲放在刷有925銀漆的反光片上。由於燈頭裝有柵格,光線通過有機玻璃後又再次衰減,這樣就可以在黃金上創造出微妙的色調層次。
布置在機位附近的布朗Picolite型閃光燈能發出集中的光線,可以增加鑽石的光澤和閃光,同時手鐲背後設置的燈箱既可以保證背景純凈,也可以在銀色反光片上打出反射光。
准確的曝光控制也非常重要,要做到這一點,攝影師依靠的是曝光直方圖。很多玩攝影的人都會利用直方圖保留照片中高光或陰影部分的細節,拍攝首飾的攝影師則利用直方圖來監控首飾的眩光,確保閃光的部分不會過曝。“拍攝明亮、耀眼首飾時,控制眩光是主要的挑戰之一,”Barowsky說。
“減少眩光的.一個訣竅是將背景光的直方圖讀數逐步提高到255,如果超過了255,就會出現不必要的眩光。”Antfarm攝影工作室的團隊拍攝這兩個鑲鑽金手鐲時使用了1支加裝聚光罩和柵格的布朗Picolite型影室燈(720美元),2個布朗Unilite型3200WS燈頭(每個1,510美元),由布朗grafit電源供電。攝影師使用的是仙娜P2 4×5相機,配仙娜54h數碼後背,施耐德120mm f/5.6微距鏡頭,拍攝光圈為f/32。
5.在燈光下保持昏暗
有效地運用燈光是廣告攝影的重要環節。上面這張照片是為本田CRV minivan和混合動力SUV的2010宣傳冊拍攝的,來自洛杉磯的汽車攝影師Jeff Ludes,他和3個助手用了4個小時拍攝了這張照片。
拍攝時的主光是Arri鎢絲燈,攝影師沒有使用電影攝像經常使用的菲涅耳鏡頭。“沒有使用菲涅耳鏡頭的原因是我們想讓光線洋溢在整張照片中,就像路燈的燈光那樣,”Ludes說。
實際上,現場已有的燈光也是整個布光中重要的一部分,所有後加的背景燈都安裝了校正色彩用的醋酸酯濾光片,用來確保輸出燈光的色溫與路燈一致。
攝影師的最終目標是要增加色彩和氛圍,賦予汽車一種感情色彩——樂觀、年輕和都市情懷。但是利用燈光勾勒出汽車的外型也很重要,要表現出汽車的造型、線條、色彩和大小。為了突出主體,在汽車的用光上攝影師選擇了比暖色背景更為明亮的燈光,使藍色的車身更加突出。
考慮到藍色的天空和窗戶的反射,攝影師選擇在黃昏時拍攝這張照片。“在黃昏時用光的難點在於燈光要在天亮的時候就准備好,而這個時候根本無法確定燈光的布設位置和亮度水平,”Ludes說。“當太陽快落山時,你必須快速准確地調整燈光的最終位置,並在日光和燈光取得完美平衡的一小段時間窗口內進行拍攝。”如果Ludes在整個現場使用2000瓦的燈進行照明,最終在未被燈光照及的區域可能會產生深黑的陰影,這將破壞攝影師拍攝一個充滿活力、洋溢著燈光的街景的構想。Ludes說,“我們經常使用150瓦的小功率燈。”
他解釋說:“大家普遍沒有注意到,在昏暗場景中用光時,小而暗的燈通常比大而亮的燈更合適,太亮的燈只會造成深暗的陰影。”
其它的拍攝細節?一輛水車澆濕了整條街道,使那些本來陰暗且毫無特色的黑色表面變得富有生氣和充滿光澤。攝影師的團隊甚至還“建造”了前景中的人行道,掩蓋了車輛其實停在馬路中間的事實(被攝車輛其實就停在一條行車道前)。
最終的照片由8張不同的照片合成,每張照片都針對特定的元素進行構圖、布光和選擇。例如針對汽車的側面、後面和輪胎分別進行曝光。“如果打在擋泥板上的燈光合適,那麼輪轂槽處就會出現很深的陰影,因此有必要對輪胎進行單獨曝光, ”Ludes說。
一張作品就此誕生!
攝影師Jeff Ludes拍攝這張照片使用的燈光包括4支1000W、4支650W、1支2000W和1支350W的Arri鎢絲燈。與Arri鎢絲燈的暖光不同,打在汽車上的燈光由稍冷色的8英尺Kino flo日光熒光燈提供。拍攝使用的相機是阿爾帕Max中畫幅相機,飛思p65+數碼後背和羅敦斯德APO Sironar 35mm f/4.5 HR鏡頭。
⑺ 拍攝視頻背景牆曝光怎麼補光手機
用點測光,測光點調整到人臉上,可以適當減低背景曝光。還有就是你說的用閃光燈,也能減低一些背景光。再就是用反光板,把光反射到人臉上。
一般大家都注意避開逆光拍人像,但逆光人像又很有味道,需要藉助外加器材,閃光燈最好是旁置式的那種,和人像成一定角度,那就張張好片子了!還可以後期PS。學攝影後期也要會一點的。
補光的前提:補光的「補」,顧名思義,就是補充、修正的意思。也就是說,補光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是輔助性的。
建立在以下兩個前提上的拍攝:1.戶外人像的拍攝。棚拍不在此列,事實上,棚拍的燈光已經不能叫做補光,因為棚內是沒有光的,棚拍的光是根據需要而設計的,所以,應該念第四聲「布光」更妥。2.追求自然清新的效果。厚著臉皮來說,也就是我的「風格」。我喜歡自然點的東西,這決定了我的拍法不能用太刻意的手段。
⑻ 攝影打光技巧
基本沒有全黑環境,夜晚房間一般都會在窗外補光,模擬自然光從窗投射,另外還會用一些小燈在需要補光的地方,用遮擋、反射等方式營造視覺不容易看的光束到但實際是有光補充的漫反射光,還有就是在這種環境,一般都是超大光圈鏡頭。還有許多不太講究的方法就是後期製作的時候調黑,加上運動跟蹤、遮罩蒙版等方式保證被拍攝物體的輪廓有足夠的視覺效果,將背景相對調黑。第一張圖是藍色的?也有一種拍攝方法是加ND鏡,減少進入鏡頭的光亮,來模擬黑環境,這種拍攝的好處是物體的細節保留,光照度降低。
第二張圖,是在人物右側補了光,從背景看的話場景內人物右側是沒有強光源的,人臉的光比較突兀,這種補發大多是反射補,在另外一個角度投射光,用反射、漫反射的方式將光源消減到與場景相比配的照度,再投射到人物上,從人物右側脖子的陰影可以看到,這個補光的面積不大,主要是針對臉部,而且高度應該高於人物身高,另外判斷在人物左側也有類似的補光,但照度更小,面積更聚焦在人物頭部,看脖子的明暗與肩部對比,另外在人物的上方靠後應該也有補過光的,看頭發兩邊的光照,但是人物左肩沒有光,但是人物背包的帶子後側是明亮的,所以這個光是模擬路燈的,比正常路燈的光照要小許多就是了。而且估計攝影機的背後,會有一大塊漫反射光板,用來實現漫反射及削弱部分光到人物的正面。其實電影拍攝之後,都要後期的,所以不一定能布出很逼真的光,只要光照足夠,後期是可以調整的。
拍電影的布光跟攝影布光是兩個概念,前者是盡力模擬自然環境,需要將環境各個角度都考慮進去,而後者是為了凸顯拍攝主體,布光與環境的融合度一般不太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