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電影《卡羅爾》
Carol的資源終於出了,等這部電影出,大概等了兩個月。當時11月份公映的時候,正好閨蜜在美國度假,她說影院的效果,演員的張力,簡直完美,讓我羨慕的不行。
這兩天終於有資源了,字幕組很幸苦的翻譯了四天,雖然不是特高清的版本,但總算能看了。Cate的演技自然無話可說,看完之後欣喜中帶著些失落,雖然結局並不壞,可內心還是空空的。
任何的電影產生的共鳴都是因為曾經有所經歷,對Therese一場哭戲印象極為深刻,估計那個鏡頭也是她提名奧斯卡的原因之一吧,那種被人闖入,看著carol和丈夫吵架,面對carol的憤怒,她莫名的尷尬,無助,焦慮卻又無能為力的狀態真是演恰到好處,然而在carol的電話來臨時,依舊說著我原諒你,我願意,不免讓我想起了曾經類似的窘境。是吧,有些人就是無法抵抗。
其實一直以為cate blanchett演繹的carol是全片的焦點,其實現在想來,Therese才是靈魂,她像一個無助的單純少女,對於carol的提議沒辦法抵抗,卻又小心翼翼,讓人心疼。第一次如此喜愛一部電影,情愫的流動令人期盼。
這樣的社會大背景甚至比現在的國內更加嚴肅,大群的LGBT們活在人群中,卻無人真正的關注,她們在的那個年代一定沒想到到今天可以合法化,而我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真的在陽光下面對所有親朋好友的祝福,也許這就是那些傷感的原因吧。今年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
② 如何評價電影《卡羅爾》
《卡羅爾》同樣在細節中暗示了時代背景下女性受到的歧視,而導演的敘事飽含深情,同時又非常節制,對女性給與充分的尊重,兩位女主人公在充滿限制的環境下,選擇了真愛,盡可能抵抗男權世界的陰影,讓作品最終迸發希望之光。
該片導演試圖希望以一種細膩而深沉的方式講述兩個女人之間的愛情,影片無論從運鏡方式,還是對兩個女主人公肢體語言的描繪都是細致入微的,音樂也走的是抒情路線,影調有著浪漫的味道。
盡管導演給了這部片子如此多的形式性鋪墊,但是影片自始至終都無法理解是什麼建構起兩位主角之間的深情厚愛。
劇情簡介
年輕女孩特瑞絲(魯妮·瑪拉飾)在紐約追求夢想,卻只能成為玩具售貨員,某日她和身陷婚姻危機的金發中年主婦卡羅爾(凱特·布蘭切特飾)在百貨公司偶遇,兩人一見鍾情,在一次次會面中發現對方是自己的真愛。
然而同性戀在50年代美國是不被允許的,特瑞絲的男友也認為她只是一時迷惘,卡羅爾的丈夫和女兒請私家偵探調查取證,希望在離婚訴訟中讓卡羅爾失去的撫養探視權,卡羅爾暫時離開了特瑞絲,而在這段時間里,她其實做好了一切要與她真正一同生活的准。
③ 如何評價電影《卡羅爾》
至美的畫面與演員極具張力的表現力,成為了締結《卡羅爾》這個關乎女同情話的橋梁,那情愫暗生關乎愛欲的糾葛,在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時代中,令人感受到了跨越性別之愛的至誠,復古簡約的時代感深入到每一個細節,電影中倆人一個對視的眼神,一個細微的動作,一個短暫的表情,都成為了光影對愛的尊崇,那無法以言欲說的感情,欲迎還拒的愛戀,使本自同性的小眾,除了愛情之外更是女性對自我的追求和成長,形成了女權主義的思潮,更使電影本身具有了普世性共鳴的力量。——夢里詩書
④ 如何評價電影《卡羅爾》
坦白說這部電影並未在情慾和戲劇間製造出完美的浸染和平衡,難掩平庸,我反而覺得Carol和Therese初次共餐的場景是本片最動人之處,中年婦人恰到好處的嫵媚和挑逗,一句「flung out of space.」讓人耳根發紅。除此之外,Carol的家庭生活以及社交活動的種種描述都顯得有點突兀而散亂,要不是凱特的神演技,這個人物完全會是架空的。以《斷背山》為例,兩主角各自的家庭生活都被刻畫得飽滿而清晰,即使並沒有過多的對兩人感情的敘述,也把禁忌之戀襯托得如史詩如天籟。總的來說相對於大批觀眾的期待,演員有功但導演有過。對了,話說魯妮瑪拉的奶頭真好看。
⑤ 如何評價電影《卡羅爾》
導演托德·海因斯非常擅長還原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影片中他一方面通過服裝道具美術等視覺部門,成功地將內斂的畫風搬上銀幕,另一方面對影片的拍攝角度和構圖都進行了精心設計,展現出成熟的影像技法,多場窗格外的鏡頭處理,都擁有高貴別致的美感。
《卡羅爾》同樣在細節中暗示了時代背景下女性受到的歧視,而導演的敘事飽含深情,同時又非常節制,對女性給與充分的尊重,兩位女主人公在充滿限制的環境下,選擇了真愛,盡可能抵抗男權世界的陰影,讓作品最終迸發希望之光。[2] (鳳凰娛樂評)
該片導演試圖希望以一種細膩而深沉的方式講述兩個女人之間的愛情,影片無論從運鏡方式,還是對兩個女主人公肢體語言的描繪都是細致入微的,音樂也走的是抒情路線,影調有著浪漫的味道,盡管導演給了這部片子如此多的形式性鋪墊,但是影片自始至終都無法理解是什麼建構起兩位主角之間的深情厚愛。
這部片子唯一的成功之處大概是它的舞台美術,舞美師把20世紀50年代美國紐約街區的景象,人的衣著打扮都盡量真實地呈現出來,可惜20世紀50年代的時代背景,對導演來說似乎只是一個擺設,只是復原了那個年代的樣子卻沒有讓那個時代在他的影像里生動起來,既聽不到那個時代的聲音,也看不到那個時代的風貌,同性戀在那個時代還沒有被社會主流價值觀所認同,束縛與禁忌無處不在,導演對這一點只是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錯過了向歷史縱深處開拓的機會,豐富這部影片的機會。
⑥ 為什麼2015年上映的電影《卡羅爾》會被很多人稱作是佳片
影片畫風唯美,鏡頭感情細膩。影片中善於用鏡頭展現人物心理。當特芮絲望向卡羅爾時,鏡頭逐漸模糊,柔和,緩慢;當影片最後雙方跨越人海深情對視時,鏡頭緩緩向兩位主人公靠近,聚焦在眼神上,深邃、勇敢而堅毅。
1)我們先來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內容介紹:50年代的美國,年輕女子特芮絲(魯妮瑪拉飾)在紐約百貨公司擔任售貨員,但心中嚮往的卻是攝影師工作。某日,一位美麗優雅的金發貴婦卡羅爾來到百貨公司購買聖誕節禮物,結果和特芮絲一見投緣。兩人相識後特芮絲得知原來卡羅爾有一個女兒,而且正和丈夫哈吉辦理離婚手續.......
⑦ 如何評價電影《卡羅爾》
只因心中有對方,黑夜無需再漫長。總有一天,你會在宇宙洪荒和滾滾紅塵中駐足凝眸,轉身看見你的天使。她眉眼彎彎,言笑晏晏,似乎看穿了命運和羈絆,只為了這一剎那的相逢。唯有星辰不負夜,願你遇見,你生命中的溫柔。
當你愛一個註定無法得到成全的人時,就是特芮斯的眼神,就是魯妮瑪拉的眼神。
最後那段凝視,魯妮的眼神和表情變化所展現出來的演技已經完全夠資格拿奧斯卡了,更別說在整部電影里的精湛發揮。她的表演潤物細無聲,完全不著痕跡 。就像高手出招,看似輕巧,但其實招招斃命,沒有一拳是打歪的。她真是棒的匪夷所思。
⑧ 如何評價電影《卡羅爾》
《卡蘿爾》(Carol)是韋恩斯坦國際影業發行的一部同性愛情片,改編自女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中篇小說《鹽的代價》,由托德·海因斯執導,凱特·布蘭切特、魯妮·瑪拉主演,於2015年11月20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20世紀五十年代的紐約市,兩名身處不同社會階層的女人,相遇相知相愛的故事。
⑨ 如何評價電影《卡羅爾》
50年代的美國,年輕女子特芮絲(魯妮·瑪拉 飾)在紐約百貨公司擔任售貨員,但心中嚮往的卻是攝影師工作。某日,一位美麗優雅的金發貴婦卡羅爾(凱特·布蘭切特 飾)來到百貨公司購買聖誕節禮物,結果和特芮絲一見投緣。兩人相識後特芮絲得知原來卡羅爾有一個女兒,而且正和丈夫哈吉(凱爾·錢德勒 飾)辦理離婚手續。通過書信來往、約會相處以及公路旅行,特芮絲和卡羅爾發現彼此就是自己的真愛,然而在當時社會這是不被允許的。特芮絲的男友認為她只是一時迷惑,卡羅爾的丈夫則請私家偵探調查取證,希望在離婚訴訟讓中她一無所有。考驗兩位女性的時刻終於到來了:在社會壓力下她們能否堅守內心、不計代價的把感情路走到底?
《卡羅爾》是美國著名獨立導演托德·海恩斯的新作,入圍第68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得最佳女主角獎。電影根據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發表的中篇女同小說《鹽的代價》改編,由於題材敏感,最初出版社還拒絕發行。之所以叫「鹽的代價」,因為在17世紀「鹽」還有另一個意思表示女性的情慾。而在本書中它隱喻了女主們的處境:沒有愛情就像沒有鹽的肉;那麼為了這份愛,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⑩ 《卡羅爾》:靜待花開,一眼可抵萬年
2015年的同性電影《卡羅爾》將背景設定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年輕的特芮絲是百貨公司的售貨員,不過她內心嚮往成為一名攝影師。聖誕節前夕,一位美麗優雅的貴婦卡羅爾來到特芮絲的櫃台為她的女兒買洋娃娃,她們被彼此獨特的氣質吸引住了。
然而,同性間的愛情是禁忌。卡羅爾正在和丈夫哈吉辦理離婚手續,他為了能讓卡羅爾留在自己的身邊,不惜用女兒的撫養權和竊聽錄音帶來威脅她。卡羅爾為了和丈夫好好協商,暫時放下了與特芮絲的感情。卡羅爾在默默與丈夫一家周旋,最後為了女兒的未來,放棄了撫養權,保留了探視權,而另一邊的特芮絲也在為自己的夢想努力著。隱秘的愛情埋藏在心底,她們都在心照不宣地雙向奔赴。
有時,愛情就是玄學,她們未開口說話,只憑相隔人群的對視就能使雙方一見鍾情,淪陷其中。目光是漩渦,讓時間停止,彷彿這個限定的空間內只剩下這兩個陌生人。「凝視」是女性同性電影中經常使用的手法,也許導演們都想跳脫出壟斷市場的男性凝視,試圖用女性的注視與對視展現出她們的情感力量。她們不是男性眼中單一的具有誘惑力的整體,而是「可讀性」很高的個體。《卡羅爾》就是一部用女性凝視表達復雜感情的電影,無需過多的語言表白,目光中的彼此是最好的答案。
不快樂的婚姻就像囚籠
卡羅爾和丈夫哈吉結婚十年了,他們有一個小女兒,然而兩人貌合神離,正在准備離婚。大概卡羅爾想要離婚的心更急切一些,她愛自己的女兒,但是不會為了她而勉強自己在不幸福的婚姻中笑著。以卡羅爾的視角來看,她曾在新年旅行中和特芮絲說過,哈吉每次新年都是在應酬,所以總是她一個人。迫使卡羅爾做出離婚決定的不是他不愛她,也不是她愛上了她,而是婚姻中的孤獨。
哈吉沒有放棄將卡羅爾留在身邊,他使用了很多卑鄙的手段,比如派私家偵探住在旅途中卡羅爾和特芮絲旅館房間的旁邊,並竊聽她們的對話,以掌握奪走女兒撫養權的證據。他不是不知道卡羅爾喜歡女人,只不過那讓他感到太過諷刺。當他找不到卡羅爾時,他會沖到卡羅爾的密友以及前女友艾比家中興師問罪。
哈吉對於卡羅爾的愛有些偏執。艾比斥責過哈吉,他花了十年時間將卡羅爾的生活重心完全變成了他自己,讓她只圍著他轉。想必卡羅爾決定和哈吉結婚也算是做出了人生中的重大決定,畢竟在此之前,她喜歡女人。只不過,性向真的可以改變嗎?卡羅爾試著成為正常的好妻子好母親,然而哈吉卻冷落她,這讓她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整體形象很酷的卡羅爾不選擇將就。
可是,走到離婚這一步不能只怪哈吉的不體諒。換位思考一下,不管是同妻還是同夫,他們都要在婚姻中承擔更多的風險。哈吉以為他和女兒可以將卡羅爾拉回正常的家庭生活,但是他高估了男性魅力,低估了卡羅爾所嚮往的自我。軟硬兼施,哈吉的一次次挽留,讓觀眾看到了他無助的一面。他想要用不光彩的手段挽回卡羅爾,維持家庭的表面和諧,自私但情有可原。他還是對她有感情。
從一開始就註定是錯誤的婚姻只能讓卡羅爾和哈吉兩個人都不痛快。曾經可以享受自由同性愛的卡羅爾為了哈吉改變自己,試著做了十年的平常主婦,她隱忍,但別扭。哈吉娶到了自己喜歡的卡羅爾,他盡力給她最好的生活,然而忽略了給予她溫暖。當婚姻生活出現裂縫時,卡羅爾的同性交往經驗成為了夫婦二人間的舊賬,每次都要翻一遍。那對於卡羅爾和哈吉來說都是恥辱,她放棄了自我,他的自尊受挫。他們很愛對方,只不過都變成了過去式,現在只剩下了冰冷的囚籠。
能夠遇見就是人生最好的安排
卡羅爾與特芮絲是兩個互補型的女性形象。前者已經經歷了人生的風浪,任歲月沉澱,成熟知性,卻對生活不再抱有新鮮感。而後者還是年輕的女孩,跌跌撞撞,毫無目標,享受當下,擁有夢想與一腔熱血。將她們命運聯系在一起的是跨越人群不經意間的交錯目光。
特芮絲站在她負責的洋娃娃櫃台後,戴著聖誕帽,被前方那個穿著貂皮大衣,氣質卓越的女性所吸引。她彷彿看到了自己理想的模樣,從容不迫,卻擁有著一種獨一無二的光芒。後來,卡羅爾不止一次對特芮絲表白道,她是墜入凡間的天使。對於特芮絲來說,卡羅爾何嘗不是從天而降的女神呢?
鏡頭一轉,特芮絲的凝視被問路的顧客所打斷,緩過神來之後,遠處的卡羅爾也不見了蹤影,那是她的臆想嗎?卡羅爾走近了,向特芮絲詢問洋娃娃的事,她們聊了幾句,卡羅爾的皮質手套落在了櫃台上,有意或無意這都很微妙。那副手套成為了特芮絲與卡羅爾相識的開始,而相機成為了鼓勵兩人共同前進的信物。
卡羅爾為了感謝特芮絲為她寄來了手套,邀請她來家中做客,談到夢想,人生閱歷豐富的卡羅爾以灑脫的態度為懷疑自己是否有攝影天賦的特芮絲打開了心結,她說,天賦不是別人決定的,而是自己繼續努力就好。之後,卡羅爾送給了特芮絲一份聖誕禮物——相機和膠卷,這更加堅定了特芮絲追求自己夢想的信念。
卡羅爾離婚案開庭之前的三個月,她和特芮絲一起旅行,這也確定了她們的關系。在旅途中,特芮絲用相機拍了很多照片,那些瞬間都是屬於卡羅爾的。在她們因為竊聽風波而被迫分開時,那些照片成為了特芮絲寄託思念的媒介。這份如風輕描淡寫的感情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礙於世俗,她只能在卡羅爾打來的無聲電話掛掉後,才說一句「我想念你」。
卡羅爾也從特芮絲的青春活力中汲取了勇氣,她想要更加灑脫一點,不再執著於女兒撫養權與成為自我之間的艱難抉擇,她選擇了放手,以另一種陪伴的方式關注女兒的成長。卡羅爾放棄爭奪撫養權是一個痛苦的決定,她對律師和丈夫說,自己不會否認和特芮絲的愛情,現在只想體面地做出判斷。卡羅爾掙扎了十年,最後終於看向了自己的內心。她們的相遇是命運的安排,是命運的轉折點。
萬物皆會回到原點
無論是卡羅爾還是特芮絲,她們有一個共同點:孤獨。新年前夕,特芮絲和卡羅爾在賓館的房間里,透過鏡子,看著對方,卡羅爾說,她的新年總是一個人過,特芮絲也說,在人群中她總是孤獨的一個人。在遇到彼此之前,她們可能都不畏懼孤獨,甚至習慣了一個人的狀態,但是,人總是會變貪婪,在享受到歡喜之後,她們很難與彼此分離。
卡羅爾讓特芮絲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而特芮絲給予了卡羅爾朝前看的動力,面對考驗,她們從未退縮或懷疑,只是富有默契地沉澱內心,靜待花開。在卡羅爾與丈夫糾纏離婚官司的時候,特芮絲來到了一家報社做文員,她逐漸向卡羅爾靠近,變得干練嫵媚。
某一天,在車上,卡羅爾看到了街上的特芮絲,那一刻她的眼神十分復雜,與開場特芮絲的凝視不同,卡羅爾的眼中寫滿了驚喜與心酸。特芮絲變得優秀,但是此時的她不能再擁抱她。卡羅爾的愛一直都是隱忍的,她更傾向於精神上得到的安慰與認同。那一眼特芮絲好像是一針強心劑一般,讓卡羅爾在協商時做出了決定。
在官司結束後,卡羅爾主動給特芮絲寫信,收到信的特芮絲只是看了一眼,將它扔進了垃圾桶,但是她不可能不去赴約。卡羅爾獲得了真正的自由,她找到了新工作,租下了公寓,邀請特芮絲同居。特芮絲變得像個大人了,她壓抑著自己的情緒,沒有立刻答應卡羅爾,而是跟著朋友去了聚會。
卡羅爾十分懂得分寸,若即若離,瀟灑地去參加酒會了。看似命運線即將相交的兩人只是虛晃一槍,成為平行線嗎?結尾的兩人對視與開場的形成了呼應,無法再克制喜悅的特芮絲離開了聚會,找到了卡羅爾,她們再次越過人群,久久凝視著彼此。她們只需要相視一笑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多意義。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是卡羅爾寫給特芮絲「冷戰信」中所說的一句話,萬物皆會回到原點。她們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命運的安排,無法成全的愛情有遺憾,但終究會畫上句點。結尾的凝視也像是一個句點,含蓄唯美,一切盡在不言中,特芮絲選擇走進卡羅爾的視野,給觀眾無限的遐想空間。
《卡羅爾》中所描繪的愛情是平淡而不是轟轟烈烈的,它就像是女性本身的形象,不需要過度渲染,那種細水般的溫柔足以回盪在內心深處。一眼可抵萬年,是卡羅爾與特芮絲這段愛情最美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