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色調怎麼調
一是到「色彩校正」里,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二是到「視頻濾鏡」里的「色彩平衡」和「色調和飽和度」,自定義里進行調整
Ⅱ 影視製作後期調色的方法是什麼
有些時候,因為前期拍攝的原因,會讓我們的畫面缺少了點什麼,這時全道文化傳媒後期師會進行畫面調色,讓出現色偏差遺憾的畫面修正過來,讓光感提升,其中,常見方法有:
1.調整畫面對比度
景物曝光或者人物曝光的時候,就可以通過調色來糾正。
Ⅲ 如何讓視頻充滿電影感這些調色技巧要知道
第一種,剪輯軟體自帶的調色模板
下面的是premiere調色預設。剪輯軟體裡面都有一些預設的調色模板,簡單色調調整非常有用,如果前期拍攝到位,預設一樣很出彩。
第二種,安裝插件調色
一些第三方公司為adobe的軟體開發了很多調色的插件,比如大名鼎鼎的magic bullet系列、cineplus cinema 等等,這些插件非常智能,丟到素材上就能快速出效果,還可以對皮膚,背景等局部細節提供更多精細化調整,快速實用。
第三種,套用lut
LUT是指Look-up-Table,也就是顏色比對表。效果類似於美圖秀秀的風格化模板,放到素材上立馬見效果。很多調色師為了存儲自己的調色參數都會自製一個lut,以方便日後使用。等於調色師自製了一個風格化模板,其他調色師只要擁有這個lut,也可以擁有這款色調模板。
lut現在可以直接在剪輯軟體裡面調用,所以小成本影視製作想要快速出效果,不妨一試。當然了,調色只是後期製作的一個環節,想要片子有感覺,從一開始的攝影構圖,人物造型,演員,劇本等方面都得精雕細琢。
關於如何讓視頻充滿電影感?這些調色技巧要知道,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影視後期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像技巧、後期剪輯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如何讓視頻充滿電影感?這些調色技巧要知道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Ⅳ 電影的前期說怎麼設定電影色調的
一般的強大的視頻剪輯軟體都具有調色功能,只不過有的會比較繁瑣,需要搭配參數什麼的,對於很多剪刀手沒有必要;還有一種是內置了很多現在流行的調色方案,使用的時候只要調節和搭配就可以了,這種的比較實用,建議下載一個愛剪輯,有很多內置的調色方案,很方便:
一、添加需要調色的視頻
在愛剪輯主界面頂部點擊「視頻」選項卡,在該面板底部「已添加片段」中,點擊「雙擊此處添加視頻」區域,在彈出文件選擇框導入視頻即可。同時,愛剪輯還支持將視頻直接拖曳到「已添加片段」區域列表中
二、通過「畫面風格」功能給視頻調色
結合「超級剪刀手」功能,將視頻剪輯完畢後,在頂部點擊「畫面風格」選項卡,在左側欄切換到「美化」。在「美化」面板,我們可以看到「磨皮」、「美白」、「膚色」、「人像調色」、「畫面色調」、「膠片色調」、「復古色調」等各種一鍵應用的調色和美顏功能,並通過各種調色方案的「程度」功能,實現更細節、更多重方案的調色。
三、結合使用「畫面」、「濾鏡」、「動景」功能
除了調色,「畫面風格」功能還支持裁剪視頻畫面、旋轉視頻、翻轉視頻、為視頻施加各種模糊特效、炫光特效、雨中水波特效、漣漪特效、震動視覺效果(即鏡頭晃動)、電視牆特效、玻璃特效,以及水墨暈染、烈火燎原、花瓣飛舞、雲霧彌漫、水波粼粼等各種頂級動景特效。在「畫面風格」面板中,點擊相應的左側欄,雙擊需要應用的效果項,在彈出的「選取風格時間段」對話框,設置持續時間即可。
Ⅳ 影視後期調色的方法和步驟
影視後期調色的方法和步驟
為什麼要調色?答案很簡單,為了從形式上更好地配合影片內容的表達。
一部影片的表達語言,由畫面、音效、同期音與配音等基本構成。其中,畫面自然是最重要的基本要素,畫面的表達方式不一樣,對影片內容會起到非常大的改變。要想把影片內容表現得飽滿、到位,那麼畫面的影調、構圖、曝光、視角等細節都要精細安排,才能統一形成完美的、適合主題的表現力。
以色調為例,簡單了解一下它在影片製作中的重要作用。
原始視頻素材,畫面是以中性的所謂「標准」基色為主,前期拍攝中,主要控制畫面的曝光、白平衡、構圖、視角、運動等基本指標。對於色調,往往不會在前期進行調整和設置,前期盡量提供「標准」拍攝,因為,不同的畫面素材,可能會在後期用在不同的場景和氣氛中,前期不能判斷後期處理的所有要求和操作,所以,前期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構圖、曝光這樣後期很難處理的環節,而色調,只要提供准確的白平衡即可。當然,模擬夜景、晚霞渲染之類的白平衡也算前期工作,這可以適當改變色調色溫,使其大致符合後期要求。前期能做的都在前期做,但不要過分改變太多,那樣,會給後期造成麻煩。
前期素材拍攝完畢,在後期機房,製作師會領會導演意圖,根據影片風格,確定色調風格,對前期素材進行一級和二級校色,其目的是把素材這些「蔬菜」做成不同味道的「菜餚」,這完全取決於「廚師」對菜餚的製作手藝。如果說,一道菜是由色、香、味組成,那麼,影視後期的調色就是其中的視覺元素,而影片的節奏、蒙太奇剪輯手法等則是影片的味道。調色可以喚起觀眾的觀賞情緒,甚至改變一部影片的.風格,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色彩的物理屬性
如果一部影片,不進行調色,或者調色不正確,會在視覺上大打折扣,本來可以影響觀眾情緒的畫面,因為平淡無奇的色彩而達不到目的。
或者,調色過於誇張和隨意,本應該平和的畫面卻顯得突兀和做作,這也是不允許的。
合格的調色,應該是完全與影片主題相吻合,不溫不火,不誇張,不炫技。
沒有調色的影片是粗製的半成品,調色不正確的影片是半廢品,調色也是雙刃劍,過猶不及不可取、恰到好處才行。
調色的第一步,就是對色彩的屬性給予深入的理解。
色彩,是光在不同介質上的反射結果。不同材質,對光的色譜吸收不同,才有了不同的色彩表現。本質上,除了太陽和燈光等發光體,一般物體是沒有色彩的,是對光的不同反射能力才產生了各種色彩感受,而這些色彩的物理屬性,也會隨著光的強弱、角度等不同而發生改變。
雖然我們通過白平衡偏移,也能改變色彩,但這不是一個好辦法,白平衡改變是機器對色彩的不正確還原得到的,其副作用就是,可能對真實環境的某些色彩還原偏差過大,甚至產生嚴重的噪點。我們應該盡量在前期布光中,先把色彩的分布進行妥當安排,不靠機器去人為改變,靠燈光的不同照射角度和強弱、增減不同的色溫濾片等方法,改變光線的物理屬性,讓攝像機處於標準的主體色溫范圍。
光線是由色相、飽和度、明度來整體決定本身的屬性。
色相是一種色彩區別於其他的色彩的屬性,盡管自然界的色彩極大豐富,但我們觀看影片的媒介卻遠遠不能還原那麼多色彩,前期攝像機可以記錄很高的色彩色域范圍,而電視機這類的媒介,僅僅能夠接受8bit色彩,也就是說,前期色相很豐富,後期製作中,只是提供了更多的可控范圍,真正能夠讓觀眾欣賞的色域要壓縮不少。
飽和度,簡單理解就是色彩濃度的大小。飽和度太小,色彩黯淡,缺乏足夠的色彩沖擊力。飽和度過大,則顯示出明顯的色彩視覺刺激,讓人更加醒目地感受到色彩的力量,但是,飽和度過高,會給暗部色彩產生明顯的雜訊,這種雜訊干擾,是視頻調色的底線,應該在處理飽和度過程中,既要保持一定的飽和度,又要接近但不能出現雜訊的那個閾值。
明度,是一種色彩的純潔度、通透度,明度高,則色彩干凈准確,明度低,則色彩有些混沌。調色中,未必要追求所有色彩的明度都是很高的。當需要表現的主體需要高明度的時候,必然要用其他輔助物體的低明度做對比。光線在色彩明度中起到關鍵作用,光線較強,明度則高,光線較弱,明度則低,必須充分利用布光,改變明度的大小。
色彩的主觀作用
色彩除了本身的物理屬性,在視頻製作中,色彩的主觀作用更重要。
所謂主觀作用,就是一種色彩在畫面中能對觀眾的視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從而影響到觀眾的心理。色彩有時候是一種心理上的錯覺,它是視覺刺激之後,對觀眾更深層次的影響。
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不同的商業環境,色彩基調也是不一樣的,這和影視製作異曲同工。比如,我們會感受到大多酒店、飯店採用暖色調照明,就是營造一種安全、溫馨、放鬆的感覺,在飯店,則可以激發食客的食慾。而冷飲店之類的環境,大多使用冷色調,強調清爽、冷靜的主觀感受。
一般來說,暖色調會把畫面宣示出厚重、可靠、飽滿、沉穩的感受。而冷色調則會顯示出安靜、空盪、遙遠、清靈的視覺感受。這樣,我們在調色中,就要根據影片的風格,採用恰當的冷暖調,甚至通過冷暖調的反差和對比,進一步強化主觀的視覺感受,讓觀眾潛移默化受到影片色調的影響,從而達到影片思想的有效傳達。
比如,寒冷清寂的冷色調夜晚,風雪夜歸人,突然,畫面中出現一盞溫馨的暖色調光亮,不管那個暖色調有多小,在大面積的冷色調中,依然非常顯眼,觀眾會立刻被吸引,這樣,接下來的,讓暖色調不斷擴大,最後,進入完全暖色系的房間,一種家庭的溫暖、吸引力和渴望力就大大加強,冷暖色調的作用和鮮明的反差,在強烈的對比中自然形成,而這種色彩上的主觀感受,並不需要過多的畫面解釋,就能水到渠成,這就是調色的作用。
一定要善於運用冷暖色調,一般性的新聞之類的,可以採用標准客觀的自然色彩還原,不能採用主觀的人為色調,其目的是更好地再現真實。紀錄片、劇情片可以根據影片整體風格,採用以一種色調為基礎的調色,是暖色系的懷舊還是冷色系的觀察,這都要在後期製作之前確定,而適當加入冷暖對比,可以突出表現的主題,但還是應該以一種基調為標准,不能冷暖色調反復出現,過猶不及,千萬不能以一種手段反復應用,那樣就失去了主題基調的全片統帥作用了。
;Ⅵ ps時是一組片怎樣保持色調統一
工具/材料:Photoshop軟體、電腦。
ps時一組片保持色調統一的操作步驟如下:
1、首先打開Photoshop軟體,並選擇需要保持色調統一的一組圖片。
Ⅶ 歐美大片怎麼調色
歐美大片調色方法如下:
軟體:Adobe Photoshop。
1、選擇「色階」命令,將色階工具中間的浮標向右拉動,降低Gamma值,將畫面的亮度降低。
2、選擇「亮度/對比度」,提高畫面對比度,使畫面對比明顯。
3、選擇「色相/飽和度」命令,降低畫面主色調的飽和度。
4、選擇「純色」命令,填充R:39/G:84/B:117,圖層混合模式選擇「柔光」,為圖片渲染一層藍色的色調。
5、選擇「曲線」命令,壓縮高光,暗部加灰,使畫面呈現灰調。
6、選擇「曲線」命令,調整紅、綠、藍曲線,模擬膠片的色調。
7、選擇「亮度/對比度」,稍微提一點對比度。
Ⅷ ps時是一組片怎樣保持色調統一
1、打開兩張不同的照片,分別以兩個圖層並列一起。
2、再在最頂層開一個純色(Solid
Color)的調整圖層。
3、設定為中階灰,參數如下,即RGB各為128。
4、把此圖層的混合模式定為顏色(Color)。
5、發現兩張圖片都變成灰階。這時候打開直方圖的面板,然後選取左圖,會看整個曝光的分布。
6、轉為選取另一張,則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曝光分布,會留意到左圖是谷形,而右圖是山形。
7、開一個新調整圖層,可以是曲線/色階(Curves
/
Levels)之類的,然後混合設為明度(Luminosity),並開始調整,把兩邊的曝光分布及兩極位置變得接近,於是曝光與對比度之類就會較相似。
8、調節好曝光後,就把那個中階灰圖層的混合模式改為明度(Luminosity),這時候照片會變成下圖模樣,這個重點是看到兩張照片的
RGB
呈現狀態,例如暗部、皮膚、高光位置之類偏色情況如何,會發現兩張照片有不少差異。
9、下一步就是開一個曲線(Curves)調整圖層,混合模式可以為顏色(Color),再分別調整紅、藍、綠三條曲線。(就算不是曲線,用其他調色工具亦可)
10、經調整後兩張圖的色調分布已經較為接近!這時候就到調節色彩飽和度,開一個可選顏色(Selective
Color)的調整圖層。
11、將所有顏色的黑色(Black)調至-100%,唯獨是黑、白、灰則調至+100%,另外選取絕對(Absolute),這時候照片會變成古怪的黑白色。
12、然後開一個色相/飽和度(Hue/Saturation)的調整圖層,然後調整圖片的飽和度,讓兩邊一致。
13、完成。
Ⅸ 影視製作的調色技巧
影視製作的調色技巧
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的不斷提高,調色在影視廣告片頭製作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也由此建立了許多實拍達不到的藝術成效,前所未有地拓展了影視作品的表現空間和表現能力。影視製作的調色技巧你知道那些呢?
一、依據畫面明暗調整
如果畫面太亮且灰,缺少飽和度,黑色的部分有很明顯的空缺,比如說畫面中應該黑的顏色像頭發、眼睛等不夠黑,畫面不夠生動,那就用AE中的curves來調比較合適,它相當於圖像曝光的伽瑪曲線。電影膠片的伽瑪曲線呈現長「s」形,他的'灰度感覺很生動,要使電視攝像鏡頭盡可能迫近膠片的成效,就要對curves舉行調整,它大約有14個克制點來調整曲線,而這些就是curves能更准確地剋制畫面的理由,當然此處只用3個點來克制就夠了。通過對curves的調整,黑色的部分補充了進來,讓圖像應該黑的地方「壓」下去,該亮的「提」起來,這么色調也均衡了,全部畫面都明顯生動了許多。
還有一種方法是利用圖層的疊加模式來調整,在AE中將素材復制一層,將上面一層的疊合方式設為Soft Light。這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的色彩都變飽和了,而且暗部加重.畫面有了分量。然後,將該層做一點Blur模糊,全部畫面就變得柔和了,顆粒噪波減弱了很多。
如果畫面本身已經很暗,那就將疊加方式設為Screen.然後調整明暗和Blur。當然色彩也不要過飽和,最好是對著監視器調色,並經常把調色的效果輸出到電視機上觀察電腦和電視的差別(最好是動態,可以對比信噪比)。
二、依據色彩成分調整
色彩成分調整就是挑選具有鮮明色存在的場景來調。比如一幅街道的畫面,應該呈現出灰綠色調。這時候應該挑那種有鮮明紅色或藍色等等亮眼色的鏡頭,先用上面的方法調整,如果不夠,那就在Hue/saturation裡面獨自提純紅或黃,將標尺向右拉,若數值過大,後果是純色出現噪波,那麼就復制原始層。用Luminosity疊和方式,使下面層的色彩波及上面一層,但顆粒度不變,這么當把下面層Blur以後,基本畫面既保持了原有的顆粒,又提高了色彩純度。調整時必要很細心的將有微小色彩差別的區域在Hue/saturation里圈出,逐次調整色系使其分辨開,然後給予統一處理。
;Ⅹ 電影的整體色調和素材帶的色調是不一樣的,請問這種色調是用什麼軟體的什麼功能調整的
用premiere就可以模仿。
我就用premiere調過一些自己做的dv短片
ae也可以。
但是,你一定要明確。
首先你dv本身成像的質量,如今最好的數字機器其色彩寬容度不過是電影膠片的一半,如果是家用的就更差,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在如此底色彩寬容度的介質上調色,頂天了就是模仿。
其次,膠片在布光以及鏡頭選擇上是很花心思的一件事,dv與之比較又差了一大截。
還有,環境,服裝等因素決定色調,這些因素提供影片真正本質的色彩基礎,萬萬不可忽略!
最後,膠片電影的調色是通過膠片配光,與我們dv的後期調色不同。
這所有因素加在一起。你一定要明確,dv在成像上目前為之與電影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建議你不要耿耿於懷此事。
色彩基調不光是後期的r,g,b或cmyk。重要的是拍攝過程中場景,環境,服裝,光線的顏色選擇。
你說素材帶上的色彩單一,不妨你看看人物,環境的色彩是不是本身就單一。至於色彩寬容度的問題,你是沒有辦法的
最後的最後:用premiere里的調色濾鏡就可以調節色彩。就像用ps給照片調色一樣。
我的經驗是這種調色越調越濁,畫面越來越不透亮乃至失真。只要在美術工作上下功夫才能彌補,後期調色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只是一種輔助。